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葉蘭(云南彌勒)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在這個日子,我選擇閱讀的書籍是《皮囊》,推介上說這是一部有著小說閱讀質(zhì)感的散文集?!镀つ摇酚刹坛邕_編寫、韓寒監(jiān)制,于2014年出版。幾年間陸續(xù)見過此書的宣傳,但均未留意細看。直到前段時間,我才重新注意到這本一直在當當網(wǎng)榜單上的書。
全書收錄有《皮囊》《母親的房子》《殘疾》《重癥病房里的圣誕節(jié)》《我的神明朋友》等14篇作品。目前,我閱讀完前三篇。正如韓寒在序言里所說:“我會將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拿出來慢慢看。這本書他寫了很久,我希望自己能讀更久。慢一些,不爭一些,也許得到更多,到達更快?!?我的感受也是如此,與以往讀到一本好書時欲罷不能想一氣讀完不同,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總覺得想慢一些,再慢一些。就像作者自己所說:這些故事,是從骨頭中掏出來的。在溫情而又殘酷的講述中,看到作者的累累傷痕,感受到傷痕撕裂后的疼痛。然后,會不自覺地審視自己的過往,重新對某些過往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皮囊》一文中的阿太,一位99歲的老太太,沒文化,是個神婆。她面對生活中無論是情感還是身體的痛楚時,總有一種超脫的淡然。她說:“因為我很舍得?!?她告訴作者: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臨終時,她給作者留下一句話:“不準哭。從此之后,我已經(jīng)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此時作者也才明白了阿太一直所堅持的生活觀: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
評論家李敬澤在這本書的推薦語里說:“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心醒著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nèi)部照亮。” 文中的阿太,就擁有一顆時常醒著的心,照亮自己,也照亮身邊的人。
《母親的房子》里,母親明知家中房子將在短時間內(nèi)被拆遷掉,卻決定要把這座一直未曾完工的房子修建完成。在他人質(zhì)疑反對的時候,兒子卻給予了支持。雖然他知道,這意味著自己準備在北京買房的愿望將會延長實現(xiàn)。但他更知道,母親一生中三次在最艱難時建房,前兩次,為的不是她自己的臉面,而是為著半癱瘓的父親的臉面——她想讓父親發(fā)起的這個家庭看上去是健全和完整的。如今父親逝去,房子將要拆遷時還想把房子修好,也是為實現(xiàn)父親在世時未能完成的心愿。這是母親從沒表達過,也不可能說出口的愛情。作者看懂了母親心里的深情,也知道哪怕房子終究被拆,但自己,"這一輩子,都有家可歸"。
老一輩人的愛情,往往都深埋心底,很難說出口。但愛了,也就是一輩子的無怨無悔??吹臅r候,總會想起我的父親母親。母親為父親做了一輩子飯,父親為母親倒了一輩子洗腳水。滲在點滴生活中的愛情,細水長流,無聲都深沉。我一直覺得,在有愛的家庭里成長起來的人,無論貧困還是富裕,都會擁有愛與被愛的能力。同時,在遇到困境的時候,也會有更寬大的胸懷。正如文中的母親所說——再走幾步看看,老天爺總會給路的。
《殘疾》里的父親,因為心臟瓣膜脫落引發(fā)腦栓塞兩次,導致偏癱。起初父親以為靠自己練習站立和行走能恢復健康,于是堅持每日外出行走。家人明知無法復原,卻還是不忍說破地配合他。當父親最終明白,無論再怎樣努力也無法改變時,“沒有聲息,但他的內(nèi)心里某些東西確實完全破碎了。這聲音聽不見,但卻真實地彌漫開。而且還帶著味道,咸咸的,飄浮在家里,仿佛海水的蒸汽一般。” 在病痛面前,父親努力掙扎,然后接受,放棄,退生為孩童,最后離去。而在這個過程中,還是少年的作者面對父親無法治愈的殘疾和為父親治病而變得一貧如洗的家庭,被迫迅速長大成人,和母親、姐姐一起支撐起家的重擔,也支撐起心的重壓。
在緩慢的閱讀過程中,淚水總是迷漫雙眼。這世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人的故事都不盡相同。我不知道,在這本認心、認人的《皮囊》中還會有些什么故事在等著我。但我知道,我還會看到一顆顆活著、醒著的心,照亮皮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