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包漿的大化石。
奇石的包漿
一、什么是奇石的包漿
1、收藏大家馬未都先生的解讀
“所謂包漿就是木質(zhì)材質(zhì)通過長時間的擦拭使其自身油脂與空氣中氧氣接觸后形成的氧化薄膜,這層薄膜南方人叫做皮殼!北方人就叫包漿”。馬未都先生說得很明白,就是所謂包漿簡單理解就是油脂和空氣中氧氣接觸后形成的氧化薄膜。
馬先生雖然是說木質(zhì)材質(zhì)的包漿,但他說的包漿也是通用性的,對奇石也適用,因為提到了包漿兩個最基本條件:油脂、氧化。
2、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朱良志在《說賞石中的“包漿”》一文中對包漿的解讀
《說賞石中的“包漿”》一文中闡述到:中國人對包漿的摯愛,真是一篇有關(guān)藝術(shù)的大文章。包漿,又稱“寶漿”,是古代家具、瓷器、青銅器等鑒賞中的術(shù)語。在賞石中,包漿也無處不在,不僅賞硯重包漿,案上的頑石清供不離包漿,就是池上之物假山,也以包漿為貴。有包漿,石方有風韻。
《說賞石中的“包漿”》一文中,從文學的角度來解讀奇石包漿和以石為友、石令人雋、石令人古的關(guān)系。文章提到,(1)通過奇石的包漿,可以達到以石為友,因為包漿的奇石如人體肌膚,密切到可以成為了人的朋友;(2)包漿的奇石可以達到石令人雋,因為,人們欣賞包漿,在觸覺上欣賞它的“澤”,在視覺上又欣賞它的“光” , 即人們所說的“ 光澤”,經(jīng)過包漿的石頭,歷世久遠,與人的聲息相浮蕩,色調(diào)更加沉靜,氣味更加幽淡,涵蘊更加淵澄;(3)通過奇石的包漿,可以達到石令人古,意思是,欣賞一件有包漿、 或者說有歷史感的石,如游子聽那蕩漾著歷史回聲的夜半鐘聲。
朱良志教授以石頭包漿為切入點,從一個側(cè)面解讀傳統(tǒng)賞石理論中,包漿的作用及其與賞石審美的關(guān)系,是對包漿的一種特別的注解。
3、【百度知道】對包漿的注解
包漿,是人與自然共同對物體的作用,是一個漫長而細微的變化過程,是人與自然摩挲,把玩物體后留在物體表面的痕跡。這種有時間和微生物巧妙構(gòu)筑的歷史沉積能使生硬的物體脫胎換骨,形成超越平凡,具有人文價值的獨特物質(zhì),從而判斷此物體被人把玩時間長短的佐性。
4、其他關(guān)于包漿的解讀
包漿是指物體在悠久的歲月中,物體表面經(jīng)過土埋、水浸、經(jīng)久的摩挲等作用下在物體表面形成了一層氧化的皮殼。包漿在一定程度上對物體起到了保護作用。
包漿是一種物質(zhì)化的“膜”,是一種柔和內(nèi)斂的韶華,它古樸、蒼老、穩(wěn)定、成熟的氣質(zhì),使人產(chǎn)生鑒證歷史的靈感,包漿使我們在把玩奇石時又多了一份樂趣。
有人說“包漿”是石頭外面包裹著的泥土。有人把石頭外殼上影響奇石質(zhì)地的氧化物、鈣化物叫做“包漿”。“包漿”到底是什么?“包漿”是以物品為載體的歲月留痕,那層自然溫潤和賞心悅目的潤光就是“包漿”。木器、玉器、瓷器、銅器、奇石、紙絹、碑拓等因灰塵、汗水、把玩者的手澤,或者土埋水浸、經(jīng)久的摩挲,或者因為神秘的人氣等等因素漸漸形成的一層可人的光亮就是“包漿”?!鞍鼭{”滑熟可喜、幽幽沉靜、顯露溫存舊氣。“包漿”越厚越足越潤越富貴,也越有品賞和收藏價值。如果可以詩意,奇石的“包漿”可否是奇石的意境、自然的神奇和人心的禪意三位一體的交融?
人們通常只把把玩后留在奇石身上的一層無色的特殊物質(zhì)稱作人為形成的“包漿”。
二、奇石包漿的種類及其形成
奇石的包漿有三種,原始天生的包漿、天然形成的包漿,和人為形成的包漿。
1、原始天生的包漿
就是石頭形成初期、在原始狀態(tài)下就已經(jīng)形成了的包漿,是先天的包漿。先天的包漿留在每一種奇石上都有其鮮明的特征,只是被人們發(fā)現(xiàn)后的叫法不同,比如:沙漠漆、水洗度、風礪度、皮殼、風化等等。
2、天然形成的包漿
是指奇石在自然界歷經(jīng)千萬年的地火冶煉、地力擠壓、雷電擊打、土壤沁染、水砂浸蝕、風霜磨礪等種種必然和偶然的自然考驗而蝕刻在奇石上的天然痕跡,造就了奇石天然形成的包漿。這種包漿,在外觀上體現(xiàn)為, 石肌變幻、石皮蒼老、自然風化、水洗度好、風砂度好、色彩協(xié)調(diào)、圓潤飽滿等。
3、人為形成的包漿
奇石經(jīng)過人把玩留在石身上一層無色特殊的物質(zhì),使石更加油潤光滑,這層物質(zhì)稱為人工包漿。
三、奇石原始包漿、天然包漿與人為包漿的常見情形及其關(guān)系
(1)原始、天然包漿的奇石相對來說比較稀少。大部分奇石的包漿都是人工把玩出來的。讓奇石的表面形成包漿最原始的方法就是經(jīng)常要用手撫摸、擦拭奇石,時間久了奇石表面就會變得光亮、質(zhì)樸,而有包漿,但這樣的過程其實是很漫長的。
(2)人為把玩的“包漿”與水洗度、皮殼、漆面等原始、天然包漿既有相似又有不同。相同的是,兩者都是外界對物體長時間潛移默化的作用;不同的是,自然作用下的原始、天然包漿深層次地改變了奇石的形態(tài)和色彩、紋理、質(zhì)地;而在原始、天然包漿的基礎(chǔ)上,再經(jīng)人為把玩而產(chǎn)生的“包漿”,對奇石而言是一次全方位的喚醒。
雖然從量上這種改變與自然對奇石的作用相比微乎其微,但從質(zhì)上卻是開啟奇石靈性的一次飛躍,其意義是深遠的。
人氣的介入使奇石退卻了火氣和浮躁,漸漸走向成熟穩(wěn)定,更易使人產(chǎn)生親近感,進而深層次地去探索奇石精神內(nèi)涵,獲得更多感悟。
具體來講:硬度在4.5-6度之間的地表靈壁石、水沖太湖石等就比較容易出包漿,這是由于這種奇石在自然界就是以獨石的形式存在,周身都能接受自然的沁蝕,質(zhì)地均勻細密,一經(jīng)把玩古氣能早一些反映出來,而且相對比較容易完整全面;硬度在6度以上的水石以及風礪石,把玩就不容易上包漿,故上手水石、風礪石時要求就更高,要求把玩前原石就帶有先天形成的水洗度和風砂度,不然再怎么盤都很難上包漿。
(3)奇石常被撫摩的位置最容易產(chǎn)生包漿。在正常狀況下,包漿的形成可能需要上百年,要加快奇石包漿的形成,不妨經(jīng)常撫摩。但這與做包漿有本質(zhì)區(qū)別,以純粹人工手段模擬做出的包漿往往流于表面,整體均勻覆蓋,缺乏變化,明顯有別于自然包漿會在不同的部位形成不同的效果,尤其是底子差的奇石,更能看出做的痕跡。
四、奇石包漿的條件
綜上,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般來說,包漿需要油脂和氧化這兩個基本條件外,還需要水、微生物、時間等要素條件。
五、奇石包漿與奇石打磨、干刷、拋光等的關(guān)系
很多玩家覺得單純對奇石的打磨、干刷、拋光等,就會形成包漿,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這種做法并不叫包漿,跟包漿是兩回事。
為什么?因為包漿需要油脂和氧化這兩個基本條件,還要水、微生物、時間。打磨、干刷、拋光等過程如果加上油脂和氧化這兩個基本條件,可以說具備了包漿的兩個基本條件,但很多情況下沒能達到包漿所需的水、微生物和時間要求,況且,很多打磨、干刷、拋光等過程,都已經(jīng)沒有油脂和氧化這兩個基本的要素參與,更不要說微生物、時間了,所以雖然大多數(shù)情況下有水參與但也很難讓奇石達到包漿的效果。
對于行家來說,打磨、干刷、拋光過的奇石一眼就可以判斷出來。
六、奇石包漿的功效
那么,在奇石收藏欣賞的過程中,包漿有什么作用?
1、保護自身作用。
包漿在一定程度上對物體起到了保護作用,這是從基礎(chǔ)功能來說的。
2、喚醒奇石靈性。
包漿是喚醒奇石靈性的“金鑰匙”,這是從審美功能來分析的。
奇石在自然界歷經(jīng)千萬年的地火冶煉、地理擠壓、雷電擊打、土壤侵染、水砂侵蝕、風霜磨礪等種種必然和偶然的自然考驗而蝕刻在奇石上的天然痕跡,造就了奇石的天然原始包漿。在外觀上體現(xiàn)為:石肌變幻、石皮蒼老、自然分化、水洗度好、色彩協(xié)調(diào)、圓潤飽滿等。
先天的包漿留在每一種奇石上都是有其鮮明特征。只是被人們發(fā)現(xiàn)后的叫法不同,比如:沙漠漆、水洗度、鳳礪度、皮殼、風化等等;而人們通常只把把玩后留在奇石身上的一層無色的特殊物質(zhì)稱作“包漿”。
在奇石收藏圈里一方擁有厚重包漿的奇石,跟一方生石(沒有玩過的石頭)的價值差別就很大。所以在奇石收藏圈里,人們想盡各種辦法來為奇石進行包漿,讓奇石煥發(fā)靈性。這主要是人工包漿的神靈功效,也是喚醒奇石靈性的“金鑰匙”。
3、潤化奇石“硬性”。
包漿是潤化奇石“硬性”的“柔化劑”。這是從奇石的基礎(chǔ)功能延伸出來的保護、審美功能。
現(xiàn)代人把玩圖案石的也很多,包漿對圖案石是否有益呢?答案是肯定的。包漿柔化奇石的生硬性,使奇石表面更加細膩潤澤,但并不會因為“包漿”的產(chǎn)生而淡化圖案。包漿的古氣使把玩后的圖案石更顯華彩就好比古董瓷器,珍品要講究“精、新、真”,奇石也同樣?!熬敝傅氖瞧媸旧硇纬傻耐暾?、色的瑰麗、質(zhì)的堅韌、韻的通潤;“新”指奇石品相清凈、包漿完整、成熟穩(wěn)定、歷久如新;而一個“真”字強調(diào)尊重自然,尊重天然的石皮石紋,決不弄虛作假。
4、健腦健體怡神
人工包漿讓玩石者親自動手、又能親身感受到奇石的鮮艷美麗動人,達到健腦健體怡神的功效。
七、奇石人工包漿的方法
因為奇石不具備油脂,所以想要讓奇石形成包漿,就需要清理后上石蠟,或者涂上油脂類物質(zhì),然后讓其接觸空氣長時間氧化,形成人工包漿。小型的奇石玩家也可以上手盤玩,讓手盤提供汗液(水)、油脂,再接觸空氣形成氧化薄膜,長此以往逐步形成包漿。
不管用什么方法,可以多拿無用的石頭做試驗。蠟石、大化石、戈壁石、九龍壁、彩釉石、烏江石上BB油、橄欖油、硅油較佳。如果上錯凡士林、機油的話,可用洗衣粉和較熱的水洗刷(用熱水器花灑更加方便),放干即可。
1、手養(yǎng)包漿
手養(yǎng)是將表皮光潤、盈盈一握的石頭握持在手中把玩,天長日久之后,經(jīng)過長期的摩挲,石頭吸收了人手上的油脂,形成包漿,從而散發(fā)出一種深隱沉靜的亞光,由此提升了石頭的觀賞價值及經(jīng)濟價值。此法如古董玩家的“盤玉”。
手養(yǎng)主要是針對易于握持的小品石而言,大型石中,沒有石皮的山石,就只能采用水養(yǎng)、打油、擦拭等方式。
2、打油擦拭
有的石頭適合打油,可以上BB油,橄欖油,最好不要上凡士林。上油要根據(jù)不同石質(zhì),還要看石頭是不是粗石,粗石可上凡士林以產(chǎn)生鏡面效果從而反映石頭內(nèi)涵。如果在不清楚上還是不上油的情況下,最好上蛋清(什么蛋清都可以),再有就是用去皮大蒜在石頭上面涂抹,后兩者是最好清洗的。
總之,上油是為了更好的以鏡面來反映石頭的最好的方法,同時也起到防止石頭某些成分的氧化。
3、以茶養(yǎng)石
天生萬物,水養(yǎng)之。讓茶水滲入石膚之內(nèi),逐漸形成包漿,古拙凝重。茶養(yǎng)適合顏色較深、或者刻意想要加深顏色的石頭。此法與南宋時期,用酒渣改變石頭顏色的養(yǎng)石方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南宋周密的《志雅堂雜抄》中載:“以煮酒腳涂靈璧石,其黑如漆,洗之不脫,極妙?!?/p>
養(yǎng)石其實也就是一個人對于奇石之美的評價態(tài)度,在與石頭融合玄會的過程中,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和暢適,寄情其中者,自得其趣。
【延伸閱讀】
《說賞石中的“包漿”》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 朱良志
《桃花扇、先聲》:“古董先生誰似我?非玉非銅,滿面包漿裹。剩魄殘魂無伴伙,時人指笑何須躲。舊恨填胸一筆抹,遇酒逢歌,隨處留皆可。”這里以“滿面包漿裹”形容一個倔強的書生,孤迥特立,任性自然,雖經(jīng)歲月滄桑,仍以剩魄殘魂傲對江湖。
古董排場,包漿款高,中國人對包漿的摯愛,真是一篇有關(guān)藝術(shù)的大文章。包漿,又稱“寶漿”,是古代家具、瓷器、青銅器等鑒賞中的術(shù)語。在賞石中,包漿也無處不在,不僅賞硯重包漿,案上的頑石清供不離包漿,就是池上之物假山,也以包漿為貴。有包漿,石方有風韻。這里以石頭包漿為切入點,從一個側(cè)面解讀傳統(tǒng)賞石理論中以石為友、石令人雋、石令人古三個命題。
一、以石為友
傳統(tǒng)藝術(shù)重包漿,根源于中國人視人的身體與世界為一體的哲學。作為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肉體生命與大自然中的一切,都秉氣而生,相摩相蕩。老子的“為腹不為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人不應“目”對世界,那是雙滿蘊著高下尊卑 、愛恨舍取的知識的眼, 將世界視為外在觀照之對象,而應以“腹”——以人的整體生命去融入這個世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特別重視觸覺的感受。感受石頭的包漿,以肌膚去觸摸它,感受它,進而融入這個世界,所重在一個“澤”字。澤,所強調(diào)的是生命氣息的氤氳。明張丑說:“鑒家評定銅玉研石,必以包漿為貴。包漿者何?手澤是也。”一位清代的易學者說:“古銅磁器上之斑彩,俗所謂包漿者,大而如天光水色,小而如花紅草碧,丹黝之漆物,朱粉之繪事,皆澤也。”這種身體的觸摸感,在文人賞石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國人賞石,不是說去欣賞大自然中的山石,如去昆侖山口,看那萬萬年的石頭。賞石的對象,一般由人采集而來,經(jīng)過人的再創(chuàng)造,置于特別的空間,進入人的視野,與人的生活發(fā)生關(guān)系,是一個“人生命的相關(guān)者”。經(jīng)過無數(shù)代、無數(shù)人吟賞把玩的石頭,天地自然之氣的暈染在其上留下斑斕神彩,波詭云譎的歷史在其中投下炫影,更有無數(shù)代人的摩挲留下了芳澤。這種帶有人的體溫、經(jīng)歷生命的浸潤、具有歷史感的石頭,成為中國人的至愛。經(jīng)過包漿,一個冰冷的對象, 變成一個溫潤的存在;一個外在的物, 似乎有了內(nèi)在的魂魄。石頭原有的凌厲氣、新銳氣,漸漸消失。人們面對它,有“即之也溫”的感覺,就像《詩經(jīng)》中所說的,有“ 荏苒柔木,言緡之絲。溫溫恭人,惟德之基”的感覺。石,如同傳統(tǒng)的梅蘭竹菊-樣,竟然成為溫潤人格的象征。
包漿對于石頭來說,最為重要的是改變了石頭的“性質(zhì)” ,使它從對象化的世界中脫出,變成與人的生命相關(guān)之物。在人的作用下,石頭逐漸喪失其“物性”,它不再是為人所把玩的冰冷對象,不再是為人所利用的純?nèi)晃锲?,而是成為了人的朋友。古人視石為友的觀念,于此得以滋生。如白居易得到兩塊奇石,撫摸吟弄,朝夕相對,愛之非常,作詩云:“蒼然兩片石,厥狀怪且丑。俗用無所堪,時人嫌不取。結(jié)從胚渾始,得自洞庭口。萬古遺水濱,一朝入吾手。擔舁來郡內(nèi),洗刷去泥垢??缀跓熀凵睿燎嗵ι?。老蛟蟠作足,古劍插為首。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間有。一可支吾琴,一可貯吾酒。峭絕高數(shù)尺,坳泓容一斗。五弦倚其左,一杯置其右。洼樽酌未空,玉山頹已久。人皆有所好,物各求其偶。漸恐少年場,不容垂白叟?;仡^問雙石,能伴老夫否。石雖不能言,許我為三友?!痹谒磸偷膿崦校坪跤辛巳说撵`性,他與兩片石,儼然成為“生命三友”。石雖無言,卻相伴此生。物欲的“少年場',將垂暮的他排斥,而他與石相倚相伴,共對世界的寂寞。無語的石,也與人綢繆。-塊頑然之石,就在他面前,幾乎在書寫這位詩人的心靈哲學。石的奇、石的怪、石的孤獨、石的無言與離俗,石渾然與萬物同體的位置,石從萬古中飄然而來的騰踔,都是詩人生命旨趣之寫照。石,如彈起一把無弦之琴,在演奏心靈的衷曲。石,就是自己,非愛石,乃是愛己;非為觀賞石,乃在安慰自身。石與人相互撫慰的境界,正是包漿的命意之所在。
二、石令人雋
欣賞包漿,在觸覺上欣賞它的“澤”,在視覺上又欣賞它的“光” , 即人們所說的“ 光澤”。經(jīng)過包漿的石頭,歷世久遠,與人的聲息相浮蕩,色調(diào)更加沉靜,氣味更加幽淡,涵蘊更加淵澄。那暗綠幽深的光影,在虛空中晃動,蕩漾出神秘的氣息。這種特別的光彩,仿佛“幽夜之逸光”,它是歲月之光的投影,它是人生命之光的輝映。我,在一個在特別的空間、特別的時間點上,來看它,這個不知何年而來、經(jīng)過何人賞玩的神秘存在,就在我面前。它的暗淡幽昧的色,沉靜不語的形,神妙莫測的觸感,都散發(fā)著迷離的韻味,它似乎是永恒的使者,穿過時間隧道,來與我照面。說包漿,在一定意義上,就為了突出這當下的“映照”。那神迷的光影,穿過歷史寂寞的時空,將我當下所在的世界照亮。眼前的、此在的我,突然躍現(xiàn)在古往今來的光影中,沐浴在亙古如斯的光明世界里。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注意老子所說的“明道若昧”見小若明” 的道理。一塊黝黑的靈璧石所折射出的自然光影,案臺上一座奇石清供在室外余光、或者燈光下的清影,這是自然之光。石頭包漿中所說的光,由這被“看”出的外在光影,上升到心靈體驗中的生命之光,進而超越黑暗與光亮的知識分別,進入-種“澄明的境界”,人與物解除-切遮蔽, 讓真性的光亮敞開。月光清澈,水面自然清圓;心靈清凈,無處不有光明。這才是中國人賞石理論中所言光明境界的真正落實。
中國人賞石,特別強調(diào)“照亮”。一盆清供 ,妙然相對,照亮了人的心靈。白居易《太湖石》詩說:“煙翠三秋色,波濤萬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斷碧云根。風氣通巖穴,苔文護洞門。三峰具體小,應是華山孫。”“三秋色”是當下的情景,“萬古痕”是無垠的過去。人將當下的鮮活糅進了往古的幽深中去,萬古的痕跡就在當下中躍現(xiàn),由此表達超越生命的意旨。明人有詩云:“怪石如筆格,上植蕉葉青。黯然太古色,得爾增娉婷。欲攜一斗墨,葉底書黃庭。拂石更盤薄,風雨秋冥冥?!辈皇前沤都偕接刑貏e的美感,而是在蕉石影中思考生命的價值。賞石者喜歡包漿,其實就是于“太古色”中,看人的生命“娉婷”,欣賞生命的率意舞蹈。傳統(tǒng)賞石理論中有“石令人雋”的觀念便與此有關(guān)。陳繼儒《巖棲幽事》云:“香令人幽,酒令人遠,石令人雋,琴令人.......《小窗幽記》論石,有數(shù)條論及此說:“形同雋石,致勝冷云?!薄笆钊穗h。”“窗前俊石冷然,可代高人把臂?!薄半h”帶有美的意味,但和一般所說的美又有不同,它包括冷峭、不落凡塵、躍然而出的意思。石是無言而寂寞的,而“雋”意味著人在瞬間與永恒照面。它立于幾案、園池間,人來“對”它,它從永恒的寂寞中躍然而出,照亮一個世界?!笆钊穗h”,石使人的心靈明亮起來;也可以說“人使石雋”,人照亮了石。人與石解除了互為對象之關(guān)系,在無遮蔽的狀態(tài)下“敞亮”。元倪瓚以畫石而著稱,后有人題其畫云:“千年石上苔痕裂,落日溪回樹影深?!边@真是對云林藝術(shù)出神入化的概括。石是永恒之物,人有須臾之生,人面對石頭就像一瞬之對永恒。在一個黃昏,落日的余暉照入山林,照在山林中清澈的小溪上,小溪旁布滿青苔的石頭說明時間的綿長,夕陽就在幽靜的山林中,在石隙間、青苔上嬉戲,將當下的鮮活糅入歷史的幽深之中。夕陽將要落去,但她不是最后的陽光,待到明日鳥起晨曦微露時,她又要光顧的這個世界。正所謂青山不老,綠水長流,人在這樣的“境”中忽然間與永恒照面。云林藝術(shù)體現(xiàn)出的人生感、歷史感和宇宙感,就是他寂寞世界的“秀”。讀他的畫,如同看一盤爛柯山的永恒棋局,世事變幻任爾去,圍棋坐隱落花風。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來看古代賞石理論中一句重要的話:“千秋如對”——千年萬年之石就出現(xiàn)在自己的面前。人們接觸它,似乎在與之對話,你見它光而不耀的色,撫摩它溫潤的外在輪廓,輕觸它所發(fā)出的微妙聲音,其實是一種交流。中國人喜歡石頭,除了它的形式美感,它的收藏價值之外,重視的是與石頭的對話,無聲地相對,不動聲息地對話。如庭院中的假山,案頭上的清供,人們來欣賞他,與之流連,有一種發(fā)自深心的交流。
三、石令人古
賞石,欣賞的對象是一個“舊物”, 一件古董,一件老東西。對于人來說,石頭儼然一“時間之物”, 或者叫做“時間性存在”。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時光密密移動,歷史場景不斷更換,而石頭依然在,以其沉默,冷對世界,經(jīng)歷世變,而頑然不改。時光暗轉(zhuǎn)中留下的斑斑陳跡,布滿了它的外表,就像樹木的年輪,也留下人情的冷暖,留下歷史的悲歡。對著一片石, 如頓入歷史的回聲中。就像《楓橋夜泊》所描繪的境界,“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沉沉的夜,攪動著沉沉的鄉(xiāng)愁,沉沉的鄉(xiāng)愁更增添游子心靈的脆弱,只有那悠遠的寒山寺夜半鐘聲可以撫平人亂亂的心。欣賞一件有包漿、 或者說有歷史感的石,如游子聽那蕩漾著歷史回聲的夜半鐘聲。明文震亨《長物志》沖說:石令人古。這是一條中國人賞石的重要原則。如欣賞太湖石,布滿孔穴的太湖石,由千秋萬代的變化形成,有激流沖刷的,有氣化氤氳而成的。它的一個個竅穴,就像瞪著歷史之目,注視著人的存在。天地變化,造化撫弄,造出千奇百狀的石。中國人欣賞石,打通一條無限的時間通道,所謂浪淘猶見天紋在,一石攬盡太古風。
“石令人古”,不是“戀舊心理”,“古”不是古代,不是對遙遠時代的向往,而是在千年萬年的石頭中,丈量人的生命價值。中國人玩石,是將生命放到永恒中審視它的價值和意義。白居易《太湖石記》說:“然而自一成不變以來,不知幾千萬年,或委海隅,或淪湖底,高者僅數(shù)仞,重者殆干鈞。”“噫!是石也,百千載后,散在天壤之內(nèi),轉(zhuǎn)徙隱見,誰復知之?”無聲無息無文的石,以不變?yōu)樽儯圆幻罏槊?,以不常為常,以其不為物所物,所以能恒然定在。你見它,它出現(xiàn)在你眼前;你不見它,它還是在那里。你在世時,它在這里;你離開這個世界后,它還是完然自在。這一片石,說你的在與不在,說生命的長與不長,說人生的殘缺與圓滿。中國人說“海枯石爛”,意思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事,石代表一種不滅的事實 。李德裕詩云:“此石依五松,蒼蒼幾干載?!笔瘡挠钪婧榛闹袀鱽?,裹孕著莽莽的過去。一拳頑石,經(jīng)千百萬年的風霜磨礪,紋痕歷歷;經(jīng)千百萬年的河水沖激,玲瓏嵌空。石頭中包含著一種不變的精神, 意味著一種亙古的定則,我見它在人的面前,如聽它的叮嚀,對著這永恒之物,來看自己,看人生的種種,看自己的種種沾系,種種拘牽,看歷史的悲歡離合。石令人古,撫平人內(nèi)心的躁動,那種因知識的辨析、欲望的撕裂所帶來的躁動,給人帶來淡然,帶來天真。
石令人古,其實就是“對著永恒說人生的價值”什么是永恒?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兩種永恒。一是時間界內(nèi)的,是與有限時間相對的無限綿延,人們謀求肉體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無限延展,就屬于此,永恒是一種知識的見解,它是人目的性追求的目標;二是在時間界外的,所謂青山不老,綠水長流,也就是傳統(tǒng)哲學所說的大化流衍過程,無時間計量,是一種生命永續(xù)的延伸,超越有限與無限的知識計量是它的根本特點。就像陶淵明詩云:“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碧斓亻L不沒,說天地永恒。山川無改時,說山川并不因時間流動、世事變遷改其容顏。自其變者視之,世界無一刻不在移易;自其不變者言之,青山不老,綠水長流。他看草木的榮悴乃至人的肉體存在也如此,生之有盡,是宇宙“ 常理”,人又何能脫之!
這后一種永恒,就是傳統(tǒng)哲學所說的“大化”, 中國人要“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它是傳統(tǒng)藝術(shù)的理想世界。不是追求永恒的欲望恣肆(如樹碑立傳、光耀門楣、權(quán)力永在、物質(zhì)的永續(xù)占有等),而是加入永恒的生命綿延中,從而實現(xiàn)人的生命價值。古人云:“流水今日,明月前身?!苯褚?,我站在清溪邊,明月下,流水中所映照的明月,還是萬古之前的月,溪澗里流淌的水,還是干古以來綿延不絕的水。明月永在,清溪長流,大化流衍,生生不息。停止對永恒的欲望追逐,超越對短暫與永恒的知識計較,心隨月光酒落,伴清溪潺愛,便能接續(xù)上那永恒的生命之流。在中國畫中,石頭一般作為背景而存在,但它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包含著特別的內(nèi)涵。看明代畫家陳洪綬的畫,最能體現(xiàn)這一特點。石是他繪畫的主要意象之一。在老蓮的畫中,家庭陳設(shè),生活用品,多為石頭,少有木桌、木榻、木椅等表現(xiàn)?!督读肿镁茍D》幾乎是個石世界,大片的假山,巨大的石案,占據(jù)了畫面的主要部分。晚年陳的大量作品都有著石世界。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善畫石的畫家之一。如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梅花山鳥圖》,真是動人心魄的作品,湖石如云煙浮動,層層盤旋,石法之高妙,恐同時代的吳彬、米萬鐘等也有所不及。老梅的古枝嶙峋虬曲,傍石而生。枝椏間點綴若許苔痕,就像青銅上的銹跡斑斑。梅花白色的嫩蕊,在湖石的孔穴里、峰巒處綻開。石老山枯,那是干年的故事;而梅的嬌羞可即,香氣可聞,嫩意可感,就在當前。你看那,一只靈動的山鳥正在梅花間鳴唱呢!老蓮大量的畫,畫一種“石化”了的世界。如他的著名作品《眷秋圖》。眷秋者,留戀生命之謂也。此圖幾乎就是一個石頭的世界,其中的青桐也被“石化”, 與如云煙蒸騰的怪石融為一體。眷戀秋意,眷戀時光,時光瞬間而過,四時交替,人無法阻止,真正的“眷',是一種超越時間變化的“眷”。傳統(tǒng)文人品味文房玩賞石,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 看中這“永續(xù)的存在”。
結(jié)語
明末清初吳景旭(1611-1695)《憶秦娥.宋瓷》云:“圓如月,誰家好事珍藏絕。珍藏絕,宣和小字,雙螭盤結(jié)。風流帝子深宮闕,人間散出多時節(jié)。多時節(jié),隨身土古,包漿濺血。”
包漿濺血,石頭的包漿,如這瓷器包漿一樣,有生命的回聲,體現(xiàn)出人的生存智慧。其中所突出的中國人獨特的歷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值得我們細細體味。
上圖:碩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