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西征之戰(zhàn)是公元13世紀上半葉蒙古帝國征服中亞和東歐的戰(zhàn)爭。成吉思汗和他的繼承者以驃悍的雄風征服了歐亞地區(qū),以蒙古為中心,建立起由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組成的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歷史上蒙古大軍數(shù)次大規(guī)模的西征,以較少的軍隊和漫長的后勤供應戰(zhàn)勝了幾乎所有的敵人,改變了整個亞歐大陸的歷史,也促進了歐洲的軍事革命。
十三世紀初,鐵木真先后打敗了塔塔兒、克烈、乃蠻、蔑兒乞等各部,統(tǒng)一了蒙古。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領在斡難河畔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國。蒙古國建立后,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貴族不斷發(fā)動掠奪戰(zhàn)爭,用兵的主要方向是南下與西征。南下攻擊的主要目標是南宋和金朝,西征則是中亞東歐各國。蒙古西征共有3次,第一次是1217年至1223年成吉思汗西征,第二次是1234年至1241年拔都西征;第三次是1253年至1258年旭烈兀西征。
第一次西征由成吉思汗及其兒子率領,主要目標是中亞地區(qū)的西遼、花剌子國和俄羅斯。
公元1217年,成吉思汗把南下滅金的任務交給大將木華黎,親自率兵直指西方,首先滅掉西遼。兩年后,成吉思汗親自率領其子術赤、察合臺、窩闊臺、托雷和大將速不臺、哲別,會集畏兀兒、哈剌魯、阿力麻里等部兵馬攻打花剌子摩?;ㄘ葑幽κ钱敃r亞洲的一個大國,疆域遼闊,國力雄厚。蒙古軍入侵后,花剌子摩分兵據守各大城市,遂被蒙古軍各個擊破,終為蒙古所滅。蒙古軍隊越過高加索進入頓河流域,出兵歐洲。公元1223年在迦勒迦河決戰(zhàn),大敗突厥與俄羅斯聯(lián)軍,俄羅斯諸王公幾乎全部被殺,此后蒙古軍隊班師而回。
第二次西征主要由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率領,主要目標是東歐、波斯。
公元1234年,太宗窩闊臺召開諸王大臣會議,決定繼承成吉思汗的事業(yè),繼續(xù)西征。窩闊臺派兵分別攻打波斯(今伊朗)和欽察、不里阿耳等部,基本上征服了波斯全境。公元1235年,由于進攻欽察的軍隊受阻,窩闊臺決定派強大西征軍增援,術赤之子拔都、察合臺之子拜答兒、窩闊臺之子貴由、托雷之子蒙哥以及諸王、那顏、公主附馬的長子參加這次遠征,由拔都總領諸軍。次年,諸軍會師西征,進攻位于伏爾加河中游的不里阿爾,大將速不臺征服不里阿爾。公元1237年,蒙古諸軍進攻欽察,蒙哥斬殺其大將八赤蠻,里海以北地區(qū)被蒙古軍隊占領。
拔都率軍大舉入侵俄羅斯,公元1237年底攻占梁贊、莫斯科等14城。公元1238年2月攻陷弗拉基米爾,次年又攻陷基輔。公元1240年,蒙古軍隊進攻孛烈兒(今波蘭)、馬扎爾(今匈牙利)。
1241年蒙古擊敗匈牙利是一場著名的戰(zhàn)役。這一年,蒙古蘇布臺和拔都分率大軍進攻東歐,強行越過喀爾巴阡山脈,準備于匈牙利平原會師,在兩支部隊遙遠的側翼還有兩個小規(guī)模的騎兵部隊,沿途橫掃波蘭、西里西亞和東普魯士,掩護主力部隊的戰(zhàn)略意圖。匈牙利國王貝拉在蒙古軍隊進抵佩斯城前,判明蒙古軍的意圖,立即組織了10萬人的軍隊尋求與蒙古軍隊決戰(zhàn),蒙古近六萬人的主力則避開匈軍的攻擊稍稍后撤。4月,雙方最終在紹約河畔對峙。匈牙利判明對岸是蒙古主力后,迅速地搶占了一個巨大的橋頭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馬車連成堅固的兵營,等待蒙古軍隊的攻擊。蒙古軍在后續(xù)的工兵到達后,在黎明用威力巨大的拋石車和火箭向守衛(wèi)橋頭堡的匈牙利軍隊射擊,守備部隊在前所未見的攻擊下瞬間潰敗,蒙古騎兵迅速穿橋而過,向剛剛醒來的匈牙利軍隊主力發(fā)起攻擊。
當匈牙利人滿懷信心地列隊殺向數(shù)量處絕對劣勢的蒙古軍時,很快發(fā)現(xiàn)這并不是主力!蒙古軍約三萬人的主力在近百里遠的南方早已乘夜渡過冰冷的河水,從背后殺向匈牙利軍隊,隊形混亂的匈牙利軍隊立即撤回堅固的兵營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營里發(fā)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燃燒油。這些攻擊武器大多為西方軍隊首次見到,其內心恐慌可以想像。蒙古人采用了“圍城必闕”的戰(zhàn)術,匈牙利人迅速崩潰從缺口逃亡。但是,身著輕裝的蒙古軍隊速度和耐力遠遠高于逃跑者,可以不停頓地換馬四處截殺。紹約河戰(zhàn)役,匈牙利軍隊陣亡七萬余人。蒙古軍迅速攻克佩斯城,殺死十萬余人。
蒙古軍隊靠著部隊的高度機動性,在歐洲消滅了大量盔甲堅固但行動笨拙的軍隊。歐洲軍隊在速度上的劣勢,使得在戰(zhàn)場上逃回來的人極少,很久以來,歐洲人始終認為蒙古軍隊的數(shù)量極為龐大。另外,因為歐洲軍隊主要依賴近距離的格斗殺傷,使得蒙古軍隊在機動作戰(zhàn)時,只有少量的傷亡?,F(xiàn)代的歐洲軍事史學專家認為,歐洲軍隊和蒙古軍隊在戰(zhàn)爭中的傷亡比例,也許是冷兵器時代最懸殊的。
1241年年底,窩闊臺死訊傳到軍中,拔都率軍從巴爾干撤回伏爾加河流域。拔都率本部以撒萊為都城,在伏爾加河畔建立了欽察汗國。
第三次西征由成吉思汗另一個孫子旭烈兀率領,目的地為西亞各國。
公元1253年,托雷之子旭烈兀率軍第三次遠征,蒙古軍隊進軍西亞,平定木剌夷國。公元1257年3月,駐守阿塞拜疆的拜住來到軍中,旭烈兀偕同拜住等繼續(xù)西征,直指黑衣大食首都巴格達。當時阿巴斯王朝哈里發(fā)穆斯塔辛執(zhí)政,既直接統(tǒng)治黑衣大食,又管轄整個伊斯蘭教世界,是兩河流域的強國。公元1257年冬,旭烈兀、拜住等率軍三路圍攻巴格達,第二年初,三軍合圍,向巴格達發(fā)動總攻,蒙古軍隊用炮石攻打巴格達城,城門被炮火擊毀。2月,穆斯塔辛率眾投降,旭烈兀攻陷巴格達,蒙古軍隊在城中大掠七天,穆斯塔辛被處死,阿巴斯王朝滅亡。旭烈兀率軍繼續(xù)西進,兵進敘利亞,直抵大馬士革,勢力深入到西南亞。
由于蒙古軍隊被埃及軍隊打敗,旭烈兀才被迫停止了西進,占據第比利斯,建立了伊利汗國。
從公元1217年至1258年的近半個世紀中,蒙古帝國以蒙古大汗為中心,通過三次西征,先后征服了今咸海以西里海以北的欽察、花剌子摩和東起阿爾泰山西至阿姆河的西遼、畏兀兒,建立察合臺汗國;鄂畢河上游以西至巴爾喀什湖的乃蠻舊地,建立窩闊臺汗國;伏爾加河流域的梁贊、弗拉基米爾、莫斯科、基輔等公國,建立欽察汗國;兩河流域的伊朗、阿富汗、敘利亞,建立伊利汗國,史稱四大汗國。
蒙古西征的勝利,主要原因是在戰(zhàn)略上采取由近及遠、相繼占領的策略,以蒙古大漠為中心,向外一步步擴張。在戰(zhàn)術上注重學習漢人的軍事技術,用漢人工匠制造大炮,提高了戰(zhàn)術優(yōu)勢,西征時集中優(yōu)勢兵力,如拔都西征就全是長子,窩闊臺認為“長子出征,則人馬眾多,威勢盛大”。驃悍的蒙古騎兵適合遠距離作戰(zhàn),戰(zhàn)斗力相當強大。而封建社會的歐亞各國則是分裂獨立,如俄國當時分裂為許多小公國,相互爭斗,不能一致對外,花剌子摩雖是大國,但分兵守城,消極防御,不能集中兵力迎敵。因此,在蒙古軍隊進攻下相繼滅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