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南京明故宮遺址出土了一批瓷器,這批瓷器的造型、紋飾既不同于元代,也不同于永、宣時期的瓷器,被專家確定為洪武瓷。洪武青花一般發(fā)色灰暗,多有凝聚,色澤艷麗者很少,所使用的鈷料產地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紋飾種類相對較少,一般為竹石、靈芝、梔子、茶花及牡丹等,部份器型在元青花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大多是存元代遺風,胎體一般厚重,青花多濃深,胎底多為沙底,也有釉底,均足平齊,尤為突出的是五爪龍紋,龍爪犀利,龍形不同于元代也與永樂有別。明洪武釉里紅瓷少見鮮紅,多為淺淡、暈散、泛灰、黑暗等色,這是因為技術上對銅紅料還難以掌控,明洪武釉里紅畫風簡練,布局舒展,與元代有較大區(qū)別,胎體多堅實厚重,碗類底部除沙面外多施白釉,足脊平齊,盤類露胎砂底呈火石紅色,器底一般有漿泥的抹刷條痕戓呈現紅白相間的開片。
永樂青花瓷是首先注明年款的瓷器,造形上既有傳統(tǒng)器,也有接受外來文化影響而生產的創(chuàng)新品種,胎有厚、薄之分,器型有大有小,口沿呈有坡度的唇口,與元代平齊口有別,由于永樂對外交流和對外貿易頻繁,所以這一時期的瓷器造型和紋飾有明顯的伊斯蘭文化特征,由于鈷料研磨不細,經高溫后,線條的紋理中常有鈷鐵的結晶斑痕(鐵銹斑),這些自然天成的結晶斑在紋飾淺淡處清晰明快,濃深處則呈黑色錫光,鐵銹斑成為永樂、宣德兩朝青花的典型色調,永樂青花釉面一般潔白潤澤,但也有亮青釉質的光澤。永樂時期的釉里紅已燒制得相當成功,釉里紅瓷的紋飾已可以有細柔和粗獷,色也有濃淡,但不很成熟。永樂還開始創(chuàng)燒暗刻輪廓填秞里紅與剔刻白釉留紋填以紅釉的新品種,但釉里紅紋四周的白釉均為肥潤的甜白釉。
宣德青花瓷色澤艷麗濃重,深淺相間,有凝聚暈散等特點,雖與永樂青花大致相同,但有各自明顯的特征。永樂青花瓷胎薄體輕,造型俊秀,青花色澤艷麗清新,紋飾線條纖細勁挺,青白釉面偏白。宣德青花則胎厚體重,造型較豐滿,青花濃艷暈散,紋飾豪放粗獷,青白釉面顯青,并有輕微的桔皮紋。以上特征是我國被譽為“宣德大王”的古陶瓷學專家孫瀛洲先生的研究成果,對我們識別永樂、宣德青花有著重大意義。宣德青花瓷量大質精,既遵循傳統(tǒng)又多有創(chuàng)新,還有為外銷專用的仿伊斯蘭文化風格的造型,特別是為迎合宣德皇帝而生產的鳥食罐、蟋蟀罐等,宣德青花瓷的燒造技術已達到一個新的高峰。宣德釉里紅瓷基本與永樂相同,但燒造水平進一步提升,紋飾的細柔與粗獷更分明,濃淡更自如,暗刻輪廓填釉里紅與剔刻白秞留紋填以紅釉技術更加成熟。青花釉里紅制作精巧,紅藍相映,分外醒目。青花加彩、青花金彩技術漸趨成熟。
正統(tǒng)、景泰、天順三朝一直被認為是我國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據專家考證和實物證明,以上三朝瓷器生產并非空白,只是與永樂、宣德相比,傳世或出土實物相對較少。三朝所產瓷器,特征基本一致,也有一些不同,正統(tǒng)瓷器瓷胎多厚重,造型渾厚,青花料仍是進口和國產的并用,色澤深艷,紋飾豪放,繪畫景物疏朗,人物生動傳神,書文筆法流暢。景泰青花的造型、色彩、紋飾與正統(tǒng)時期相似,從外觀上難以分辨,只能憑借紀年款加以區(qū)分。天順青花與成化青花有相通的傳承關系,但產量較少,天順青花器型渾圓,釉質肥潤,色彩和諧,筆法柔潤灑脫,也有紀年款瓷器出土。正統(tǒng)、景泰、天順三朝釉里紅瓷器相對較少,有一些青花釉里紅瓷器殘片出土,釉里紅偏暗、偏淡。
成化帝是明代第九位皇帝,他不僅擅長丹青,同時也愛青花、斗彩瓷,尤愛玲瓏小品。因皇帝所好,該朝的青花瓷器燒造量相當可觀。成化青花瓷十分精美,釉色溫潤,青花淡雅,秀美可人,既不亞于永、宣青花,又富有自己的特色,成為明代瓷器燒造的又一個高峰。成化青花瓷大器與小器并重,小器其造型雋秀,線條圓潤柔和,被行家稱之為多一線則拙,少一線則缺,可見成化瓷器之精美。大器較之天順則更為柔和。青花發(fā)色是進口青料與國產青料并用,早期成化青花采用永宣剩余進口青料,燒出的瓷器可與永宣比美。后采用景德鎮(zhèn)樂平縣所產青料“陂塘青”或稱“平等青”,此種青料燒成后的青花瓷一改進口料的濃艷之色,青花發(fā)色淺淡,呈明凈素雅的正藍戓灰藍,青花色料深潛于肥厚的釉層之下,內蘊而不暈散、飄浮。正是該青料的采用,使成化青花瓷展現出獨特風采,成為青花瓷發(fā)展史上又一個里程碑。成化瓷瓷土精細,易于修胎,胎質潔白細膩呈粉潤狀,胎體輕盈,胎薄如紙,釉色白中泛青灰色,胎、釉相得益彰,有如羊脂美玉,畫面刪繁就簡,布局疏朗,清新明快。成化款識“大明成化年制” 以圓潤的中鋒運筆,大字楷體,筆劃遒勁挺拔。成化釉里紅銅紅色澤濃艷鮮亮,不亞于宣德器,白釉如脂,紅色亮麗。
弘治時期因多次停止和減少御窯廠的瓷器燒造,因此弘治青花瓷的傳世品不多,但瓷器的燒造仍有較高水平。弘治青花瓷與成化青花瓷幾乎相同,故有成、弘不分之說,但弘治青花瓷的格調更顯纖柔。弘治青花瓷乃以平等青色料為主,青花瓷小件色澤較之成化色澤更為淺淡,紋飾更纖柔,但大器和民窯器則細柔與粗放,淺淡與濃艷并存,弘治青花的紋飾輕描淡繪,構圖疏朗,尤喜用蓮塘水藻烘托行龍圖案,釉面色白、青白、灰白為弘治青花特色,弘治青花款識字體清秀,小而規(guī)整,與成化款識的挺勁風格大相徑庭,但也以中鋒寫出,排列緊湊,青花款色調淡雅而穩(wěn)定。弘治釉里紅因技術原因出現灰黃或青綠,而這種變異反而成為弘治釉里紅的一個新品種。
圖二十九
正德青花瓷既有成化、弘治的傳統(tǒng),又有創(chuàng)新,其時代風格明顯。正德青花除沿用淺淡的平等青料外,又新采用上“石子青”,后又采用“回青”,石子青發(fā)色泛灰,回青發(fā)色微泛紫或呈鮮艷濃重的藍色。正德青花瓷既有玲瓏秀美之器,也有胎體厚重之器,琢器多帶器座。正德瓷造型和紋樣多為模仿宣德、成化,從而形成古樸渾厚和纖細兩種不同的風格,紋飾繪畫技法仍采用雙勾線填色,青花多有暈散,正德皇帝重視伊斯蘭文化和道、佛教,受其影響,正德瓷在裝飾上多有伊斯蘭和道、佛教吉祥圖案,瓷的釉面色澤呈青白或青灰,釉質肥潤。正德青花款識多用楷書四字或六字款圍以雙圈,一般書于器口邊或器底。正德釉里紅與弘治一脈相傳,釉里紅一般紅色灰暗,遜色于宣德和成化。
嘉靖在位四十五年,因此傳世瓷器相當可觀。嘉靖青花及其它瓷品與傳統(tǒng)瓷器相比有明顯變化,并影響其后兩朝,從而形成了嘉、隆、萬三朝青花瓷一脈相通的藝術風格。嘉靖青花造型更加多樣,陳設用大器增多,嘉靖皇帝推崇黃老之道,瓷器造型多含道教教義,型制工藝粗放,胎重體厚,渾厚樸拙,有欠規(guī)整。嘉靖青花的典型特征是采用回青料為主色,形成如寶石藍、青金石藍一般鮮亮的、濃艷泛紫的深藍色澤,從而改變了以往青花的淡雅色調。嘉靖中期也有藍色淺淡的,胎體輕薄,釉面潤澤,這是模宣德、成化的瓷品。嘉靖青花款識的字體,運筆多遒勁粗放,也有較柔和的,雙行楷書“大明嘉靖年制” ,或圍以藍圈,戓方框,或環(huán)寫,形式多樣,青花色艷。嘉靖青花型制多樣,一是外銷,一是模古。嘉靖釉里紅和鞏紅共存,紅色鮮艷。
隆慶青花燒造時間短,僅六年,但傳世量不少。隆慶青花多較粗糙,但上品制作精細,色彩明快,為嘉、隆、萬三朝中的佼佼者,隆慶青花多有創(chuàng)新,器型渾厚古雅,新穎別致,色彩清新亮麗,推出很多方型、瓜棱、梅花等器型,可見當時工匠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精巧工藝。隆慶青花瓷選料精細,仍采用回青料,燒成后藍色濃艷微微泛紫,色彩純正穩(wěn)定,與晶瑩清亮的釉面相互映襯,可稱之為爐火純青。隆慶青花除描繪紋飾外,還采用青花留白工藝,畫面常見的豪邁風格是其明顯的時代特征。隆慶青花瓷署款有別于傳統(tǒng)慣例,“大明隆慶年造” 款識結構嚴謹,字體挺勁有力,寫“制”字的極少,落款位置除底部外,也有寫于器口外沿戓器口內沿。尚末發(fā)現有記年款或有明確特征的隆慶釉里紅實物。
萬歷皇帝在位四十六年,所燒造的瓷器自然最多,遺存數量當然也最大。萬歷青花瓷在萬歷早期依然用回青料,色澤與嘉慶、隆慶一致,只能依據款識進行區(qū)分,萬歷同時除使用藍中泛紫的回青料外,又開始使用產自浙江的一種青料,行內稱“浙料”。浙料的使用,萬歷青花瓷出現沉靜而藍中泛灰的色調,色澤多數不如前朝那樣濃艷。萬歷青花型制多樣,小件精細,造型多有創(chuàng)新,但大件較為粗糙,已不如前朝,釉面有厚薄之分,故青花紋飾發(fā)色效果不同,厚者滋潤,薄者稀淡。紋飾以傳統(tǒng)為主,開始使用吉祥文字、詞句進行裝飾。萬歷青花款識書法頗似顏體,剛勁敦厚,格式多為六字雙行,少用四字,偶有篆款。萬歷多仿前朝落本朝款,也有落前朝如宣德、成化款。因萬歷對西方貿易進入一個高潮,為更符合西方人的審美觀念,除傳統(tǒng)的花鳥、瑞獸及人物外,還常見西方的族徽、文字、風景等。萬歷時期釉里紅燒造效果好,色澤鮮紅,實為難得。
天啟皇帝僅在位七年,天啟年是晚明的多事之秋,農民起義遍地開花,明朝統(tǒng)治風雨飄搖,景德鎮(zhèn)瓷業(yè)更趨蕭條,瓷器品類及產量降到歷史上的最低水平,官窯停燒,民窯粗制濫造成風,故天啟美品難覓。天啟時期瓷品極少,主要是青花和五彩,青花色調多種多樣,有的類似萬歷的淡描,有的純正艷麗或濃黑深灰,有的偶有暈散,還有近似于清代初期的青翠。天啟青花雖然大器粗糙,但小件也有做工精細型制規(guī)整,釉色肥潤,色調明快的上好瓷品。天啟青花瓷裝飾內容除傳統(tǒng)外,多為道教故事,也有如八駿、牧牛、玉兔等創(chuàng)新,還有晚明木刻版本的紋飾題材。青花瓷官款書“大明天啟年制”,民窯多數無款或書“天啟年制”、“天啟元年”、“天啟御制”。天啟釉里紅偏淡偏暗。
明崇禎是明代最后一個王朝,國力日益衰敗,內憂外患,景德鎮(zhèn)瓷業(yè)極不正常,官窯一度停廢,民窯可隨意燒造。崇禎青花繼續(xù)使用浙料,青花發(fā)色晦暗并有暈散的居多,下品是濃重色彩中夾黑斑,但也有色彩清新亮麗,畫工細致,并有“大明崇禎年制” 年款的官窯器,是崇禎時期新型青花的標準。崇禎青花瓷工藝粗者甚粗,細者愈細,細者胎體修飾圓滑;砂底無釉者露胎較多;釉面平凈如水。畫面多為傳統(tǒng)裝飾,款識“大明崇禎年制” 有工整和草率之分,官款少,民款多,也有仿前朝款。外銷瓷仍有燒造,而且呈中西合璧之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崇禎釉里紅同天啟相同,發(fā)色偏淡偏暗。(釉里紅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