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OURS|ZHENGDING
常聽聞燕趙之地,多的是縱橫捭闔的慷慨悲歌和拱衛(wèi)京師的低調(diào)謙和,而少了些敲鑼打鼓的賣力吆喝。原以為這次短暫的造訪,只是尋著梁思成先生考察宋代遺構的足跡,慚愧地發(fā)現(xiàn)滹沱河邊的正定縣才是歷來郡、州、路、府治所,千百年來一直是河北的中心,直至清末及近現(xiàn)代才為保定和石家莊取代。
正定古稱真定,地處溝通燕趙和連接晉冀的交匯地,因控扼三關而屢刮腥風血雨,也見證過“萬家燈火管弦清”的市井繁華和“九樓四塔八大寺”的煙火鼎盛。舞榭歌臺雨打風吹去后,留存至今的是更稀罕的珍貴古跡。
隆興寺
原稱龍藏寺、龍興寺,始建于隋,并經(jīng)歷代修葺,寺廟規(guī)格一如敕建,亦有康乾二帝碑亭,足見隆勝。寺內(nèi)摩尼殿、轉輪藏殿、慈氏閣和千手觀音菩薩銅身皆為北宋原物,是國內(nèi)現(xiàn)存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可以遙想宋代芳華的建筑依憑。
在踏過代替山門的天王殿后,首先是大覺六師殿遺址。沿著基址走走,可以大約度量其進深面闊,想像這里原本七尊佛像的莊嚴陳設。越過基址望去,便是極美的摩尼殿。
摩尼殿重檐歇山頂,東西南北各凸出抱廈一座作為出入口,整體成十字結構。重疊的布局使得建筑更有層次韻致,宛若天上宮闕,一如畫中描摹。檐下斗拱則雄大疏朗,有力承萬鈞之勢,瀟灑氣度儼然。
踏入殿內(nèi),立柱皆高聳挺拔,又微微向殿中心斜傾,斗拱、梁架雄偉古拙、層疊分明,保護木結構千年屹立。四座抱廈及重檐間的直欞窗為殿內(nèi)引入弱光,殿中央內(nèi)槽前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威嚴肅立,給人神秘靜穆之感。打著手電端詳四壁上斑駁的明代壁畫,也是“移步易景”。再走到兩側抱廈開口,窗外暖陽將將潑灑在瑰麗的壁畫之上,能看到細膩的瀝粉貼金。內(nèi)槽后東西各有巨幅《東方凈琉璃世界圖》和《西方勝景圖》壁畫,皆氣勢非凡。
再轉至佛像背面,則是通壁五彩懸山。其上有被譽為“東方美神”卻又親切近人的倒坐觀音。默默注視著,仿佛能看到無限與永恒,暗自覺得是隆興寺最精彩絕倫之處。
而摩尼殿建筑本身的形制結構,已是僅存的幾處宋代遺跡之一,其稀有和絕美,是一眼千年,叫人贊嘆不已。隔天因為臨濟寺關門而再次拜訪隆興寺前,心心念念地還是再來這里。
離開摩尼殿、穿過牌樓北行,便來到戒壇、轉輪藏殿和慈氏閣,分別內(nèi)置銅鑄雙面佛像、精妙機巧的大型藏經(jīng)書架及七米多高的木塑彌勒菩薩,后二者外觀建筑為宋式樓閣,殿內(nèi)分別運用了遺柱、插柱和減柱、永定柱等造作之法,于今也難得一見。
在碑亭之后,則是寺內(nèi)主體建筑——修建后的大悲閣及以飛廊聯(lián)通的御書樓和集慶閣。北京雍和宮萬佛閣建筑群曾效仿此處。閣中的銅鑄千手觀音就是俗諺中常說的“正定菩薩”。
菩薩通高二十一點三米,立于二點二五米高宋代石須彌座上,共有四十二臂,銅身仍為宋代原物。仰之彌高,望之興嘆,遮蔽佛像的大悲閣自然也是巋然而立,是歷代詩家文人登高攬勝、壯思飛舞的感懷之處。寺內(nèi)未見到僧侶,倒有許多年長信徒坐在大悲閣殿門外休息,在參天碧樹和崇高佛像前,也像是默默聽法的座下小童,不必循規(guī)蹈矩,但愿日日守護陪伴。
整個隆興寺建筑序列似是一部宏大樂曲,大悲閣的高潮之后并未戛然而止,尚有彌陀殿、毗盧殿及“后花園”龍騰苑,可謂韻味悠長。其中毗盧殿為原八大寺之一的崇因寺主殿,內(nèi)置一尊明代銅鑄毗盧佛像。參觀的時候,遇上寺內(nèi)的工作人員正輕輕拂拭殿中的門欄梁架,定是日復一日的修行與功德。
隆興寺里還有形態(tài)各異的灌木叢,被園藝師們修剪成了檀香、香爐、飛龍的樣子,甚是可愛。后來漫步參觀四塔時,發(fā)現(xiàn)這些獨具匠心并非止于隆興寺內(nèi)。關注并辨認形態(tài),成為了此行極快樂的事情。傍晚天邊的落日,也許就是這條小龍玩耍的珠子吧。
四塔
古城里有四座引人矚目的塔,分別為天寧寺凌霄塔、開元寺須彌塔、廣惠寺多寶塔和臨濟寺澄靈塔,均始建于隋唐時期,總是指引著游人前進。
天寧寺曾是正定八大寺之一,如今寺內(nèi)只得一宋代遺存磚木混合結構的樓閣式塔、幾通古碑,和古槐老榆,環(huán)境清幽。凌霄塔巍峨挺拔,最大的建筑特點是其“偷梁換柱”,已是現(xiàn)存的唯一實物。
開元寺內(nèi)仍有須彌塔、部分為唐構的鐘樓、法船殿遺址和五代巨型赑屃碑座等。其中須彌塔形似西安雁塔,而塔與鐘樓左右對峙是為唐代佛教寺院的典型布局,尚有古韻遺風。
廣惠寺內(nèi)如今也只得華塔一座,塔身共四層,底層四隅各附建六角形亭狀小塔,第四層呈圓錐體,周身做壁塑,交叉塑有力士、獅、象、菩薩等,造型獨特,形象生動。華塔在宋遼金時期較為流行,如今已是鳳毛麟角。
臨濟寺則是佛教禪宗臨濟一派的發(fā)祥地,是日本佛教臨濟宗的祖庭,也是城內(nèi)唯一佛教活動場所,目前閉門謝客。但在夕陽下,澄靈塔秀美端莊,層層出檐,靈氣極具。
建筑外形之外,塔歷來是具有宗教意義的圣物、帶有紀念碑性的標桿,在城內(nèi)的許多角落仰頭,望到塔便似望到了六便士的月亮。即使在科技祛魅宗教的當代,當人們過于沉溺眼下日常的紛爭,沉溺在經(jīng)濟、政治和權力的斗爭中時,仍有人愿意五體投地拜服于另一個廣袤的世界,從那里獲得“正”與“定”的力量。
趙縣
始建于隋代的趙州橋,亦即安濟橋,也是梁先生的發(fā)現(xiàn),其坐落于距石家莊市區(qū)約一小時車程的趙縣。今年夏天的酷熱讓橋下的洨河漏出了河床,只能想象曾經(jīng)橋下河水湍湍和橋上車馬熙攘的景象。
另一座藝術風格和結構形式相近的永通橋,就坐落不遠處的永通橋公園內(nèi),造型古樸大方,時間上比安濟橋要晚一些。此外,坐落于城內(nèi)南大街與石塔路交叉口的陀羅尼經(jīng)幢始建于北宋,是我國最高的石經(jīng)幢,幢身各節(jié)之間均置有八棱形華蓋,層層相托,各有特色。此三古建遺跡都被列為國家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縣城里漫步,感覺悠閑自在,是個有人情味的小城。經(jīng)幢邊賣的燒餅、趙州橋景區(qū)外現(xiàn)榨的梨汁,好像也都酥酥的、潤潤的。
從佛像到寺廟,從河到橋,從樓閣到城墻,正定這一片區(qū)歷史積淀深厚,在無數(shù)或許千篇一律的城市中閃爍著璀璨耀眼的光。因而也特別希望正定能如它的名字一樣,正念而篤定,厚積而薄發(fā),更好的保護這些歷史的饋贈,依舊做那個聞名青史的“花花正定府”。
*撰文&攝影 文可吟
晉北|古建之域,再看一眼千年
山西變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