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影視播放“潛規(guī)則”屢屢沖上熱搜榜。比如,有些影視劇存在“未播先評”現象。據央視報道,某古裝劇正式上線時間推遲約1個小時,可在某知名打分平臺,大量評分卻在原定時間集中涌現;某懸疑網劇首播前兩集后,網上涌現出大量質疑女主角的一星短評,可問題是,此時女主角的劇情還未播出。
看過新聞,不得不感嘆,現實比劇情更“魔幻”。鏡頭有“穿幫”的,而點評則直接玩起了“穿越”。“超前點評”進一步揭開了“水軍控評”的潛規(guī)則。對此,萬不能只是當笑話看。眾所周知,“先看后評”是最基本的規(guī)則,而“未看先評”“超前點評”這種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帶節(jié)奏”的做法,已經扭曲、顛倒了這一規(guī)則,直接影響著人們最基本的價值判斷,這不僅是對影視生態(tài)的破壞,更架空了人們的知情權、評價權,是對基本規(guī)則、大眾認知的不尊重。拍影視劇時,劇本可以改來改去,可現實不是影視,情節(jié)豈能隨意編造。
道理普通人都懂,資源豐富的“控評方”難道不懂?顯然,不是不懂,只是流量、利益太過重要,而造假、違法成本太過低廉。流量至上是“控評”的“原始欲望”,有流量演員參與的影視作品,“控評”現象也就越多。從“控評”載體上看,既有社交平臺,也有虛擬空間,還有自媒體等;而從“控評”渠道上看,則有完整的產業(yè)鏈,既有發(fā)單者,也有接單者,“網絡水軍”組織有序、任務清晰,單個點贊、評論1元錢甚至幾毛錢的價格,就可以吸引大批“水軍”接單。渠道如此多樣,鏈條如此完整,“控評方”難免以身試法,惡意“帶節(jié)奏”,獵取流量。
關鍵是,對這種混淆是非的行為,監(jiān)管、懲罰卻顯得很是薄弱。事實上,對這種行為已經有法可依。早在今年2月,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明確指出,電視劇控評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另外,國家網信辦近年來也出臺了《網絡信息內容生態(tài)治理規(guī)定》《互聯網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guī)定》等,對“水軍控評”行為作出細化規(guī)制。可問題是,對“控評”行為的舉證難度很大,一方面,評論本身就具有主觀性,如何區(qū)分惡意評論和網友真實感受難度很大;另一方面,“控評”屬于網絡行為,極具隱蔽性,對網絡取證的認定也很難,諸多因素導致對“控評”行為雖是人人喊打卻總難打到實處,對“控評”亂象進行懲罰的案例也少之又少。
網絡生態(tài)事關重大,對待惡意“控評”,無論是平臺,還是監(jiān)管,都有很大作為空間,亟待通過技術革新、監(jiān)管革新等多種方式,對“控評”亂象進行實實在在的打擊。試想,倘若影視作品比拼的不是品質的好壞,而是誰的資本雄厚,誰的“控評”效果好,必然會造成“劣幣驅良幣”的不良后果,影響影視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作者:張成林
來源: 海南日報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