《傷寒論》第148條辨: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原文解釋】外感病五六天后,頭部出汗,微感畏寒,手足冷,脘腹部脹滿,口中不想進食,大便堅硬,脈象沉緊而細,屬陽微結癥,必然既有表癥又有里癥。脈沉,主病在里,汗出是陽微結的表現(xiàn)。若是純陰結癥,病邪應完全入里,不應該再有表癥,而此癥是半在里半在表,表癥仍然未解。脈雖然沉緊,卻不是少陰病,因為陰癥不應該有汗出,現(xiàn)有頭部汗出,故可知不是少陰病。治療可以用小柴胡湯。若服小柴胡湯后仍然不爽快的,可微通其大便,大便一通,即可痊愈。
“傷寒五六日”,病沒有好,這就是要準備傳經(jīng)了,“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我們在學經(jīng)方的時候,張仲景在寫手足逆冷的時候,病情就比較嚴重。這里講的“手足冷”是手指尖到用腕關節(jié),腳趾頭到腳髁這個地方。“四逆”就不一樣了,是從手指頭到手肘,腳趾頭到膝蓋。一般看到“四逆”這兩個字,病情就很嚴重了。
這個條辨講的是要傳經(jīng)了,傳經(jīng)的癥狀是頭汗不出斷的出來,這種頭汗出,就是不動也在流汗,如果動在流汗,這是正常的。不動就流汗,這就是不正常。而這個病人就是不動頭上也在出汗,還有一點惡寒怕冷,手腳也冷。
“心下滿”就是胃的這個位置出現(xiàn)脹滿?!懊}沉細”代表病在里,這個人表證和里證都有。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也就是病人陽氣沒有辦法發(fā)散,這個癥狀就是“必有表,復有里”,張種景給了一名稱,叫陽微結。中醫(yī)寫陽微結在里面的時候,這只是寫的一個癥狀,并不是說胃癌,腸癌,中醫(yī)不是這樣寫。但是,現(xiàn)在有一種醫(yī)學,病名很可怕的,聽到病名就嚇得半死,什么都沒做,人就癱軟在病床上了。
頭汗,手足冷,心下滿,這是表證,口不欲食,大便硬,這是里證。脈沉細是病在里,頭汗出是病在表。如果是“純陰結”,剛剛是陽結,現(xiàn)在是陰結,如果是“純陰結”結到了,不得復有外證。
那么,我們怎么知道是“陰結”還是“陽結”?“陰結”的時候完全看不到陽證,看不到熱證。
這個條辨是半表半里,因為還有陽明的癥狀,從這里開始,張仲景慢慢地開始導入少陰篇。我們只要知道,病在陰的時候,三陰,太陰,少陽和厥陰,陰證的時候看不到陽證,這個時候不得有汗,還是可以給小柴胡湯。如果小柴胡湯用了,還沒有好的話,因為病人是大便硬,這時候只要大便一出來,病就解了。象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加一點大柴胡湯。
這個條辨的意思,主要就是告訴我們,脈沉細,我們在學習陰篇的時候,第一個就是脈沉細,就可以判斷是陰證了,沒有陽證了。這里就告訴我們,即使是脈沉細,不一定是都是陰證,有一種是脈沉細,表里證都有的時候,還是可以摸到沉細的脈,千萬不要說沉細的脈就是全陰證。
所以,中醫(yī)的望,聞,問,切,切脈是留在最后的,最好的是望,聞,問。我們看陰癥的時候,望就能看到,你看到那個人坐在那里不講話,靜靜的,就是陰,那個跑來跑去,動來動去就是陽。那么,如果是陰陽并結的時候,是病情很重,很危險的癥狀。如果是很表現(xiàn),表在外面的陽和陰,那是半表半里的癥狀。
這里就是告訴我們不要摸到脈沉細,就判斷是純陰證了,就開處方了。有的中醫(yī)想表現(xiàn)一下自己很厲害,不聞不問,摸摸脈,就說是少陰證,就開處方了。麻黃附子細辛湯就開出去了,其實這里不是,還有陽微結。這樣是不對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