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偵察部隊是德國聯邦國防軍的一個分支,裝甲偵察兵的主要任務是對未知地形進行偵察和探索并裝備有裝甲偵察車和主戰(zhàn)坦克
裝甲偵察部隊的主要任務是對所屬旅或師的作戰(zhàn)區(qū)域進行偵察并向指揮層提供盡可能最新、準確和簡潔的情況報告
在德國裝甲部隊的歷史上,前線裝甲偵察部隊承擔偵察或戰(zhàn)斗或通過戰(zhàn)斗進行偵察的雙重角色的任務已被多次討論過,在戰(zhàn)斗中,裝甲偵察部隊主要負責對進攻中的坦克和摩托化步兵進行偵察,為此,裝甲偵察部隊,特別是用作延遲部隊時,被分配給裝甲擲彈兵、坦克殲擊車、裝甲工兵和裝甲迫擊炮,除了保持聯系外,還包括監(jiān)視敵方坦克的動向,根據任務和重點,裝甲偵察營的結構和武器裝備考慮了這一點
偵察是裝甲偵察部隊的主要任務,為了抵御敵方偵察并能夠穿透敵方的安全面紗,裝甲偵察營需要一定的戰(zhàn)斗力,我特意說一定的戰(zhàn)斗力,因為如果劑量太多,就會立刻被濫用,你必須決定裝甲偵察部隊是否應該主要進行偵察或戰(zhàn)斗,這兩種解決方案都有其原因,但你不會要求協會兩者都做,這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沖突——海因茨·古德里安
陸軍1期編制(1956–1958)
在德國軍事史上,陸軍1期編制首次將裝甲偵察兵視為一個獨立的兵種,6個裝甲師各轄1個裝甲偵察營(3、5、7、10、11、12),裝甲擲彈兵師、山地獵兵師、空降師各轄1個裝甲偵察連。從結構上看,它很大程度上以 1944 型裝甲偵察部隊(裝甲師)為基礎
這些營裝備了布倫履帶裝甲車和M41輕型主戰(zhàn)坦克,冷戰(zhàn)期間,北約高層認為兩個權力集團的大型裝甲作戰(zhàn)部隊將會發(fā)生沖突,因此裝甲偵察兵得以借助主戰(zhàn)坦克進行戰(zhàn)斗偵察
第1軍第1擲彈兵師的裝甲偵察營擁有:
參謀連
1個裝甲偵察連,每個連有5個重型偵察排(每個排有2輛M41坦克)
1個裝甲偵察連,每個連有11個輕型偵察排(每個排有2輛布倫履帶裝甲車)
補給連
第1軍裝甲師的裝甲偵察營有:
參謀連
2個裝甲偵察連,每個連有5個重型偵察排(每個排有2輛M41坦克)
2個裝甲偵察連,每個連有11個輕型偵察排(每個排有2輛布倫履帶裝甲車)
補給連
所有營中的迫擊炮排和工兵排都相應地更大或更小
陸軍2期編制(1959–1970)
為了創(chuàng)建更小、機動性更強的部隊,從 1959 年起,在師以下設立了旅,作為獨立作戰(zhàn)的大型戰(zhàn)斗部隊,當新的陸軍2期編制實施時,師級偵察部隊被減少,轉而在旅中設立裝甲偵察連
僅僅兩年后,由于意識到自己沒有足夠的戰(zhàn)斗力來執(zhí)行偵察任務,這些營再次得到了加強,裝甲偵察排仍留在旅內
從1960年開始,布倫運輸車被霍奇基斯裝甲運兵車(SPz10)取代,后者配備了一門20毫米機載火炮,從1965年開始,M41被豹1主戰(zhàn)坦克或M48主戰(zhàn)坦克取代
第2軍裝甲偵察營的編制(截至1961年11月):
參謀和補給連,包括一個雷達排
2個裝甲偵察連,下轄4個重型偵察排(每個排有2輛M41和1個AFV10)和2個輕型偵察排(每個排有4個輕型偵察班,每個排有2輛AFV10)
重型連由2個裝甲運兵車排(每排9輛AFV10)、2個裝甲排(每排6輛M41)、1個裝甲迫擊炮排(6門81毫米中型裝甲迫擊炮)和1個工兵排(配備MTW113)
陸軍3期編制 (1970–1979)
陸軍結構3的變化在結構上實施了北約靈活反應戰(zhàn)略,但裝甲偵察營沒有發(fā)生任何變化
從 1975 年起,裝甲運兵車短暫地被可浮力的 8 輪Luchs山貓裝甲偵察車取代,該車配備了一門 20 毫米機關炮,在明斯特的第11裝甲偵察訓練營和呂訥堡的第3裝甲偵察教導營,重型連裝備了黃鼠狼步兵戰(zhàn)車,這些營在陸軍3期中編制如下:
參謀和補給連,包括一個雷達排
2個裝甲偵察連,下轄2個輕型偵察排(每個排有4個輕型偵察班,每個排有2輛Luchs SpPz)和1個重型偵察排(有3個重型偵察班,每個排有3輛豹1主戰(zhàn)坦克)
重型連由 2 個裝甲運兵車排(每個排5輛黃鼠狼步戰(zhàn)車)、2 個裝甲排(每個排5輛豹1坦克)、1 個裝甲迫擊炮排(6輛120毫米裝甲迫擊炮)和 1 個工兵排(配備2輛MTW M113)組成先鋒工兵和MLC 60橡皮艇橋裝置
其余營裝備了短AFV和M48坦克而不是黃鼠狼步戰(zhàn)車、山貓偵察車和豹1坦克
陸軍4 期編制(1980–1990)
陸軍4期的一個裝甲偵察營由31至34輛豹1主戰(zhàn)坦克和31輛裝甲偵察車組成,其結構基本上是為偵察班量身定制的,對主戰(zhàn)坦克部分的關注不可避免地導致對戰(zhàn)斗任務的關注,在裝甲部隊的指揮指令中,重型和輕型偵察排被分配了偵察、安保和遲滯等一系列作戰(zhàn)任務
在幾乎所有的陸軍演習中,坦克偵察營都被部署為混合裝甲營,部署在前線進行遲滯作戰(zhàn)時這些混合裝甲偵察營充當第四機動部隊,接受指揮保留執(zhí)行戰(zhàn)斗任務,這還包括通過快速加強焦點、縮小坦克突破或短期局部反擊的差距來消除危機
假設跨越該師作戰(zhàn)地帶的偵察不會由十個分散的重型偵察班進行(偵察由師級負責),而是由所有 34 輛主戰(zhàn)坦克組成,因此裝甲偵察營的指揮所將被快速連續(xù)地分配不同范圍的任務
缺點是:
旅指揮官在戰(zhàn)斗巡邏中的責任減少
向作戰(zhàn)部隊傳遞偵察結果的時間延遲
在 VRV 的關鍵采集階段,由于友軍火力造成戰(zhàn)斗偵察部隊損失慘重
陸軍4期對裝甲偵察營進行了重大改變,因為此前使該營能夠與裝甲擲彈兵、坦克、迫擊炮和工兵部隊進行獨立聯合兵種作戰(zhàn)的第4連已于1980年解散,相反,該營接收了另一個第2和第3連型裝甲偵察連,1982年第二連、第三連重組為重型連,第四連重組為混合連,此外還組建了擁有戰(zhàn)斗機和狐式裝甲運兵車的第五連,以獲取步兵的偵察結果,最后裝甲偵察營得到了一個配備Rasit偵察雷達的雷達排的加強,該排隸屬于第4連
裝甲偵察營的編制如下(截至1982年):
參謀和補給連
2個重型裝甲偵察連和4個重型偵察排(每個排有3輛豹1坦克)
1個混合裝甲偵察連,下轄2個重型偵察排(每個排有3輛豹1坦克)和1個輕型偵察排(有4個輕型偵察班,每個排有2輛山貓SpPz)
1個TPz裝甲偵察連,配備10輛狐式運兵車和3套米蘭反坦克導彈
1個訓練連
3個旅偵察排(平時隸屬于營)和4個輕型偵察班,每個排有2輛山貓
1個雷達排和9個PARA 雷達班
陸軍5 期編制(1990–1994)
由于《二加四條約》的規(guī)定,德國聯邦國防軍的兵力被削減至37萬人,然而德國聯邦國防軍從前國家人民軍接管了大量部隊,1991年4月,哥達第70裝甲偵察營和貝利茨第80裝甲偵察營由前NVA部隊組建而成,后來番號分別改為13和14,這意味著一共有13個裝甲偵察營,意味著這個兵種已經達到了聯邦國防軍歷史上的最大兵力
1992年底起,裝甲偵察營1、3、5營改編為輕型營,平時隸屬軍和師,其余2、6、7、8、11、12、13和14營改編為重型營,1993年,第4營和第10營被解散,隨后于1994年解散了第1裝甲偵察營
豹1主戰(zhàn)坦克被豹2主戰(zhàn)坦克取代,雷達排被解散并并入新組建的旅偵察連和輕型營
輕型裝甲偵察營的編制:
參謀和補給連
1個空降偵察排(部署時隸屬于空降旅)
3個裝甲偵察連,配備6個輕型偵察排(每排2輛山貓)和3個PARA雷達班
1個裝甲偵察連gekadert
重型裝甲偵察營編制:
參謀和補給連
3個混合裝甲偵察連,其中包括3個重型偵察排(每個排有3輛豹2坦克)和5個輕型偵察排(每個排有2輛山貓)
1個旅偵察連(平時隸屬于營),下轄6個輕型偵察排,每個排有2輛山貓和3個PARA雷達班
1個裝甲偵察連gekadert
1995年,由于軍隊進一步裁減,第2裝甲偵察營退出現役(1996年解散)、第11裝甲偵察營和第14裝甲偵察營(1997年解散),自1958年以來一直由第11坦克偵察教導營承擔的教導任務被轉移到第3裝甲偵察教導營
裝甲偵察部隊于2008年解散并改組為陸軍偵察部隊
德國聯邦國防軍的裝甲偵察兵沿襲了騎兵的傳統(tǒng),部隊采用了國防軍騎兵的金黃色作為兵種色,許多內部協會徽章上都有風格化的馬匹
裝甲偵察兵的貝雷帽為黑色,因為裝甲偵察兵是從1971年開始佩戴黑色貝雷帽的裝甲部隊之一,裝甲偵察部隊的貝雷帽/部隊徽章展示了一輛風格化的輪式裝甲偵察車,其上有橡樹葉花環(huán),兩根交叉的騎兵長矛,長矛被保留在后來陸軍偵察部隊的貝雷帽徽章中
北約軍事符號
第3裝甲偵察教導營營徽
兵種色和領章
短裝甲運兵車(SPz10) Hotchkiss ,隸屬于第 35裝甲擲彈兵旅參謀連(后來的 Panzersp?hzug 350),1967 年
陸軍偵察兵常服
第1裝甲偵察營舊營徽
第3偵察教導營2016年的某次活動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