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考點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兩點:一是“常見實詞”,這是考查對象;二是“在文中的含義”,“在文中”這是限制范圍,即詞語的含義必須是具體材料中、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結(jié)合上下文理解所應(yīng)有的意義。綜合這兩點,要明白這一考點,既是考查學(xué)生掌握文言實詞的情況,又是考查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實詞種類】
文言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五類。所謂“常見實詞”,是從詞的出現(xiàn)頻率上來講的,“常用實詞”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詞和次常用詞。
【真題回放】
1、(2009年全國卷Ⅰ)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D)
A、為政清靜,不嚴(yán)而肅 肅:恭敬 (形容詞)(一詞多義)
B、會興遼東之役 會:適逢 (副詞)(古今異義)
C、所在征斂,人不堪命 堪:忍受 (動詞)(一詞多義)
D、動以軍法從事 動:招致 (副詞)(一詞多義)
2、(2009年江蘇卷)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D)
A、遂屬其家通明 屬:托付(動詞)(通假字)
B、皆逡巡引卻 引卻:后退(動詞)(雙音節(jié)詞)
C、通明故魁壘丈夫也 魁壘:高大(形容詞)(雙音節(jié)詞)
D、率倜儻非常之人 率:率領(lǐng) (副詞)(一詞多義 全都)
3、(2010年全國卷Ⅰ)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B)
A、危素、張起巖并薦,不報 報:答復(fù)(動詞)(一詞多義)
B、多惠政,賜金帶寵之 寵:重用(動詞)(意動用法 以……為寵,把……作為寵信)
C、祈天永命之要 祈:懇求(動詞)(一詞多義)
D、法天道,順人心 法:效仿(名詞)(一詞多義)
4、(2010年全國卷Ⅱ)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及再遇陣沒 及:趁著(動詞)(一詞多義 到了、等到)
B、尋知代州。移深州 尋:不久(副詞)(一詞多義)
C、會暮,約詰朝合戰(zhàn) 會:適逢(副詞)(古今異義)
D、援不至,遂沒焉 遂:于是(副詞)(一詞多義)
【考題分析】
⒈以上考查的15個詞,都屬于常見實詞。從詞義上看,考查的常用實詞都是古今詞義既有聯(lián)系又有所區(qū)別的。從詞性上看,考查的常用實詞主要是動詞、形容詞和副詞,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有時也考雙音節(jié)詞。
⒉文言實詞的復(fù)習(xí),平時的積累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靈活理解,即不要離開原文(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所謂詞不離句,句不離段。通過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來理解推斷實詞的含義是最有效的方法。
【詳細(xì)講解】
人們在長期的閱讀、學(xué)習(xí)、研究古漢語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了古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一些特點,并加以總結(jié),為我們學(xué)習(xí)文言文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例如要把握古代漢語實詞的含義,主要應(yīng)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偏義復(fù)詞這五個方面來復(fù)習(xí)。下面具體講解。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應(yīng)該用甲字,而使用時卻借用與其意義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張良出,要項伯”(《鴻門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課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圍,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義項較多,后來就在原字的基礎(chǔ)上另造了一個新字,以分擔(dān)它的一個意義,原來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從意義上看,通假字與本字是無關(guān)的,而古字與今字則是有關(guān)的。高中課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約不超過100個,識記起來并不困難。(見100個高中文言文通假字附表)
二、一詞多義
文言中詞的多義現(xiàn)象非常普遍,一個詞往往少則有幾個義項,多則有十幾個義項,在學(xué)習(xí)時要隨時總結(jié),不斷深化。如“發(fā)”字,①在“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賣油翁》)中作“發(fā)射”;②在“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荊軻刺秦王》)中作“出發(fā)”;③在“去北軍二里余,同時發(fā)火”(《赤壁之戰(zhàn)》)中作“點燃”;④在“發(fā)圖,圖窮而匕首見”(《荊軻刺秦王》)中作“打開”;⑤在“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fā)”(《五人墓碑記》)中作“發(fā)動”;⑥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中作“抒發(fā)”;⑦在“孤當(dāng)續(xù)發(fā)人眾,多載資糧,為君后援”(《赤壁之戰(zhàn)》)中作“派遣”;⑧在“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中作“征發(fā),征調(diào)”;⑨在“即道意中事,無毫發(fā)爽”(《促織》)中作“極短的長度單位,十毫為一發(fā)”;⑩在“野芳發(fā)而幽香”(《醉翁亭記》)中作“開放”等。這些都是課內(nèi)所見的,平時不斷積累實詞在語境中的意義,掌握得越來越多,就會形成觸類旁通的能力,閱讀能力自然會不斷提高。
(一)了解詞語的本義、引申義和比喻義
詞的本義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就詞的來源說的,即該詞最初的意義,如“向”的最初意義是“朝北的窗戶”,“兵”的最初意義是“兵器”,“走”的最初意義為“跑”等。另一種理解是就詞的應(yīng)用來說的。把最常用的那個意義算作詞的本義,也叫“基本意義”。如“兵”的基本意義是“兵士”,“走”的基本意義是“步行”。在現(xiàn)代漢語中所談的基本義是指后者。例:(1)戰(zhàn)則請從[跟隨](2)后因伐木,始見此山[砍]。
引申義是從基本義發(fā)展出來的,同基本義有相類似、相對立或相關(guān)聯(lián)的意義。如“深”的基本義是從表面到底部或從外面到里面的距離大。如“這條河很深”“這個院子很深”“深山”“深耕”,這幾個“深”用的都是“深”的基本義。從“深”的基本義發(fā)展出來以下這些引申義:①深奧,深刻,深入。如:“道理很深” ②深厚。如:“友誼很深” ③時間久。如:“夜深人靜” ④濃,重。如:“顏色太深”“深”的引申義和基本義的聯(lián)系是建立在相類似的基礎(chǔ)上的。
思考:指出下列加點詞語的本義和引申義。
(1)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
身:本義“身體”,引申義“親自”(禹之王天下也,身執(zhí)耒碴臿以為民先)、“自己”“自身”(免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故惟日日呼酒買醉)、“性命”( 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等。
(2)士三日不見,當(dāng)刮目相待
士:本義“對男子的美稱”,引申義“做官的人”(士大夫終不肯夜泊絕壁之下)、“讀書人”(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有才能的人”(勝不敢復(fù)相士)、“兵”(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3)伯樂學(xué)相馬,顧玩所見,無非馬者
相:本義是“察看、仔細(xì)看”,引申義是“輔助、輔佐”(無物以相之)、“選擇”(良禽相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輔佐帝王的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比喻義,也屬于由詞的本義的一種引申,簡言之,就是詞的比喻意義。但因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語言風(fēng)格特殊,色彩鮮明,所以跟引申義并列,成為轉(zhuǎn)義的一種。它是由本義通過打比方而產(chǎn)生的新義。如“爪牙”的本義是鳥獸的爪子和牙齒,比喻意義是“得力的幫手或武士”。又例如:①地下工作——“地下”比喻隱藏在敵人勢力范圍內(nèi);②凍結(jié)資金——“凍結(jié)”比喻阻止流動或變動;③亂扣帽子——“帽子”比喻罪名或壞名義。
思考:指出下列加點詞語的本義和比喻義
(1)手足情深,焉能或忘
本義“手和腳”,比喻義“兄弟”“黨羽”。
(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
本義指“頭和頸”,比喻義指“某個集團的領(lǐng)導(dǎo)人”。
(3)草菅人命,縱橫鄉(xiāng)里
本義“野草”,比喻義“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二)掌握一詞多義的方法
1、抓住詞的本義進行推衍聯(lián)想
舉“亡”一詞來說明,《說文解字》說:“亡,逃也”,可見“亡”字的本義是“逃跑”。由“逃跑”這個意義可以推衍聯(lián)想出好多其它的意思。
①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逃跑)
② 今復(fù)十余年,存亡不可知(指人的死亡)
③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指國家的滅亡)
④ 暮而果大亡其財(丟失、喪失)
⑤ 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通“無”,相當(dāng)于“沒有”)
在這幾個句子中“亡”字由“逃跑不見”,引申出了“物的喪失、丟失”“人的死亡”“國家的滅亡”等含義。
2、抓住詞義引申的某些規(guī)律
由具體到抽象,如“爪牙”,本指鳥獸用以自衛(wèi)和謀生的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勸學(xué)》“引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即用其本義;后來,比喻“得力的幫手與武士”。這是比喻義用久了,新的意義便固定了下來,不再是臨時的比喻手法了。例如《詩經(jīng)·祈父》中“祈父,予王之爪牙”。
①由個別到一般,如“末”字,本義是樹梢,引申為末端,再引申為細(xì)小。
②由實到虛,如“果”字,由果實,引申為結(jié)局,再虛化為副詞、連詞。
③因果引申,如“好”,女子得男子以為伴表示貌美。
3、了解一詞多義演變的聯(lián)想方法
(1)類似聯(lián)想 引(本義“開弓”—延引—牽引—引導(dǎo))
(2)接近聯(lián)想 兵(本義“兵器”—士兵—軍隊—軍事—戰(zhàn)爭)
(3)對比聯(lián)想 去(本義“距離”—離開—廢除—舍棄)
4、要善于歸納集中記憶(見120個常用實詞附表)
三、古今異義
語言是發(fā)展的,詞義也在不斷變化,因此,同是一個詞就有了古義和今義的差別。注意區(qū)分古義和今義的不同,就成了我們準(zhǔn)確理解古人語言的一項不容忽視的重要內(nèi)容。當(dāng)然也有些詞的詞義一直沿用下來,沒有什么變化,如“明日,徐公來”(《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來”。還有一小部分詞語,文言文里常用,但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白話已經(jīng)不用,如“敢以煩執(zhí)事”(《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執(zhí)事”,這部分詞語,雖然我們比較生疏,但通過查字典就可以明了,不會造成望文生義的錯誤。不能掉以輕心的是那些詞語相同而意義用法已經(jīng)不同的詞,尤其是差別細(xì)微,容易被忽略的詞。概括起來,古今詞義的差別,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⒈詞義擴大
文言文中,某些詞的原有意義比較狹小,后來它的意義有了發(fā)展,應(yīng)用范圍比原來廣泛了,這種現(xiàn)象叫詞義的擴大。如“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寡人之于國也》)中的“河”,在古代是專有名詞,指黃河,而現(xiàn)在擴大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西門豹治鄴》)中的“好”,原來專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現(xiàn)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質(zhì),對人、事、物都可以修飾限制。這些都屬于詞義的擴大。
⒉詞義縮小
詞義的縮小,是指詞的古義,隨著時代的變化逐漸變得狹小的現(xiàn)象。如,“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中的“金”,原來泛指一切金屬,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專指黃金。如“丈夫亦愛憐其子乎?”(《觸龍說趙太后》)中的“丈夫”,是指成年男子,“生丈夫,二壺酒,一犬”(《勾踐滅吳》)中的“丈夫”則是指男孩,在古代,不管是成年的還是未成年的,是已婚的還是未婚的男人,均可稱丈夫,但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丈夫”一般僅指已婚女子的配偶。再如“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因”(《燭之武退秦師》)中的“行李”,在古文中既可以指出使的人,也可以指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在該句中就是指出使的人,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僅僅指出門所帶的東西。這些都是詞義的縮小。
⒊詞義弱化
詞義弱化是指詞義程度的減弱。比如大家熟悉的“饑餓”中的“餓”字,古義是指嚴(yán)重的饑餓,已達(dá)到受死亡威脅的程度,如《孟子》“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中即用“餓”的古義,而現(xiàn)代漢語中“餓”是指一般的肚子餓。如“怨恨”的“怨”字,古義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義“恨”減弱為“不滿意、責(zé)備”的意思,如“任勞任怨”。再如今天的“疾病”一詞中的“病”,和“疾”一樣,都是指一般的生病,而古義中的“病”卻和“疾”有別,是指大病。這些詞的詞義在今天看來,程度都減弱了。
⒋詞義轉(zhuǎn)移
古漢語中一些詞義,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由原來表示的對象,轉(zhuǎn)移到表示另外一種對象,古今之間的差別較大,沒有明顯的聯(lián)系,這就叫做詞義的轉(zhuǎn)移。文言詞匯中這種現(xiàn)象較為常見。如“棄兵曳甲而走”(《寡人之于國也》)中的“走”,古義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耙员┞栋傩罩怯谥性保ā豆篡`滅吳》)中的“中原”,古義指原野,而在現(xiàn)代則指中原地區(qū)。還有大家熟悉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負(fù)的男子,現(xiàn)在則專指為革命事業(yè)獻(xiàn)身的人;“犧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劌論戰(zhàn)》)中的“犧牲”,古義指祭祀用作祭品的豬牛羊等,是名詞,今義轉(zhuǎn)移為為了某種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權(quán)利,是動詞。這些,都是典型的詞義轉(zhuǎn)移現(xiàn)象。
(1)由表示甲事物轉(zhuǎn)移到表示乙事物。例如:
①“幣”,古義指禮物?!短K武傳》“置幣遺單于”。今義已轉(zhuǎn)移為“錢”的意思。
②“涕”,古義指眼淚。《促織》:“兒涕而去。”今義一般作“鼻涕”解。
(2)由表示甲動作轉(zhuǎn)移為表示乙動作。例如:
①“走”,古義為“跑”、“逃跑”。“竊計欲亡走燕”。今義的走是“步行”的意思。
②“去”,古代指離開某地,現(xiàn)在則指到某地去。“去國懷鄉(xiāng)”。“念去去千里煙波”
③“勤”,古義是“辛苦”,與“逸”相對。《肴之戰(zhàn)》中“勤而無所,必生悖心”的“勤”就是“辛苦”的意思。今義“勤”已沒有它的原義了。轉(zhuǎn)移為“做事盡力,不偷懶”的意思。
(3)由表示甲義的范圍轉(zhuǎn)移到表示乙義的范圍。例如:
“慢”,古義是“怠慢”的意思。今義的“慢”是速度緩慢,與“快”相對。古今詞義的范圍,從心理活動轉(zhuǎn)移到動作方面來。
(4)由甲義轉(zhuǎn)移為乙義時,詞性也產(chǎn)生轉(zhuǎn)移。例如:
①“犧牲”,古義指祭祀時用作祭品的牛、羊、豬等牲畜,屬名詞?!恫軇フ搼?zhàn)》中“犧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犧牲”即是古義。今義轉(zhuǎn)移為:為了某種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權(quán)利,屬動詞。
②“假”,古義指“借”的意思,屬動詞?!秳駥W(xué)》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假”即是古義。后來“假”逐漸轉(zhuǎn)移為“假期”和“真假”的“假”,不僅古義消失了,詞性也由原來的動詞轉(zhuǎn)移為現(xiàn)在的名詞或形容詞。
思考: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古今意義。
①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行李 古義:外交使者。今義:出門時帶的包裹。
②顏色不少變 顏色 古義:容顏、臉色。今義:色彩。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秋天 古義:秋日的天空。今義: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春秋 古義:年歲、年齡。今義:春天和秋天。
⒌感情色彩變化
古今詞義在演變歷史進程中,褒貶意義相互轉(zhuǎn)化的現(xiàn)象,叫做詞義的感情色彩變化。如“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謗”是“批評議論”之義,而今天的“謗”卻是“惡意中傷”之意,已由中性詞轉(zhuǎn)變?yōu)橘H義詞。還有大家熟悉的“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識淺陋,并沒有貶義,現(xiàn)在的“卑鄙”則指品質(zhì)惡劣,已變?yōu)橘H義詞。如此說來,古今書寫相同的詞,其詞義并不盡相同,為此,我們閱讀古文時,要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注意在同中求異,切忌望文生義,以今釋古,唯其如此,才能夠準(zhǔn)確無誤地理解古書中的內(nèi)容。
(1)褒義詞變化為貶義詞。例如:
①“明哲保身”,源出《詩經(jīng)》:“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贊揚一個人聰明有智慧,善于適應(yīng)環(huán)境。今義指不堅持原則,只顧自己的處世態(tài)度。詞義由“褒”變“貶”。
②“衣冠禽獸”,原指官司服上繡的禽和獸的圖案;現(xiàn)在指穿在衣服戴帽子的畜牲,比喻道德敗壞、行為像畜牲一樣的人。
(2)貶義詞變化為褒義詞。例如:“乖”。古義指偏執(zhí)、不馴服。《林黛玉進賈府》:“行為偏僻性乖張。”即是古義。今義是“聽話、安順”的意思。如“這孩子真乖?!?span lang="EN-US">
(3)中性詞變?yōu)榘x詞或貶義詞。例如:
①“謗”,古義指議論、批評他人過失。《鄒忌諷齊王納諫》中“能謗譏于市朝”即用古義,今義“謗”有惡意中傷的意思。②“祥”。古義指預(yù)兆、有吉有兇?!蹲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兇焉在?”即是古義吉兇預(yù)兆的意思。今義多指吉兆,如“吉祥”。
⒍.詞義強化
所謂“詞義強化”,就是指同樣的詞語在古代表示的意義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語義增強了。如:“恨”,古代表示遺憾、不滿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懷恨?!罢D”,最初只是責(zé)備之意,后來強化為“殺戮”的意思。(見中學(xué)常見古今異義詞100附表)
四、詞類活用
古漢語有些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臨時具有某種語法功能,并且臨時改變了詞性,有的還改變了讀音。這是文言實詞的特殊用法,如名詞用作動詞,名詞用作狀語,名詞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形容詞用作名詞,形容詞用作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動詞用作名詞,動詞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理解詞類活用對掌握實詞是大有好處的,但不必死記硬背。在平時學(xué)習(xí)、誦讀過程中,即可把握這種語言現(xiàn)象,關(guān)鍵要用心去理解。
(一)、名詞活用
1.名詞活用作動詞
①范增數(shù)目項王(目,用眼睛看)
②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軍,駐扎)
③從左右,皆肘之(肘,用胳膊肘撞)
④荊人欲聾宋,使人先表雍水(表,做標(biāo)記)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水,游水)
⑥左右欲刃相如(刃,殺)
⑦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籠,用籠子裝)
⑧子路從而后(后,落在后面:“而”連接動詞“從”和方位名詞“后”)
⑨江水又東(東,向東流去:方位名詞受副詞“東”修飾)
⑩齊軍既過而西矣(西,向西行進)
2.名詞作狀語
名詞作狀語,就是指名詞放在動詞的前面,對這個動詞起著直接修飾或限制的作用。現(xiàn)代漢語中,除時間名詞外,其他名詞一般是不能獨立作狀語的,但在文言文中,名詞(包括普通名詞、時間名詞和方位名詞)作狀語的現(xiàn)象卻是很普遍的。根據(jù)表修飾或限制的不同情況,名詞作狀語可歸納為下面幾種類型。
表比喻。名詞狀語起比喻作用,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或狀態(tài),可譯為“像……那樣”。例如:
①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記》)
例①中的名詞“犬”,修飾動詞“坐”,比喻“坐”的狀態(tài),譯為“像狗那樣”;例②的名詞“斗”,修飾動詞“折”,譯為“像北斗星那樣”;“蛇”修飾動詞“行”,譯為“像蛇那樣”。
表動作處所。這類名詞狀語由方位名詞充當(dāng),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可譯為“在(從)……”。例如:
①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木蘭詩》)
②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核舟記》)
例①中的方位名詞“東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別修飾動詞“買”,作狀語,表示“買”這一動作行為的發(fā)生處所。例②中的方位名詞“右”“左”,分別修飾動詞“刻”,譯為“在右邊”“在左邊”。
表動作趨向。這類名詞狀語也由方位名詞充當(dāng),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可譯為“向(往)……”。例如:
①日光下徹,影布石上。(《小石潭記》)
②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記》)
③復(fù)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例①中的方位名詞“下”作狀語,修飾動詞“徹”,表示“下”的趨向,譯為“向(往)下”。例②③中的方位名詞“西”“前”,分別修飾動詞“行”,譯為“向(往)西”“向(往)前”。
表動作行為所憑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據(jù)。這類名詞狀語的譯法,只要在名詞前加上介詞“用”或“按”等即可。例如:
①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②學(xué)而時習(xí)之。(《〈論語〉十則》)
例①中的名詞“箕畚”修飾動詞“運”,作狀語,表示“運”所憑借的工具,譯為“用箕畚……”。例①中的時間名詞“時”修飾動詞“習(xí)”,譯為“按時”。
表動作行為的頻率。這類狀語也由表時間名詞充當(dāng),譯義可在時間名詞加上一個“每”字即可。例如:
①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傷仲永》)
②歲賦其二。(《捕蛇者說》)
例①中的時間名詞“時”修飾動詞“扳”,作狀語,表示“扳”的頻率,譯為“每天”。同樣,例②中的“歲”表示“賦”的頻率,譯為“每年”。
表對人的態(tài)度。這類用法的名詞狀語所表示的是主語對賓語所持的態(tài)度,可譯為“像對待……那樣”或“當(dāng)作……一樣”。
(邑人)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以賓客之禮相待。
例中的名詞狀語“賓客” 所表示的是主語“邑人”對賓語“其父”所持的態(tài)度,可譯為“像對待賓客那樣”或“當(dāng)作賓客一樣”。
表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
①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木蘭詩》)
②朝而往,暮而歸。(《醉翁亭記》)
例①中的時間名詞“朝”和“暮”分別修飾動詞“辭”與“宿”,表示“辭”與“宿”的時間。同樣,例②中的“旦”和“暮”表示“往”與“歸”的時間。
3、名詞的使動用法
①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王”,音wàng,“讓……為王”。
②生死而肉骨 “肉”名詞的使動用法,譯為“使……長肉”。
4、名詞的意動用法
①侶魚蝦而友麋鹿(侶:把……當(dāng)作伴侶;友:把……當(dāng)作朋友)
②不如吾聞而藥之也(藥:把……當(dāng)作良藥)
③稍稍賓客其父(賓客:把……當(dāng)做賓客)
④君子病無能焉(病:以……為?。?span lang="EN-US">
⑤后人哀之而不鑒之(鑒:以……為鑒)
⑥
(二)、動詞活用
1、動詞作名詞
①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讒、譏:誣陷、嘲諷的話)
②往往有得(得:心得、收獲)
③鉤黨之捕遍于天下(捕:搜捕活動)
2、動詞使動用法
①外連橫而斗諸侯(斗:使……爭斗)
②李牧連卻之(卻:使……退卻)
③中軍置酒飲歸客(飲:使……飲酒)
(三)形容詞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固:堅固的地勢)
②夫夷以近,則游者眾(夷、近:平坦、距離近的地方)
③不能容于遠(yuǎn)近(遠(yuǎn)近:天下的人)
2、形容詞作動詞
①火不足以明也(明:照明、照亮)
②吾妻之美我者(美:贊美、稱頌)
③欲窮其林(窮:窮盡、走完)
3、形容詞使動用法
①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弱:使……削弱)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笨)
4、形容詞意動用法
①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小:認(rèn)為……?。?span lang="EN-US">
②漁人甚異之(認(rèn)為……奇怪)
五、偏義復(fù)詞
偏義復(fù)詞是文言實詞運用的一種特殊現(xiàn)象。所謂偏義復(fù)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關(guān))或相對(反)的語素構(gòu)成,其中只有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意義,只作陪襯,只具備語法作用。偏義復(fù)詞并不固定,它只是在一定語境中,為了句式的整齊或行文的需要,在本應(yīng)用一個詞的地方用上了偏義復(fù)詞。如“晝夜勤作息” (《孔雀東南飛》)中的“作息”就是偏義復(fù)詞,“作息”分別是“耕作、休息”的意思,但在此處,意義偏在“作”,“息”并不表示意義。
偏義復(fù)詞的運用,按詞的構(gòu)成關(guān)系來看,常見的有兩種形式:
1、 兩個語素意義相對或相反
如: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石鐘山記》)
——“淺深”是反義詞,此處只取“深”的意義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出入”是反義詞,此處只取“入”的意思
2、 兩個語素意義相近或相關(guān)
如:今有一人入園圃,竊其桃李(《墨子·非攻》)
——“園圃”是相近詞,分別是“種樹的、種菜的地方”,此處只取“園”之意
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國家”是相關(guān)詞,此處只取“國”之意
學(xué)習(xí)文言文時對此類的詞的識別,主要是把它放入語境當(dāng)中,聯(lián)系上下文,看它是否符合語境,符合邏輯關(guān)系。如“晝夜勤作息”(《孔雀東南飛》),這句話是用來描寫劉蘭芝的,劉蘭芝是一個知書達(dá)禮、勤勞善良、忠于愛情的婦女形象,所以不分晝夜勤于的只能是“作”,耕作、勞作,而非休息,故此處只取“作”意,“息”只作陪襯,這樣既合語境又合邏輯。再如“刺諸縣短長”中,“刺”是指責(zé),指責(zé)的只能是“短”,而不能是“長”,故“長”在此不表意義,只取“短”意。
值得注意的是,在辨別偏義復(fù)詞是一定要把兩個語素相近的偏義復(fù)詞與同義復(fù)詞區(qū)別開來。如:
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義孝悌之義(《齊桓晉文之事》)
——“庠序”,同義復(fù)詞,兩者都是學(xué)校,只是時代不同叫法不同,故合譯為“學(xué)?!?span lang="EN-US">
會不相從許(《孔雀東南飛》)
——“從許”, 同義復(fù)詞,都有“答應(yīng)”之意,故合譯為“答應(yīng)或允許”
——“恐懼”,同義復(fù)詞,都有“害怕”之意,故譯為“害怕或恐懼”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過秦論》)
——“藩籬”,同義復(fù)詞,都有“籬笆”之意,故譯為“籬笆”,比喻邊境的屏障
兩者的區(qū)別就在于,同義復(fù)詞是幾個詞處于同一語法位置的固定結(jié)構(gòu),都表且共同表示一個意義。而偏義復(fù)詞雖是兩個詞復(fù)用,但意義只落在一個詞身上,另一個只作陪襯,且結(jié)構(gòu)一般是不固定的。課文偏義復(fù)詞示例:
1.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義在“崩”,“殂”是襯字。
2.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 偏義在“騎”,“車”是襯字。
3.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偏義在“入”,“出”是襯字。句意為:防備別的強盜進來和意外的變故。
4.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偏義在“亡”,“存”是襯字。
5. 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 偏義在“母”,“父”是襯字; 偏義在“兄”,“弟”是襯字。指劉蘭芝的兄長。
6 . 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 偏義在“兄”,“父”是襯字。
7 .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偏義在“姥”,“公”是襯字。
8 . 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偏義在“國”,“家”是襯字。
9 . 女子先有誓,老姥豈敢言 偏義在“女”,“子”是襯字。
10 . 去來江口守空船 偏義在“去”,“來”是襯字。
11 . 孰與君少長? 偏義在“長”,“少”是襯字。意謂“誰的年齡大”;
12 .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 偏義在”深(深度)”,”淺”是襯字。
13 .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偏義在“異”,“同”是襯字。
14. 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偏義在“巷”,“陌”是襯字。
15. 緣溪行,忘路之遠(yuǎn)近 偏義在“遠(yuǎn)”,“近”是襯字。
16. 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 偏義在“作”,“息”是襯字。狀語“勤”只能修飾“作”不能修飾“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無義起陪襯作用。
【方法指點】
文言實詞含義推斷的常見方法
文言實詞是構(gòu)成文言文的主體,常見實詞數(shù)量多,變化多,怎樣來推斷實詞的含義呢?有六種方法,在推斷和解釋文言實詞含義上還是非常有效的。
1、語境分析法(根據(jù)上下文意思推斷詞義)
文言實詞絕大部分是一詞多義的,詞義是不定項的,完全采用逐詞逐義識記,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結(jié)合上下文來判定實詞的含義,上下文這個語境是相對穩(wěn)定的,語境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詞義的。例如,2010全國高考福建卷第2題: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未及屬稿 屬:寫 B.為余言周維城事甚具 具:完備
C.遂大困,尋死富陽 尋:不久 D.挾三百金之富陽賈 賈:商人
原文開篇有“嘉慶元年,余游富陽,知縣惲候請余修縣志,未及屬稿,而惲候奉調(diào),余去富陽?!备鶕?jù)“未及屬稿”的前后文,可推斷加點的“屬”,不可能像我們課內(nèi)所學(xué)的“通‘囑’,囑托、托付”,而應(yīng)理解為“寫”,故A項可排除;B、C兩項,在課內(nèi)已很熟悉其意義,解釋是正確的,也應(yīng)排除。D項中的“賈”,本來有“商人”之意,但在此處應(yīng)理解為名詞作動詞,意為“做生意”,故D項錯誤,應(yīng)選D。
2、結(jié)構(gòu)分析法(根據(jù)整句中對應(yīng)詞語的意思推斷詞義)
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并列詞句等對舉的語言現(xiàn)象很多,在兩兩、三三的對舉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相對,這樣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例如“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過秦論》)為對仗句,“據(jù)”與“擁”相對,“固”與“地”相對,“地”是“地方”之意,屬名詞,那么“固”也應(yīng)為名詞,據(jù)此推斷“固”在此處應(yīng)是形容詞作名詞,有“堅固的地勢”之意。
3、語法分析法(根據(jù)詞在句中的語法功能推斷詞義)
句子的結(jié)構(gòu)是固定的,組合是有規(guī)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jù)。如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dāng),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dāng),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dāng)?shù)取R罁?jù)它們所處的語法位置,推知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意義。例如,2010全國高考重慶卷第8題: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得鱖尺許以饋 饋:進獻(xiàn) B.或出己錢償之,以是頗不治 治:追究
C.兒時嘗戲畫地為大第 第:住宅 D.貧甚,質(zhì)女婢于人 質(zhì):人質(zhì)
在D項中,“質(zhì)”處在謂語的位置,不可能解釋為名詞“人質(zhì)”,此處應(yīng)理解為名詞作動詞,有“典當(dāng)、抵押、把……抵押給”之意。故D項錯。
4、知識遷移法(根據(jù)學(xué)過的知識推斷詞義)
高考文言文閱讀所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腳點。因此,我們要善于根據(jù)課內(nèi)學(xué)過的知識舉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異同,以解決試題中的實詞詞義問題。例如,2010全國高考湖北卷第10題:
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則相與笑之曰:鄙 鄙:卑鄙 B.場功甫畢 甫:剛剛
C.或采橡實、畜菜根以延冬春 畜:通“蓄” D.籍之以為廂兵 籍:登記
以上四個加點詞語,都在中學(xué)語文文言文教材中出現(xiàn)過。A項中的“鄙”與初中所學(xué) “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曹劌論戰(zhàn)》)中的“鄙”相同,是“見識淺短”之意,故A錯。B項中的“甫”與“甫下數(shù)子,客已得先手”(《弈喻》)中的“甫”相同。C項中的“畜”與“雞豚狗彘之蓄”(《寡人之于國也》)中的“畜”是否同義呢?不同。前者通“蓄”,有“收藏、貯藏”之意,而后者有“飼養(yǎng)、喂養(yǎng)”之意。D項中的“籍”與“籍吏民,封府庫”(《鴻門宴》)中的“籍”含義相同。
5、鄰字幫助法(根據(jù)相鄰的字來推斷詞義)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音節(jié)語素合成的,它們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一是偏義復(fù)詞,一是同義復(fù)詞。偏義復(fù)詞,用義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另一個語素只是起陪襯作用;同義復(fù)詞是同義復(fù)用。例如:“曹操之眾遠(yuǎn)來疲敝”中的“敝”,根據(jù)它與“?!毕噜彽奶攸c,可以推斷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勞”。
6、代入檢驗法(借助題干所給的義項推斷詞義)
對于選擇、判斷類的詞語解釋題,最簡單的莫過于將所給的義項放入各自的具體語境中去貫通文意,解釋準(zhǔn)確而無滯礙之處者即為正確答案。
【課后總結(jié)】
理解實詞應(yīng)注意的問題
1.注意詞的古今義
文言實詞,有的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這兩類詞都可以不去管它,重點應(yīng)放在古今既有聯(lián)系又有差別的實詞上。如“食已與與如也”的“已”今作“已經(jīng)”,這里是“罷”“完”的意思;如“偷”,古義有茍且、馬虎、刻薄等意,今為偷竊。理解時不能不辨古今差別而隨便地以今義釋古義。
2.注意單音詞和雙音詞
文言以單音詞居多,漢語以雙音詞居多。不要把兩個連用的單音詞誤判白話文中的雙音詞,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現(xiàn)象
古代漢語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說”能“悅”,“諭”通“喻”。因此,理解時不要誤把通假字作為本字。如 “以身徇國” ,“乃是天子報爾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來,就會解錯。
4.注意偏義復(fù)詞現(xiàn)象
所謂偏義復(fù)詞,京是由兩個意思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gòu)成的詞,其中一個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只作陪襯,如《孔雀東南飛》中“晝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親父兄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義,“公姥”只有“姥”的意義,“父兄”只有“兄”的意義。如果不解依據(jù)上下文看出它們是“偏義”,就會理解錯誤。
5.要注意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在文言中是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應(yīng)根據(jù)具體語境作辨別。如“舉世混濁而我獨清”中的“舉”是“全”的意思(與“獨”相對);“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中的“舉”,根據(jù)前后文,應(yīng)解釋“攻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