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看過BBC紀錄片《人生七年》,這部紀錄片中記錄了14名來自不同階層的7歲孩子的成長變化,每隔7年回訪一次,7年又7年,直到影片最后,當年7歲的孩子已經63歲時,我們看到曾經富人的孩子最終成了富人,而窮人的孩子最終繼續(xù)做窮人。可以說,這部紀錄片帶給眾人很多關于階層、幸福的思考。
而日本也追隨BBC的步伐,追蹤了13名孩子,記錄下他們的成長軌跡。與《人生七年》不同的是,日本的紀錄片追蹤的13名孩子全部來自中產階級的普通家庭,而這就和我們大多數人的人生軌跡有相似之處了。
日本版《人生七年》似乎更尖銳地揭露了很多家長不愿面對的現(xiàn)實:你的孩子也許曾經心懷夢想,但最終他的生活和你并沒有多大的變化,如果不出意外,他們終將平凡。
紀錄片最開始呈現(xiàn)的畫面是1992年,這幫被追蹤的孩子剛好7歲。讀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們懷揣夢想,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可是,日子一天天過去,過了7年后,有的孩子的夢想發(fā)生了變化。
也有人一如既往地堅持著7歲時的夢想。
那么現(xiàn)實生活會不會讓這些孩子都如愿以償呢?
男孩直樹的父母都是普通的辦公室職員,他們平日里忙著工作,很少干預直樹的學習和生活,7歲時直樹就很喜歡打電子游戲,每天會打兩個小時。
愛打游戲的直樹到了14歲時,成績自然不會優(yōu)秀到哪里去,于是不可避免地被送到了補習班補習功課。21歲時,直樹已經在東京一所大學讀大三了,那時候他的人生目標是希望考檢察官,但是考試難度較大,直樹很快就放棄了,最終去了一家咖啡店打工。
與直樹不同的是,女孩由美出生于一個很重視教育的家庭。7歲時,由美就是一個很好強的女孩。
14歲的由美成績優(yōu)異,妥妥的一名學霸。面對學習、面對競爭,她一如既往地好勝,7歲的由美想當鋼琴師,而14歲時學霸由美的夢想是去出版社工作。
21歲大學畢業(yè)后,由美給20多家出版社投了簡歷,卻都石沉大海。最終,她沒有去出版社,而是去了一家企業(yè)餐廳當營養(yǎng)師。
曾經在學習生涯中順風順水的由美,步入職場后,開始體會到了現(xiàn)實的殘忍。學習中的難題,咬咬牙總能克服,而工作中的一些難題,卻是你把牙咬出血來,也找不到突破口的。
這些孩子雖然都來自日本中產階層,但是父母秉持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不同的。貴子的父母一直堅持對她進行精英式教育,貴子7歲的生活早就被各種興趣班填滿了,每周都在鋼琴、游泳、書法、劍道、補習班……中來回折騰。而7歲時的貴子最大的期望就是能變出'另外一個我'來幫自己寫作業(yè),因為自己太期望有時間去玩一玩了。
盡管已經拼盡全力地學、學、學,最終貴子也沒能如愿考上心儀的那所大學。因此,貴子一直覺得自己辜負了父母的期望,覺得自己的人生很失敗。
直到大學畢業(yè)后,她當上了日本航空的頭等艙空姐,這個工作終于讓她感覺到對父母有所交待了。然而,空姐這個聽上去光鮮亮麗的工作實際上并不輕松,貴子表示自己時刻處于緊張狀態(tài),生怕工作中出一丁點差錯。
那個自始至終都夢想著要當職業(yè)棒球運動員的男孩,他的人生軌跡又如何呢?這個男孩名叫三重,他的父母一直尊重并支持他追逐夢想。而三重也是真的很喜歡棒球運動,大學時作為學校球隊投球手的他還上過新聞呢。
但是,大學畢業(yè)后,三重卻去了爸爸的印刷廠工作,再談起夢想,三重微微一笑,有些無奈地說:'有的事是沒有定數的'。
有人說,這部紀錄片太現(xiàn)實了,簡直就是自己的人生寫照。曾以為自己是最特別的那個,沒想到7年又7年,原來最終都過上了最普通的生活。
也有人說這部紀錄片點醒了很多家長,有的家長總對孩子寄予厚望,小時候讓孩子學這學那,不斷加碼加砝,就期待著有那么一天孩子能出人頭地,沒想到的是,這些砝碼壓得孩子透不過氣,而最終他們還是過上了平凡的人生。
但是,這也絕不是放棄夢想、放棄努力的理由,有網友表示人生苦短,我們必須目標明確,好好地去堅持自己的興趣愛好,做好自己感興趣的那件事就足矣。
人生就是這樣,大多數人要過的,就是平凡但豐富的人生。作為父母,我們要學會接受孩子終將平凡,不同的是,在平凡的人生路上,我們希望他們能過得豐富多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