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搜集了一些關(guān)于“財務自由”的疑問,詳細的解答一下,希望能夠?qū)Υ蠹矣兴鶈l(fā)。
以前我也是這么認為的,被動收入大于日常支出就可以實現(xiàn)財務自由了,后來想想有些不對,這個沒有考慮通脹和貨幣貶值,現(xiàn)在一年支出11萬,未來可不止這么多,11萬只能滿足日常開銷,買房結(jié)婚怎么辦呢?上有老下有小,開銷增加了,被動收入無法 cover你的支出又該怎么辦?另外你的被動收入都用于日常支出了,那如何實現(xiàn)財富的保值增值呢,就像原來的萬元戶,現(xiàn)在能算什么呢?所以財務自由還要從長遠來考慮,即未來的開銷,未來的財富貶值情況。
很多人都把“財務自由”看成是一勞永逸的終點,以為只要達到財務自由,就可以不用工作,提前退休,享受人生,逍遙自在。
但這是完全錯誤的理解!
財務自由只是一種平衡的狀態(tài),是日常開支和被動收入之間的平衡,只要被動收入能夠覆蓋日常開支,就實現(xiàn)了財務自由。既然是平衡,那么就很容易被打破。正如你所說的,欲望能夠造成日常開支的增加,通貨膨脹也能夠造成日常開支的增加,又或者是市場不景氣導致被動收入減少,都會打破這個平衡。
所以,我們不能把財務自由當成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當我們達成財務自由以后,我們就可以全力以赴地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自己擅長的事情,而不必受到財務狀況的約束。當你真正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賺錢反而更容易。
但大多數(shù)人明明已經(jīng)感覺到自己所處的行業(yè)或者公司已經(jīng)在走下坡路,但因為需要這筆穩(wěn)定的工資來維持高額的日常開支、房貸等等,所以只能死守著一份自己不想干,但又不得不干的工作。
如果你的被動收入能夠覆蓋日常開支,你就能跳出這個怪圈,開啟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模式。這也就是“富爸爸現(xiàn)金流游戲”當中所說的“跳出老鼠賽跑,進入財富快車道”。
說得更明白一點:實現(xiàn)財務自由不是讓你從此變得好吃懶做,而是讓你干事業(yè)的膽子更大一些,眼光也放得更長遠一些。
相關(guān)文章閱讀:
《如何改變自己的賺錢方式,更快的實現(xiàn)財務自由?》
其實10%的年化收益率并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值,比方說,如果你無法達到10%的年化收益率,那么你也可以準備更多的投資本金,這樣也許8%或6%的投資收益率就足夠了。
另外,你是如何獲得這些投資本金的,這才是關(guān)鍵。如果只是一筆意外之財,你很輕松就獲得了,那么你要達到較高的投資收益率確實很困難,因為你根本沒有投資經(jīng)驗。但如果你的投資本金是你通過長期儲蓄和投資而獲得的,那么你的投資能力也是逐年增長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要達到10%的年化收益率根本不是太困難的事情。
你現(xiàn)在所問的問題,相當于是沒錢的人在想有錢的人是怎么投資的,光靠想象是沒有用的,你必須行動起來。等你通過長時間的積累,達到足夠的投資本金時,你的投資能力自然就足夠強了,也不會再問我這樣的問題了。
另外,我們很多人把“投資能力”僅僅理解為“投資技術(shù)”,喜歡問,要投資什么或是怎么投資才能實現(xiàn)10%的投資收益率,這其實也是對投資能力理解得太過片面。
投資能力其實還包括了“投資心態(tài)”,這東西是教不了的,而是在長期的投資過程當中慢慢磨練出來的。比方說,我們同時投資某一只基金,不久以后市場就出現(xiàn)了大跌,如果你心態(tài)不穩(wěn),就可能會選擇退出;而我很可能在審時度勢之后選擇加倉。這樣,你的投資就出現(xiàn)了虧損,而我則獲得了更低成本的基金份額,未來等市場上漲,我就會大賺一筆。
所以,現(xiàn)在不要太過糾結(jié)投資收益率的問題,還是關(guān)注一下自己如何積攢下足夠的投資本金這個問題吧。
相關(guān)文章閱讀:
《為什么你不能成為富人?因為你殺死了那只產(chǎn)金蛋的鵝!》
你說你理財有七八年時間了,我想問一下:你堅持記賬了多長時間?你的年節(jié)余比例超過50%了嗎?你堅持定投了多長時間?你將理財思維融入自己的生活了嗎?
很多人其實只是研究投資,把這個也歸為理財,其實這頂多只能算是理財?shù)囊徊糠?,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還有很多人只是紙上談筆,對理財知識講得頭頭是道,但實際生活卻不按照理財這一套來操作。
準確來講,幫助我實現(xiàn)財務自由的不是某一份事業(yè),而是一整套的理財思維體系。
其實,在實現(xiàn)“財務自由”之前,還有一個階段叫做實現(xiàn)“財務平衡”。財務自由是“被動收入≥日常開支”,而財務平衡則是“主動收入要遠遠大于日常開支”。主動收入就是你出賣腦力或者體力賺到的錢,比方說工資收入。那什么叫“遠遠大于”呢?剛才也講了,年節(jié)余比例要超過50%,也就是你一年賺10萬的時候,卻只花5萬。
我在很早期的時候就實現(xiàn)了“財務平衡”,所以我敢于挑戰(zhàn)新的行業(yè)、新的事業(yè)。對我而言,做自媒體只是我將之前在各行各業(yè)所積累的技術(shù)和經(jīng)驗的一次整合,算是一次準創(chuàng)業(yè)。在做自媒體之前,類似于這樣的準創(chuàng)業(yè)還有過三次:一次是做電腦維修業(yè)務,一次是做淘寶電商,還有一次是開線下理財公司,做自媒體是我的第四次嘗試。如果自媒體也失敗了,我相信自己還會有第五次、第六次的嘗試。
為什么我敢于多次向財富高地沖鋒呢?就是因為我始終將理財思維融入生活,堅持把開支控制在收入的一半以內(nèi)。我的生活品質(zhì)其實一直在提升,但提升的幅度卻始終保持在收入的增長幅度以內(nèi)。這樣,可以反向促使我開動腦筋,想辦法通過更多方式去賺錢,去積累自己的本金。
至于說,我的被動收入的構(gòu)成,那就更加簡單了,主要包括了:基金、股票、網(wǎng)貸,還有一些海外投資等等,整體收益率大約在12%左右。其實,我對高收益越來越不感興趣了,我更喜歡干事業(yè),因為通過事業(yè)賺錢更快,同時也更有意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