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帶大家來盤點下心理學中的十個經(jīng)典效應,相信看完能對您在認識自我及社會生活中有所啟發(fā)和幫助?
“瓦倫達效應”是指人在巨大心理壓力下患得患失的心態(tài),太在乎能不能把一件事做好,心理負擔過大,結(jié)果適得其反,把事情弄砸。
“瓦倫達效應”源于鋼索表演藝術(shù)家瓦倫達。瓦倫達以走鋼索這種高危表演為生,之前從未出過事故。1978年,73歲的他覺得自己年歲已高,準備在退休前做最后一次鋼索表演作為自己的告別演出。但這次告別演出卻讓他送了性命。當瓦倫達剛剛走到鋼索中間,做了幾個難度并不大的熱身動作,就從鋼索上掉了下來,搶救無效當場身亡。
“我知道,這次一定會出事?!彼诔鰣銮熬筒粩嗟卣f,“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薄耙郧懊恳淮纬晒Φ谋硌葜?,他都只是想著走好鋼絲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而在最后一次的表演中,瓦倫達太想成功了,反而無法專注于事情本身,變得患得患失?!笔潞?,他的妻子分析道。
“庫里肖夫效應”是指旁觀者將自身的經(jīng)驗投射到了眼前的事物中,他看到的更多的是自己內(nèi)心的聯(lián)想。
“庫里肖夫效應”源于蘇聯(lián)導演庫里肖夫,來自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有一天庫里肖夫給著名演員莫茲尤辛拍攝了一組沒有任何面部表情的特寫鏡頭,然后把這些完全相同的特寫鏡頭與其他影片的片段拼接成三種組合:
第一個組合是特寫后面接了一盤湯的鏡頭。第二個是特寫后面接了一個躺在棺材里的女尸鏡頭。第三個是特寫后接著一個小女孩在玩耍的鏡頭。
庫里肖夫把這三種組合影像放映給觀眾看時,發(fā)現(xiàn)他們有著不同的觀看感受:莫茲尤辛看著那盤湯時,表情是沉思安靜的;看著棺材時,表情是悲傷沉痛的;看著小女孩時,表情是愉悅輕松的。但事實上,莫茲尤辛自始至終都毫無表情。
有時候人們看到的外在世界,其實是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一個投影,他只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事,看見自己愿意看見的事。
“巴納姆效應”是指我們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tǒng)的、概念化的概念,然后直接套用在自己身上,借助外部的信息來評判自己,即使這種概念十分空泛,并沒有什么道理。
“巴納姆效應”源于著名的雜技表演者巴納姆。巴納姆的演藝生涯非常成功,后來他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的節(jié)目之所以大受歡迎,是因為其中包含了一些人人都很喜歡,并且很容易就對號入座的東西。
很多社會現(xiàn)象背后都有“巴納姆效應”的影子,如算命、星座學等。
鳥籠效應是指人們在偶然獲得的一件自己原本不太需要的物品,為了避免浪費或者其他原因,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繼續(xù)添加自己本不需要的東西。
心理學家詹姆斯和物理學家卡爾森是一對好朋友。有一天,詹姆斯對卡爾森說,“我會讓你不久就養(yǎng)上一只鳥?!笨柹犃?,當時不以為意。沒過幾天,詹姆斯就把一個漂亮精致的鳥籠當作禮物送給卡爾森。不久,卡爾森發(fā)現(xiàn)只要有朋友到他家里來做客,看見了鳥籠,幾乎都會問他鳥到哪去了。
剛開始,卡爾森會一遍又一遍地向朋友解釋這個鳥籠只是別人送來的禮物,但后來面對朋友們不斷的詢問,卡爾森感到厭煩。于是在某天,卡爾森買了一只鳥放在鳥籠里。
美既好效應是指對一個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們很容易誤認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錯。
美既好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麥克尼爾提出,它認為人們會因為一個人的外貌而產(chǎn)生與此相關(guān)的判斷。這也是“以貌取人”的一種說法,但這種印象往往會影響對一個人公正客觀的判斷,印象一旦以情緒為基礎(chǔ),這一印象常常會偏離事實。
拆屋效應是指先提出很大的要求來,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
拆屋效應來自于魯迅在《無聲的中國》中所說的一句話:“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diào)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里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diào)和,愿意開天窗了?!?/span>
比如我們在買東西時的討價還價就是拆屋效應最常見的應用。當你提出一個不合理的高要求時,對方會權(quán)衡得失進行調(diào)整,并會做最壞的打算。如果你之后再提出一個比較合理的要求,對方可能就會因為第一個要求的影響而讓步去滿足你的要求。
首因效應又叫第一印象效應,是指如果一個人在最初的交際中給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那么人們就愿意和他接觸,這種第一印象留下的好感也會對以后的交往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首因效應在人際交往中被廣泛應用,基本上每個人都會注重自己給人的第一印象,希望能給人留下好印象。在心理學上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習慣對看見的人和事進行歸類和整理,簡單來說就是“貼標簽”。當我們首次接受到來自外部的信息,就會在頭腦中形成一個認知的框架,后來接受的信息就會被整合到形成的框架上,一旦定型就很難改變。
羊群效應是指如果有一只羊做出了異常的舉動,跑向某個地方,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蜂擁而上。
如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所說:“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span>
簡單來說,羊群效應就是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普遍存在于人群中,大眾常常會選擇追隨時下流行的熱點,跟風去做當下流行的事情,以尋求在社會上的一種歸屬感。很多時候我們持有的普遍認為“正?!钡挠^點本質(zhì)上并非正確,只是主流的大部分人會持有這種觀點。要注意的是,這種心理是普遍且正常的,但要注意保持清醒,把握尺度,避免因“盲目從眾”導致自身權(quán)益的損害。
路西法效應是指受到特定情境或氛圍的影響,人的性格、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會表現(xiàn)出來的不可思議的一面,路西法效應體現(xiàn)了人性中惡的一面。
路西法效應來自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的著名的“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一批彼此并不相識的身心健康、情緒穩(wěn)定的大學生當作實驗者被隨機分為獄卒和犯人兩組,接著被置身于模擬的監(jiān)獄環(huán)境。試驗僅僅進行了一周,情況就漸漸失去了控制:充當獄卒的慢慢變得殘暴兇惡,充當犯人的變得越來越逆來順受,最終原定兩周的實驗不得不宣告提前終止。
路西法在圣經(jīng)故事中曾是最美麗、最強大的天使,但是因為嫉妒亞當發(fā)動叛亂,后來被上帝打入地獄,成為了邪惡的墮天使。“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直白的展現(xiàn)了人性的脆弱和不堪,一旦受到某個特定的情境的激發(fā),人性中惡的一面就會涌出,我們便會變成路西法般的惡魔。
鯰魚效應是指鯰魚在攪動小魚生存環(huán)境的同時,也會激活小魚的求生能力。
以前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后來有人發(fā)現(xiàn),如果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鯰魚,成活率就會大大提高。這是因為鯰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后,就會“性情急燥”,四處亂游,這對于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這種攪動會讓它們緊張并加速游動,從而提升沙丁魚的存活率。
鯰魚效應可以應用到社會生活或是企業(yè)管理中,通過某種刺激的手段或措施,從而激活個體或是組織活躍起來,重新煥發(fā)生機。
感謝您的閱讀。聊東聊西聊世界,我是長木,希望能幫您進一步了解這個世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