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5年,東征西伐,在大秦鐵蹄下一個個的倒下,韓趙已滅,魏國也在猛將的十萬大軍下,水灌大梁,魏王請降。楚國的邊境也屢燃戰(zhàn)火,魏國已滅,秦將和蒙恬20萬大軍向楚國進(jìn)軍。兩將皆為猛將,大軍勢如破竹,數(shù)座城池被攻下,楚國岌岌可危。
此時的楚國王室,仍然糾結(jié)于是戰(zhàn)還是降,眼見的三晉之地已為秦域,楚國若與之相抗,必是兇多吉少。況且,楚國經(jīng)歷幾代羸弱之主,已然脆弱不堪,國內(nèi)拿得出手的將領(lǐng)實在少的可憐,唯獨有個項燕。
項燕的聰明之處,在于他不與攻勢正旺的秦軍正面相抗。而是駐守項地,等待時機(jī)。李信在攻下幾座城池后,率軍西進(jìn),想與蒙恬部會合后全軍南下,正好饒到了項地附近,卻未曾想到還有個項燕。這里可以看出,項燕在當(dāng)時璀若明星的將領(lǐng)中,并未入秦軍法眼。這更是秦軍的最大失誤,不僅忽略了項燕,更是為秦國的未來埋下了禍根
項燕趁機(jī)尾隨在李信的軍隊后,三天三夜不休息,從后方偷襲李信,大敗李信的軍隊,攻入秦軍的兩個營地,斬殺七個都尉。李信率殘部逃回秦國。這或許算是楚國滅亡前最大的一次勝利,也難怪經(jīng)此戰(zhàn)而后,項燕在楚國名聲大振,被授予軍中之上權(quán)柄,掌管楚國全部兵力。
公元前224年,秦國大將 王翦 又率60萬大軍進(jìn)攻楚國以報敗軍之恥,楚國人聞訊王翦增兵而來,便出動國中的全部兵力抵抗秦軍。王翦下令堅守營寨不與楚軍交鋒。項燕多次到營前挑戰(zhàn),秦軍始終也不出戰(zhàn)。
項燕深知,與60萬彪悍勇猛的秦軍決戰(zhàn)意味著什么?;蛟S,借著之前戰(zhàn)勝李信的旺盛士氣,足以在血戰(zhàn)中挫敗強(qiáng)敵,保全國家吧。他也調(diào)集了全國的兵力,與秦軍針鋒相對的擺開陣勢,殺奔營前挑戰(zhàn)。誰知,王翦的老謀深算,卻遠(yuǎn)非李信可比。面對士氣正旺的楚軍,他竟然下令堅守壁壘,不許出戰(zhàn)!項燕使足勁的一拳,如今打了個空。項燕陷入深深的痛苦中。他不敢輕易分兵去攻擊秦國其他地方,因為這會削弱主力,遭到王翦的各個擊破;他也實在找不出合適的人擔(dān)任主將。但就這樣耗下去,何時是個頭呢?如果,這時候齊國能夠出兵,無論是從背后夾擊王翦,還是攻擊秦國本土,都一定能改變局勢吧!可惜,齊國自從幾十年前被樂毅打敗,就始終親近秦國,如今更是不可能指望他們了。
在這種矛盾痛苦的心情下,項燕捱過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他麾下的數(shù)十萬楚軍開始竊竊私語。他們和對面的秦軍不一樣,長期在這里待著,又不開打,讓他們猜疑和納悶。再這樣下去,軍隊可能要自己潰散了。于是,項燕下令向東撤退,準(zhǔn)備到自己的后方休整。王翦等的就是這一刻。他立刻下令,全軍出動,向楚軍總攻擊!長期的相持不戰(zhàn),耗盡了楚軍的精力,卻讓秦軍積蓄了飽滿的殺氣。加上吃得飽,練得好,勇猛更加了三分。楚國主力被打得大敗,項燕亦死于亂軍中。不久,楚國滅亡。對比楚國數(shù)百年間庸碌的將領(lǐng),項燕無疑是出色的。他帶領(lǐng)楚軍,給了掃蕩六合的秦始皇最后一拳。雖然只打掉兩顆牙,也聊勝于無。總之,項燕是在秦統(tǒng)一的大勢之下,上演了一出平凡人抗拒命運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