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李學勤:國學核心在經學 儒墨有共同文化源頭

【編者按】:時下國學大潮方興未艾,關于國學、儒學與經學設置一級學科之倡議亦隨之興起。然而,對于國學、儒學與經學之關系,論者意見卻有極大差異??鬃友芯吭涸洪L楊朝明研究員,拜訪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先生時就此問題進行了對話交流。茲將談話內容整理刊發(fā),以饗讀者。

李學勤先生在世界儒學大會上

楊朝明(以下簡稱楊):李老師,您好!最近幾年,國學復興的熱潮可謂席卷神州大地,幾至人人皆談國學之勢。尤其是近年來,為推動國學的真正復興,許多學者提出要設立國學一級學科,也有學者倡議將儒學或經學設為一級學科。當然,其間的反對聲音可是此起彼伏。國學、儒學、經學業(yè)已成為關鍵詞和時髦用語。但是,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系恐怕在許多人的頭腦中還不是那么清晰。

李學勤(以下簡稱李):是的。過幾天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要舉辦一場“經學:知識與信仰”的學術會議,我也應邀出席,可能要有一個講話。談一談國學、儒學、經學等問題。其實,最近幾年,國學熱不斷升溫。我也經常在各種場合作演講,關于國學我總要談到一點,國學的內容應該放在中國整個傳統(tǒng)學術文化的大背景下來考察。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多地區(qū)的國家,其文化傳統(tǒng)是長期吸收各民族、各地區(qū),包括境外的各種文化綜合而形成,這個過程是非常復雜的。所以,我們講國學,不能排斥各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各個地區(qū)的文化特點,所謂“三教九流”都應該包括在內,它包含的內容應該是非常廣博的,也是非常復雜的。

不過,具體說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有一個主流的,不是沒有主流的。我們要把握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要看出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要區(qū)分清楚。這個主流是儒學;儒學中最核心的部分則是經學。盡管有人認為經學不切實際,但無論如何不能否認其在中國傳統(tǒng)學術文化和整個儒學中的核心地位,這也是國學研究最中心、最關鍵的所在。說中國學術的核心在經學,是就其學術地位和影響而言。從實際情況來看,中國學術的核心不是佛、道,應該是儒學。儒學的中心就是經學。

當然,這并不是說經學最有價值,價值判斷可以見仁見智,這個話不是一個價值判斷,而是一個事實判斷。我講的是歷史事實,就是在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面,儒學是主流,它所占的比重和影響都特別大,而經學又是儒學的核心。不研究經學,不了解經學,應該說就沒有把握住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和核心的部分。我這樣講,是一個邏輯推論。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不能離開經學的研究,但對經學的研究正是今天國學研究中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當前所謂的“國學熱”雖然形式繁多,但對其核心內容——經學幾乎沒有多少研究,這種情形必須引起重視。否則,我們對國學、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終究是不夠的。

楊:不過,近年來,經學研究也漸漸受到重視。各種關于經學的專著不斷出版。尤其是清華大學彭林先生成立了建國后第一家經學研究中心,還編了一本《中國經學》的刊物,這是非常令人欽佩的。我想,經學的研究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我同意李老師的意見,說國學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經學,三者一脈貫通。

可是,由于種種原因,人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存在很大差異。比如在當下儒學熱的情形下,有學者就提出:傳統(tǒng)是復數(shù)的,不能僅僅搞儒學。傳統(tǒng)當然是復數(shù)的,但復數(shù)多元的傳統(tǒng)之中也有主次之分啊。大概是王陽明吧,他就說過在中國文化如果比作房舍的話,儒家就是正堂,佛家和道家就是廂房。另外,對國學的定義也存在著千差萬別的理解。今天很多人認為,國學本身就是一個“妾身未明”的概念。

李:其實,關于國學的提法,自始就有爭論。就連《國學概論》的作者錢穆先生,都說:“學術本無國界?!畤鴮W’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特為一時代的名詞?!闭J為國學這一名稱不可能長期存在。但是,他沒想到進入二十一世紀國學又火起來了。

楊:其實,國學本身就是近代的產物,是特殊時期出現(xiàn)的概念。如果沒有西學的入侵,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受到嚴重威脅,出現(xiàn)嚴重危機,所謂“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學的概念可能就不會產生。國學的概念就是針對西學而起的。那時人們稱中國本有的學術為國學。但“國學”這一概念過于寬泛,其范圍難以判別,有人主張稱為“國故”。

事實上,不論將“國學”定位在國家“固有學術”還是“國故學”,其內涵仍失于寬泛籠統(tǒng),不易把握。于是,馬一浮先生提出,國學就是“六藝之學”。他說,“此代表一切固有學術,廣大精微,無所不備”。我注意到,劉夢溪先生對此是極力贊賞的。他在前年的世界儒學大會的大會發(fā)言中也做了這樣的講話。劉先生認為,這一定義“態(tài)度既儼然鄭重,學理意味也極深厚”。事實上,孔子與早期儒家整理并傳述“六經”,主張修己安人,“儒學”之核心正是“六藝之學”,即經學。

李:談到經學,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多年,不過,我們的現(xiàn)行學科體系中卻沒有經學的位置。這要追溯到民國初年。當時出于強調接受西學的目的,時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先生取消了經學。對于此舉怎么評價,大家可以見仁見智??墒墙泴W被取消,經過這近百年的時間,返回頭來看,問題出現(xiàn)了。

我們知道經學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成了禁區(qū),很少有人愿意去碰它、研究它。對這個禁區(qū)打開一個缺口的是我們很尊敬的一位前輩先生,即周予同先生。還記得周予同先生在建國之初就提出經學的研究,周予同先生去世后,他的弟子朱維錚教授為他編了一本經學史論文集。應該說,那個時期在文章中談論經學的是很少的。周先生曾提出一個著名論斷,他說:“經學退出了歷史舞臺,但經學史的研究卻急待開展。”這句話影響很大,我前些年也曾經多次引用過。因為這句話有一個正面的效果,就是給經學研究留下一塊空間。很多人做經學史研究都要引周予同先生這段話,這句話的作用就在這里。大家可以看看周予同先生的著作,他是做經學史研究,實際也包含著經學研究。由此可見,這句話是周予同先生煞費苦心的一個提法。

可是這個提法也有一個問題,人們不見得會同意他的觀點。這個提法首先是“經學的時代已經結束了”,這里面實際就暗含著經學已經沒有任何實際作用了,不然,為什么經學時代會結束呢?當然周予同先生關于“經學時代”有他自己的解釋,他認為經學時代是經書可以指導人生、指導政治、建構國家結構、引導國家方向等等這樣的一個時代,這樣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可是儒家的五經、十三經對于今天的中國人就完全沒有意義了嗎?今天不少學者說,儒家的經,經過研究,不僅對于今天,對于未來的中國,甚至對于全世界的文化都可能有所貢獻。

楊:我們都是讀過周先生經學史論著的。那時候確實很少有人敢碰經學。經學好像是一種“瘟疫”或“妖魔”,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比如說袁世凱等倡導讀經而敗壞了經學的名聲有關。如今,人們在反思包括周先生等在內的經學史研究,甚至提出來很嚴厲的批評。但不管怎么說,周先生的那個判斷應該是對的,也就是說作為主導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經學已經成為歷史,但是對于經學史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對經學本身的研究應當特別重視。經學作為儒學、乃至國學的核心,理應成為學界研究的重點或者中心。依先生看,今天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經學史,怎樣研究經學?

李:還從剛才提到的周予同先生那個著名論斷說起。我雖然見過周先生,但是沒有機會向他請教,也沒聽過他的演講、上過他的課,所以我不太清楚周先生的提法是怎么得出來的。但我個人猜想,他是不是受到清代章學誠“六經皆史”的影響?當然,“六經皆史”這個說法不是從章學誠開始的,明代已經有人說過了,明代甚至不止一個人說過,當然他們說的內容不同。可是“六經皆史”的提法在章學誠那個時代,本身就是經學義理衰退的一個表現(xiàn),或者說是六經的政治指導作用、現(xiàn)實指導作用衰退的一個結果。如果“六經皆史”,那么一定程度上六經都是史料,它就沒有義理的價值,沒有指導現(xiàn)實人生的作用,沒有那么神圣了。所以“六經皆史”隱含的一個意義就是,六經已經過時了,它的義理在今天已經不再有作用了。

這個提法到底對不對呢?有學者就反對這個命題,像香港的饒宗頤先生就是一個。胡曉明先生《饒宗頤學記》載有饒先生這樣一段談話,他說:“章學誠是‘夷經為史’,是很不對的?!洝瘧恰贰纳A與提煉,是更高級的產品?!贰鞘聦嵉脑?,‘文’是事實的記錄,‘經’是由事實中提煉而出的思想?!F(xiàn)代人多立新義,有甚么貢獻?有甚么價值?應‘不負如來西來意’,應順著中國文化的脈絡講清楚。我并不疑古,相反我很愛惜敬惜古義?!痹陴埾壬磥?,“六經皆史”就是“夷經為史”,“夷”就是“平”,他認為“經”實際上是從“史”里面提高出來的,是高于“史”的?,F(xiàn)在你把它壓平了,把六經都變成史,這就是“夷經為史”,他是不接受的。

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意見,饒先生提出這個意見,與他建設中國的新經學等提法是有密切關系的,所以我覺得值得特別關注。在中國的歷史上,“經”的作用與地位與“史”是不一樣的,雖然古人說,剛日讀經,柔日讀史。左經右史??墒嵌咴跉v史上、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是不一樣的。不能認為“經”與“史”是相等的,如果說這二者是相等的,那就等于把“經”在歷史上或者說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否定了。

楊:李老師說的這些我也深有感觸,由于歷史原因,我們對六經的重視程度還很不夠,很多學者也僅僅把六經作為史料來對待。更讓人擔憂的是在進行具體的經學、經學史的研究中,學者往往或受限于學者自身研究領域的局限,或囿于歷史地形成的門戶之見比如漢宋、今古之爭等等諸多因素,經學史研究領域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憾。

李:經學的歷史很長,從文本、師傳等各方面都存在分歧,非常之復雜。尤其是你提到的今古文之爭,糾葛千載,至今仍是學者探究的熱點。而門戶之見則是清代學術的一個很大特點,清代在經學研究上成果很多,所以研究經學要重視清代學術。

記得在清華大學念書時,聽馮友蘭先生說,研究中國學術史、哲學思想史,要吃透兩頭。就是說要重視先秦兩漢清代。我們研究經學,確實要花相當大的力量來研究經學史。經學本身是一個歷史的產物,你不能不在歷史的基礎之上,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來做工作,因此就必須研究、討論經學史。

可是如果我們今天做經學史研究,就必須對前人有一個超越,有一個糾正,超越門戶之見。真正意義上的經學史是在晚清,是從皮錫瑞、劉師培開始的。但是清代的學術不能不說存在著一些偏向和不足之處,或者說的嚴重些就是缺點。這個缺點是清代很多學人不能避免的,就是門戶之見。

清代學術是從否定宋明理學開始的,這是對的,但也拋掉了宋學很多好的方面,如講修養(yǎng),入世精神,和做人的骨氣,甚至對社會都有影響。明代科舉發(fā)展到極致,《四書大全》、《五經大全》一出,很多人書就不讀了,成為空疏之學。清朝人看到了此時理學的空疏,開始予以矯正。

其實在清初的時候,氣象是博大的,如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方以智等,但后來卻是門戶成了主要特點。他們講門戶、講門派。立門戶的代表是江藩,他的《漢學師承記》從閻若璩講起,竟把顧炎武、黃宗羲等列入另冊。首先是講漢宋,漢宋之后漢學再細分,講今文古文,講西漢,越分越細,形成漢學反宋學、今文反古文的局面,門戶越講越深、越講越窄小。當時就有學者力矯此弊,如方東樹、陳澧等,但都不太成功。我們現(xiàn)有的一些經學史著作也不可能完全避免這個缺點。

而我認為如果我們要寫經學史的話,這個缺點一定要避免,再不能從門戶的角度看經學史、學術史的發(fā)展,因為那樣會造成很多問題。如果你是漢學的立場,主張漢學打倒宋學,一下子大家都不知道宋學了,一下子從唐代晚期跳到了明末清初。這中間通通都否定了,沒有多少書可讀了,所以說書不讀漢唐以下,不是不讀,而是你已經否掉了,沒有啦?,F(xiàn)在很多漢代經學史,從董仲舒就直接到漢末,到鄭玄、何休了。中間沒什么,中間這些東西都被否定了,講不出來了,都變成支離破碎的了。所以很多經學成果,很多遺留下來的東西都被忽視了,所以以前的經學史往往是門戶之見的產物。

經學史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從思想、義理的角度去寫,一種是從文獻、史實的角度去寫。兩者不可偏廢,然而側重的方面不同?,F(xiàn)在很需要寫一部新水平的經學史,但不要陷于繁瑣,要提綱挈領,講明白有關鍵性的問題。這對于整個中國學術史研究都很有意義。

楊:《莊子·天下篇》提出“道術”和“方術”的概念,認為諸子皆不得道術之全,而是各得一察焉以自好??梢?,各家的“方術”不獨有其見,亦有其蔽。何況囿于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設想各家各派毫無門戶之見,實際上是不大可能的。不過,走出經學時代的當下社會,回過頭去重新審視經學史,用持平的態(tài)度面對經學,用融通諸子的思路去審視諸子之學,實現(xiàn)對各家的整合,我想不無可能。這種整合,實際就是對諸子,或者說不同派別、門戶之見互相溝通、互動交流的問題。我覺得,《莊子》說的“道術”就是儒家,諸子之學則是“方術”,事實上,諸子之學,包括六經,其本身也并非彼此隔絕,而儒家與其他諸子可能并不一定是一種簡單的并列和平行關系吧。近代以來,尤其是從梁啟超、胡適之以來,將孔子儒學與其他諸子等量齊觀,成為一種常識,一種范式,至今影響著我們對先秦思想學術的考察。我想,這與疑古思潮否定孔子與六經的關系有很大關聯(lián)。所以,我們的經學史往往從漢代開始,孔子只能算“經學前史“。這恐怕就是一種歷史的誤會吧。

李:你說的對。我的老師馮友蘭先生有一個著名的論斷,就是中國哲學史首先是一個子學時代,然后是一個經學時代。這個已經變成常識了,不僅是中國人的常識,也是國際上研究中國哲學或思想的常識,但我認為這個說法可以修改。

所謂經,應該說在先秦已經存在。你們看清華簡里屬于《尚書》的部分是怎么抄寫的,跟其他的一些書是不一樣的。它的字工整極了,跟西周金文一樣,絕對不像上博簡的文字。為什么呢?因為它是經,經寫的時候就要工工整整,就大不相同。我們說經是什么?當然就是六經了:《詩》、《書》、《禮》、《樂》、《易》、《春秋》。

《詩》、《書》、《禮》、《樂》是夏商周的一個傳統(tǒng),一直傳流下來,越來越豐富,當然也有改變,被曲解變化這都是一定的,孔子把《詩》、《書》、《禮》、《樂》整理起來,然后有教無類,開辟私學,使得它們在民間更得到傳流。過去的官府曾有過學校制度,到了春秋時代,這個制度逐漸就衰落了,就只能依靠私學??鬃釉谶@時候開辦私學,得有課本,教《詩》、《書》、《禮》、《樂》。現(xiàn)在上博簡的《孔子詩論》是最好的一個例子,它就等于是孔子講學的筆記,里面有的只有一兩句話,有時候看不太懂??梢娺@些都不是在孔子那個時候才有的,而且在孔子那個時代已經有了崇高的地位,不管它叫經不叫經。

我們看《左傳》、《國語》里面,當時的貴族都是在講《詩》、《書》、《禮》、《樂》的一些問題,將其作為一種經典來引用?!对姟?、《書》、《禮》、《樂》都是經典,人們可以對其引用、發(fā)揮,至于理解的對不對,那是學的問題,解釋的問題。所以你能說當時沒有經學嗎?沒有經學的位置嗎?《易》、《春秋》之所以成為主流經典,其中孔子所起的作用就更大一些。孔子“述而不作”,刪定六經,他也是做經學的工作。所以說經學是從孔子開始的,在一定意義上是有道理的;可是你說當時就沒有經學,孔子傳播的六藝與其他學說是完全平等的,我看并不如此。

事實上,當時所有人所受的教育,都是來自六藝,來自《詩》、《書》、《禮》、《樂》,不管他贊成還是不贊成。比方說墨子,墨子也講三代,也講先王。這屬于他們的傳統(tǒng)文化,是他們都回避不了的。在這個問題上我是值得檢討的。因為1956年信陽長臺關出土了一批竹簡,我看到竹簡上有三代、先王等概念,就認為這一定是儒家的作品,可是后來被證明是墨家的。就是因為儒家與墨家有一個共同的文化源頭,受到相同的教育,所以他們會使用相同的概念,有相近的主張。

這些都屬于經學,盡管當時還沒有經學名稱。當時經學的影響,不限于鄒魯?shù)目N紳之士,從郭店簡、上博簡還有清華簡來看,六藝或經學在當時的楚國也有很大影響,楚國主要是一少數(shù)族群荊楚聚集的地方,當時主要流行的是儒學和道家思想,此外沒有見到其他諸子。郭店簡的墓葬約為公元前三百年,這個時代就是方以智所講的“三子會宗”的時代,孟子、莊子、屈原都生活在這個時期。在郭店簡中對《詩》、《書》、《禮》、《樂》、《易》、《春秋》六藝已有系統(tǒng)的表述,由此我們可以想見楚國是怎樣的一個文化面貌。所以這些問題,既是經學的問題,也是今后我們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面的重要問題。

(圖/孔勇)

(李學勤:著名歷史學家,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楊朝明: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原載《孔子文化季刊》總第1期)

來源:微信公眾號“孔子研究院”kongziyjy-org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韓星:新國學與新經學、新子學
中華文明的探源者:李學勤
簽名鈐印丨到底什么是國學
李學勤 | 中國古代文明之重估與孔子思想的再認識
【乾元國學初級講堂】
儒家是什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