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生“聰不聰明”,哪個學科能體現(xiàn)出來?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首先,“聰明”本身就沒有明確定義。短期記憶力是,空間理解力是,抽象能力是,邏輯思維能力也是……這些都是“聰明”的定義之一,但都不夠全面。
數(shù)學物理學科好,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抽象和邏輯思維受到了良好的訓練;英語歷史地理成績好,說明記憶力不錯和有足夠的時間投入;閱讀習慣好,閱讀量大,語文就不會太差……
這些都是“聰明”或者說“智力”的表征,但最重要的結論是:“智力,是可以訓練的”。
另一個研究結論更重要:智力,不是影響成績的最重要因素。套用一句流行語:裝什么裝,你離需要拼智商的地步,還差的遠呢!
同樣的學校班級,同樣的老師,付出同樣多的學習時間和努力,最終結果卻很不一樣:有人考取985,有人普通本科,還有人就只能上二三本。 到底是哪些原因造成學生之間的成績差異?許多人,甚至包括許多老師會告訴你,這是“天資”的差異,智力的差異,有人就是天生會讀書,這樣的話有沒有聽過?但是,學生成績高低,真的是天生的遺傳的“智商”造成的嗎? 這個答案是錯的。
目前所有的研究結果表明,“智力”跟遺傳的關系只有1~2%左右的弱相關。1%,對統(tǒng)計學來說這個數(shù)字等同于沒有關系。我們通常所說的所測定的智商,基本上都是后天獲得性的結果,也就是說,智商的高低,都是教育的結果,尤其是幼年教育。換句話說,沒有人天生聰明,也沒有人生來就笨。
影響這些獲得性的“智力”因素是哪些?這不是本文的主旨,只簡單地說,與家庭背景,父母陪伴,教育方式等等都有關。 也就是說,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班級,孩子的智商因素都差不多,基本上都在正常范圍之內,能否取得較好成績跟“智力因素”關系不大。那么,學生成績差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有一位清華“學霸”總結的很有道理,分享如下:
一,學習態(tài)度。 “態(tài)度決定一切”。上進心,好勝心,不服輸?shù)膽B(tài)度,有嗎?甘于落后習慣于落后無勝負心比什么都致命。
二,學習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會做題遠遠不夠,掌握做題的方法比會做任何題目都重要。 很多學生在學校讀書時,都有這“四不做”:課前不預習;上課不記筆記;下課不復習;考試不糾錯。 其實這才是最大的錯誤,必須把“四不做”變成“四必做”: 課前必預習:迅速瀏覽一遍即將要學習的新課,邊思考邊讀第二遍,同時做好預習筆記;上課必記筆記:將老師總結的重點、難點記下,同時記下一些自己不懂的問題,方便下課詢問;課后必復習: 將老師講的內容結合書本看一遍,把想不起來的內容、印象模糊的重點、難點部分加強記憶,最好動手寫一遍;考試必糾錯:當老師在講解試卷的時候,一定要動手將錯誤答案更正,旁邊要詳細記上正確答案,以便日后復習。
學習方法是影響學習成績的最關鍵一步。差距之所以有,絕大部分就在學習方法上。
三,學習時間。 有沒有見到過做事慌里慌張,又丟三落四的孩子?比比皆是;有沒有見過一直在做,卻什么作業(yè)都沒做好的孩子……這些學生沒有時間意識,不在意事情的輕重緩急,不知道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 但是,家長可以也必須幫助孩子改善時間管理能力:
1:合理分配學習時間
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做學習計劃表:每天要求孩子提前做出學習計劃表,一天要完成多少量,每一項任務的完成時間,最后給自己的任務打分,就是職場上的KPI,天下同此理。 除了做每天時間表,還要做每周每月時間表,期中學習時間表,期末學習時間表。 把在能力范圍內的學習量列出來,爭取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
2:利用好一天的黃金時間
每天各時間段效率值是不一樣的,每個時間段適合做什么,必須盡早摸索自己的規(guī)律。
3:利用好碎片時間
碎片時間是一天當中的積累時間,比如課余、飯前飯后、等人等車,最適合學習積累和復習,為碎片時間做足準備,以便可以隨時隨地學習。
四,努力程度。
努力就不用多說了,沒有努力一切都會是空中樓閣。高考是什么?高考是一場艱苦的馬拉松,是一場選拔賽,考取985/211,意味著你必須得踩下全省市95~98%的同學,而他們跟你沒有多大差別,甚至比你更努力更拼命。在這場馬拉松中,沒有堅忍的毅力,疲憊時,倦怠時,困乏時,傷病時,沒有自己逼迫自己的意志不行。你沒有,別人有。
以上四點就是提高成績的金鑰匙。有了鑰匙,完成度的高低,取決于自己。最后,把原人大附中王金戰(zhàn)老師的經(jīng)驗列在下面供參考:
影響學生成績的因素是: 學習方法 >> 努力程度> 智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