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北宋時期第一尊藝術大神,代表著宋代文學藝術的最高成就。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散文進入唐宋八大家之列并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又與陸游并稱蘇陸;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其畫則開創(chuàng)了湖州畫派。蘇軾在書法方面和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現(xiàn)存詩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調(diào)歌頭·中秋》、《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同時他在教育、醫(yī)藥、美食等方面也有觀點。東坡肉便是。作為北宋文學史上的大IP,蘇東坡還有一個別致的身份,那就是“美食家”。“自笑平生為口忙”是他最寫實的狀態(tài),在長江里摸魚、到西山中做餅、城郊的野菜、市場上的豬肉等都是他餐桌上的美味,甚至他還將此寫進了詩文,留下了菜譜。我是不太喜歡吃肉的,但喜歡吃東坡肉。蘇軾婚后不久,應邀去黃庭堅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趕來請他馬上回去,說夫人有急事。黃庭堅有心諷刺,吟道:“幸早里(杏、棗、李),且從容(蓯蓉為一味中藥)。”這句里含三種水果名,一種藥名。蘇軾頭也不回,蹬上馬鞍就走,邊走邊說:“奈這事(柰,蘋果之屬、蔗、柿)須當歸(當歸為中藥名)。”東坡居士的才思實在令人拜服。由此可以看出,蘇軾對于中草藥很熟悉。從料理江鮮的《煮魚法》到調(diào)制菜羹的《東坡羹頌》,以及人人皆知的東坡肉,更是出自于他的《豬肉頌》,蘇東坡熱愛生活,以美食縱享生活每一刻。
蘇軾一生與洛陽淵源極深。蘇軾雖然是洛陽的一名資深的過客,但卻是詩人深情凝望的城市。
蘇軾第一次途經(jīng)洛陽:嘉祐元年(1056),蘇軾父子三人赴京城汴梁應試。三月從眉州出發(fā),天府到中原,天遙地遠,山重水復幾千里。翻越秦嶺,過長安。從崤山北路進入中原。崤山北道是宋代關中和西京洛陽的陸上交通要道。蘇軾三人行至陜州,馬匹累死,只好改乘驢子至澠池,在奉賢僧舍寄宿,經(jīng)新安至洛陽。
北宋時,洛陽人文薈萃,風景殊勝。洛陽,是北宋之西京,又是河南府所在地,是那個時候的網(wǎng)紅城市。“三蘇”經(jīng)過這里時正值春天。蘇軾睹景思人,寫了《一斛珠·洛城春晚》來表達對妻子王弗的思念之情:
“洛城春晚,垂楊亂掩紅樓半。小池輕浪紋如篆,燭下花前,曾醉離歌宴。自惜風流云雨散,關山有限情無限。待君重見尋芳伴,為說相思,目斷西樓燕。”洛陽的春天,從此在蘇軾的心中扎下了根。此后,他又數(shù)次經(jīng)過洛陽,每次都會想起這一年的春光。
說起蘇軾對妻子王弗的感情,莫過于那首著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橫空出世。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王弗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就有文化,16歲的時候嫁給了蘇軾。嫁給蘇軾的時候,正是蘇軾人生最得意的時候。二人夫唱婦隨,十分恩愛,王弗是蘇軾的賢內(nèi)助,可惜在她27歲的時候就離蘇軾而去了。公元1065年,蘇軾三十歲,這一年的正月,蘇東坡以鳳翔簽判任滿返京。而這年的五月,王弗卻病死于京師。
嘉祐二年(1057)三月,蘇軾兄弟進士及第,四月,蘇軾母親病故。父子三人于是年五月離汴京守孝返家。這是第二次過洛陽了,此次經(jīng)洛陽時亦當在嘉祐二年五月下旬。
蘇軾第三次途經(jīng)洛陽是嘉祐五年(1060)二月十五日,蘇軾守孝期滿,返抵京城汴梁。路過洛陽市正是牡丹盛開之時,詩人在此久留,見了不少朋友,寫下了許多關于牡丹的詩。到京城后,經(jīng)吏部“銓選”,蘇軾授河南府福昌縣(今宜陽)主簿。蘇軾的第一個官職,雖沒到任但是宜陽福昌依然留下了許多傳說。宰相富弼為宜陽福昌閣寫的碑文中提到了蘇軾的燕堂書齋。蘇轍任澠池縣主薄。蘇軾兄弟未及赴任。這是因為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學名家歐陽修搗的鬼。
蘇軾在京城會考時,主審官是歐陽修。他在審批卷子的時候被蘇軾華麗絕贊的文風所傾倒。當時歐陽修的門生曾鞏也在考場,為防徇私,那時的考卷均為匿名制。所以歐陽修雖然很想點選這篇文章為第一,但他覺得此文很像門生曾鞏所寫,怕落人口實,所以最后評了第二。一直到發(fā)榜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蘇軾。在知道真實情況后歐陽修后悔不已,但是蘇軾卻一點計較的意思都沒有,蘇軾的大方氣度和出眾才華讓歐陽修贊嘆不已:“這樣的青年才俊,真是該讓他出人頭地呀!”無論如何都要把兩兄弟拉到自己的群里。歐陽修在這里做了工作,推薦他們兄弟倆參加制舉考試。仁宗下詔制舉,這是北宋時期的自主招生,是為了選拔特殊人才舉行的特殊考試。仁宗在讀蘇軾兄弟的文章后,高興地說:“朕為子孫將來得兩位相才啊”。蘇軾被授鳳翔府節(jié)度判官。蘇軾任職書由王安石撰寫,收入在他的《王臨川集》中。這次經(jīng)過洛陽正是春天,蘇軾被洛陽美麗的春景深深陶醉。在他的詩詞里,至少有十四首關于牡丹的詩詞。
蘇軾第四次途經(jīng)洛陽:嘉祐六年(1061)蘇軾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署鳳翔府判官,十一月離京赴任,兄弟二人在鄭州西門外惜別后,經(jīng)洛陽至鳳翔任所。
蘇軾第五次途經(jīng)洛陽:治平元年(1064)鳳翔府任職期滿,十二月十七日自鳳翔過洛陽回京城。途徑洛陽時,當在二年正月上旬。
蘇軾第六次到洛陽是1066年,父親病逝,回老家奔喪經(jīng)過洛陽。
蘇軾第七次途經(jīng)洛陽:熙寧元年(1068),蘇軾兄弟為父守孝期滿,是年十二月離家赴京,二月到達汴京。途徑洛陽時當在正月末二月初。
我們通過一些詩詞也可以看到蘇軾的洛陽行跡:
芍藥櫻花兩斗新。名園高會送芳辰。洛陽初夏廣陵春。 ——蘇軾《浣溪沙》·在這場盛大的宴會上,滿園的芍藥櫻桃盛開,爭奇斗艷。洛陽初夏時芍藥盛開,廣陵春日繁花似錦。
伊川佚老鬢如霜,臥看秋山思洛陽?!K軾《郭熙畫秋山平遠》
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K軾《荔枝嘆》??上尻柫羰劐X惟演是忠孝世家,也為邀寵進貢牡丹花!
洛陽古多士,風俗猶爾雅?!K軾《司馬君實獨樂園》。
《司馬君實獨樂園》一詩后成政敵攻擊蘇軾譏諷朝廷的罪證,招致了牢獄之災。詩人不幸洛陽幸。北宋的黨爭,一邊是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一邊是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宋神宗支持新黨,司馬光干脆離開京師,退居洛陽獨樂園。
其實這也是蘇軾與洛陽的關系很密切的另一原因。當時的舊黨一派都在洛陽集聚。司馬光、二程、邵雍、富弼、文彥博、王拱辰等等。洛陽古多士,風俗猶爾雅。由此句也可看出蘇軾對這個城市的贊美喜愛多少也有點主觀的成分。
朝廷中的局勢已發(fā)生重大改變,年輕的宋神宗任用王安石推行變法,引發(fā)了新黨和舊黨之間的激烈爭斗。
父親蘇老泉曾告誡蘇軾:我之所以給你取名為軾,就是提醒你,才華橫溢必然會鋒芒畢露,鋒芒畢露必然會招致嫉恨、暗算,希望你在今后進入社會,要收斂鋒芒,應該像車軾一樣,雖然身處車子的顯要位置,卻很善于掩飾、保護自己,這就是無用之用。而對于蘇轍,他是想告誡他:轍是車輪走過的痕跡。大家說起車子的功勞,不會想到車轍,如果有了翻車之禍,罪責也算不到你的頭上,車轍很妥當?shù)奶幱诘湼Vg。我知道你的性情將來一定能夠避免禍患。
蘇軾知道自己的性格缺點,盡管多次被貶,但改變不了蘇軾的性格,這就是本性難移。所以說人的性格就決定了人的命運。蘇軾的第三位女人就是王朝云,他是最懂蘇軾的。晚年時,蘇軾被貶惠州,他遣散了他家中的所有侍女姬妾,唯獨王朝云要堅持跟蘇軾去天涯海角,死也不肯離去,蘇軾很感動。
有一天,王朝云為蘇軾唱歌,唱的是蘇軾那首《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p>
結(jié)果王朝云唱到一半的時候,“歌喉將囀,淚滿衣襟”,原來是“天涯何處無芳草”這句讓朝云淚滿衣襟,唱不下去。那么,王朝云為何唱到這一句就淚滿衣襟唱不下去了呢?
實際上,蘇軾的這句話是從屈原《離騷》中一句而來的,原句是說天下到處都有香草,你又何必只懷念著故國。意思是人生的理想既然在自己的國家不能實現(xiàn),你可離開故國呀!但無法離開,為什么無法離開,因為我深深的愛著那片土地。越是反話,越能說明他的痛苦。這就是為什么王朝云唱不下去了,因為她懂得蘇軾深深對國家對朝廷的忠。他們始于杭州西湖,終于惠州西湖。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我們熟悉的這首詩就是與王朝云有關。可謂是知己知音,因為瘟疫朝云染疾而去。
雖然一再被朝廷貶謫,但蘇軾依然沒有怨言,還是食君之祿擔君之憂。表現(xiàn)出一種士大夫出世入仕的胸懷。蘇軾是士大夫矛盾心情人格的鮮明化身。他一方面學優(yōu)而仕,一方面處處退而求其次,人生理想不得實現(xiàn),但他并沒有表現(xiàn)出怨恨,而是依然曠達。
那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最直接的證據(jù),我們要知道這首詩是蘇軾在元豐五年(1082)七月,也就是貶到黃州兩年半以后寫的。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很難想象,一個飽受牢獄之災和流放之苦的人,竟然能夠誕生出氣勢磅礴的“大江東去”來!這恐怕也就蘇軾能做到。我們在另一首詩詞里看得更清楚: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那么,最后來談談蘇軾的歸宿和洛陽的關系。
再來談談蘇軾的葬地。蘇軾為什么葬在今天的郟縣。青山處處埋忠骨,天涯何處無芳草?!凹此溃嵛裔陨较隆钡倪z囑。蘇軾死后,蘇轍將他的靈柩由常州運往汝州郟縣埋葬。十一年后,蘇轍也埋葬于此。后人又從四川找來其父蘇洵的衣冠一同安葬,這便是有名的“三蘇墳”。因為當時郟縣尚屬于汝州,而汝州又屬于河南府,是河洛的范圍。因此廣義上說蘇軾也是葬在洛陽。北宋的時候,皇帝都是葬在河南府鞏縣,因為洛陽是趙匡胤的老家。當時很多的北宋大臣都葬在了鞏義周圍,以示忠誠。蘇軾一生無論身處何方,無論遭受多少災難,都沒有忘記自己是大宋的一個臣子。為君分憂,滿懷報國熱忱是應盡的職責。
主辦:洛陽市隋唐史學會
作者: 洛水如煙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