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年至今,筆者一直從事初三畢業(yè)班的科學教學工作,所教的學生由于學習興趣不濃厚、學習方法不正確、理解能力不夠等原因,其成績一直處于無法達到預期的“亞健康”狀態(tài)。而且由于初三科學內(nèi)容多、學業(yè)考試壓力大,使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心存恐懼。為了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筆者結合近幾年教學經(jīng)驗總結出了初三科學的“三味教學”,使學生學習狀態(tài)從倦怠的“亞將康”狀態(tài)轉化為積極向上的“健康”狀態(tài)。
后現(xiàn)代課程理論認為,教學是一種連續(xù)不斷的、高質(zhì)量的對話。在初三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展開積極交往和對話,要誘發(fā)課堂生成,需要給科學課堂添加一點“興奮劑”。初三科學教學的“興奮劑”,首選科學實驗??茖W實驗能讓初三學生戀上科學。
1.興趣實驗,從生活著手。
實驗的引入從生活著手,對學生富有吸引力,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就需要我們善于挖掘學生生活經(jīng)驗中的素材,在初三科學復習教學中提供大量真實的學習情景素材,這些豐富的、與學生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充分關照到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興趣和需要。比如在復習氣體的檢驗與除雜時,以學生們所熟悉和喜愛的維C泡騰片設置情境。維C泡騰片與普通維C在價格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從而導入到對維C泡騰片的氣體檢驗實驗中,從中了解導致兩者價格差異的內(nèi)在原因。通過實驗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既幫助學生掌握了知識點,又很好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
2.課堂實驗,動手、動腦又動心。
基于初三學生的認知度,簡單的演示實驗已經(jīng)無法滿足他們的探究欲,無法產(chǎn)生促進學習的動力。因此,我們應該利用不同的場合,設置讓學生既動手又動腦的探究實驗。如復習“杠桿”時,從學生們所熟悉,但不常接觸的桿秤設置情境,請學生稱自己書包的重量,請學生分析“桿秤”這一杠桿的五要素,觀察并分析分別用不同提紐和不同秤砣時五要素及量程的改變情況等。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和相應實驗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獲得探究知識的途徑與方法。這樣不僅易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而且使學生樂于主動參與復習過程。
3.課外實驗,展示風采,增加信心。
筆者將所教班級學生分為4小組,每月每小組完成一個主題性探究實驗。每個星期設置一節(jié)科學課用于一組學生分析他們的探究過程、結果和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如某組學生利用自買的電學器材,進行了電動機效率測試的實驗,他們從如何用簡單的設備測電動機的效率這一問題入手,以定義公式和推導公式為依據(jù),進行實驗設計、數(shù)據(jù)處理及效率計算,自主得出實驗需要改進的地方和造成錯誤的原因。教師僅提供探究實驗的主題,不設置具體要求,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極高,極富挑戰(zhàn),能較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躍躍欲試,一旦完成,驚喜的體驗意猶未盡,而且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展示他們的探究過程,肯定他們的成果,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曾經(jīng)說:“教育要通過生活,并且是為了生活?!背踔锌茖W知識涉及領域雖然寬廣,但是基本來源于生活。因此,科學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學生生活中的資源,將知識點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不僅要引導學生將科學問題“生活化”,還要引導學生將生活問題“科學化”。
1.科學問題“生活化”。
“生活”是初中科學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但科學不是生活的簡單集合,而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到科學知識的生成處、生長處、應用處去探析,對科學知識進行“生活還原”,賦予抽象的科學知識應有的生活魅力。例如在復習“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這一知識點時,常規(guī)教學是簡單復習P=F/S即可。其實,我們在課堂上能夠將它還原為生活情景,讓全體學生體驗用雙肩包背空包和裝滿書兩種情況下的同一個書包,淺談感受,得出結論:受力面積不變,增大壓力,壓強變大。讓學生比較四種背法,分析哪種最“吃力”,可以得出:同時增大壓力和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經(jīng)過科學知識生活化的體驗,學生遇到生活中類似的科學問題時也會將知識點遷移,有利于學生提高解題能力!
2.生活問題“探究化”。
探究活動是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大部分學生常常把實驗操作過程等同于整個探究活動,忽略了提出問題、假設、設計、處理信息和交流合作與得出結論等環(huán)節(jié)。實驗操作過程學生非常愿意參與,對于活動的前期準備、活動的后期反思、改善等書面描述則互相推托,不愿意承擔。提高學生對探究活動的科學表述能力,是提高學生科學成績的一味“調(diào)味劑”。因此,我們在平時實驗探究的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yǎng),還要注重動腦和書寫能力培養(yǎng)。例如“功與機械效率”活動中要求比一比誰的功率大,我們可以利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讓學生設計活動,自助組隊,進行活動,比較并得出結果,對獲得前三名的小組進行表彰。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提高了學生設計、處理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等科學探究能力,還提高了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
初中科學的特點是知識涉及面寬廣,知識點繁瑣,學生往往掌握了這塊,缺失了那塊,使初三學生覺得完全掌握所有知識點非常困難。所以,我們要將學生掌握的零散的知識點系統(tǒng)化——思維導圖,將重點知識專題化——專題拓展。
1.思維導圖,將書讀薄。
利用思維導圖這一載體,通過同化和順應,將零散的知識點串成線、織成網(wǎng),構建起合理的知識框架,化散為合、化零為整,使知識簡單化、直觀化、系統(tǒng)化、結構化,既利于理解和貯存,又便于提取和應用,更易于查漏和補缺。現(xiàn)代教育研究證明:任何“碎片化的知識”必須被理性梳理并建構起系統(tǒng)化的秩序才能顯示出知識的力量,否則不但不能給人帶來任何幫助,還會成為大腦的沉重負擔,使人成為“機械式記憶棒”。任何人要成為自己大腦的主人,都必須建構起屬于自己的邏輯體系,在這個可操作的邏輯體系里,他所有的觀點和知識都是不矛盾的,是一個邏輯自洽的系統(tǒng)。完成了這一步,就相當于在我們的大腦中建立了一個知識的操作系統(tǒng),就將零散的知識點整合了,有利于學生提取和運用知識,大大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專題拓展,將書讀厚。
專題拓展就是將重點知識進行深入挖掘,使學生能夠應用知識點解決實際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無論它以何種形式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都能游刃有余地解答,這樣就減弱了學生對科學考題多樣形式的懼怕,又增加了學生學好科學的信心。如學生在筆者的引導下進行的“測小燈泡電功率”的專題拓展,從伏安法測小燈泡電功率延伸到雙安法、雙伏法、單安法、單伏法等方法測小燈泡電功率,涉及了不同器材應用環(huán)境下電路圖的設計、實驗步驟、測得的結果(表達式)以及在實驗時可能出現(xiàn)的故障現(xiàn)象及故障原因的分析。通過這種“淺入深出”的專題拓展,學生會發(fā)現(xiàn)其實科學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重拾自信,重生興趣,激發(fā)熱情,自主學習習慣也就自然養(yǎng)成了。
筆者在平時教學中嘗試科學實驗(“興奮劑”)、聯(lián)系生活(“調(diào)味劑”)、思維導圖(“潤滑劑”)這“三味教學”,學生普遍喜歡科學,學習狀態(tài)明顯改善,學科教學質(zhì)量明顯提升。其實,“三味教學”要求“以生為本”,凸顯“學為中心”。努力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體驗,在教學任務驅動下,教師引領學生勇于質(zhì)疑、樂于探索,為學生搭建體驗成功的平臺,讓學生的思維綻放精彩,這正體現(xiàn)了“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理念。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勵。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