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觀賞石主題爭論的一些思考
文/姜雪松
在很多賞石群里,總會出現(xiàn)各種關于石頭審美的爭辯,其焦點主要集中在那些比較抽象的石頭主題上。
盡管每個人都在竭力刷存在感或表達主觀自我,但它畢竟也是一個思辨的過程,這是值得稱贊和推崇的。
因為這個過程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必經(jīng)之路。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自身的邏輯修為。
中國古人不是說“眾口難調(diào)”嗎?它指的是一個事物很難讓大家都感到滿意。
換種說法,世上不可能出現(xiàn)絕對的完美的東西。即便是被奉為美學圭臬的黃金分割率,它也不可能全盡人意;畢竟,每個人的生活和文化背景都不盡相同。
康德(1724-1804)認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而且這個自由意志是先天的,盡管它發(fā)端于形而上,但不無道理。
也就是說,我覺得它像什么就是什么,一切由我的主觀感受來決定,因為我覺得它能夠讓我舒服和愉快,這種感受就是“自由美”。
或許我們還可以認為,它的美僅僅是符合我的眼睛需要罷了。
在西方也有一個“口味面前無爭論”的說法,也就是說在食物的酸甜苦辣中,每個人的喜好都各自不同,沒有必要爭論哪個味道更佳。
口味也可以譯為趣味、鑒賞,在西方美學體系里,經(jīng)驗派和理性派對此也有長盛不衰的爭論,經(jīng)驗派認為每個人的口味都不同,沒有必要爭議。
而理性派認為美是有標準和等級的,也就是要分比較美,更美,最美。這兩派都有道理,但都不全面。
康德認為可以用“審美的理念”來調(diào)和兩派之爭——也就是沒有固定的標準,只有相對的標準和無限的標準。
他認為審美就是為了傳達情感,再而形成共通感,這也是一種知性的能力。——摘自鄧曉芒 .《康德哲學講演錄》
最終,在《目的論判斷力的分析論》中,康德把美的鑒賞定義為——“一種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現(xiàn)成品藝術創(chuàng)始人,也是達達主義和超現(xiàn)實主義的藝術大師杜尚(1887-1968)則將人文主義美學發(fā)揮到了極致,
他將一只馬桶放在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展出,并取名《噴泉》。以此體現(xiàn)“看的人覺得美,就是美”的人文主義審美理念。
在此我們可以認為,作為同是德國人的杜尚肯定或多或少受到了一些康德的自由意志學說的影響。
在我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百家爭鳴”的可喜狀態(tài);惜被后來的獨尊儒術所替代,使得至今我們還處于一個在對理性文明摸索探求的時代。
由此可見思辨并不是西方文明所獨享的專利!石頭是一種邊緣藝術,更是一門邊緣學科。
因此在對石頭的思辨過程中,我們可以積累很多寶貴的知識,這是一筆無形的財富——知識就是經(jīng)濟。
——End ——
中國石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