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過敏性鼻炎經(jīng)驗好方絕對好用!處方組成:炙黃芪30炒白術(shù)15防風(fēng)8烏梅肉15銀柴胡10辛夷花10炒蒼耳10細辛5麻黃5蟬衣15甘草6(以上計量單位為克)
每天一副連服7天,之后隔日一副用7-8副,再用5倍量打粗末每日25克水煎服,與附桂地黃丸交替服用。
本方治療過敏性鼻炎療效非常好,是我常用之方,只要證見鼻腔發(fā)癢,打噴嚏,流清水樣鼻涕,鼻塞等等西醫(yī)診斷為過敏性鼻炎,不管時間長短服之效若浮鼓,可謂治療過敏性鼻炎的一張絕佳良方!
妙用艾條輕松治過敏性鼻炎
一、治療方法
取肺俞穴。用點燃的艾條,在肺俞穴烘烤,緩緩移動而不令皮膚過燙,以免起泡。待患者局部感到溫?zé)釣橹?,約30分鐘。
二、病例介紹
譚XX,女,38歲,醫(yī)務(wù)工作?;颊?年來,不分四季,常感背部微惡寒,多汗,鼻腔發(fā)癢,隨即連續(xù)打噴嚏,鼻塞流涕,流淚,頭痛,脈浮弱,苔簿白而潤。曾經(jīng)五官科診斷為過敏性鼻炎,經(jīng)多方治療無效,后用艾條灸肺俞穴,一天2次,連續(xù)4次即大為好轉(zhuǎn),以后又連續(xù)灸4次,諸癥告愈3隨訪3年多,未見復(fù)發(fā)。
御寒湯,治療咳嗽過敏性鼻炎
河南省鄭州市中醫(yī)院楊彥偉
牛某,女,45歲,2016年10月15日初診。
病史:2年前因咳嗽入住某醫(yī)院診治,行肺功能、肺CT等檢查后,明確診斷為“咳嗽變異性哮喘”,予信必可都保吸入,順爾寧、阿斯美膠囊口服,咳嗽減而未除,每因氣候變化加重。半年前因自感吸入及口服西藥效果不顯而停用。刻下:夜間刺激性咳嗽,基本無痰,咽癢,乏力畏寒,口干飲水不多,時有鼻塞噴嚏,納可,因夜咳致睡眠不佳,二便正常,舌淡齒痕,苔薄白,脈沉細。既往過敏性鼻炎病史。
辨證治則處方:證屬氣虛不固、風(fēng)寒外束、肺氣不利,治以益氣升陽、祛風(fēng)散寒、止咳下氣,方選御寒湯加減。
處方:黃芪30克,黨參15克,白術(shù)15克,蒼術(shù)10克,陳皮10克,羌活10克,白芷10克,升麻10克,防風(fēng)10克,辛夷10克,炙款冬花15克,紫菀15克,炙甘草10克,五味子10克,艾葉6克,7劑,水煎服。
二診:咳嗽減輕約一半,鼻塞噴嚏好轉(zhuǎn),夜寐安,仍畏寒乏力,舌脈同前。守初診方去艾葉、辛夷,加制附子6克,干姜10克,淫羊藿10克,7劑,水煎服。
三診:咳嗽基本止,偶有鼻塞、噴嚏。天氣漸冷,仍感乏力肢冷,改黃芪桂枝五物湯合真武湯善后。
按:咽癢咳嗽,鼻塞噴嚏,飲水不多,風(fēng)寒外束之證;遷延不愈,舌淡齒痕,乏力神疲,脈象沉細,顯為氣虛不足。虛實夾雜,當(dāng)扶正祛邪并進,方選御寒湯加減。本案以黃芪、黨參、白術(shù)、炙甘草等益氣;羌活、防風(fēng)、辛夷、白芷等祛風(fēng)散寒;紫菀、款冬花、艾葉、五味子等溫肺止咳。治療半月,在未用西藥的情況下,臨床癥狀緩解很多。
御寒湯出自李東垣的《蘭室秘藏》。原方所主:寒氣風(fēng)邪,傷于皮毛,令鼻壅塞,咳嗽上喘,由黃芪、人參、炙甘草、羌活、防風(fēng)、白芷、升麻、蒼術(shù)、陳皮、佛耳草、款冬花、黃連、黃柏等藥物組成。初看稍顯雜亂,但結(jié)合李東垣自身學(xué)術(shù)思想分析,十分有條理。
東垣學(xué)說,立足于脾胃內(nèi)傷,在此基礎(chǔ)上又出現(xiàn)氣虛下陷、陰火上沖等一系列兼證,治療多以補脾胃、升陽氣、瀉陰火為主,御寒湯也不例外。在李東垣眼中,外感風(fēng)寒也往往是因脾胃元氣不足所致,故以羌活、防風(fēng)、白芷、蒼術(shù)、升麻等祛風(fēng)散寒的同時,仍用黃芪、人參、炙甘草補脾胃之氣,款冬花、佛耳草化痰止咳、下氣平喘,陳皮理氣以防壅滯,黃連、黃柏清熱以瀉陰火。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xué)李發(fā)枝教授臨床擅用本方治療慢性咳嗽、過敏性鼻炎等疾病,筆者也是受他啟發(fā),探索應(yīng)用于氣虛外感類疾病,確有較好療效。本案因無明顯火熱表現(xiàn),故未用黃連、黃柏,佛耳草目前藥房多不備,以艾葉代之。
干祖望治療過敏性鼻炎的選方用藥思路。
一、夙疾新恙之辨
吳某,男,54歲。1995年4月4日初診。罹患過敏性鼻炎10年,每年4月起發(fā)作??滔掠謶?yīng)時而作,鼻癢、狂嚏,多清涕。檢查:鼻腔黏膜色淡。舌薄苔。辨證論治:夙疾按時而作,桂枝湯化裁。
處方:桂枝3g,白芍6g,烏梅10g,干地龍10g,蟬衣3g,石榴皮10g,訶子肉10g,細辛3g,甘草3g。7劑,水煎服。
4月11日二診:藥后諸癥稍安。因受涼感冒,刻下諸癥發(fā)作益甚。鼻癢狂嚏,清涕潮涌而溢。檢查:鼻黏膜充血。舌薄苔,中央有染黑苔,脈弦。感冒新邪,惹激夙恙。先清浮邪,兼攻夙疾。
處方:荊芥炭6g,茜草10g,紫草10g,墨旱蓮10g,蟬衣3g,干地龍10g,訶子肉10g,桑白皮10g。14劑,水煎服。
4月25日三診:諸恙告退。鼻之癢、嚏、涕已基本緩解。檢查:鼻腔(-)。舌薄苔,脈平。頑疾制服,力求鞏固。
處方:黃芪10g,白術(shù)6g,防風(fēng)6g,太子參10g,茯苓10g,干地龍10g,蟬衣3g,訶子肉10g,石榴皮10g,甘草3g。
[作者按]過敏性鼻炎癥狀十分頑固,用藥必須“穩(wěn)”、“準(zhǔn)”、“狠”?!皽?zhǔn)”則需抓要領(lǐng),“狠”則要有力度,“穩(wěn)”則不可過度。根據(jù)過敏性鼻炎鼻涕清稀、遇寒而作的特點,此病多屬虛寒證。
對于新病者,干老常用桂枝湯、小青龍湯;久病者用玉屏風(fēng)散、補中益氣湯。在辨證選方的同時,適當(dāng)加入一兩味具有抗過敏作用的中藥,成為干老治療過敏性鼻炎的特色方劑。本案中選用的烏梅、干地龍、石榴皮等即是。
辨證要分寒熱,觀察鼻黏膜顏色是關(guān)鍵。初診見鼻黏膜色淡,夙疾按時而作,屬過敏性鼻炎常見之虛寒證,選擇“桂枝湯化裁”亦屬常法,患者藥后常桴鼓而效。若患者不慎感冒風(fēng)寒,入里化熱,引動肺胃內(nèi)熱,表現(xiàn)為二診時見鼻黏膜充血。此時如何變法治療就顯得十分棘手。
面臨三種選擇:一是效方不更,堅守原方。其后果,較大的可能性是溫藥助火,犯古人“桂枝下咽,陽盛則斃”之戒,較小的可能性是患者經(jīng)休息后,感冒自愈而恢復(fù)原來虛寒證。
二是更改治法,從“感冒”論治,用桑菊飲、銀翹散法。如此可保眼前之證無虞。
三是綜合分析病情,患者兼有感冒和過敏性鼻炎雙重病證,治療應(yīng)以兼顧。
顯然,第一種選擇是錯誤的,第二種選擇比較安全,第三種選擇對醫(yī)師是考驗。干老選擇的是后者。因干老是名醫(yī),患者能得其一次診治機會殊為不易,若令患者待二、三日后感冒痊愈再治過敏性鼻炎,必令患者失望。
于是因人、因時、因證,擬出一方:先清浮邪,兼攻夙疾。鼻黏膜充血、舌薄苔,中央有染黑苔、脈弦,皆熱也。鼻為肺竅,故用桑白皮瀉肺,蟬衣祛風(fēng),除其內(nèi)熱,治其感冒。
茜草、紫草、墨旱蓮三味組成專治過敏性病證的“脫敏湯”,又具有活血涼血之藥性,在此既瀉熱又脫敏,可謂一箭雙雕。荊芥亦祛風(fēng)散邪要藥,取炭之目的在于冀其入血分,可從血分中將風(fēng)邪搜出,這也是兼治感冒與過敏雙重病證之法。
三診時狂嚏、多涕等癥均已緩解,為求“天街小雨潤如酥”之境,安撫善后,繼續(xù)用益氣溫陽法,這里干老亮出的是治療過敏性鼻炎的基本方。
二、“寬以濟猛”之策
馬某,男,20歲,1992年10月5日初診。鼻塞、流清涕兩年,每年秋冬兩季最顯著,今年發(fā)作比過去嚴(yán)重。平時鼻塞,運動及得暖可緩解。嗅覺遲鈍,在暖和的環(huán)境下比較舒服,平時也有清涕,常自淋而下,常因鼻塞、鼻癢而妨礙正常睡眠。
檢查:鼻黏膜不紅,右下鼻甲水腫,運動后收縮至正常。舌質(zhì)偏紅,苔薄膩、脈實。辨證論治:血氣方剛,弱冠之年,當(dāng)從實治,清肺泄熱為主。
處方:桑白皮10g,馬兜鈴6g,黃芩3g,山梔10g,甜葶藶3g,干地龍10g,蟬衣3g,桃仁10g,當(dāng)歸尾10g,辛夷6g。
10月19日二診:藥進14劑,多處之癢減輕,嚏亦相應(yīng)而少,口腔之干已接近消失,但對寒冷很敏感。檢查:咽峽充血艷紅。右下鼻甲肥大,皮膚劃痕試驗(-)。舌質(zhì)偏紅,舌苔薄黃,脈實。方取脫敏,已有成效,不妨深入。
處方:黃芩炭3g,荊芥炭6g,蟬衣3g,烏梅10g,蒼耳子10g,干地龍10g,紫草10g,茜草10g,旱蓮草10g,石榴皮10g。7劑,水煎服
10月26日三診:藥后鼻中奇癢有緩解,但作癢部位不在前庭而在鼻中道之區(qū)??谇恢W已輕,噴嚏亦少。干燥及燒灼感嚴(yán)重,通氣改善,嗅覺仍然失敏。檢查:右下鼻甲稍有水腫,咽峽充血已淡。舌尖紅,苔薄黃,脈實。采取劉河間清火一法,殊感合適,但多少有些嫌輕之感,故原方藥加重。
處方:甜葶藶6g,川黃連3g,生地10g,荊芥炭6g,豨薟草10g,山梔10g,丹皮6g,干地龍10g,冬桑葉6g,大棗7枚。14劑,水煎服。
11月9日四診:共進藥35劑。近兩天鼻癢晨作已緩解,嚏也因之而輟歇,口腔上腭之癢亦消失,通氣改變而難言暢,干燥及燒灼感已輕。嗅覺似乎稍提高而總難敏感。檢查:右側(cè)鼻腔下甲肥大,不充血,左側(cè)正常。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實。治法:改用撫安。
處方:太子參10g,白術(shù)6g,茯苓10g,山藥10g,干地龍10g,百合10g,蟬衣3g,桃仁10g,烏梅10g,石菖蒲3g,甘草3g。
12月21日五診:上方服42劑,共經(jīng)治兩個月,癢、息、嚏均無,早告有效而且殊感穩(wěn)定,唯遺鼻塞未解??滔伦髠?cè)已通暢,右側(cè)尚有一些。嗅覺稍有恢復(fù)。檢查:鼻腔左側(cè)正常,右下甲尚肥大,奔跑后鼻甲收縮遲鈍。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實脈。
辨證論治:鼻甲留瘀,事無異議,治取化瘀,亦以常規(guī)處理,唯運動后收縮遲鈍,則不能不考慮帥血之氣失其充沛所致??v然年僅弱冠,仍然重在益氣。
處方:黃芪10g,升麻3g,紅花6g,益母草10g,桃仁10g,當(dāng)歸尾10g,赤芍6g,干地龍10g,石菖蒲3g,路路通10g。
三、“楚才晉用”之法
王某,男,62歲,1998年4月14日初診。近年來常作狂嚏,清涕奇多,遇風(fēng)冷則諸癥倍增。檢查:鼻黏膜色淡,兩下鼻甲腫脹。舌質(zhì)胖嫩,舌苔薄白,脈弱。辨證論治:花甲之年,虛寒之體;脾腎不足,土不制水。取縮泉法。
處方:益智仁10g,烏藥10g,山藥10g,肉桂(后下)3g,太子參10g,訶子10g,烏梅10g,覆盆子10g,甘草3g。
二診1998年4月21日:服藥7劑,涕量明顯減少。檢查:鼻甲腫脹已減輕。舌質(zhì)略胖,舌苔薄白,脈細弱。辨證論治:坤土得充,五液乃治。原方稍事增損。
處方:益智仁10g,烏藥10g,太子參10g,山藥10g,訶子10g,覆盆子10g,茯苓10g,甘草3g。7劑。
[按語]干老認為,凡見有耳鼻咽喉分泌物清稀、量多者,常須考慮陽氣固攝作用,或補脾氣,或溫腎陽,或脾腎同補。此案中見清涕滂沱者,竟別出心裁,取用縮泉丸獲效。
縮泉丸治療過敏性鼻炎乃變法而非常法。脾腎不足,宜先取補中益氣湯、金匱腎氣丸類,唯遇正治不效時,須另辟蹊徑。干老認為,使用本方的辨證要點,除了具備常見脾腎不足證候外,關(guān)鍵點在鼻涕的“質(zhì)”須較稀,“量”必甚多。
自擬方治過敏性鼻炎石治國
過敏性鼻炎病程較長,患者大多接受不了長期服藥。筆者在學(xué)習(xí)前人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近百位患者使用,總結(jié)出治療過敏性鼻炎所致的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等癥狀的外用方,療效良好。
藥物組成:苦參10克,蒼耳子10克,細辛6克,枯礬10,白芷10克,黃柏10克。
用法:上述飲片加水600毫升,浸泡半小時,大火煎開換成小火濃縮至50毫升裝瓶備用。每日用棉簽蘸藥液擦鼻腔3次,或者用棉球浸藥液塞鼻孔5分鐘。
小青龍湯治過敏性鼻炎高建忠山西中醫(yī)學(xué)院附屬醫(yī)院
李某,女,44歲。2011年9月1日初診?;颊哂?006年因發(fā)作性噴嚏、流清涕診斷為“過敏性鼻炎”,近幾年呈全年性發(fā)作,于每年8月至10月加重。近2周來發(fā)作性鼻癢、噴嚏、流大量清水涕,鼻塞、咽干,時有咽癢、咳嗽,晚上氣喘、痰鳴。納食尚可,大便正常。1月前因“宮外孕”行手術(shù)治療,術(shù)后精神欠佳。舌質(zhì)淡暗,舌苔薄白,脈細弦緩。證屬寒飲停肺,治以溫肺散寒化飲為法。方用小青龍湯加減。處方:生麻黃5g,桂枝6g,干姜3g,細辛3g,五味子6g,生白芍10g,射干10g,吳茱萸3g,生甘草3g。7劑,水沖服(用免煎中藥),每日1劑,2次分服。
2011年9月7日二診:藥后鼻癢、噴嚏、流清涕減輕,晚上痰喘漸平,周身舒服許多,鼻塞明顯。舌、脈同前。證屬陽虛飲停。治以溫陽化飲,祛風(fēng)通竅為法。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處方:生麻黃5g,細辛3g,制附子6g,干姜3g,五味子6g,僵蠶10g,蟬蛻6g,葶藶子10g,辛夷6g,炙甘草3g。10劑,水沖服,每劑分2次服,每日服3次。
2011年9月14日三診:諸癥已愈,偶有咽癢,精神好轉(zhuǎn),尚有疲乏感。舌質(zhì)淡暗,舌苔薄白,脈細緩。健脾益氣佐以溫化寒飲善后。四君子湯合理中湯加減。處方:黨參10g,生白術(shù)10g,茯苓10g,干姜3g,細辛3g,五味子6g,葶藶子10g,炙甘草3g。14劑,水沖服,每日1劑,2次分服。
麻黃湯巧治過敏性鼻炎武耀光山西省盂縣中醫(yī)院
患者武某,男,30歲。因外出受風(fēng)寒出現(xiàn)惡寒,發(fā)熱,無汗,周身酸痛,頸項部尤甚,舌淡,苔薄白,脈浮緊。四診合參,辨證為太陽傷寒證,治以辛溫解表,祛風(fēng)散寒。方選麻黃湯加減,用藥如下:麻黃10克(先煎),桂枝10克,葛根2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2劑,水煎服。囑其溫覆取汗,暫避風(fēng)寒。2天后,患者復(fù)診,述以上諸癥一劑而減,兩劑即愈。與此同時,多年的過敏性鼻炎也明顯減輕,望繼續(xù)治療其鼻炎,遂在原方基礎(chǔ)上減麻黃5克,加用細辛3克,白芷15克。3劑,水煎服。服后病愈,隨訪半年未復(fù)發(fā),并按此法治療多例過敏性鼻炎,效果良好。
按:過敏性鼻炎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大多數(shù)患者于20歲前出現(xiàn)。據(jù)國內(nèi)外報道,發(fā)病率為15%左右,近幾年明顯增加,多與體質(zhì)有關(guān),難以短期治愈。
筆者認為時醫(yī)多俱麻黃、桂枝辛溫發(fā)汗太過,而喜用桑菊、銀翹辛涼清熱之屬,寒涼郁閉,邪氣留伏于鼻道而發(fā)。此案以麻黃湯加減治療,方中麻黃發(fā)汗宣肺開毛竅;桂枝治上沖之逆氣,同時助麻黃發(fā)散風(fēng)寒;杏仁利肺氣;甘草緩急迫,和中護正。俾腠理毛竅開啟,營衛(wèi)調(diào)和,逆氣下達,邪氣外出,痼疾可愈。
晁恩祥教授辨治過敏性鼻炎經(jīng)驗
2.2用藥特點晁教授認為,風(fēng)證者當(dāng)“辛散主治”,故以蒼耳子散為主方,取其疏風(fēng)、通利鼻竅之效。并在臨床實踐中形成了其主癥、兼癥之用藥特點。
主癥用藥:鼻塞多用辛夷、蒼耳子以通鼻竅。流涕打噴嚏以祛風(fēng)為主,偏寒用荊芥、防風(fēng)、白芷、炙麻黃、紫蘇、桂枝,用桂枝時多與白芍相須為用,取其調(diào)和營衛(wèi)之意;偏熱多用菊花、薄荷、蟬蛻、金銀花、黃芩、魚腥草,祛風(fēng)熱,利頭目;寒熱不顯者用白芍、烏梅、五味子斂肺。
兼癥用藥:兼咽癢用蘇子、紫菀、杏仁、蟬蛻、桔梗、蟬蛻、牛蒡子緩急利咽。兼痰多偏熱加炙枇杷葉、魚腥草、浙貝母、金蕎麥根、知母、竹茹;偏寒加萊菔子、白芥子、姜半夏、瓜蔞。兼胸悶、呼吸不暢加全瓜蔞、薤白、葛根、石菖蒲。兼鼻癢者加蟬蛻、牛蒡子、蘇葉、白僵蠶祛風(fēng)止癢。兼咽干、鼻干者,分為熱邪內(nèi)蘊及陰虛失潤,清熱用黃芩、魚腥草、梔子、桑白皮、山豆根,陰虛用麥門冬、太子參、五味子、木蝴蝶、錦燈籠、射干。畏寒怕冷用羌活、獨活、制附子片、干姜、細辛。兼口干口苦者,辨證為陰虛者加知母、麥門冬、五味子、太子參、玄參,辨證為肝經(jīng)有熱用龍膽草、黃芩、炒梔子、柴胡。兼皮膚起疹者加地膚子、浮萍、蛇床子。兼汗多者加煅牡蠣、麻黃根、浮小麥。
3典型病例
患者,男,18歲,學(xué)生,主訴2010年7月20日因流涕、噴嚏1年來診。患者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流涕、打噴嚏,晨起明顯,平時流涕,鼻塞不明顯,畏冷風(fēng),時有咳嗽,咽癢,不喘,納可,大便干,排出不暢,有時服瀉藥治療,唇紅,曾使用抗過敏及鼻噴劑治療,現(xiàn)西藥控制不佳。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弦。西醫(yī)診斷:過敏性鼻炎。晁教授辨為風(fēng)邪外受,鼻竅失暢,治以疏風(fēng)宣肺、緩急通竅,方用荊芥10 g,防風(fēng)10 g,辛夷10 g,蒼耳子10 g,桂枝10 g,牛蒡子10 g,紫蘇10 g,石菖蒲10 g,五味子10 g,射干10 g,蟬蛻8 g,大黃3 g,厚樸10 g,枳實10 g,生甘草10 g,15劑,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囑:避風(fēng)寒,調(diào)情志,忌生冷、油膩、辛辣及發(fā)物,慎起居。
2010年07月27日二診。服上藥后仍流涕,以清涕為主,噴嚏,晨起明顯,每日流涕不止,每日用餐巾紙幾十張,無鼻塞,無咽癢,口干,咽干,不咳嗽,納食可,睡眠可,大便干,欲排便排不出,而且有排不盡感,舌質(zhì)尖紅苔黃,脈弦。處方:仍擬上方加大黃6 g,延胡索粉3 g,去桂枝、五味子。15劑。
2010年08月27日三診。家屬代訴癥狀減輕,流涕明顯減少,但有時發(fā)作,大便干已緩解,但有大便排不盡感,近日來咽癢,言多時明顯,少量濁涕,納少,小便調(diào)。仍以疏風(fēng)宣肺、清咽利竅為法,處方:荊芥10 g,防風(fēng)10 g,辛夷10 g,紫蘇10 g,蟬蛻8 g,牛蒡子10 g,錦燈籠10 g,北豆根6 g,桔梗10 g,金銀花10 g,玄參10 g,生甘草8 g,15劑。隨訪患者服藥后癥狀已不明顯。
頻頻噴嚏四逆求
筆者的三姨,40歲,頻頻噴嚏,常數(shù)十分鐘不止,甚是苦惱。早晨與傍晚為甚,中午少聞,天氣暖和時亦少。平時六脈俱沉,舌淡紅薄白苔,不發(fā)熱,其他均無異常。
從生活習(xí)慣思,她長時間用冷水洗衣服,水寒之邪從拇指之端(少商穴)循肺經(jīng)逆行襲肺;而肺主一身之氣,肺宣降不利,故噴嚏頻頻?!秱摗罚?/span>“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惫P者因其脈沉,故用小青龍湯合麻黃細辛附子湯,服2劑后癥狀絲毫未輕。
筆者不明所以,數(shù)日后讀鄭欽安《醫(yī)理真?zhèn)鳌罚绔@至寶。
鄭氏曰:“外感之清涕、忿嚏與真氣不足之清涕、忿嚏不同。外感之清涕、忿嚏,則必現(xiàn)發(fā)燒、頭疼、身痛、畏寒、鼻塞之情形;真氣不足之清涕、忿嚏,絕無絲毫外感之情狀,況又服解散藥不愈,更為明甚。法宜大補先天之陽,先天之陽足,則心肺之陽自足,心肺之陽足,則上焦之津液必不致外越也?!彼熳襦嵤现撎幏?。
方藥:炮附子30克,干姜20克,炙甘草15克,桂枝30克。5劑,水煎服,大火煮開后,再用小火煮45分鐘(因藥味較少,故炮附子沒有先煎,采用同時長久煎煮之法,下同)。
囑用陳艾煎水加少許食鹽泡腳,堅持每晚一次。內(nèi)服外洗后噴嚏頻率明顯減少。因嫌煎煮中藥麻煩,大概半月許未服藥。后天氣漸涼,又覺全身冷滲,遂來求方醫(yī)治,仍見六脈俱伏。
處方:炮附子30克,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桂枝30克,吳茱萸10克。10劑,水煎服,大火煮開后,再用小火煮45分鐘。
10劑未服完,噴嚏已基本消失。冬至過后,天氣愈發(fā)寒冷,但噴嚏未發(fā)。
按:此方乃四逆湯加味而成,五臟六腑之陽皆能溫通。炮附子補腎之陽,干姜補肺、脾之陽,桂枝補心之陽,吳茱萸補肝之陽(肝為剛臟,故劑量最小),炙甘草“伏火”(見《醫(yī)理真?zhèn)鳌罚?/span>
太陽少陰兩感
患某,女性,23歲,2012年8月21日初診。過敏性鼻炎.四季均常發(fā)?,F(xiàn)鼻塞、遇風(fēng)則嚏、頭痛、惡風(fēng)、怕冷、手足涼、舌質(zhì)黯淡、苔白略黃、脈沉緩,辨證為太少合病.少陰腎陽虛,太陽經(jīng)氣不利。處以麻黃附子細辛湯、桂枝湯合川芎茶調(diào)散。炙麻黃10g,細辛5g,制附片10g,白芷10g,干姜l0g,當(dāng)歸15g,白芍l5g,黃芪20g,防風(fēng)10g,桂枝10g,炙甘草1Og,辛夷8g,川芎10g,荊芥1Og,黃芩l0g。14劑。二診:過敏性鼻炎,鼻塞、噴嚏均好轉(zhuǎn),后背痛,腰痛,舌暗,苔黃。上方黃芪加至25g,黃芩加至15g,加羌活15g。續(xù)服14劑。隨診半年鼻炎未復(fù)發(fā)。
腎陽虛則免疫力低下。人體對一些過敏原敏感性增加,從而發(fā)病。臨證常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為主治療此型,陽虛重可酌加菟絲子、淫羊藿、葫蘆巴、益智仁、干姜等。
太陰少陰合病
劉某,女性,59歲,2012年1O月23日初診。鼻流清涕不止,晨起噴嚏,不嚏則鼻不通氣,大便可,印堂不適,惡寒甚,易感冒,舌黯淡,苔白滑,脈沉弦。王師辨為太陰少陰同病,肺腎虛寒證。處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合溫肺止流丹。生麻黃10g,細辛6g,制附片l0g,生黃芪l5g,當(dāng)歸1Og,防風(fēng)10g,炒白術(shù)15g,炙甘草10g,白芍15g,辛夷10g,白芷10g,川芎15g,生姜1Og,大棗10g,訶子1Og,干姜15g,生曬參15g,蒼耳子8g,魚腦石10g(藥房無藥,以魚腥草代替)。7劑。二診:諸證悉減,周身暖,服藥后微微汗出,上方續(xù)服10劑。半年后復(fù)診言未復(fù)發(fā)。
少陽不利,膽熱犯肺
徐某,女性,42歲。2012年8月18日初診。過敏性鼻炎,四季均發(fā),春夏嚴(yán)重。鼻塞,流濁涕,眼干、眼癢,噴嚏不止,輕微咳嗽,咽干癢,納可,眠差,二便調(diào),舌紅苔薄黃,脈弦滑。辨證為少陽樞機不利,膽熱犯肺證。治以和解少陽,疏風(fēng)清熱兼以止咳。處以小柴胡湯合過敏煎。處方:柴胡15g,炒黃芩10g,龍膽草10g,煅牡蠣15g,炙甘草1Og,菊花10g,荊芥10g,蟬蛻1Og,烏梅10g,五味子10g,辛夷1Og,當(dāng)歸15g,連翹1Og,白芍2Og,杏仁10g,地龍20g,魚腥草3Og,炒棗仁15g,桔梗10g。10劑。9月18日復(fù)診,服完10劑后鼻塞、眼癢等好轉(zhuǎn),因未及時復(fù)診,近日又發(fā)鼻炎,鼻塞、噴嚏,頭痛,睡眠好轉(zhuǎn),舌暗紅,苔白干。上方去菊花、杏仁、地龍、魚腥草、棗仁、桔梗,加沙參15g,川芎20g,細辛5g,制附片10g。續(xù)服1O劑。三診,鼻炎癥狀已無,欲咳,上方加生地黃20g。續(xù)服10劑。隨診半年鼻炎未復(fù)發(fā)。
過敏性鼻炎(張存悌驗案)蔡某,男,36歲。鼻流清涕,總揩不止,屢治乏效,已經(jīng)10年,甚為痛苦。每因操勞則頭痛、頭脹,眩暈,口和,余無異常。舌淡稍胖潤,肪滑寸弱。辨證:營衛(wèi)失和,肺虛失宣。
方藥:桂枝湯加味:桂枝10克,白芍10克,灸草10克,生姜10片,大棗10個,附子15克(先煎),干姜10克,麻黃5克,砂仁10克,天麻15克,葛根15克。共13味。5劑,日1劑,水煎服。
[二診]5劑后鼻涕顯減,守方加黃芪調(diào)理2周,癥狀消失。
[評析]10年之癥,總由營衛(wèi)失和、肺虛失宣引起。心肺陽虛,第因操勞重任上焦陽氣,下焦陰氣上逆,而見頭痛、頭脹、眩暈等癥;口和,舌淡胖潤則是陰象實據(jù)。鼻流清涕不止顯系心肺陽虛,不能統(tǒng)攝津液,兼以營衛(wèi)失和所致,用桂枝湯加附子、干姜當(dāng)屬正治,收效當(dāng)在情理之中。若囿于過敏學(xué)說,用些所謂抗過敏中藥,終是不能治本,不如把功夫用在陰陽上,求得治本之功。
過敏性鼻炎……根源在腎
腎陽虛—金匱腎氣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
因為過敏性鼻炎的患者,辨證為腎陽虛的多,一般可以選用金匱腎氣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
制附子10克,肉桂10克,熟地15克,丹皮10克,山藥10克,山萸肉10克,茯苓15克,澤瀉15克,麻黃6克,細辛3克,加辛荑6克,鵝不食草5克
腎陰虛—知柏地黃湯
過敏性鼻炎的患者少數(shù)人有腎陰虛的表現(xiàn),這是體質(zhì)偏于腎陰虛,又患過敏性鼻炎,患者除了有噴嚏不止外,還有咽干咽痛咽癢,鼻干鼻癢,舌質(zhì)紅苔薄黃等陰虛的表現(xiàn),治療可用知柏地黃湯
知母、黃柏、生地、丹皮、山藥、山萸肉、茯苓、澤瀉
加桔梗、薄荷、蟬蛻等。
過敏性鼻炎的治療比較復(fù)雜,大家最好到醫(yī)院找醫(yī)生治療,但是大家應(yīng)該記住的問題是,治療過敏性鼻炎的根本方法是補腎,僅僅抗過敏是很難治愈的。
過敏性鼻炎、看國醫(yī)大師郭子光如何妙治!
例1過敏性鼻炎
黃某,女,47歲,干部。
患者自訴成天鼻水長流不斷,鼻癢、鼻塞、鼻鳴,噴嚏時作,西醫(yī)診斷為“過敏性鼻炎”。近日加重,伴以一身不適,左眼眶頻頻跳動,心煩,口和,苔白潤,脈浮緩。辨為風(fēng)邪外感,營衛(wèi)失和之證。用祛風(fēng)散毒,調(diào)和營衛(wèi)治之。
處方:防風(fēng)15g,蟬蛻20g,僵蠶10g,桂枝15g,白芍20g,炙甘草8g,生姜15g,大棗10g,辛夷10g。1日1劑,服2劑,每劑煎2次,每次煎20分鐘,兩次煎液混合,分3次服。
按:患者服上方兩劑后諸癥迅速緩解,感到效果甚佳。但郭老說這種情況很難保證其日后不反復(fù)。因其屬于風(fēng)邪易感體質(zhì)也。
按:考郭老發(fā)揮祛風(fēng)解毒法治療過敏性疾病常選用的藥物配伍有:防風(fēng)15~20g,蟬蛻15g,丹皮15g,地骨皮20~30g,白鮮皮15~20g,生地15~20g,白蒺藜15g,銀花20g,連翹15g,甘草5~10g。并強調(diào)病人忌蝦、蟹、酒等發(fā)物。此配伍對各種屬血熱生風(fēng)引起的過敏性蕁麻疹和皮炎尤為適宜。若屬過敏性鼻炎,風(fēng)多于熱者,可去銀翹,酌加桂枝、白芍;自汗則加黃芪、五味。他還指出,對于各種過敏性皮炎、蕁麻疹,尤須注意保持大便通暢,若大便燥結(jié)者,可加大黃10g另泡服,便通停后服。
古方根治過敏性鼻炎。
方藥:辛夷15克,藏紅花2克,牛黃1克,蛇膽1枚(陰干),川芎15克,葉下珠20克,龍膽花10克、白芷10克。
將上八味藥共研成細面待用,將7根6厘米左右長,帶須蔥白搗爛除去雜質(zhì),以10克藥面加入伴勻,加香油調(diào)成漿狀,以能自然下滴為度,不宜過稀,每天3-4次滴鼻,每次3-5滴。一般4次后鼻塞立通,5、6次會伴有粘稠、色黃白相兼鼻涕流出。多數(shù)用藥10來天左右便痊愈,少數(shù)嚴(yán)重用藥個把月也可斷根。
玉屏風(fēng)散加味治過敏性鼻炎案
閔南祥男65歲
噴嚏,流涕反復(fù)3年。
患者三年來噴嚏,流涕反復(fù)發(fā)作,遇寒易作。伴頭痛,畏寒,納可,二便調(diào)。舌淡紅,苔薄,脈弦。雙鼻孔過大。
中醫(yī)診斷:鼻鼽(肺經(jīng)虛寒)
西醫(yī)診斷:過敏性鼻炎
中醫(yī)治則:治以溫補肺脾,祛風(fēng)散邪。
方藥:玉屏風(fēng)散加味:白術(shù)12g黃芪15g防風(fēng)5g干姜5g桂枝10g白芷6g柴胡6g蟬蛻3g陳皮3g細辛6g辛夷6g甘草6g 7劑
2011年3月1日
流涕,噴嚏大減,畏寒減。頭痛已失。
舌淡紅,苔薄,脈弦緩。
效不更方,原方續(xù)服7劑.
筆者體會:
此類患者中醫(yī)臨床見之甚多,可能于現(xiàn)時過敏性因素增加而人體免疫異常有關(guān)。
中醫(yī)總的療效還是不錯的,只是要除根則不易。
干祖望教授:“脫敏湯”治“過敏性鼻炎”
藥物組成:紫草10克、茜草10克、墨旱蓮10克、蟬衣3克、干地龍10克
功效:涼血疏風(fēng)脫敏止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過敏性鼻炎-------中醫(yī)經(jīng)驗盒集成】
(一)辯證論治
1.風(fēng)寒犯肺(1)主癥發(fā)病時間不長,發(fā)作性鼻癢、噴嚏,鼻流清涕,鼻塞,或有咳嗽,咳痰色白,惡風(fēng);檢查示鼻黏膜色淡白,水腫;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2)處方桂枝5g,白芍藥、生姜、防風(fēng)各10g,辛夷6g,甘草3g,大棗5枚。若鼻塞重者,加馬兜鈴、路路通各10g。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肺熱內(nèi)蘊
(1)主癥反復(fù)發(fā)作鼻癢,噴嚏,鼻流清涕,量不多,鼻塞,間歇期鼻腔干燥,口渴喜飲,面色偏紅;檢查示鼻黏膜色紅,腫脹;舌紅,苔白或黃,脈數(shù)。
(2)處方紫草、茜草、旱蓮草、徐長卿、辛夷、鵝不食草各10g,蟬蛻、甘草各3g。嗅覺較差者,加蒼耳子、白芷各10g.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肺氣虛弱
(1)主癥卒然發(fā)作鼻內(nèi)奇癢,酸脹不適,迅即噴嚏連連,鼻涕如水,量多不止,鼻塞不通,嗅覺減退;檢查示鼻黏膜蒼白、水腫,鼻甲腫大;舌淡,苔薄白,脈虛弱。
(2)處方黨參30g,炙甘草、訶子、荊芥、桔梗各10g,細辛5g,魚腦骨15g.鼻塞甚者,加辛夷、蒼耳子;肺氣虛弱者,加黃芪、五味子;鼻癢甚者,加刺蒺藜、蟬蛻、僵蠶、地龍。煎服。
4.脾氣虛弱
(1)主癥鼻癢、鼻塞、鼻脹較重,噴嚏頻頻,清涕如水,量多;檢查示鼻黏膜蒼白、水腫,雙下甲為甚,或中鼻甲息肉樣變;舌淡,苔白,脈濡弱。
(2)處方黃芪、黨參各30g,白術(shù)、當(dāng)歸、柴胡各15g,升麻、陳皮、炙甘草各10g.清涕多者,加五味子、烏梅;鼻塞者,加蒼耳子、白芷、細辛。煎服。
5.脾腎陽虛
(1)主癥卒發(fā)鼻癢,噴嚏頻頻,流大量水樣鼻涕,鼻塞,嗅覺差;檢查示鼻黏膜蒼白、水腫;舌淡,苔白,脈沉細。
(2)處方制附子(先煎)、干姜、黨參各15g,當(dāng)歸、陳皮、厚樸、白術(shù)、炙甘草各10g,吳茱萸、肉桂各6g.涕多清冷者,加胡桃肉、覆盆子、肉蓯蓉;五更泄者,加肉豆蔻、補骨脂;鼻塞者,加蒼耳子、辛夷;腰膝冷痛者,加杜仲、制首烏、續(xù)斷。煎服。
6.腎氣虧虛
(1)主癥鼻癢,噴嚏連連,清涕長流,畏寒,四肢不溫,面色淡白,精神不振;檢查示鼻黏膜蒼白、腫脹,雙下甲腫大;舌淡胖,苔白,脈沉細。
(2)處方熟地、山藥各20g,澤瀉、茯苓各15g,丹皮、桂枝、附子各lOg.噴嚏頻繁者,加黃芪、防風(fēng)、細辛;清涕多者,加五味子、金櫻子;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為腎陰不足之征者,上方去附子、肉桂,加麥冬、枸杞子。煎服。
1.支楠診治經(jīng)驗
(3)常用藥物疏風(fēng)通竅藥:常選用麻黃、防風(fēng)、白芷以疏風(fēng)散寒;辛夷、蒼耳子以通鼻竅;金銀花、連翹、薄荷等以疏散風(fēng)熱。
清利濕熱藥:多采用生石膏、黃芩、佩蘭、竹茹、茯苓皮、滑石、蒲公英、車前子、羚羊角粉、赤小豆等。生石膏清肺胃之熱;黃芩清熱燥濕;佩蘭芳香化濕;竹茹清胃熱化痰濕;蒲公英清熱解毒利濕;滑石利水滲濕;羚羊角粉清熱解毒。生石膏配麻黃具有疏風(fēng)宣肺清熱的作用;羚羊角粉與生石膏配伍可清肺胃之熱,且清熱作用加強;生石膏與辛夷合用辛溫散寒、清熱通竅。利濕之品選用甘平或甘寒的藥物,如滑石、茯苓皮、赤小豆等利濕而不傷脾。
補益虛損藥:不用黨參、黃芪、白術(shù)、附子、肉桂等,支教授認為,這些藥物溫燥助熱,不利于緩解過敏癥狀,會使病情加重或遷延不愈。常選用生薏苡仁甘淡微寒,可健脾除濕;懷山藥甘平,炒用后可健脾,而不養(yǎng)陰滋膩;補腎選用平補之品炒杜仲、桑寄生等,這些藥物均無助熱之弊。
(4)常用方劑風(fēng)寒襲肺、濕熱內(nèi)蘊型:噴嚏流清涕,鼻癢,口干,舌胖苔黃膩,脈浮。藥用生石膏30g,麻黃、炒蒼耳子各5g,辛夷、黃芩、桔梗、蒲公英、白芷、佩蘭、車前子、防風(fēng)各10g,竹茹、生甘草各6g,滑石15g,羚羊角粉1.2g(沖).如風(fēng)寒之邪入里化熱,見咽痛,咳嗽,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去麻黃、白芷,加金銀花、連翹各lOg,薄荷5g。
風(fēng)寒襲肺、肺脾兩虛型:反復(fù)噴嚏,流清涕,怕風(fēng),倦怠懶言,乏力,氣短,納差,舌淡胖,苔薄白,脈細弱。藥用懷山藥、生薏苡仁各15g,防風(fēng)、蘇葉、辛夷、桔梗、大棗各10g,蒼耳子、白芷各5g,茯苓皮30g.
風(fēng)寒襲肺、肺腎虛損型:鼻塞為間歇性,時通時塞,晨起鼻癢,噴嚏陣作,鼻涕色白而稀,量多,遇寒加重,畏寒肢冷,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藥用防風(fēng)、辛夷、白芷、桔梗、炒杜仲、石菖蒲各10g,蒼耳子5g,桑寄生30g,細辛3g.
2.謝強診治經(jīng)驗
臨床經(jīng)驗擬溫鼻通竅飲一方,方中以炙黃芪、葛根、白術(shù)益氣升陽,補益肺脾為君;以桂枝、生麻黃、辛夷花溫肺散寒,溫鼻通竅為臣;以防風(fēng)、蟬衣、薄荷祛風(fēng)止癢為佐;以炙甘草補中益氣,調(diào)和諸藥為使。本方的使用雖然在變應(yīng)性鼻炎發(fā)作期不如西藥迅速顯效,但從臨床來看遠期效果較滿意,且避免了西藥的諸多不良反應(yīng)。通過辨證論治,可調(diào)節(jié)患者臟腑功能,改變其過敏體質(zhì),降低變應(yīng)性鼻炎的發(fā)生率。
3.王湘診治經(jīng)驗
十分推崇玉屏風(fēng)散對過敏性鼻炎的治療作用,遣方用藥多圍繞此方加減:黃芪20g,白術(shù)、防風(fēng)、辛夷花、澤瀉、紫草、徐長卿、黃精、黨參、潼蒺藜各10g,甘草2g。
如寒邪襲肺明顯,癥狀表現(xiàn)為清涕如水,噴嚏頻頻,遇冷加重,面色咣白,倦怠懶言等,宜酌加調(diào)和肺氣、溫肺祛邪之藥,如桂枝、細辛、蓽茇、干姜等;若腎陽無火,表現(xiàn)為患者鼻癢、鼻塞、噴嚏較多,伴腰膝酸軟、項背冷痛、小便清長等,宜酌加溫補腎陽之藥,如補骨脂、附子、肉桂、肉蓯蓉、鹿角膠等;小兒先天稟賦不足,脾胃多虛弱,宜酌加健脾益肺之藥,如黨參、薏苡仁、懷山藥等。
??茩z查亦有助于對疾病的辨證,一般鼻腔下鼻甲黏膜蒼白或青灰色、鼻甲腫大多屬陽虛;鼻黏膜水腫明顯,鼻道內(nèi)有清涕,多屬氣虛;鼻黏膜充血腫大明顯,多屬肺熱。此病發(fā)生多有季節(jié)性,王老辨病時多采用“天人合一”理論。如病發(fā)在秋季,秋為金令,肺氣易耗散,宜酌加酸澀止涕之藥,如訶子肉、烏梅、石榴皮等;如病發(fā)在春季,春為木令,萬物升發(fā),宜酌加宣通肺氣之藥,如麻黃、升麻、桔梗等。
4.齊文升診治經(jīng)驗
齊教授在治療過敏性鼻炎時采用宣肺氣為治療原則,以辛溫發(fā)散諸藥為基礎(chǔ),以桂枝湯為主方以調(diào)暢氣機,合黃芩以清肺內(nèi)郁熱,并制桂枝之熱性;又合辛夷、細辛增強其宣發(fā)肺氣之力;再合桑螵蛸、烏梅以收斂肺氣,以防發(fā)散太過之虞。
5.張澤民診治經(jīng)驗
張教授根據(jù)大量的臨床病例觀察以及追蹤隨訪,從而制定了益氣溫陽基本方:補骨脂、益智仁、巴戟天各12g,黃芪、紅棗各20g,白術(shù)10g,防風(fēng)、桔梗各6g,桂枝、白芍各8g,細辛3g,炙甘草4g.如鼻癢明顯者,加紫草、茜草、旱蓮草各lOg。方中補骨脂、益智仁、巴戟天補腎溫陽為君,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中醫(yī)補腎陽藥具有調(diào)節(jié)機體細胞的功能,拮抗過敏介質(zhì)及提高下丘腦—垂體一腎上腺皮質(zhì)軸的功能等多個環(huán)節(jié)以調(diào)整人體免疫;選玉屏風(fēng)散組方黃芪、白術(shù)、防風(fēng)益氣固表為臣,其中黃芪補肺氣以實衛(wèi),又因脾為肺之母氣,虛則補其母,故用白術(shù)補中實土以生金,防風(fēng)與黃芪、白術(shù)相合既有升健脾陽之功,又有補中寓散,發(fā)而不傷之妙;桂枝、白芍、紅棗、炙甘草為桂枝湯之意,功在溫經(jīng)散寒,調(diào)和營衛(wèi),取其辛甘化陽以助衛(wèi)陽,酸甘化陰以滋營陰,陰陽協(xié)調(diào)以提高機體對外界的抗病能力。
6.叢法滋診治經(jīng)驗
常用方有玉屏風(fēng)湯加減、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附子桂枝湯加減、小青龍湯加減
等,同時選擇一些經(jīng)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具有抗菌消炎、抗氧化、抗過敏及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的藥物,如茜草、紫草、防風(fēng)、蟬蛻、地龍、徐長卿、烏梅、五味子、柴胡等,可隨癥加入。在治療初期,鼻塞、流涕用辛夷、石菖蒲等;鼻癢用蒼耳子等;大量清涕不止用石榴皮、五味子、烏梅、訶子、生龍骨、牡蠣等收澀藥物,以治其標(biāo)。
7.陳小寧診治經(jīng)驗
肺氣虛寒型: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陣發(fā)性鼻癢,噴嚏,流清涕,早晚易發(fā),遇風(fēng)(寒)即作,自汗,怕冷,易感冒,鼻黏膜蒼白水腫,舌質(zhì)淡,苔白,脈細。治宜溫肺散寒,常以益氣脫敏湯治之:黃芪、防風(fēng)、白術(shù)、白芍、辛夷、當(dāng)歸、烏梅各10g,桂枝、白芷各6g,細辛、甘草各3g
等。
肺經(jīng)伏熱型: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陣發(fā)性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遇風(fēng)易作,口干,喜冷飲,大便干結(jié),鼻黏膜潮紅,舌紅苔黃。治宜清肺,常用清肺通竅湯加減:桑白皮、魚腥草、蒼耳子、徐長卿各10g,黃芩5g,柴胡、白芷各6g,甘草3g等。
腎陽虧虛型: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陣發(fā)性鼻癢,噴嚏頻作,連連不已,鼻流清涕,量多如注,形寒怕冷,腰酸腿軟,小便清長,夜尿頻,鼻黏膜蒼白水腫,舌淡胖,苔白,脈沉細。治宜益氣溫陽法,以益氣脫敏湯加減附子、肉桂、桑寄生、杜仲等溫腎陽之藥。
脾氣虛弱型: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陣發(fā)性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鼻酸脹較重,四肢乏力,頭昏頭重,飲食不香,大便偏稀,鼻黏膜腫脹明顯,蒼白或灰黯,舌質(zhì)淡胖邊有齒印,苔白或膩,脈細或弱。治宜益氣健脾,常用參苓白術(shù)湯加減:黨參、白術(shù)、山藥、茯苓、辛夷、扁豆、薏苡仁、豨薟草各10g,甘草5g,柴胡6g等。
肺氣虛寒型為臨床最常見的證型,其每多遇有自汗癥狀,陳教授在臨床實踐中總結(jié)出,對付自汗可選用牡蠣這一重鎮(zhèn)斂汗之品,且止汗效佳,但由于其為介類藥,礙胃,故配以生山楂則兩全其美,因生山楂不僅健胃,還有活血消腫之用。
(2)氣滯血瘀型,以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30g,當(dāng)歸、桃仁、赤芍、川芎、桂枝各10g,紅花、白芷各6g,細辛3g等。補陽還五湯出自清·王清任之《醫(yī)林改錯》,其主要為治療氣虛血瘀之偏癱的常用方,此處借其補氣活血通絡(luò)之用,以改善鼻甲的局部瘀血癥狀,達到滿意的療效。這一證型的補充將完善鼻鼽的辨證論治。
(3)藥理研究,黃芩、五味子、淫羊藿、徐長卿、烏梅、豨薟草等中藥皆具有抗過敏作用,在臨床上結(jié)合辨證,準(zhǔn)確地使用上述藥物可以很好的提高療效。如:使用益氣脫敏湯治療肺氣虛寒型過敏性鼻炎,方中以苦寒之黃芩作為佐藥,防止用藥過于溫燥,使用酸收之五味子或烏梅,寓斂于散,防止肺氣宣散太過。地龍、全蝎、蜈蚣等中藥雖有抗過敏作用,但臨床上較少用之,認為過敏性鼻炎患者本身就是過敏性體質(zhì),易發(fā)生過敏反應(yīng),地龍、蜈蚣等對于人體屬于異種蛋白,本身也容易引發(fā)過敏反應(yīng),故其在治療過敏性鼻炎中的使用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
(4)中西結(jié)合,配伍新法陳教授在臨床中偏好使用當(dāng)歸、烏梅這一藥對。大量研究亦表明,過敏性鼻炎患者的鼻甲多水腫蒼白,鼻黏膜多呈缺血狀態(tài)。當(dāng)歸味甘、辛,性溫,甘能補、養(yǎng)血,辛能走散、活血行血,溫亦能溫通,加強行血之用,改善鼻黏膜的缺血狀態(tài);烏梅具有能夠提高機體免疫力并具有抗過敏作用,可以阻斷變態(tài)反應(yīng)的發(fā)生。
(5)清竅罹恙,治之以輕鼻為清竅,居于頭面部,使用輕浮之藥便于藥力上達病所,同時藥量亦需輕,藥味不多。以肺經(jīng)伏熱型證治為例,以清肺通竅湯為例作一詳細說明:方中最大藥量不過10g,藥味也一般在10味左右。
(6)不泥常規(guī),紫草、茜草、旱蓮草、五味子、干地龍、蒼耳子等所組成的,該方為干祖望教授的經(jīng)驗方?,F(xiàn)今臨床上有很多人撇開辨證常規(guī)使用該方治療過敏性鼻炎。陳教授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并不是所有的病人使用該方后均能取得很好的療效。其總結(jié)出,雖然現(xiàn)代藥理學(xué)表明該方組成藥物皆有一定的抗過敏作用,但其性皆寒涼,適用于熱證,僅對該證型有確切的療效。
8.徐學(xué)勤診治經(jīng)驗
(1)溫補肺氣,祛散寒邪適用于營衛(wèi)不和,肺氣虛弱,以鼻竅奇癢、噴嚏頻作、清涕量多為特征。平素畏寒喜溫,易感冒,倦怠懶言,氣短音低,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薄白,脈弱。藥用溫肺固衛(wèi)湯加減:黃芪、牡蠣各30g,黨參、白術(shù)各15g,桂枝、五味子、訶子、防風(fēng)、蒼耳子、蟬蛻各10g,細辛3g,甘草6g.
(2)補肺斂氣,調(diào)理脾胃適用于肺脾氣虛,清陽不升,以鼻塞重、鼻癢、噴嚏連連、嗅覺遲鈍、鼻流清涕或流黏白涕量多為特征。平素常感頭重頭暈,氣短怯寒,神疲肢軟,胃納不佳,面色萎黃,大便或溏,舌淡胖,苔白,脈濡弱。藥用補肺健脾湯加減:黃芪30g,黨參、白術(shù)、茯苓各15g,訶子、桂枝、蘇葉、辛夷花、陳皮各10g,當(dāng)歸12g,砂仁(后下)、干姜各8g,炙甘草6g。
(3)健脾益氣,芳香化濕適用于脾虛濕困,升清降濁失調(diào),以鼻塞重、鼻音重濁、鼻癢、噴嚏頻作、流黏液樣涕量多為特征。平素納呆,脘腹脹悶,泛惡欲嘔,大便時溏,身重或腫,面色晦黃,舌質(zhì)淡,邊有齒印,苔白厚膩,脈濡緩。藥用健脾醒胃湯加減:黃芪309,黨參、茯苓、蘇葉各15g,厚樸、蒼術(shù)、白術(shù)、藿香、佩蘭、辛夷花各10g,砂仁6g(后下),谷芽20g.
(4)溫腎補肺,納氣歸腎適用于腎陽虧虛,肺失溫潤,以常年鼻流清涕、鼻癢不適、噴嚏連連、鼻竅黏膜蒼白水腫為特征。平素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小便清長,舌淡胖,脈沉細弱。藥用溫腎納氣湯加減:黃芪30g,黨參、金櫻子、熟地、枸杞各1 5g,山茱萸1 2g,五味子、附片、覆盆子、淫羊藿、補骨脂各10g,肉桂3g,全蝎5g。
(5)清肺養(yǎng)陰,宣泄郁熱適用于肺經(jīng)郁熱,上凌清竅。平素鼻脹鼻塞,鼻中酸癢不適,鼻流濁涕,咳嗽咽癢,口干喜冷飲,遇熱癥狀加重,鼻竅黏膜腫脹充血或紫暗,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滑。藥用辛夷清肺飲加減:黃芪、黃柏、知母、辛夷花、蟬蛻、麥冬各10g,石膏30g(先煎),生地、桑白皮、赤芍、百合各15g。
(6)溫經(jīng)補氣,活絡(luò)祛瘀適用于寒凝經(jīng)脈,瘀阻鼻絡(luò),以鼻塞、鼻癢、噴嚏連連、流清涕、嗅覺遲鈍為特征。平素頭暈肢軟,畏寒肢冷,唇面瘀黑,舌質(zhì)淡,尖邊有瘀點,脈細澀。藥用溫經(jīng)通竅湯加減:黃芪30g,桂枝、川芎、石菖蒲、辛夷花、熟附片、防風(fēng)各10g,赤芍15g,地龍20g,紅花8g,當(dāng)歸12g。
臨床藥物選用:通竅止痙鎮(zhèn)嚏用蟬蛻、地龍、全蝎;通竅止頭痛用川芎、白芷、羌活、蒼耳子、辛夷花;芳香消導(dǎo)用藿香、佩蘭、蘇葉、麥芽;補益用黃芪、黨參、白術(shù)、熟地、當(dāng)歸、枸杞、菟絲子;溫陽用附片、肉桂、補骨脂、桂枝、干姜、淫羊藿;收斂固澀用五味子、金櫻子、山萸肉、訶子等。因本病為體質(zhì)虛弱之人多見,故預(yù)后調(diào)養(yǎng),增強身體抗病能力,預(yù)防致病因素的侵襲,對提高和鞏固療效很有裨益。
(三)內(nèi)服效驗方
1.過敏煎
(1)處方銀柴胡、防風(fēng)、五味子、辛夷、丹皮、白術(shù)各12g,烏梅、黃芪各15g,炙甘草6g.兼脾虛者,加山藥30g,茯苓15g,大棗6枚;兼腎虛者,加仙靈脾、補骨脂各12g,菟絲子15g.本方有益氣固表,散邪通竅之功。煎汁溫服。
2.鼻鼽靈
(1)處方黃芪30g,白術(shù)、防風(fēng)、烏梅、石菖蒲、路路通、白芷、露蜂房各10g,淫羊藿15g,徐長卿20g,細辛3g,甘草6g.鼻癢甚者,加地龍;清涕多者,加山楂;腰酸乏力者,加補骨脂;鼻黏膜充血者,加丹參。本方有健脾溫腎,固表防邪之功。煎服。
3.九味湯
(1)處方黃芪、徐長卿各24g,蟬衣、蔓荊子、蒼耳子各6g,炙僵蠶、白術(shù)、炮干姜各IOg,炙甘草9g。肺氣虛者,加黨參、沙參;脾氣虛者,加茯苓、陳皮、辛夷花;脾虛濕阻者,加茯苓、薏苡仁、藿香、夏枯草;氣滯寒凝者,加牡蠣、昆布、夏枯草、地龍;腎陽虛者.加山萸肉、五味子、女貞子、細辛、制附子;頭痛,頭脹或耳脹悶堵鼻塞者,加白芷、川芎、石菖蒲。本方有疏風(fēng)通絡(luò),健脾除濕,益氣通竅之功。
(2)方法每日l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4周為1個療程。
4.鼻鼽湯
(1)處方黨參、山藥、薏苡仁、黃芪各15g,白術(shù)、防風(fēng)、荊芥、桔梗、訶子、甘草各10g,細辛3g,蟬蛻5g.鼻塞重者,加石菖蒲10g,辛夷、薄荷各9g;鼻黏膜水腫嚴(yán)重,清涕多者,加澤瀉、五味子各IOg。本方有健脾益氣,祛風(fēng)通竅,培腎固本之功。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0天為1個療程。同時配合中藥外敷。
5.劫敏湯
(1)處方黃芪、烏梅、訶子肉、干地龍各IOg,柴胡3g,防風(fēng)、豨薟草各6g病重者,加大黃芪、柴胡、防風(fēng)用量;涕多者,加石榴皮;鼻塞,下鼻甲水腫明顯者,加藿香、石菖蒲;鼻黏膜充血腫脹者,加茜草、旱蓮草;肺氣虛者,加黨參;脾氣虛者,加炒白術(shù)、茯苓;腎陽虛者,加補骨脂。本方有益氣通絡(luò),斂陰和營,疏風(fēng)開竅之功。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加蜂蜜30g和服。
6.屏風(fēng)湯
(1)處方黃芪、防風(fēng)、白術(shù)、云苓、懷山藥、薏苡仁、葛根、丹參各15g,蒼耳子12g,辛夷花、僵蠶各IOg,生甘草6g.奇癢難忍者,加細辛3g;頭痛甚者,加白芷10g;腰膝冷痛者,加熟地15g,桂枝10g,麻黃6g。本方有健脾固表,祛風(fēng)通絡(luò)之功。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0劑為1個療程。
7.益肺固腎湯
(1)處方蟬蛻、僵蠶、桔梗、地龍、黃芩、防風(fēng)、柴胡、白術(shù)各lOg,山藥、生黃芪、川芎、山茱萸各15g,補骨脂6g.流涕重者,加量生黃芪30g,補骨脂IOg;鼻黏膜蒼白者,加紅花lOg;鼻黏膜充血者,加量黃芩、柴胡各15g.本方有補益肺脾腎,祛風(fēng)通鼻竅之功。
(2)方法每日l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連服10劑為1個療程。患者自覺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則將上述中草藥研末制成丸劑,繼續(xù)服用,以鞏固療效。
8.溫陽通竅湯
(1)處方制附子、炙甘草各6g,黃芪12g,白術(shù)、炙麻黃、防風(fēng)、白芷、蒼耳子、辛夷花(包煎)各9g,細辛3g.脾氣虛者,加黨參、茯苓;腎氣虛者,加仙靈脾、巴戟天;肺熱者,加黃芩、桑白皮。
15.附子細辛湯
處方制附子、防風(fēng)、辛夷、蟬蛻各6g,桂枝、甘草各10g,生黃芪、炒白術(shù)、白芍、蓽澄茄各15g,細辛3g,生姜、大棗為引。受涼吹風(fēng)易發(fā)作者,加桑葉;鼻癢甚者,加地龍、徐長卿、凌霄花;清涕多者,加烏梅、訶子、臺烏藥;鼻塞、下鼻甲水腫者,加石菖蒲;腰酸乏力者,加仙茅、淫羊藿、補骨脂;黏膜充血者,加茜草、旱蓮草。本方有宣通鼻竅,溫陽益氣之功。
(2)方法每日l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30天為1個療程。
9.參苓半夏湯
(1)處方黨參15~30g,白術(shù)lOg(炒),豬苓、茯苓、制附子各10g,干姜6g,黃芪15g,姜半夏9g,甘草8g.若在發(fā)作期或有預(yù)兆者,加炙麻黃6~9g,細辛3g(后下),桂枝5g;若上焦有火熱證者,加黃芩、連翹各10g,魚腥草、金銀花各30g,去干姜、附子;若脾胃虛寒明顯者,加大干姜、附子的用量,加桂枝3~5g.本方有健脾益氣,通絡(luò)化痰之功。
(2)方法上方藥加水煎煮成300~500ml,去渣取汁,分2~3次服用,每日1劑,15劑為1個療程。以上均為成人量,6—8歲服半量,9—12歲服2/3量。
10.健脾補肺湯
(1)處方白術(shù)10g,黨參、懷山藥、黃芪各30g,茯苓、枸杞子、五味子、地龍各20g,僵蠶15g.若腹脹納呆明顯者,加草果、陳皮、半夏;若有頭痛者,加白芷、藿香;若四肢不溫,畏風(fēng)怕冷者,加桂枝、防風(fēng)。本方有健脾補肺,祛風(fēng)通竅之功。
(2)方法每日l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1.桂枝龍蟬湯
(1)處方桂枝9g,生白芍、蒼耳子、辛夷、地龍各10g,蟬衣、烏梅、訶子各6g,黃芪、茯苓各15g,生薏苡仁20g.病重者,加柴胡、防風(fēng);涕多者,加石榴皮;鼻塞、下鼻甲水腫明顯者,加藿香、石菖蒲;鼻黏膜充血腫脹者,加茜草、旱蓮草、黃芩;肺氣虛者,加黨參;脾氣虛者,加炒白術(shù);腎陽虛者,加補骨脂。本方有益肺健脾,調(diào)和營衛(wèi),熄風(fēng)解痙,散寒通竅之功。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4周為1個療程。同時配合針刺顴髂穴:患者仰臥,穴位常規(guī)消毒,用28號或30號不銹鋼2—3寸針灸針,迅速直刺入皮下,至顴骨下緣,然后針尖沿偏內(nèi)偏上15°的方向,慢慢進針,深度成人2.5寸左右,兒童2寸左右,刺中蝶腭神經(jīng)節(jié),病人有酸、麻、脹、痛等感覺,傳至耳根或咽喉或口唇部。每周2次,8次為1個療程。
12.升陷塞流湯
(1)處方黨參、黃芪、白術(shù)、當(dāng)歸、補骨脂各10g,山萸肉15g,生薏苡仁12g,辛夷花6g,炙甘草4.5g,伴鼻息肉者,選加車前子、澤瀉、海藻、浙貝母、瓜蔞仁、海浮石、法半夏;鼻塞較甚者,選加細辛、桂枝;噴嚏多者,選加干地龍、蟬衣、蛇蛻;鼻涕量多者,選加五味子、金櫻子、訶子、烏梅。本方有健脾益氣,養(yǎng)陰活血,宣通鼻竅之功。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5劑為1個療程。
13.益氣活血湯
(1)處方黃芪20g,白術(shù)、續(xù)斷各15g,川芎12g,細辛3g,白芷8g,蒼耳子、辛夷花、淫羊藿、訶子、烏梅各10g??诳嘌矢烧撸狱S芩、蒲公英;鼻咽癢者,加蟬衣、白蒺藜;咽喉疼痛者,加麥冬、玄參、桔梗。本方有益氣活血,散寒通竅之功。
(2)方法每日1劑,先用水浸泡30分鐘,煎煮2次,早晚各分服1次,10天為1個療程。
14.實衛(wèi)通竅湯
(l)處方黃芪、靈芝各20g,辛夷、蜂房各15g,麥冬12g,肉桂、細辛、甘草各6g,蒼耳子、鵝不食草各9g。辨證為肺氣虛者,加防風(fēng)、白術(shù)各12g;脾虛者,加云苓12g,白術(shù)15g;腎氣虛者,加仙靈脾lOg,補骨脂12g;鼻干舌燥者,減肉桂用量,加玄參20g,生地15g;清涕不止者,加益智仁、訶子各lOg;易感冒者,加紫河車6g,仙靈脾、肉蓯蓉各10g;下鼻甲水腫長期不消者,加水蛭、坤草各5g.本方有實衛(wèi)通竅,溫肺散寒之功。
(2)方法每日1劑,先用水浸泡30分鐘,煎煮2次,藥汁混合,早晚各分服1次,10天為1個療程。癥狀消失后,將本方作加減研粉,煉蜜為丸,每丸9g,每次1丸,日服3次,堅持服用2月以資鞏固。
15.附子細辛湯
(1)處方制附子、防風(fēng)、辛夷、蟬蛻各6g,桂枝、甘草各10g,生黃芪、炒白術(shù)、白芍、蓽澄茄各15g,細辛3g,生姜、大棗為引。受涼吹風(fēng)易發(fā)作者,加桑葉;鼻癢甚者,加地龍、徐長卿、凌霄花;清涕多者,加烏梅、訶子、臺烏藥;鼻塞、下鼻甲水腫者,加石菖蒲;腰酸乏力者,加仙茅、淫羊藿、補骨脂;黏膜充血者,加茜草、旱蓮草。本方有宣通鼻竅,溫陽益氣之功。
(2)方法每日l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30天為1個療程
16.公英防風(fēng)湯
(1)處方黃芪、蒲公英各15g,白術(shù)、柴胡、僵蠶、蒼耳子各10g,防風(fēng)、桔梗、炙甘草、白芷、蟬蛻各5g,黃芩3g.口鼻干燥者,加冬桑葉、沙參;形寒怕冷,四肢少溫者,合麻黃附子細辛湯;腰部酸痛者,加淫羊藿、巴戟天。本方有清熱解毒,疏風(fēng)解表,宣通鼻竅之功。
(2)方法每日l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17.益氣通竅湯
(1)處方黨參、茯苓各15g,黃芪、蒼耳子各12g,白術(shù)、石菖蒲、辛夷花、黃芩、桔梗各10g,川芎、甘草各5g,前胡8g.肺氣虛弱、感受風(fēng)寒者,加細辛3g,荊芥1 0g;脾虛濕泛者,加扁豆10g,砂仁5g(后下);腎陽虧虛、肺失溫煦者,加肉桂3g,肉蓯蓉15g;肺經(jīng)伏熱者,加石膏15g,桑白皮10g.本方有健脾益氣,化痰通竅之功。
(2)方法每天l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lO天為1個療程。
18.御風(fēng)健鼻湯
(1)處方蒼耳子、蟬衣各6g,防風(fēng)、白蒺藜、玉竹各lOg,炙甘草4.5g,薏苡仁、百合各12g.表現(xiàn)氣虛之象者,加黃芪、白術(shù)各10g,其人多怒者,黃芪應(yīng)少用或免用,亦可再加黨參10g,山藥12g;頭痛者,加白芷10g與方中蒺藜配合,可增強效果;若嚏時涕淚俱下且頭額有緊束之感者,加荊芥子10g;鼻癢者,重用蟬衣;若表現(xiàn)血郁之象,如局部蒼白,且現(xiàn)青藍之色者,可加當(dāng)歸9g;若頂門發(fā)冷畏風(fēng),遇外風(fēng)或受寒則更重,且腰脊酸者,加鹿脊髓或鹿角10g,以溫煦腎經(jīng)及督脈,亦可用羊脊髓加作料煮熟用作食療。本方有祛風(fēng)脫敏,健脾益氣之功。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亦可根據(jù)具體需要,制成蜜丸服,每丸重6g,日服3次。
19.黃芪大棗湯
(1)處方黃芪、黨參、山藥、茯苓、枸杞子、補骨脂、菟絲子各12g,白術(shù)、辛夷、白芍各9g,大棗15g,五味子4.5g,細辛l.5g.陽虛較甚者,加淫羊藿、仙茅、肉桂;舌偏紅或鼻腔黏膜充血者,加熟地、麥冬;腰酸溲多者,加山萸肉、芡實、益智仁;鼻塞重者,加蒼耳子;哮喘發(fā)作時,加麻黃、葶藶子、蘇子(炒)。本方有健脾補腎,調(diào)和營衛(wèi),宣通鼻竅之功。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20.龍膽瀉肝湯
(1)處方龍膽草、梔子各9g,生地黃20g,當(dāng)歸、柴胡、木通、澤瀉各12g,車前子15g(包煎),白豆蔻仁10g,甘草3g.頭痛眩暈,口苦目赤者,加菊花12g,夏枯草30g;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者,加黃柏12g,滑石18g.本方有清熱利濕,滋陰通竅之功。
(2)方法每日l劑,水煎取汁,分2次溫服,脾胃虛弱者分4次溫服。
21.固表止嚏湯
(1)處方生黃芪20g,白術(shù)、防風(fēng)各15g,柴胡、蒼耳子、五味子、防己、黃芩、烏梅各10g.生甘草、炙麻黃各690膿涕中帶血絲者,加沙參、白茅根。本方有健脾益氣,疏風(fēng)通竅之功。
(2)方法每日l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22.桃紅四物湯
(1)處方當(dāng)歸、赤芍、生地、蒼耳子各15g,川芎、紅花、桃仁各12g,黃芪、白術(shù)、防風(fēng)、辛夷各10g.鼻塞重,噴嚏頻,涕呈水樣者,加麻黃6g,細辛3g;膿涕量多者,加黃芩、丹皮各10g;脾虛納呆者,加茯苓、山藥各12g,炒扁豆10g;腎虛者,加女貞子12g,五味子IOg;鼻癢者,加荊芥、蟬衣各10g.本方有活血化瘀,疏風(fēng)通竅之功。
(2)方法每日l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23.黃芪建中湯
(1)處方黃芪50g,黨參、山藥各30g,白術(shù)、白芍、桂枝各15g,甘草log,杏仁、菟絲子、巴戟天各12g,大棗5枚,生姜3片。有熱者,加黃芩15g,白芍改為20g,去巴戟天。本方有補脾益肺,調(diào)和營衛(wèi)之功。
(2)方法每日l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連續(xù)用藥最短1周,最長20天。用中藥期間停用抗組織胺藥。
24.加減健固湯
(1)處方黨參、白術(shù)、茯苓、玉米各15g,巴戟天10g,干地龍、蜂房、鉤藤各8g,辛夷花(包煎)6g.體虛氣短,面色不華者,重用黨參至30g;咽癢者,加蟬衣、桔梗;眼癢者,加菊花;頭痛者,加白芷;兼有熱邪者,加黃芩,減輕黨參、巴戟天的劑量;兼有咳嗽痰白者,加炙紫菀、炙冬花;若陽虛者,加淫羊藿、制附子等。本方有健脾益氣,溫陽利水,祛風(fēng)通竅之功。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10天為1個療程。在服用本方期間,停服抗過敏西藥及中藥鼻炎丸。
25.桂枝加味湯
(1)處方桂枝、白芍、蟬蛻各9g,炙甘草4.5g,生姜3片,大棗5枚,葶藶子15g.氣虛者,加黃芪、黨參、白術(shù);鼻流稠涕,色黃者,加黃柏、黃芩;頭痛鼻塞甚者,選加藁本、川芎、白芷、僵蠶、辛夷花、蒼耳子;鼻流清涕難以休止者,加五味子、訶子、烏梅。本方有調(diào)和營衛(wèi),疏風(fēng)通絡(luò)之功。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26.加昧黃芪湯
(1)處方黃芪30g,防風(fēng)、白術(shù)、蒼耳子、石菖蒲、五味子各10g,辛夷12g,桔梗6g。風(fēng)熱者,加黃芩、枇杷葉、薄荷、金銀花;風(fēng)寒者,加麻黃、細辛;肺氣虛者,加黨參、黃精;脾氣虛者,加茯苓、山藥;腎氣虛合并支氣管哮喘者,加核桃、蛤蚧、枸杞子。本方有宣肺益氣,宣通鼻竅之功。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10天為1個療程。
27.補氣固表湯
(1)處方黃芪、防風(fēng)各15g,白術(shù)、黨參、當(dāng)歸、五味子、郁金各12g,柴胡、烏梅各8g,石菖蒲30g.若為急性發(fā)作期,可佐以祛風(fēng)通竅之品,酌加辛夷、蒼耳子各12g,并重用柴胡、防風(fēng);兼脾虛者,加云苓12g,山藥15g;兼虛者,則加淫羊藿、補骨脂各10g.本方有補氣固表,宣通鼻竅之功。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平均療程為30天。若黏膜腫脹明顯加點1%麻黃素;若伴息肉形成,中隔偏曲則可手術(shù)治療;伴鼻竇炎癥酌情穿刺沖洗治療。
28.止嚏通竅飲
(1)處方黃芪25g,白芷20g,辛夷花、蒼耳子各15g,荊芥、防風(fēng)、柴胡、薄荷各12g,川芎、五味子各IOg,甘草5g.腎陽虛者,加鹿角膠、補骨脂;腎陰虛者,加山茱萸、女貞子;脾肺氣虛重者,重用黃芪,加黨參、沙參、山藥、白術(shù);瘀血重者,重用川芎,加當(dāng)歸、赤芍;風(fēng)寒重者,重用荊芥、防風(fēng),加羌活、獨活;風(fēng)熱重者,重用柴胡、薄荷,加金銀花、連翹。本方有補益中氣,疏風(fēng)清熱,宣通鼻竅之功。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29.新蒼耳子散
(1)處方蒼耳子、蟬衣、辛夷花、白芷、薄荷、淡竹葉各6g,防風(fēng)、玉竹各9g.兼風(fēng)寒者,佐以桂枝湯或玉屏風(fēng)散加減;兼脾虛者,佐以補中益氣湯加減;兼腎虛者,佐以金匱腎氣丸加減。本方有清熱解毒,祛風(fēng)通竅之功。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7日1個療程。
30.新玉屏風(fēng)散
(1)處方黃芪1 8g,防風(fēng)、白術(shù)各12g,當(dāng)歸、柴胡、桂枝、白芍各9g,郁金6g.急性發(fā)作期,鼻塞重,打噴嚏頻繁,鼻涕多,呈水樣,鼻黏膜腫脹明顯者,加辛夷花、蒼耳子、麻黃,并重用柴胡、防風(fēng);鼻黏膜潮紅,鼻涕黏白者,加黃芩、丹皮;兼見腰膝酸軟者,加補骨脂、菟絲子、山萸肉、胡桃仁;兼見納呆,腹脹,便溏者,加茯苓、山藥、紅棗;若婦女月經(jīng)前后發(fā)作明顯,鼻黏膜灰暗者,加當(dāng)歸、川芎、雞血藤。本方有益氣固表,調(diào)和營衛(wèi)之功。
(2)方法每日l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平均療程28天。
(四)中藥外治方
1.辛遂散
(1)處方細辛、甘遂、辛夷各15g,白芥子、延胡索各10g.
(2)方法以上方藥研粉,用生姜汁調(diào)成糊狀,貼敷在肺俞、膏肓俞和風(fēng)門穴,每穴涂藥面積如蠶豆大,貼敷30~60分鐘后擦掉藥面。局部可有熱痛、紅暈等反應(yīng),如起泡可排破流盡黃水,涂以甲紫。10天貼敷1次。
2.芥藥散
(1)處方白芥子2份,延胡索、甘遂、白芷、細辛、制川烏、制草烏各l份。
(2)方法以上方藥研粉,過80目篩,以生姜汁調(diào)成糊狀。每取一定量攤于4cm×4cm的紗布塊上,藥糊面積為2cm,于藥糊中心撒一層肉桂粉,再將藥物貼于大椎、肺俞(雙)、膏肓俞(雙)、腎俞(雙)、膻中穴上,膠布固定。每次敷貼時間6小時,7天1次,3次為
1個療程。
3.辛溫散
(1)處方細辛、生姜、辛夷、薟耳子、麻黃、川烏、草烏、白芥子各10g.
(2)方法以上方藥共研細末,過80目篩,裝瓶備用。選取雙側(cè)肺俞、膏肓俞。取藥少量,用新鮮姜汁攪拌成糊狀,敷藥于穴位上,用傷濕止痛膏固定,3小時后拔去敷藥。每日1次,連續(xù)敷藥
7~10次。待局部皮膚紅腫,起水泡為佳。
4.貼敷散
(1)處方熟地18g,山藥30g,云苓、當(dāng)歸、菟絲子、路路通、川芎各15g,山萸肉、制附子、肉桂、辛夷、白術(shù)、五昧子、烏梅各9g,細辛3g,鵝不食草12g,麝香1g.
(2)方法將上藥烘干研細末,過篩,用鮮生姜汁調(diào)和,分做成直徑lcm大小的藥餅,藥面放入麝香少許,用4cm2大小膠布將藥物固定于所選的穴位上。于每個伏天的第一天貼敷。取穴肺俞、風(fēng)
門、大杼、膏肓、腎俞、脾俞,每次用3個穴位,均取雙側(cè),交替使用,每次貼1~3小時。病人感覺灼熱難受時,可提前將藥物自行除去,小兒貼藥半小時即可。
5.鼻嗅散
(1)處方辛夷、蒼耳子、白芷、絲瓜藤各100g,綠礬50g,薄荷60g。
(2)方法將上藥研成細粉,過1 20目篩,將細粉裝入膠囊內(nèi)備用。用鼻吸人或?qū)⑺幠┐等吮乔?,每?次,每次O.lg
6.五香散
(1)處方公丁香、蓽茇各39,五倍子59。
(2)方法以上方藥共研極細末,貯瓶備用。每取藥散適量,用脫脂藥棉薄裹藥末如球狀,塞入患鼻孔中,以嗅其氣,每日早、中、晚各換藥1次。
7.鼻炎散
(1)處方鵝不食草、辛夷各30g,白芷、薄荷各15g,蒼耳子60g,冰片lg.
(2)方法先將前5味藥共研極細末,再入冰片同研,和勻,反復(fù)磨研,貯瓶備用。每取藥散少許,吹入患鼻中,每日2~3次。
8.撲冰散
(1)處方冰片2g,撲爾敏4mg×100片。
(2)方法以上方藥共研極細末,貯瓶備用。每用少許,先從一側(cè)鼻孔猛吸一下,再從另一鼻孔吸入等量。每日吸2~3次。
9.搐鼻散
(1)處方蒼耳子、藿香、王不留行各3g,辛夷1.5g.
(2)方法以上方藥共研細末,用鼻吸入或?qū)⑺幠┪吮乔?,每?次。
10.五昧散
(1)處方黨參、白術(shù)各10g,干姜5g,炙甘草3g,鹽酸苯海拉明1.25go
(2)方法先將前4昧藥混合烘干研細末,加入苯海拉明研末備用。每次用0.2g填臍,3~7天換藥1次。
11.辣椒膏
(1)處方辣椒酒浸液5ml,顛茄5g,樟腦8g,冬青油10ml,橡皮5g。
(2)方法以上方藥混勻成膏狀,備用。裁成小塊狀,睡前貼雙側(cè)肺俞穴及迎香穴,每晚1次,7天為1個療程。
12.蔥藥膏
(1)處方細辛5g,白芷、辛夷、川芎各15g,漏蘆20g,薄荷10g,蔥白適量。
(2)方法以上方藥共研細末,以lOg生藥面加7根6cm長洗凈帶須蔥白,先將蔥白搗爛,除去粗纖維后與藥面攪拌,加香油調(diào)成漿狀,以能自然滴下為度,不可過稀。每日3~4次滴鼻,每次3~5滴。
13.發(fā)泡膏
(1)處方斑蝥、白芥子各20g.
(2)方法以上方藥研末,以50%二甲基亞砜調(diào)成軟膏狀。取藥如麥粒大,用膠布貼于內(nèi)關(guān)或外關(guān)穴,均雙側(cè),交替貼治。每周1次,4次為1個療程。一般貼后3小時(兒童2小時)發(fā)泡,對出現(xiàn)水泡不要擦破,約2~3天即結(jié)痂。
14.鼻炎膏
(1)處方黃柏、乳香各259,玄參109,蛇蛻1.8g,頭發(fā)59,沒藥12.5g,阿魏2.5g,豆油500ml,樟丹(約為藥后油量的1/2)。
(2)方法先將豆油放人鍋內(nèi),加熱使之微沸,放人頭發(fā)、蛇蛻,炸至略變黑色,再放木鱉子、炮山甲,炸至略變黑,再放其他藥料炸至斷裂而微焦。將鍋離火,清除藥渣,再將油倒人鍋內(nèi)加熱至冒白煙,入樟丹,離火,稍涼,攪入乳香、沒藥、阿魏藥面,使之均勻成膏。每帖膏藥重590膏藥的質(zhì)量應(yīng)黑細膩,軟硬適度,貼牢后,手拉不動,揭下去稍留痕跡為宜。治療時先將鼻上部(兩眼內(nèi)角平行處)用濕布拭凈,膏藥用慢火烤或緊貼于熱水容器外壁,待全部變軟,展開貼于鼻上部,用手捂按至牢。一般于睡前貼,早晨洗臉前揭下。用紙包嚴(yán),每貼膏藥可連用3~5天,直至不粘。如有痕跡,可用棉花稍蘸豆油或其他植物油輕輕擦掉。
15.鼻敏水
(1)處方辛夷、白芷、百部、牛蒡子、白蒺藜、魚腥草、地膚子、鵝不食草各160g,荊芥120g,薄荷70g。
(2)方法上方除薄荷后下外,將藥放入砂鍋內(nèi),加清水7 000ml,泡浸4~6小時,煮沸后改用文火煎1.5~2小時,后加入薄荷,繼續(xù)煎半小時,用紗布將藥水濾出,待藥水冷卻后,用生硼砂粉調(diào)節(jié)pH至8,再按0.3%加入苯甲酸鈉防腐,靜置2~3天,取澄清液分裝滴鼻瓶備用。每日滴鼻4~5次,每次2~3滴
16.細辛藥油
(1)處方細辛、川椒、干姜、川芎、吳茱萸、附子各20g,皂角15g,桂心30g,豬脂180g.
(2)方法先將前8昧藥用苦酒浸泡24小時,豬脂熬油后,入藥煎熬至附子變成黃色止,取出藥渣,存藥油備用。治療時用棉簽蘸藥油塞入鼻孔中,每日3次。
17.復(fù)方辛夷水
(1)處方辛夷、千里光各lOOg,蒼耳子120g,麻黃15g,地龍50g,天仙子20g。
(2)方法將此六味藥按飲片標(biāo)準(zhǔn)炮制為粗粉,裝入玻璃瓶內(nèi),加入75%乙醇700ml,浸泡20天后取上清液,濾清。藥渣內(nèi)再加入蒸餾水600ml,慢火煎煮30分鐘,壓渣取汁濾清后,與浸泡液合并。回收或蒸發(fā)乙醇后濃縮至200ml,過濾后分裝20支眼藥瓶內(nèi)使用。自起床后每間隔2小時左右點鼻1次,每次2~3滴,每日約點鼻6~8次,連續(xù)7日為1個療程。
18.板蒲麻鼻劑
(1)處方板藍根200g,鵝不食草40g,蒲公英60g,麻黃素20g,氯化鈉16g,尼泊金醇0.6g。
(2)方法取板藍根、鵝不食草、蒲公英加適量水煎煮2次,每次半小時,濾液濃縮成200ml,加95%乙醇300ml,放置過濾,濾液回收乙醇,加入氯化鈉、麻黃素及適量水煮開,過濾,加入尼泊金醇溶液,加水至2 000ml.滴鼻,每日滴3~4次。
19.霧化方
(1)處方黃芪、靈芝各20g,辛夷、蜂房各15g,麥冬12g,肉桂、細辛、甘草各6g,蒼耳子、鵝不食草各9g.辨證為肺氣虛者加防風(fēng)、白術(shù)各12g;脾虛者加云苓12g,白術(shù)15g;腎氣虛者加仙靈脾10g,補骨脂12g;鼻干舌燥者,減肉桂用量,加玄參20g,生地15g;清涕不止者加益智仁、訶子各10g;易感冒者加紫河車6g,仙靈脾、肉蓯蓉各lOg;下鼻甲水腫長期不消者加水蛭、坤草各5g.
(2)方法以上方藥濃煎取汁,每取藥液20ml,置于超聲霧化器的藥杯內(nèi),接通電源,啟動開關(guān)后借超聲霧化器的聲能將藥液霧化成霧狀,通過煙斗樣塑料管,使中藥氣霧直接吸入鼻部。每日1次,每次吸入藥霧20分鐘。
20.熏鼻方
(1)處方無花果30g,無花果葉10g,鵝不食草、蜂房各15g.
(2)方法以上方藥加水適量,煮沸10分鐘后熏鼻,每次30分鐘。
21.熏洗方
(1)處方黃芪、白術(shù)各20g,防風(fēng)、黃芩各12g,丹皮8g,白鮮皮10g,金銀花、赤芍各15g.
(2)方法以上方藥加水500ml,浸泡10分鐘,再煎至400ml,趁熱用藥液蒸氣熏鼻,熏時囑患者盡力深吸氣,使藥液蒸氣充分進入鼻腔內(nèi),待藥液溫后用藥液沖洗鼻腔。每日熏洗2次,每次30分鐘,連用5~7天。
22.塞鼻方
(1)處方細辛、蜀椒、干姜、炮附子、吳茱萸、皂莢(去尖)各1.5g.
(2)方法以上方藥切碎,酒浸一夜,用豬油煎至附子色黃為度,去渣待凝后紗布裹取適量,塞入鼻腔。
23.握藥方
(1)處方冰片4g,丁香10g,川貝母15g,生附子20g,蓖麻油適量。
(2)方法以上方藥研末,貯存?zhèn)溆?。用時取藥粉5g,加蓖麻油調(diào)為糊狀,貼敷兩手心,膠布固定。
24.藥袋方
(1)處方黃芪30g,白術(shù)、辛夷花各20g,黃芩、薄荷、地龍、蟬蛻各I5g,牡丹皮10g,細辛、甘草各5g。
(2)方法以上方藥粉碎,過2號篩,混勻,裝入特制的藥袋。藥袋采用透氣性好的薄棉質(zhì)布料,制成橢圓形口袋,兩側(cè)用扁寬形橡皮筋固定于腰部。每袋裝藥30g.戴于神闕穴位,20天換1次藥。
25.藥枕方
(1)處方荊芥、防風(fēng)、羌活、川芎、白芷、薄荷、菊花、藁本各60g,辛夷花、細辛各30g,山柰、檀香各15g.
(2)方法以上方藥共研細末,裝入枕心做成藥枕。夜臥時枕之。
18.穴位注射法
(1)穴注I法取穴肩髑、曲池。藥物為當(dāng)歸注射液。每次取單側(cè)穴位,兩側(cè)穴位輪流交替使用。按穴位注射操作常規(guī)進行,穴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快速進針刺入皮下,稍作提插,待有針感得氣后,經(jīng)回抽無血,將藥液徐緩注入,每次每穴注射2ml,每日注射1次,10次為1個療程。
(2)穴注Ⅱ法取雙側(cè)下關(guān)。藥物為2%鹽酸普魯卡因注射液2ml,地塞米松注射液5mg。按穴位注射操作常規(guī)進行,穴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用5ml注射器接6.5號注射針頭,抽取上述混合藥液后,快速進針刺入皮下,再深達2.5~3.Omm,稍作提插,待有酸、麻、脹感得氣時,經(jīng)回抽無血,將混合藥液的半量注入其中的一側(cè)穴位,余半量注入另一側(cè)穴位。隔日注射1次,4次為1個療程。
(3)穴注Ⅲ法取穴肺俞、迎香、足三里。甲藥為魚腥草注射液,乙藥為維丁膠性鈣注射液。按穴位注射操作常規(guī)進行,穴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快速進針刺人皮下,稍作提插(不捻轉(zhuǎn)),待有針感得氣時,經(jīng)回抽無血,用甲藥注射肺俞穴,用乙藥注射迎香、足三里穴,每次每穴注射Iml,隔日注射1次,6次為1個療程。
(4)穴注Ⅳ法取穴肩髑、曲池、足三里。藥物為核酪注射液。每次取單側(cè)穴位,雙側(cè)穴位輪流交替使用。按穴位注射操作常規(guī)進行,穴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快速進針刺入皮下,稍作提插待有針感得氣后,經(jīng)回抽無血,將藥液緩緩注入,每次每穴注射1.3ml,每周注射3次。
19.針刀穴注法
(1)取穴定喘。
(2)操作用甲紫在定喘穴上做記號,常規(guī)消毒。用小針刀快速直刺穴位進入皮下,針尖方向斜向脊柱與表皮成60°,深度1寸左右,沿著肌纖維方向縱行提插切割3~5刀,病人局部有明顯酸脹感出刀。再用2%利多卡因2ml,確炎舒松A20mg分別注入兩側(cè)的定喘穴,用創(chuàng)可貼封貼針刀口。每周1次。
20.隔姜灸治法
(1)取穴肺俞;脾虛者加脾俞,腎虛者加腎俞。
(2)操作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cm,厚約0.2~0.3cm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shù)孔,然后將姜片置于所選穴位上,上置艾炷。施灸,每穴灸3壯,使皮膚潮紅而不起泡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21.雷火灸治法
(1)取穴迎香、合谷、印堂、上星、頸椎夾脊、列缺。
(2)操作取雷火灸藥條(組成為防風(fēng)、苦蒿、蒼耳子、田七等),將頂端點燃,對準(zhǔn)應(yīng)灸穴位,離開皮膚1~2cm,施以回旋灸法,灸至局部皮膚微紅,深部組織發(fā)熱為止,隨時吹掉藥灰,保持紅火狀態(tài)。每穴灸15分鐘,頸部旋灸3分鐘。每日2次,每次半支雷火灸條,6天為1個療程。
22.藥線點灸法
(1)取穴印堂、鼻通、下迎香、耳尖,加大椎、肺俞(雙)、膏肓俞(雙)、脾俞(雙)、腎俞(雙)。
(2)操作采用廣西中醫(yī)學(xué)院提供的壯醫(yī)2號藥線,用酒精燈點燃藥線后,用藥線之火星直接點按在上述穴位的皮表處即可。印堂、鼻通、下迎香、耳尖點灸1~2壯;大椎、肺俞、膏肓俞、脾俞、腎俞應(yīng)用梅花形灸法(即在穴位1cm范圍內(nèi)呈梅花形點灸5壯),以加強刺激。
從濕治過敏性鼻炎龍某某,男,48歲。2004年4月15日初診。過敏性鼻炎病史12年,訴突發(fā)性鼻癢,噴嚏,流鼻涕,伴嗅覺下降,乏力納呆,頭昏身重,腰腿酸疼,易外感,舌體胖大,色淡苔白膩,脈沉遲弱,常服抗過敏藥、感冒藥。近年來,自感體質(zhì)下降,過敏性鼻炎反復(fù)發(fā)作,經(jīng)久不愈。辨證為脾腎陽虛,肺氣不足,寒濕阻竅,治療宜溫腎運脾,益氣固表,祛濕通竅為治。處方:生麻黃12克,炒白術(shù)24克,炒蒼術(shù)15克,制烏附30克,熟地黃15克,生黃芪24克,防風(fēng)15克,炒萊菔子15克,辛夷花10克。3劑,水煎服。
二診:藥后鼻癢、噴嚏、流鼻涕明顯減輕,乏力納呆,頭昏身重好轉(zhuǎn)。效不更方,服上方一周諸癥基本痊愈,因本病易反復(fù)發(fā)作,后將上方為丸,囑患者堅持服用,以鞏固療效。半年后隨訪諸癥已痊愈,感冒也少發(fā)。
按:筆者多年臨床發(fā)現(xiàn),過敏性鼻炎多為濕邪作祟,更有濕邪郁久化熱者,醫(yī)者往往一味清熱,殊不知,本病因于濕邪,易傷陽氣,病不愈,乃陽氣不足,一味清熱,雖當(dāng)時癥狀減輕,卻不知陽愈傷,濕越盛,而致過敏性鼻炎經(jīng)久不愈,臨證不可不知。
桂枝白芍等煎水有助治療過敏性鼻炎???/span>
組成桂枝15~30克,白芍15~30克,蟬蛻15~30克,僵蠶15~30克,白土苓15~30克,地膚子15~30克,白鮮皮15~30克,炒烏梅15~30克,生百部15~30克,炙甘草15~30克。
功效調(diào)營和衛(wèi),驅(qū)風(fēng)燥濕,緩沖激惹,解除過敏。
主治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咽喉炎、過敏性咳嗽、過敏性哮喘、過敏性皮疹及蕁麻疹、過敏性紫癜等各種過敏與變態(tài)反應(yīng)相關(guān)性疾病。
用法將上藥一劑入砂罐,取生水750毫升,浸泡半小時,大火至水沸,中火煎煮15分鐘,取汁約300毫升,再加開水600毫升,水沸后煎煮20分鐘,約取汁300毫升,一二煎藥混合后,分4次微溫服,每次服用150毫升,每日1劑,連用7~14天。
加減鼻塞者,加少許麻黃、細辛辛開鼻竅;鼻癢者,加荊芥、蔓荊子疏風(fēng)利鼻;清涕者,加蒼耳、辛夷通竅止涕;膿涕者,加皂角刺、劉寄奴解毒透膿;久清涕者者,加肉桂、益智仁溫腎斂津;咽癢喉痛者,加牛蒡子、木蝴蝶驅(qū)風(fēng)利咽;咽癢而咳,加巖白菜、金蕎麥解熱利肺;咳嗽甚者,加矮茶風(fēng)、肺經(jīng)草祛風(fēng)降氣;皮疹紅者,加石膏、白茅根清熱涼血;皮疹濕者,加苦參、漏蘆根滲濕解毒;皮疹癢者,加防風(fēng)、紫荊皮祛風(fēng)止癢;眨眼聳鼻,加全蝎、蜈蚣熄風(fēng)止瘛;面黃苔膩者,加藿香、梔子清熱醒脾;面白舌淡,加黃芪、黃精益氣填精;面白舌淡畏寒者,加附片、生淫羊藿溫陽祛風(fēng)。
小兒過敏性鼻炎的中藥方1:處方:白芍、15克,生黃茋20克,白術(shù)、防風(fēng)、當(dāng)歸、辛夷子、五味子、石菖蒲各10克。蟬蛻、甘草各6克,細辛3克。
服法:水煎,日1劑,服2次,1個月為1療程。
療效:服藥1-2療程,有效率達97%
2:處方:烏梅20克,蒼耳子15克,黃茋30克,辛夷12克,白芷、防風(fēng)、荊芥各10克,白術(shù)、訶子各9克,柴胡、薄荷各6克,麻黃3克,細辛2克。
用法:日1劑,水煎2次,取液混合,分兩次服,10天為1療程。
療效:用藥1-3療程,治愈率達100%
《鼻通散》中醫(yī)恩師留下的治療鼻炎絕方白芷10克,篳撥6克,川芎6克,酒遠志6克.共為極細末,裝入瓷瓶勿叫泄氣.不管風(fēng)寒風(fēng)熱引起的頭疼,都可用,而且立桿見影.用時到入手心,按在鼻孔上連吸3口,頭疼劇烈者當(dāng)可減輕.輕者幾次全愈。也可用于過敏性鼻炎,鼻竇炎。。
李可先生過敏性鼻炎案解析
郭炳成,54歲,過敏性鼻炎32年。整日噴嚏連連,其聲達于戶外。服中西藥不計其數(shù),無效。
1(太陽營衛(wèi))鼻中癢如蟲行,頻頻打嚏不止---麻黃5細辛5;烏梅5五味子5;
2(太陰水飲)清涕不止----干姜10茯苓30
2(少陰空虛)體質(zhì)下降,腰困如折,氣短懶言,畏風(fēng)畏寒,感冒不斷;聲音微弱;年僅54歲,彎腰駝背,儼然一老人;脈沉細微弱(少陰脈附子脈),舌淡欠華,小便余瀝,咳則遺尿,陽事亦廢(本病初病在肺,久病及腎。萬病不治,求之少陰)----熟地30腎四味各30生曬參12+制附片30炙甘草10。
5日后,為余餞行,一路上竟未聞噴嚏聲,多年痼疾,3劑而愈。但少陰怯弱如此,難保來年不犯,為預(yù)防之計,疏培元固本散夯實下元:三七、琥珀+紫河車、鹿茸、紅參、蛤蚧、冬蟲夏草。制粉,日服2次,每次3克。
蔣昌福醫(yī)案:晨間噴嚏(過敏性鼻炎)
張某,女,27歲,1988年3月3日初診。
患者晨間噴嚏已經(jīng)2年,每天早晨起床,即作噴嚏,連連十?dāng)?shù)聲,甚至數(shù)十聲,經(jīng)本院五官科診斷為“過敏性鼻炎’。多方醫(yī)治療效不佳,脈象平和,舌尖略紅,苔薄黃,牙齦紫赤,患者曾因連續(xù)噴嚏,引起腹肌強烈收縮,致流產(chǎn)兩胎。
此乃邪熱相爭于肺竅,
擬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加薏苡仁,宣散肺部郁邪:
藥用:麻黃5克,連軺15克,赤小豆1O克,桑白皮6克,杏仁8克,甘草3克,薏苡仁15克,生姜3片,大棗5枚。
服上方3劑,晨起噴嚏大減,繼原方連服1周而痊愈,
后改用玉屏風(fēng)散鞏固療效,至今已半年未發(fā)。
按語:邪熱郁閉肺竅,作嚏不止,本方以辛宣開散為主,能助肺氣開發(fā),透竅達邪,是獲其效。者,加前胡、白前;痰涎壅盛者,加蘇子、甜葶藶等。
過敏性鼻炎干祖望
驗之臨床、對過敏性鼻炎確有療效,基本方如下:蟬蛻20g地龍15g烏梅10g防風(fēng)10g柴胡10g五味子10g麥門冬10g牡蠣25g桑螵蛸15g水煎服,臨證尚需圓機活法,有是證用是方。
慢性過敏性鼻炎怎樣醫(yī)好(張夢儂加減十全大補湯)。
加減十全大補湯。方藥生炙黃芪各12克,黨參、北條參、龍牡粉各15克,當(dāng)歸、白芍、焦白術(shù)、炙甘草、茯苓、熟附片各10克,桂枝5克,生姜3片,大棗5枚。(怕不太內(nèi)行的不知道,生炙黃芪指生黃芪和炙黃芪,龍牡粉指龍骨粉和牡蠣粉,炙者用蜂蜜慢火炒黃。)癥狀:對溫度變化特別敏感,打噴嚏、流清涕(有時久了也會有黃色的),吃了撲爾敏就有改善,經(jīng)常鼻塞,汗多。
具體操作:先浸泡好藥(一般半小時以上)再熬藥,桂枝后下。每天一服藥。我第一次連吃了4天,出現(xiàn)心煩、口干、腹鳴、大便稀爛,我以為藥不對癥,不敢再吃。嘿,有連續(xù)一個星期不打噴嚏。不心煩、不口干了,但又打噴嚏了,再吃。第二次吃了三天,又出現(xiàn)心煩、口干、腹鳴,又停,這下子有一個月不打噴嚏了。第三次再吃,又吃三天,半年不打噴嚏。第四次吃兩天,再也不用吃了。。
張重華扶正止鼽湯治鼻鼽(過敏性鼻炎)
組成:黃芪15g炒白術(shù)9g防風(fēng)9g丹皮9g蟬衣9g仙靈脾12g煅牡蠣30g山茱萸肉9g炙甘草3g。
功能主治:補肺溫腎,益氣固表,祛風(fēng)散邪,收斂固澀。用治鼻鼽(過敏性鼻炎)。
方解:本方由《丹溪心法》的“玉屏風(fēng)散加減而成。方中黃芪益氣固表,白術(shù)補氣健脾,使氣充血旺,衛(wèi)表得固;防風(fēng)走表,散風(fēng)邪,上清頭目七竅,與黃芪同用,可使固表而不致留邪,祛邪而不致傷正,為補中有疏,散中寓補之意。因此,對于過敏性鼻炎,衛(wèi)表虛弱,遇風(fēng)則發(fā),具有補散兼施作用,現(xiàn)代藥理證明,玉屏風(fēng)散能增加免疫球蛋白IgG的數(shù)量,提高T細胞活力,從而增強免疫功能。仙靈脾,即淫羊藿,味辛甘,性溫,入肝腎經(jīng),功能補腎助陽,祛風(fēng)除濕,有溫養(yǎng)補虛作用,而無燥烈之偏頗,是治療腎陽不足的常用藥物,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其有類糖皮質(zhì)激素作用。故過敏性鼻炎,由于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肺氣虛寒,寒水上犯,清涕不止,腎失攝納,氣浮于上,噴嚏頻頻,用仙靈脾溫腎陽、益腎氣,嚏止鼽收,再配山茱萸肉味酸,性微溫,補益肝腎,收澀固脫,其微溫不燥,補而不峻,平補陰陽,與仙靈脾同用,能溫腎固澀,止涕止嚏,與黃芪、白術(shù)、防風(fēng)同用,能補虛益氣,固澀斂汗,改善肺胃虛弱、腠理疏松,易汗出、易感風(fēng)邪的狀況。蟬衣疏風(fēng)散熱,祛風(fēng)止癢:《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曾曰:“嚏,鼻中因癢而氣噴作于聲也,鼻為肺竅,癢為火化,必火邪熱干于陽明,發(fā)于鼻,而癢則嚏也。”認為鼻癢噴嚏由火邪而致,故蟬衣疏風(fēng)散熱止癢而奏效。煅牡蠣收斂固澀止涕。丹皮能清熱涼血活血,能通血脈中之熱滯,藥理研究證明,丹皮中的主要成分丹皮酚,有抗炎和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減少流涕,丹皮酚還有抗過敏作用。炙甘草補氣及調(diào)和諸藥。全方補肺溫腎,益氣固表,祛風(fēng)散邪,收斂固澀,寓扶正祛邪、固澀散邪于一方。
名老中醫(yī)李可治療過敏性鼻炎痼疾驗方。
【案例】余之戰(zhàn)友郭炳成,1950年夏,患過敏性鼻炎,整日噴嚏連連,其聲達于戶外。1982年10月,遇于甘肅西峰鎮(zhèn),詢其舊恙,竟纏綿32年不愈。
每年夏初必犯,至秋涼漸漸減輕而愈。服中西藥不計其數(shù),無效。今年體質(zhì)下降,腰困如折,氣短懶言,畏風(fēng)畏寒,感冒不斷,鼻流清涕不止,鼻中癢如蟲行,頻頻打嚏不止,聲音較32年前已微弱許多。年僅54歲,彎腰駝背,儼然一老人矣。診其脈沉細微弱,舌淡欠華。
詢知近2年,小便余瀝,咳則遺尿,50歲后陽事亦廢??急静〕醪≡诜?,久病及腎。已非益氣固表,疏風(fēng)散寒所能見效。萬病不治,求之于腎,遂擬一方囑服3劑。
【組成】附子30克,麻黃、細辛、紅參(另燉)、炙草各10克,腎四味120克,鮮生姜10片,棗10枚,蔥白3節(jié),麝香0.3克(沖服),加冷水1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2次分服。
另配《金鑒?碧云散》:鵝不食草、細辛、川芎、辛夷、青黛各5克,研粉少許吸入鼻內(nèi),日2次。
5日后,為余餞行,一路上竟未聞噴嚏聲。老郭素來拙訥,喜怒不形于色。至家,則嫂夫人迎候門外,頻頻道謝不迭。久年痼疾,3劑而愈,大出意料之外。
而體質(zhì)怯弱如此,難保來年不犯。為預(yù)防之計,疏全河車2具,鹿茸、紅參、三七、琥珀各60克,蛤蚧3對,冬蟲草50克制粉,日服2次,每次3克,熱黃酒送下。余事畢返晉,此事久已淡忘。
1984年夏,老郭偕夫人、長子回忻州探親,專程半途下車,登門造訪。知其痼疾已2年未發(fā),且體質(zhì)改變,邁步穩(wěn)健,紅光滿面,難言之隱疾亦愈。之后,余遇此癥,即投麻附細加味方,皆獲奇效。
此證之關(guān)鍵,多屬腎中元氣不固。腎為先天之本,生長發(fā)育、強壯衰老之所系。所謂種種“過敏性”疾病,皆責(zé)其先天不足,亦即自身免疫力低下。從腎論治,可謂治本之道。益氣固表,脫敏止癢,隔靴搔癢而已。
過敏性鼻炎中醫(yī)辨證論治
(一)
【辨證】衛(wèi)陽不固,肺氣不宣。
【治法】扶正祛邪,宣肺通竅。
【方名】辛黃湯。
【組成】薄荷(后下)3克,防風(fēng)4.5克,桔梗4.5克,辛荑花4.5克,黃芪9克,白術(shù)9克,牛蒡子9克,百合9克,南沙參9克,北沙參9克,蔞皮根9克,前胡6克,石菖蒲2.5克,甘草2.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二)
【辨證】氣虛。
【治法】益氣固表,抗過敏止涕。
【方名】劫敏湯。
【組成】黃芪10克,訶子肉10克,干地黃10克,烏梅10克,豨薟草10克,柴胡3克,防風(fēng)6克,蜂蜜(兌服)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三)
【辨證】脾肺氣虛。
【治法】溫肺宣竅。
【方名】脫敏湯。
【組成】黃芪10克,烏梅10克,訶子肉10克,干地龍10克,柴胡3克,防風(fēng)6克,豨薟草6克,蜂蜜(和服)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四)
【辨證】肺腎虛寒。
【治法】溫補肺腎,祛風(fēng)散寒。
【方名】溫陽散風(fēng)湯。
【組成】白蒺藜10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細辛3克,蓽撥5克,烏梅10克,枸杞子12克,桑椹12克,白芍12克,蛇床子10克,鎖陽10克,淫羊藿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五)
【辨證】肺脾腎氣虛。
【治法】溫肺補腎,散寒通竅。
【方名】升陷塞流湯。
【組成】黨參10克,黃芪10克,白術(shù)10克,當(dāng)歸10克,補骨脂10克,山萸肉15克,生苡仁12克,辛荑花6克,炙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六)
【辨證】肺脾氣虛。
【治法】補肺健脾利濕。
【方名】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
【組成】黨參6克,白術(shù)6克,茯苓10克,淮山10克,澤瀉6克,苡仁15克,蒼耳子10克,黃芪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七)
【辨證】腎陽虛損。
【治法】祛風(fēng),補腎。
【方名】附蒼湯。
【組成】耳子10克,辛荑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桑寄生10克,杞子10克,酸棗仁10克,熟地10克,附子6克,防風(fēng)6克,當(dāng)歸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八)
【辨證】風(fēng)寒侵?jǐn)_。
【治法】辛溫散寒。
【方名】荊防敗毒散加減。
【組成】荊芥10克,防風(fēng)6克,薄荷(后下)5克,蒼耳子10克,菊花10克,羌活10克,川芎10克,生姜2片,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九)
【辨證】腎虛。
【治法】溫腎壯陽,通竅。
【方名】溫肺止流丹加減。
【組成】人參(燉服)10克,荊芥10克,細辛4克,訶子10克,桔梗10克,魚腦骨15克,甘草6克,胡桃肉10克,肉蓯蓉10克,金櫻子10克,蛤蚧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十)
【辨證】血郁。
【治法】通氣活血,通竅。
【方名】當(dāng)歸芍藥湯。
【組成】當(dāng)歸10克,白術(shù)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黃芩10克,澤瀉10克,茯苓12克,薄荷(后下)6克,辛荑花10克,蟬衣10克,干地龍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益氣通竅化濁治慢性過敏性鼻炎。
方藥組成:黃芪30克,焦白術(shù)30克,防風(fēng)15克,蒼耳子6克,辛夷10克,鵝不食草10克,桔梗15克,陳皮15克,甘草10克。
服用方法:上藥浸泡2小時,武火煮開,文火再煮30分鐘,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鐘,取二汁,混勻,分2次早晚溫服。
功用:益氣固表,通竇化濁。
加減運用:如頭痛明顯者,加川芎、白芷以祛風(fēng)散寒,燥濕止痛;噴嚏頻發(fā)者,加僵蠶、蟬衣以疏風(fēng)散熱,息風(fēng)止痙;伴見咽干、咽痛者,加板藍根、射干以清熱解毒,清咽利喉;伴見寒熱往來者,加柴胡、黃芩以和解表里,透熱外出;伴見咳嗽、咯痰者,加炙百部、陳皮以潤肺降氣、化痰止咳;伴見大便干結(jié)者,加大黃以通腑泄熱。。
【西醫(yī)對本病有多種治療方法優(yōu)勢分析】
①細胞膜穩(wěn)定劑或炎癥介質(zhì)阻釋劑,如色甘酸鈉、酮替芬、托普斯特;②抗組織胺類藥物,如撲爾敏、息斯敏(阿司咪唑)、地氯雷他定、氯雷他定(開瑞坦);白三烯受體拮抗劑,如扎魯司特、孟魯司特;③鼻用激素鼻腔局部應(yīng)用,如丙酸倍氯米松(伯克納)鼻霧劑、丙酸氟替卡松(輔舒良)噴霧劑、曲安奈德(珍德)鼻噴霧劑、布地奈德(雷諾考特)氣霧劑;④鼻腔用減充血劑,如麻黃堿滴鼻液、鹽酸賽洛唑啉噴鼻液;⑤非特異脫敏療法,如細菌脫敏、組織胺脫敏、封閉抗體脫敏(胎盤脂多醣)療法,以及特異性脫敏療法,如粉塵螨滴劑(暢迪)等;⑥其他治療方法。其中臨床上用得最廣泛的是前四種方法,主要針對變態(tài)反應(yīng)的病理,具有針對性強、起效快的優(yōu)點,但均有一定副作用,停藥后可能易于復(fù)發(fā)。非特異性脫敏療法具有增強患者機體對變態(tài)反應(yīng)原耐受力的作用,效果較鞏固,療程較長;特異性脫敏療法是近幾年才被推廣應(yīng)用的新方法,但適應(yīng)證太窄,療程一年半左右或更長,很難對多種變態(tài)反應(yīng)原全部起作用,效果尚有待臨床進一步評價。
國醫(yī)大師王琦教授治療變應(yīng)性鼻炎的經(jīng)驗方。脫敏止嚏湯
【組成】辛夷10克(包煎),蒼耳子6克,鵝不食草6克,細辛3克,烏梅20克,蟬衣10克,黃芩10克,百合20克。
1辨癥狀加減
(1)病人鼻塞流涕重者,加白芷10克、薄荷10克增強宣通鼻竅、疏風(fēng)散邪的功效。
(2)鼻癢、眼癢者,加路路通10克、百部10克以殺蟲祛風(fēng)止癢。
(3)對冷空氣過敏者加玉屏風(fēng)散(生黃芪20克、炒白術(shù)15克、防風(fēng)10克)以益氣固表。
2辨病加減
(1)兼有過敏性哮喘者,加炙麻黃8克,生石膏3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
(2)兼有咳嗽者,加杏仁10克,桔梗10克,青黛(布包)6克,百部10克。
(3)兼有蕁麻疹者,加茜草15克,紫草10克,旱蓮草15克,白鮮皮15克,地骨皮15克,冬瓜皮30克。
3辨體加減
(1)兼有氣虛體質(zhì),平素氣短、惡風(fēng)、容易感冒者,加黃芪20~30克,白術(shù)15克,防風(fēng)10克。
(2)屬于嚴(yán)重過敏體質(zhì)者,加無柄靈芝10克,徐長卿10克,制首烏20克。
【適應(yīng)證】過敏體質(zhì),伏熱蘊肺,外邪誘發(fā),鼻竅不利所致的過敏性鼻炎。臨床以患者遇到冷空氣或塵螨花粉等過敏原而引發(fā)的連續(xù)打噴嚏、鼻癢、鼻塞、流清涕等不適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
【使用方法】早晚飯后溫服。21天為1個療程。
【注意事項】變應(yīng)性鼻炎屬于肺寒者忌用。
【臨床療效】課題組采用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觀察脫敏止嚏湯治療變應(yīng)性鼻炎的臨床療效。變應(yīng)性鼻炎的診斷標(biāo)準(zhǔn)和療效評價標(biāo)準(zhǔn)采用中華醫(yī)學(xué)會耳鼻咽喉科分會2004年蘭州會議上制定的標(biāo)準(zhǔn)。結(jié)果:共納入52例成年人變應(yīng)性鼻炎的病例,病人服用脫敏止嚏湯4周、6周、8周的顯效率分別為57.69%、59.45%、63.33%,總有效率分別為88.46%、89.18%、90%。結(jié)論:脫敏止嚏湯治療變應(yīng)性鼻炎具有明顯改善病人的癥狀、減少復(fù)發(fā)、不良反應(yīng)少的優(yōu)勢。
【整理人】張惠敏,李玲孺,倪誠,楊玲玲,鄭燕飛,楊寅等。
【臨床驗案】
案1變應(yīng)性鼻炎伴痤瘡案
趙某,男,15歲。2010年9月6日初診。
主訴:變應(yīng)性鼻炎反復(fù)發(fā)作近10年。
現(xiàn)病史:患者自小學(xué)開始,經(jīng)常不定時因鼻部發(fā)癢突發(fā)噴嚏,一次連續(xù)打10余個,伴有鼻流清涕,嚴(yán)重時伴有眼癢、流淚,自覺與吸入冷空氣有關(guān)。飲食、睡眠、二便正常,口干口渴,面部有痤瘡。舌尖紅有點刺,舌上有裂紋,苔薄黃有剝苔,脈細數(shù)。
中醫(yī)診斷:鼻鼽。
西醫(yī)診斷:變應(yīng)性鼻炎。
治法:清肺泄熱,脫敏散邪,宣通鼻竅。
處方:辛夷(包煎)10克,蒼耳子6克,細辛3克,白芷6克,鵝不食草6克,烏梅15克,蟬蛻6克,黃芩10克,百合15克,薄荷(后下)6克,防風(fēng)10克。21劑,水煎服,一日1劑,早晚各1次服用。
2010年11月15日二診:變應(yīng)性鼻炎已控制。刻診額頭部有痤瘡。
處方:桑白皮15克,黃芩10克,地骨皮10克,丹皮10克,馬齒莧20克,白芷10克,板藍根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枇杷葉20克,蘆根20克,冬瓜子20克,生薏仁20克,桃仁10克。21劑,水煎服。
療效:病人在此次診療后未曾復(fù)診,2012年3月28日通過電話隨訪得知患者服完21劑湯藥后所有癥狀消失,感覺非常好,因?qū)W業(yè)繁重,未來復(fù)診。
分析:該患者15歲,尚未成年,患變應(yīng)性鼻炎10余年,治療前有典型的變應(yīng)性鼻炎的表現(xiàn),采用癥狀記分表測評噴嚏、流涕、鼻塞、鼻癢等癥狀的嚴(yán)重程度,都達到了最重級別,說明病情嚴(yán)重。從患者口干口渴,面部有痤瘡,舌尖紅有點刺,舌上有裂紋,苔薄黃花剝,脈細數(shù)等癥狀看,患者屬于肺熱陰虛證。故用黃芩、百合清熱養(yǎng)陰潤肺;病人為過敏體質(zhì),對冷空氣過敏,用烏梅、蟬蛻抗過敏,且可斂肺散邪;薄荷、防風(fēng)疏風(fēng)止癢,清利頭目;辛夷、蒼耳子、細辛、白芷、鵝不食草引藥上達鼻竅,宣通鼻竅?;颊叻?1劑藥后,變應(yīng)性鼻炎已經(jīng)控制。二診主要以痤瘡就診,痤瘡也為肺熱所致,因此用千金葦莖湯合枇杷清肺飲治療。后來患者未來繼續(xù)治療,經(jīng)電話隨訪,病人痤瘡改善,變應(yīng)性鼻炎的不適癥狀消失?;颊邇H服用了21劑藥就將10余年的變應(yīng)性鼻炎控制未再復(fù)發(fā),顯示出本方治療變應(yīng)性鼻炎的優(yōu)勢。
案2變應(yīng)性鼻炎伴哮喘
于某,男,39歲。2011年7月27日初診。
主訴:變應(yīng)性鼻炎20年。
現(xiàn)病史:患者訴遇到冷空氣、大風(fēng)時出現(xiàn)鼻中不適,噴嚏頻作,流清涕,鼻腔中干伴嚴(yán)重?zé)岣?,晨起噴嚏頻作,連續(xù)10個以上,自覺肺中熱,遇異味及氣溫變化病情加重?;颊哂讜r患過濕疹,后纏綿難愈,長期反復(fù)發(fā)作,自覺濕疹無明顯誘因。冬季哮喘甚,夜間呼吸憋悶,無法平躺,服氨茶堿后可緩解。平素納少,食后腹脹,食涼水果后便溏,夜間休息可,不耐受空調(diào),小便黃,大便每日2次,不成形。舌紫胖邊有齒痕,苔薄黃,脈弦滑。
既往史:輕度脂肪肝、膽囊息肉、慢性胃炎??偰懝檀忌?,甘油三酯升高。二、三尖瓣收縮期輕微返流。
個人史:抽煙、喝酒。
中醫(yī)診斷:鼻鼽。
西醫(yī)診斷:變應(yīng)性鼻炎。
治法:清肺泄熱,脫敏散邪,宣通鼻竅。
處方:炙麻黃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炙甘草10克,桃仁10克,辛夷10克(包煎),蒼耳子6克,烏梅20克,蟬蛻10克,路路通10克,金蕎麥20克。21劑,水煎服。
2011年9月19日二診:哮喘明顯減輕,變應(yīng)性鼻炎癥狀改善。現(xiàn)有胃脹,進食冷食物后胃脘不適,大便易溏,皮膚有濕疹,下肢有冷感,脈弦滑。
處方:炙麻黃10克,杏仁10克(后下),生石膏30克(先煎),炙甘草6克,烏梅20克,蟬蛻10克,金蕎麥20克,辛夷10克,厚樸10克,法半夏10克,生姜10克,黨參12克。21劑,水煎服。
2011年12月12日三診:變應(yīng)性鼻炎、哮喘均已控制。但遇冷空氣或進食涼物感到胸悶不適,胃脹,脈滑。繼續(xù)鞏固治療。
處方:炙麻黃10克,杏仁10克(后下),生石膏30克(先煎),黃芩10克,烏梅20克,蟬蛻10克,金蕎麥20克,桂枝10克,杭白芍10克,厚樸10克,百合20克。21劑,水煎服。
2012年5月24日,電話隨訪病人,變應(yīng)性鼻炎及哮喘均未發(fā)作。
分析:該患者39歲,患有變應(yīng)性鼻炎20余年。根據(jù)患者就診時的狀態(tài),即常覺鼻腔燥熱、肺中熱,這些肺熱的表現(xiàn)證實了變應(yīng)性鼻炎伏熱蘊肺的病機假說;患者兼有哮喘、濕疹等過敏性疾病,說明過敏體質(zhì)嚴(yán)重;不喜寒涼食物、腹脹便溏等癥狀又提示脾胃虛寒之象?;颊吣壳爸饕耐纯嗍穷l繁的噴嚏流涕,夜間哮喘發(fā)作,嚴(yán)重影響了工作和生活,因此,應(yīng)當(dāng)治療其變應(yīng)性鼻炎和哮喘,用藥時還要考慮其脾胃虛寒,適當(dāng)顧護胃氣。
治療選用辛夷、蒼耳子散邪通鼻竅;烏梅、蟬蛻抗過敏兼散邪斂肺;麻杏石甘湯清肺泄熱,止咳平喘;又加路路通祛風(fēng)止癢,金蕎麥清肺化痰,抗過敏。病人服用21劑藥后,變應(yīng)性鼻炎及哮喘均大大改善,在原方繼續(xù)鞏固治療的基礎(chǔ)上,考慮患者胃脹便溏,又加法半夏、生姜、黨參、厚樸健脾燥濕,行氣除脹。第三診時,患者的變應(yīng)性鼻炎和哮喘均已控制。病情雖已控制,但此二病均易復(fù)發(fā),因此堅守“治療慢性病要有方有守”的治療原則,繼續(xù)鞏固治療,又增加桂枝、白芍調(diào)和營衛(wèi),加厚樸理氣除脹。后電話隨訪,病人的變應(yīng)性鼻炎及哮喘至今未發(fā)。
【按語】王琦教授認為,過敏性鼻炎的主要病機是患者平素為過敏體質(zhì),伏熱蘊肺,復(fù)感外邪,外邪引發(fā)肺中伏熱,熱氣灼肺,肺失通調(diào)水道,津液凝聚為痰飲清涕,火性炎上急迫,逼迫清涕未能化為黃涕即外流于鼻竅,鼻為肺之門戶,外邪引動肺中伏熱上干鼻竅,因此表現(xiàn)為鼻癢、噴嚏、鼻塞、流清涕等鼻竅不利之象。本方根據(jù)過敏性鼻炎的主要病機——過敏體質(zhì)、伏熱蘊肺、外邪誘發(fā)、鼻竅不利而進行組方用藥。藥物分為三組,第一組為宣通鼻竅的藥物,第二組為改善過敏體質(zhì)的藥物,第三組為清肺養(yǎng)陰的藥物。方中辛夷、蒼耳子、鵝不食草、細辛宣通鼻竅,辛夷、蒼耳子、鵝不食草、細辛是中醫(yī)常用來宣通鼻竅的藥物,這些藥物可以直達鼻竅,兼有散邪祛風(fēng)的功效,能夠明顯地改善鼻塞、鼻癢、流涕、噴嚏等癥狀。烏梅、蟬衣斂肺散邪、抗過敏:過敏體質(zhì)是過敏性鼻炎發(fā)生的內(nèi)因,因此在防治時一定要兼顧過敏體質(zhì)?,F(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烏梅、蟬蛻具有抗過敏的作用。另外烏梅還可以斂肺,生津止渴;蟬蛻祛風(fēng)止癢,兩藥一收一散,調(diào)節(jié)肺的宣降功能,減輕或消除噴嚏、鼻癢、咽干等不適癥狀。黃芩、百合清瀉肺中伏熱,黃芩擅長清瀉肺熱,百合能夠養(yǎng)陰潤肺,兩藥配合使用可以清透肺中伏熱,滋養(yǎng)肺陰,補充肺熱灼傷之肺陰。
干祖望益氣法在變應(yīng)性鼻炎運用。
益氣脫敏湯:黃芪、白術(shù)、炒蒼耳子、辛夷、桂枝、麻黃、地龍、烏梅、豨薟草、甘草。
方中黃芪為君,益氣固表,臣以白術(shù)、蒼耳子、辛夷花,白術(shù)輔佐黃芪以加強益氣固表之功,蒼耳子、辛夷花辛散風(fēng)邪、芳香通竅,桂枝、麻黃輔助臣藥以加強疏散風(fēng)邪、芳香通竅之功,上藥合用補氣祛寒、散邪通竅,地龍、烏梅、稀薟草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有抗敏感作用,烏梅又可補斂肺氣,甘草為使助芪術(shù)益氣,又可調(diào)和諸藥。
每日一劑,水煎服。加減用藥:便溏、納差較明顯者加炒山藥、焦山楂、炒麥芽,咽干者去桂枝、麻黃加旱蓮草,伴失眠者加酸棗仁、遠志。兒童用藥量6~8歲炒蒼耳子為3克。
治療氣虛型(包括肺氣虛、脾氣虛、肺脾氣虛)變應(yīng)性鼻炎,證見:發(fā)作性鼻癢、噴嚏連作、清涕量多、鼻塞;鼻腔檢查:鼻甲黏膜腫脹不紅或蒼白。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弱。有畏寒或怕風(fēng),自汗,食少、大便溏薄等次證。
①營衛(wèi)不和,風(fēng)寒襲肺:治當(dāng)調(diào)和營衛(wèi),溫肺開竅為法,方取桂枝湯加減。
②清陽不升,濁陰上犯:脾運失健,清陽不升,空清之竅被濁陰所擾者,常用補氣固衛(wèi),升清化濁法。方選補中益氣湯合玉屏風(fēng)散加減。
③肺經(jīng)伏熱、上凌清竅:常為肺經(jīng)伏熱所致,用清肺脫敏湯治之。
④腎陽不足、脾肺失溫:腎陽為諸陽之根,溫暖脾陽(氣),使之升舉有力,溫煦肺氣使之得朝百脈。方用金匱。腎氣丸加減。
⑤冥頑不靈,諸藥無效:頑固性過敏性鼻炎,雖辨證無誤,卻諸藥無效,在束手無策
之時,投自擬的截敏皮烏梅湯,多獲療效。
益氣祛風(fēng)宣痹化飲法治過敏性鼻炎———哮喘綜合癥
“益氣祛風(fēng)、宣痹化飲”為主,結(jié)合宣肺通竅、利咽散結(jié)、清肺化痰方治療,基本方:
黃芪25克、防風(fēng)10克、麻黃6克、桃杏仁各10克、瓜蔞皮10克、薤白10克、法半夏10克、干姜5克、細辛3克、白芍15克、地龍15克、炙蜈蚣3條、炙甘草15克等。
加減:
①鼻癢、流涕明顯,加辛夷10克、蒼耳草10等;
②咽癢、咳嗽明顯,加桔梗5克、射干6克等;
③舌黃、咯吐黃濃痰、或流濃涕,加桑白皮15克、重樓15克。
益氣活血通竅湯.慢性鼻炎
太子參10g,黃芪20g,升麻6g,葛根10g;桃仁10g,紅花10g,川芎10g,石菖蒲6g,路路通10g,辛夷6g,蒼耳子10g。
干祖望不僅從虛、瘀、痰立論,而且認為“肺氣虛弱”,“氣虛血瘀'主要導(dǎo)致慢性單純性鼻炎,而脾虛“痰濁內(nèi)蘊,凝結(jié)于鼻一與“氣滯血瘀'則致發(fā)慢性肥厚性鼻炎。
(1)守中安土湯
炙甘草30克、白術(shù)30克、黨參15克、茯苓15克、葛根30克、女貞子15克、金櫻子15克、澤瀉30克、牛膝30克、干姜30克、大棗10枚。水2400毫升,煮取1000毫升,去滓,分五次溫服。
上方可以湯劑服兩周,自覺胃脘舒暢,腸中蠕動作響,或放屁連連,鼻竅略暢通,可服下方兩周,以圖大效。
(2)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加減
組方:當(dāng)歸15克、芍藥15克、炙甘草15克、通草10克、桂枝15克、生姜45克(切)吳茱萸30克、大棗25枚(擘)
用法:以水2000毫升,黃酒400毫升,煮取1000毫升,去滓,分五次溫服。
(3)粥療:適應(yīng)腎虛型過敏性鼻炎,癥狀有鼻流清涕,噴嚏頻頻,鼻癢不適,反復(fù)發(fā)作,早晚為甚;腰膝酸軟,形寒肢冷,夜尿多,舌質(zhì)淡,苔白,脈濡弱。
菟絲子細辛粥:菟絲子15克、細辛5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將菟絲子洗凈后搗碎和細辛水煎去渣取汁,入米煮粥,粥熟加白糖即可。
過敏性鼻炎應(yīng)從體虛寒侵論治
常年性過敏性鼻炎
患者臨床多表現(xiàn)為陽虛或氣虛,舌體多淡胖,筆者治療常用玉屏風(fēng)合麻黃湯或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療效很好。
王某,男,30歲。2012年12月12日初診。
自訴患鼻炎3年,每日早晨起床后打5~10個噴嚏。近因勞累、受涼加重,日噴嚏20個以上,需用半卷衛(wèi)生紙;時鼻塞,汗出,納可,大便不暢,較常人怕冷,多夢。舌淡,脈細。
處方:黃芪30克,白術(shù)15克,防風(fēng)10克,甘草10克,麻黃6克,附子15克,細辛6克,牡蠣30克,陳皮15克,生姜5片,大棗5枚。9劑,水煎服,日一劑,分兩服。
患者服本方后癥狀消失。繼服補中益氣丸加附子鞏固療效。
季節(jié)性過敏性鼻炎
患者表現(xiàn)較復(fù)雜,外寒內(nèi)熱,上熱下寒均可見,單純陽虛者少見,方用小青龍加石膏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加黃芩、小柴胡湯和升降散等方治療,但療效不若常年性過敏性鼻炎。以下3個病例的初診時間都是2013年立秋前后一兩天。
病例1
李某,男,3歲。
家長訴鼻塞,噴嚏連連一周?;颊吣砍喟l(fā)癢、流淚,咽痛,咳嗽氣短,鼻涕早晨清,中午濁;汗出,思飲,夜臥有哮鳴音,納可,大便正常。舌紅苔薄,脈細。
處方:麻黃6克,杏仁6克,桂枝6克,白芍6克,細辛3克,半夏6克,甘草6克,五味子3克,干姜6克,桑白皮10克,陳皮10克,石膏30克。3劑,水煎服。
服上藥后鼻塞、噴嚏、氣短癥狀大減;繼服3劑后,癥狀沒有進一步減,改用玉屏風(fēng)加麻黃杏仁甘草細辛繼服。
病例2
劉某,男,35歲。
訴過敏性鼻炎5年,每年七八月間發(fā)病??淘\:鼻頭發(fā)紅,噴嚏鼻塞,氣短,張口抬肩,汗多,夜不能平臥,咳嗽痰稀白,鼻眼癢,納呆,大便溏,舌胖大少苔。
處方:麻黃6克,附子15克,細辛6克,甘草10克,黃芪30克,白術(shù)15克,牡蠣30克,桑白皮15克,杏仁10克,陳皮15克。水煎服,日1劑。
患者服5劑后癥狀緩解。
病例3
郭某,女,23歲。
訴患過敏性鼻炎5年,加重一周?;颊弑侨麌?yán)重致夜不能寐,鼻癢噴嚏,涕濁,心煩易怒,口干口苦,思飲思冷,大便不暢,目澀,無汗。舌紅少苔,脈數(shù)。
處方:柴胡15克,黃芩10克,半夏15克,黨參15克,甘草10克,蟬蛻6克,僵蠶10克,大黃10克,桑白皮15克,菊花15克,辛夷6克,荊芥10克,防風(fēng)10克。5劑,日一劑,分兩服。
患者藥后大便日3~4次,鼻塞緩,睡眠好轉(zhuǎn),口干口苦減,鼻癢噴嚏不減,鼻涕變清,用小青龍加石膏、大黃、桑白皮、蟬蛻。服5劑后癥狀皆減。
體會
現(xiàn)在,季節(jié)性過敏性鼻炎病人越來越多,且發(fā)病年齡越來越小,癥狀越來越重,應(yīng)引起人們注意。若把該病簡單歸因于對某種物質(zhì)(如花粉或蒿草)過敏來解釋,是對病人不負責(zé),也沒有臨床意義。筆者通過觀察、與病患交流,以及在治療中總結(jié)成功和失敗經(jīng)驗,有以下一些體會,與同道交流。
體虛是發(fā)病內(nèi)因
大部分過敏病癥是虛的表現(xiàn),肺氣虛、脾虛、腎虛常見。有一位患者患過敏性鼻炎多年,近兩年卻未發(fā)病。細究原因,是2年前在春季流產(chǎn)后身體不適,筆者曾用溫補氣血的方子調(diào)理兩三個月后,患者自覺體質(zhì)改善而停藥。當(dāng)時雖沒有刻意去治療鼻炎,但當(dāng)年秋季鼻炎就沒有發(fā)作。
來自:程宇宏>《五官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