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跟我識中藥》專欄第294期內容,感謝您的支持與分享!每天學一點,健康生活常相伴!
半夏是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球莖,下生須根。葉柄長,下部內側生有珠芽,初時單葉,成長葉3片呈橢圓或被針形?;ㄇo直立且長于葉,頂端生肉穗狀花序,上部附屬物由中軸延伸成鼠尾狀,伸出于佛焰苞外。漿果卵狀橢圓形。花果期6~8月。春季末挖球莖,漂外皮曬干備用。炮制方法不同療效不同。產于四川,湖北荊州次之,其他大部均有分布。別名有地文、和姑、地珠半夏、麻果、地雷公、三葉半夏、守田、水玉,山東稱為天落星。
臨床應用
1.濕痰,寒痰證。
半夏味辛性溫而燥,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尤善治臟腑之濕痰。治痰濕壅滯之咳嗽聲重,痰白質稀者,常配陳皮、茯苓同用,如二陳湯(《和劑局方》);濕痰上犯清陽之頭痛、眩暈,甚則嘔吐痰涎者,則配天麻、白術以化痰息風,如半夏白術天麻湯(《古今醫(yī)鑒》)。痰飲內盛,胃氣失和而夜寐不安者,配秫米以化痰和胃安神。
2.嘔吐。
半夏味苦降逆和胃,為止嘔要藥。各種原因的嘔吐,皆可隨證配伍用之,對痰飲或胃寒所致的胃氣上逆嘔吐尤宜,常配生姜同用,如小半夏湯(《金匱要略》);配黃連,則治胃熱嘔吐;配石斛、麥冬,則治胃陰虛嘔吐;配人參、白蜜,則治胃氣虛嘔吐,如大半夏湯(《金匱要略》)。近代以本品制成注射液肌注,用治各種嘔吐。
3.心下痞,結胸,梅核氣。
半夏辛開散結,化痰消痞。治痰熱阻滯致心下痞滿者,常配干姜、黃連、黃芩以苦辛通降,開痞散結,如半夏瀉心湯(《傷寒論》);若配瓜蔞、黃連,可治痰熱結胸,如小陷胸湯(《傷寒論》);治梅核氣,氣郁痰凝者,配紫蘇、厚樸、茯苓等,以行氣解郁,化痰散結,如半夏厚樸湯(《金匱要略》)。
4.癭瘤,痰核,癰疽腫毒及毒蛇咬傷。
本品內服能消痰散結,外用能消腫止痛。治癭瘤痰核,常配昆布、海藻、貝母等;治癰疽發(fā)背、無名腫毒初起或毒蛇咬傷,可生品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
【用法用量】煎服,3~10g,一般宜制過用。炮制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其中姜半夏長于降逆止嘔,法半夏長于燥濕且溫性較弱,半夏曲則有化痰消食之功,竹瀝半夏,能清化熱痰,主治熱痰、風痰之證。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其性溫燥,陰虛燥咳,血證,熱痰,燥痰應慎用。生半夏有毒,可用生姜來解,若中毒請及時就醫(y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