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播讀書,今天我繼續(xù)和大家一起共讀這本,全面闡述老子道家思想的經(jīng)典作品:《老子的智慧》。
前面我們介紹了這本書的第一個部分:道的性質(zhì),也就是《道德經(jīng)》中的第1-6章的內(nèi)容,接下來讓我們繼續(xù)分享第一部分內(nèi)容:道的教訓(xùn),對應(yīng)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一書的第7-13章內(nèi)容。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的意思是說,自古至今,天還是這個天,地還是這個地。天地所以能長且久的緣故,乃因它不自營其生,所以才能長生。圣人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常把自身的事放在腦后,但是他的收獲卻遠(yuǎn)超出他的本意。這還不是因為他遇事無私,故而才能成就他的偉大嗎?
老子理想的統(tǒng)治者必須懂得謙退之理,不把自己的意欲擺在前頭,所謂“外其身”,自然能贏得大家的愛戴。不優(yōu)先考慮自己的利害,所謂“后其身”,自然能實(shí)現(xiàn)他的精神生命,這是一種典型的合作共生的利他主義思想。
莊子在《莊子·天地》中說:“覆載萬物的道何其偉大??!君子不拋棄主見是體會不出的。抱無為的態(tài)度去做,便稱為‘天’;以無為的言辭來表達(dá),稱做‘德’;愛人無私,施恩萬物,叫做‘仁’;視不同的萬物為同體,稱為‘大’;行為沒有形跡,叫做‘寬’;具備所有事物的不同點(diǎn),便稱為‘富’。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接近于道的人,就像水一樣,水是善利萬物卻又最不會與物相爭的。他們樂于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居處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冷靜,待人善于真誠相愛,說話善于遵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處事善于發(fā)揮所長,行動善于掌握時機(jī)。所以,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怨咎。
若對照研究老莊的著作,不難發(fā)現(xiàn)二人最大的不同點(diǎn)就是“不爭”的觀念。老子最有代表性的學(xué)說是不爭、謙恭、涵養(yǎng)及就低位(如水),他曾利用不少篇幅來談?wù)?。然而,要在莊子的作品中找到和這個相同的觀點(diǎn),不但不容易,甚至可說是不可能。所以人們常誤以為莊子比名家更強(qiáng)調(diào)雌性的精神。其實(shí),老子以“水”作為柔弱、就低位等智慧之象征,也正是莊子口中的“精神寧靜”。
上善若水,很多人都以此為自己的座右銘,上善若水”。水是印度、西方和東亞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著名的哲學(xué)史學(xué)家陳榮捷指出:“初期的印度人將水和創(chuàng)造連接在一起;希臘人則視之為自然的現(xiàn)象;古代中國的哲學(xué)家,不管是老子還是孔子則寧可從中尋得道德的訓(xùn)示?!彼犴槨⑻幭?、利萬物而不爭的特性為老子所吸取,被視作人民應(yīng)該追尋的完善人格。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老子說,如果說你開始自滿自夸,不如就此打住,因為水滿自溢,過于自滿的人必會跌倒。若常顯露鋒芒,這種銳勢總不能長久保??;因為過于剛強(qiáng)則易折,慣于逼人必易遭打擊。金玉滿堂的人雖然富有,卻不能永久保住他的財富;而那持富而驕的人,最后必自取其禍。只有功成身退、含藏收斂,不自滿、不自驕的人,才合乎自然之道。
這里的“功遂身退“的“身退”并不是引身而去,更不是隱匿形跡,“身退”是斂藏,不表露,老子要人在完成功業(yè)后,不把持,不占有,不露鋒芒,不咄咄逼人。
對位祿的貪慕往往容易讓人恃才傲物,自取禍患。比如李斯做秦國宰相時集富貴功名于一身,顯赫不可一世,然而終不免做階下囚。當(dāng)他臨刑時對他兒子說:“吾欲與若復(fù)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莊子最能道出貪慕功名富貴的后果。當(dāng)楚國的國王要聘請他去做宰相的時候,他笑笑回答使者說:“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dú)不見郊祀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dāng)?shù)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dāng)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
老子提倡“功遂身退”也并不是要人做隱士,只是要人不膨脹自我。陳榮捷說:“雖然隱士時常借用道家的名義,但道家的生活方式卻不是隱士式的。退隱的觀念即使在儒家思想中,也不全然匱乏,孟子即說老子之道是:可以退則退?!?/p>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dá),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里老子重點(diǎn)將了修身的功夫。抱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道家概念,意思是合一的意思,魂和魄合而為一,即合于道。老子說:一個健全的生活必須是形體和精神合一而不偏離,集氣到最柔和的境地,洗清雜念,摒除妄見,使心境處于靜定的狀態(tài),觀照內(nèi)心的本明,最終使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臻于和諧的狀況。在這里老子把人性非惡比做“嬰兒”和“璞”。但老子所講的修身功夫又與瑜伽術(shù)有所不同,瑜伽的目的在于超脫自我和外在的環(huán)境,老子重在修身,修身之后乃推其余緒而愛民治國。
最后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的意思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三十輻,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里老子講到了無的存在意義,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個轂當(dāng)中,有了車轂的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糅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的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fā)揮了它的作用。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里的“有”、“無”與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不同,第一章的“有”、“無”是就超現(xiàn)象界、本體界而言,而“有”在這里指實(shí)物,“無”是對“有”的否定。一般人只注意到實(shí)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虛的作用。老子在本章通過車、器、室三個例子,說明車輪中空的地方可以轉(zhuǎn)軸,車才能行駛;器皿中間空虛,才能盛物;屋室中空,才能居住。從而總結(jié)指出“無之以為用”。老子意在說明:一、“有”、“無”是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二、無形的東西能產(chǎn)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為一般人覺察而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這里的意思是,過分追求色彩的享受,終致視覺遲鈍,視而不見;過分追求聲音的享受,終致聽覺不靈,聽而不聞;過分追求味道的享受,終致味覺喪失,食不知味;過分縱情于騎馬打獵,追逐鳥獸,終致心神不寧,放蕩不安;過分追求金銀珍寶,終致行傷德壞,身敗名裂。
所以老子認(rèn)為,圣人的生活,只求飽腹,不求享受,寧取質(zhì)樸寧靜,而不取奢侈浮華。主張摒棄一切外物的引誘,以確保固有的天真?!盀楦共粸槟俊?,“為目”即追逐外在貪欲的生活,“為腹”即建立內(nèi)在恬淡的生活。一個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旋渦里,則越是流連忘返,使自己產(chǎn)生自我疏離,而心靈日益空虛。特別是上層階級,如果尋求官能的刺激,流逸奔競,淫逸放蕩,心靈激擾不安,則會給社會帶來種種弊害。所以老子喚醒人們,要大家務(wù)內(nèi)而不逐外,摒棄外界物欲的誘惑,持守內(nèi)心的安足,確保固有的天真。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寄于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意思是,世人重視外來的寵辱,沒有本心的修養(yǎng),所以得寵受辱,都免不了因而身驚,又因不能把生死置之度外,畏懼大的禍患也因而身驚。
為什么得寵和受辱都要身驚呢?因為在世人的心目中,一般都是寵上辱下,寵尊辱卑。得到光榮就覺得尊顯,受到恥辱就覺得丟人,因此得之也驚,失之也驚。為什么畏懼大的禍患也身驚呢?因為我們常想到自己,假使我們忘了自己,哪還有什么禍患呢?所以說,能夠以貴身的態(tài)度去為天下,才可把天下托付他;以愛身的態(tài)度去為天下,才可把天下交給他。
“寵辱若驚”,在老子看來,“寵”和“辱”都是對人尊嚴(yán)的挫傷,并沒有兩樣。受辱固然損傷了自尊,得寵何嘗不是被剝奪了人格的獨(dú)立完整。得寵者的心理,總是感覺到這是一份意外的殊榮,既經(jīng)賜予,就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唯恐失去,于是在賜予者面前誠惶誠恐、曲意逢迎,因而自我的人格尊嚴(yán)無形地萎縮下去。若是一個未經(jīng)受寵的人,那么他在任何人的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的人格獨(dú)立完整。所以說,得寵也是卑下的,并不光榮,即所謂的“寵為下”。
一般人對于身外的寵辱毀譽(yù),莫不過分重視,就像如臨大患一樣,甚至許多人重視身外的寵辱毀譽(yù)遠(yuǎn)超過了自己的生命。老子提醒大家將注意力從外在的榮辱轉(zhuǎn)移到“身”上,要人貴身就像關(guān)注大患一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