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實踐,炁針療法的實踐每一天都有神奇發(fā)生,但只有療效能使炁針神奇不老。炁針的神奇,未知的真相,在時光的坐標上,中醫(yī)炁針實戰(zhàn)傳承論壇一直都在綻放著你想知道的那一段神奇的真相。
神奇——就在奇思妙想中產(chǎn)生!
成功——就在實踐中誕生!
任何一位中醫(yī)專家、中醫(yī)醫(yī)師的醫(yī)療技術或者是某一種特色療法,包括經(jīng)方,對某一種疾病的治療,它的治愈率至少要達到50~60%以上,它的有效率至少要達到90%以上,才能算得上是特色療法,精準的療法。
而炁針療法,前面我已經(jīng)解密了頭面部疾病的治療方法,如頭痛頭暈、三叉神經(jīng)痛、面肌痙攣、中風面癱和鼻炎,它的神奇療效都得到了很多老師臨床實踐印證,你見證了嗎?你執(zhí)行了嗎?知是行之時,行是知之成,聽到了不等于知道,知道不等于理解,理解不等于會用,會用不等于愿意用,愿意用不等于常用。接下來我繼續(xù)為大家解密炁針神奇背后的真相。
余炁針之道,為人療苦,精 在衷古醫(yī)訓,集各家所長,嫻熟解剖精要,剖析神針之精髓,取精祛糟,融會貫通;妙 在“氣道真經(jīng)”,由氣變?yōu)?,以炁為針,心神相應,入細入微?strong>神在隨針上下出入,直刺病根,觸激樞機,疏通炁道,逐邪扶正;奇在病者應手而起;異在一病一穴,一穴多針,一針多穴,一針中穴,一針不留,痛感微弱,炁至出針,針感仍在滯留相當一段時間,繼續(xù)發(fā)揮對人體自然調(diào)節(jié)機能之作用,大大提高了針療效果。伏思炁針一道,傳法千古,開課授徒,思慮至此,援筆著文,捋理章節(jié),經(jīng)論立法,標新立異,成炁針之經(jīng),存針灸風貌,亦先人之功耶!
就耳聾耳鳴來說,它是什么疾病呢?它是感覺性疾病、功能性疾病。那炁針又如何治療呢?療效又如何呢?且聽我娓娓道來!
耳聾耳鳴,因病情較為復雜,臨床醫(yī)師常常因此而棘手,諸多醫(yī)生認為人之所以耳鳴、耳聾,皆以為腎虛或神經(jīng)病變所致,其實不然。然亦有因氣閉、氣虛而患者,有因心衰、心陽不足而患者,有因風疾而患,有因火郁而患,有因痰疾而患等不可一概論也。若欲無此患,蓋亦不使腎至于虛,且不使氣、不用心可也。僅此,我深入研究學習歷代醫(yī)家對耳聾耳鳴的學術思想,與現(xiàn)代醫(yī)學解剖學結合起來,掌握了更多的醫(yī)學理論依據(jù),便于炁針結合經(jīng)方的臨床診斷和治療。
一、參悟歷代醫(yī)家對耳聾耳鳴的學術思想
凡耳聾、耳鳴、耳聹、耳痛,皆因太陽入耳聽損聰,氣滯多時耳必聾,鳴是風與氣相擊,痛應腦戶有邪風,腎熱郁蒸停耳患,日深疼痛出稠膿,不有稠膿非此患,只緣滴水入耳中。
《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主病·火類》中論述:
耳鳴有聲,非妄聞也。耳為腎之竅,交會手太陽、少陽、足厥陰、少陰、少陽之經(jīng)。若水虛火實,而熱氣上甚,客其經(jīng)絡,沖于耳中,則鼓其聽戶,隨其脈氣微甚而作諸音聲也?!督?jīng)》言:陽氣上甚而躍,故耳鳴也。
聾之為病,俗醫(yī)率以慓悍燥烈之藥制之,往往謂腎水虛冷故也。夫豈知水火之陰陽,心腎之寒熱,榮衛(wèi)之盛衰,猶權衡也,一上則必一下。是故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此平治之道也。夫心火本熱,虛則寒矣;腎水本寒,虛則熱矣;腎水既少,豈能反為寒病耶
耳鳴為病,并非耳聾,聽不見聲音,而是感覺有其他聲音的存在,如蟋蟀叫聲、蟬叫聲、流水聲等聲音干擾。耳為腎之竅,交會于手太陽、少陽;足厥陰、少陰、少陽。如果水虛火實,熱氣上沖,客其經(jīng)絡,沖于耳中,就會鼓其聽戶,隨其脈氣微甚故陽氣上甚而躍,故發(fā)為耳鳴。
耳聾為病,庸俗的醫(yī)生往往診斷為腎水虛冷所致,一貫都以慓悍燥烈(補腎壯陽)的藥物來治療耳聾;哪里知道水火有陰陽之分,心腎之寒熱之別,榮衛(wèi)之氣盛衰之辯,一上一下,一升一降都需要去慎重考慮;治療的時候氣上沖就要抑制下行,下陷必須升之,這才是平衡陰陽之道,所以,我們知道心屬于火,為本臟熱性,心虛就為寒之所患;腎臟本屬于水,其性屬寒,腎虛所患為熱矣(虛熱、虛火);腎水虧虛,哪來的寒邪為病呢?所謂耳聾有因水衰火實,熱郁于上,使聽戶玄府壅塞,神氣不得通泄。
古人有一種檢查是否耳聾的方法,叫做鳴天鼓。怎么檢查呢?先人告訴我們,雙手掌心閉塞耳朵,雙手手指在后腦勺輪換敲打,耳如鼓音,是謂鳴天鼓也。如果脈氣流行,而閉之于耳,氣不得泄,沖鼓耳中,故能聞之。如有壅滯,則天鼓微微作聞;如若天鼓無聞,則聽戶玄府閉絕,而耳聾無所聞也。
所以老人或久病之人,多為脈氣衰而多病,頭目昏眩,耳鳴或耳聾,上氣喘咳,涎唾粘稠,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肢體焦痿,筋脈拘倦,中外燥澀,便溺秘結,此皆陰虛陽實之熱證也,薯蕷丸主之。
凡是治聾,應適其所宜,若熱證已退,耳聾未見好轉,當以辛熱發(fā)之,三兩服不愈者,則不可久服,恐熱極而生其他疾病。若耳聾有熱證相兼者,宜以退風散熱涼藥調(diào)之,熱退結散而愈。如若耳聾較甚閉絕,亦為難愈。要謹慎考慮,不可攻之過極,反傷正氣,若非其病,不可服其藥,飲食同法。
二、 炁針取穴
《黃帝針經(jīng)》云: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傾,目為之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為痿厥心悗(mán)。補足外踝下留之。此三元真氣衰憊,皆由脾胃先虛,而氣不上行之所致也。加之喜怒悲憂恐,危亡速矣。經(jīng)過幾十年的臨床總結,我將即簡單而行之有效的治療耳聾耳鳴穴位歸納如下;
特定處方穴,下關穴、蝶骨穴、翳風穴。臨床運用的時候不要捻針,盡量做到凝神定炁,目無營物,神、炁、力合二為一,炁與針相融,候炁進針,炁至病所,皆用炁針居炁法主之,有立竿見影之效,如若無果,可根據(jù)臨床診斷疾病所患,選擇不同的經(jīng)絡患,取不同的配穴,我們可以參照以下方法取配穴。
1. 聾而不痛者,取足少陽經(jīng)穴的陽陵泉;
2. 聾而又痛者,取手陽明經(jīng)的合谷;
3. 耳聾無聞者,取耳中穴,手小指次指爪上與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
4. 耳鳴不休者,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
5. 耳中生風者,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左刺右,右刺左;
6. 腎虧火上者,取足少陰經(jīng)的太溪穴、督脈命門穴;
7. 手陽明之患,令人耳聾,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立聞;
8. 三焦阻絡者,取中渚穴;
9. 少陽受邪者,取丘墟穴;
10. 風痰阻絡者,取豐隆穴;
11. 暴聾暴鳴者,取四瀆穴,天牖穴;
我補充一下翳風穴的針刺方法,教科書上告訴我們直刺0.8~1.2寸,而我們?nèi)?/span>3寸毫針,直刺進入天部后,調(diào)轉針尖,向下、向前與直角各成30℃的角度,徐徐進針,刺入2寸半至3寸,不要捻針,炁至出針,針時炁至耳內(nèi)即可。
三、辨證論治,針藥組合
《醫(yī)林繩墨·耳》第七卷:氣虛耳聾,火聚耳鳴。此氣者,少陰腎經(jīng)不足之氣也;火者,少陽三焦有余之火也,氣當宜補,火當宜瀉。
炁針治療取穴:氣虛者,關元穴,百會前一寸;氣閉者,四瀆穴;少陰經(jīng)氣不足太溪;少陽三焦有余之火液門穴。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丹溪又曰:耳閉者,乃屬少陽三焦經(jīng)氣之閉也,耳鳴者亦屬少陽膽經(jīng)之火,痰之郁也。氣閉者,宜當清氣而開郁,痰火者,宜當降火而豁痰。又有氣逆壅盛而暴聾者,宜以清痰降火理氣為先;體虛不足而久聾者,宜以養(yǎng)血滋陰降火為要。至者耳鳴之癥,亦如是也?;蛘呔妹@難治,先用小柴胡湯清痰理氣,以治其標,后用補中益氣湯,益氣聰明湯,扶元益陰以治其本。致使水升火降,得以平和。此治聾之大法也。
至若腎虛而耳鳴者,其鳴不甚,當作勞怯而治,大病后而耳聾者,其聾氣虛,當作勞損而治,俱宜補中益氣湯,加知、貝、玄參、花粉之類。設或耳痛者,亦有腎虛不能制三焦之火,火挾熱而行上,致令耳內(nèi)作痛,其聲嘈嘈大鳴者也,治宜補腎降火,用四物湯加連翹、玄參、黃柏、知母、熟地、五味、黃芩、天花粉之類。
腎氣通于耳,足少陰腎之經(jīng),宗脈之所聚。勞動經(jīng)血,而血氣不足,宗脈則虛,風邪乘虛(鳳池穴),隨脈入耳,與氣相擊(命門穴),故為耳鳴。診其右手脈寸口,名曰氣口以前,脈浮則為陽,手陽明大腸脈也,沉則為陰,手太陰肺脈也(魚際穴)。陰陽俱虛者,此為血氣虛損,宗脈不足,病苦耳鳴嘈嘈是也,眼時妄見光(天柱穴),此是肺與大腸俱虛也(取合谷穴)。左手尺中,名曰神門,其脈浮為陽,足太陽膀胱脈也。虛者膀胱虛也(昆侖穴),腎(太溪穴)與膀胱合病。若耳鳴,忽然不聞,時時惡風,膀胱虛則三焦實(液門穴),實則克消津液,故膀胱虛也,耳鳴不止,則變成聾也。
總之,耳聾耳鳴從中醫(yī)理論中大道至簡來概括,耳為腎之竅,與手足少陽會于耳中,故耳病多于足少陰腎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和手少陽三焦經(jīng)有關。耳病所致之由有七,有實熱、有陰虛、有因痰、有因火、有氣閉、有肝風、有胎原所發(fā)而為??;證有五,為鳴、痛、腫、聾、聤是也?!贝蟾判虏《鄬崳珜儆诮?jīng),久病多虛,則偏于臟。但個別癥候與心、肺、頸椎病變有關,我們應該從整體出發(fā),不可拘泥。
少陽經(jīng)病變引起的耳鳴耳聾
耳鳴或如蟬嘈,或如水激,或如鐘鼓之聲,均系自覺癥狀。臨床多分為虛實兩大類,實證多由肝膽火氣上逆所致,《內(nèi)經(jīng)》所謂“一陽獨嘯,少陽厥也?!倍嗖话橛蓄^痛腦漲,心煩易怒,脈象弦滑之象,三陽之病獨取少陽,可用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湯或龍膽瀉肝湯主之,大便干結可加蘆薈以下降。
柴胡24克,生地30克,赤芍15克,大力子10克,當歸12克,川芎10克,連翹25克,黃芩12克,山梔子10克,天花粉12克,防風10克,炙甘草10克。
少陰經(jīng)病變引起的耳聾耳鳴
虛證多由腎虧陰火上炎,腦為髓之海,髓屬于腎,如用腦過度,正所謂《內(nèi)經(jīng)》所云:“髓海不足,則腦轉鳴?!倍喟橛蓄^暈目眩,心悸腰酸,三陰之病獨取少陰,治宜滋補少陰,可用補腎丸加靈磁石主之。
熟地30克,當歸15克,菟絲子15克,肉蓯蓉15克,山茱萸10克,黃柏12克,知母12克,破故紙10克,靈磁石15克,石菖蒲15g。
此外,怔忡患者亦有患耳內(nèi)轟轟作聲,其聲與心臟跳動相應,入夜更為清晰,妨礙睡眠,多與心臟疾病有關,治宜養(yǎng)血安神方劑中加入遠志、石菖蒲以通心氣。
當歸身15克,川芎15克,炒白芍15克,生地黃30克,黃連3克,陳皮15克,白術21克,茯神30克,炒酸棗仁21克,炒柏子仁15克,炙甘草10克,石菖蒲15克,遠志10克。
耳聾大部分都是因耳鳴誘發(fā)而來,除了氣閉暴聾沒有耳鳴以外,其他都是先耳鳴而后逐漸失去聽覺,因此,中醫(yī)先輩有因風而聾、因濕而聾、因虛而聾、因厥而聾、因猝而聾之分,但臨床多從耳鳴治療。
風與氣相博引起的耳聾耳鳴
耳聾和肺氣有著密切關系,特別是因風耳聾、猝聾(暴聾)皆由外感風寒所致,不可誤作腎或者是肝膽疾病所致,治療的時候應著重考慮調(diào)氣開郁、祛風化痰、溫陽化氣,溫通經(jīng)絡之法。
如桂香散加減:麻黃10g桂枝15g川芎10g白芷10g當歸10g細辛6g附子9g石菖蒲15g木香6g南星10g木通6g白蒺藜10g風車子30g炙甘草10g。
如若患者陽虛引起的耳聾耳鳴,可以選擇溫陽化氣,溫中健脾,祛風通絡,通關開竅,降逆化痰之法。
如黑附子75g干姜75g桂枝30g炙甘草30g麻黃10g細辛10g生白術30g法半夏30g陳皮20g石菖蒲20g白芷15g靈磁石20g路路通15g蟬蛻30g生姜45g。因處方有些獨特,所以煎煮中藥也有獨特的煎法。
煎煮方法:
1)附子先浸泡2小時,再煎1小時,之后與其它藥物共煎1小時。
2)其它藥物加入生姜45g浸泡1小時,之后與附子共煎1小時。
3)浸泡時加入足量的水,以免煎干,如若煎干,必須加入開水煎煮。
4)上藥共煎1次,分2~3服用,早晚或早中晚各服一次。
元氣虧虛引起的耳聾耳鳴
耳聾有聲音閉隔,一無所聞,也有不至無聲,但聽不真切,我們稱之為重聽,此證多因下元衰弱,精氣不足,以年老者多見。這類患者通??梢圆捎靡鏆怵B(yǎng)陰之法來處理。曰:“五臟皆稟氣于脾胃,以達于九竅;煩勞傷中,使沖和之氣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聾也。”李東垣曰:“醫(yī)不理脾胃及養(yǎng)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理也。
治療耳聾如河車大造丸:在《中醫(yī)藥學大辭典》中說:“此方又能烏須黑發(fā),聰耳明目,有奪天造化之功。”腎主骨生髓其華在發(fā),開竅于兩耳。能“烏須黑發(fā),聰耳明目”說明該方有補腎強腎之功。古代醫(yī)家,注重醫(yī)德,多無虛言。能如此盛贊之,必有其理。
風車子45g人參(或黨參)30g熟地30g紫河車15g天冬12g麥冬12g龜板15g黃柏10g茯苓10g杜仲10g牛膝10g郁金10g石菖蒲10g。滋陰清熱,補腎益肺。
治療耳鳴如益氣聰明湯:益氣指本方有補益中氣作用;聰明為視聽靈敏,聰穎智慧之意。本方黃耆、人參、炙甘草補中益氣;升麻、葛根升發(fā)清陽;蔓荊子清利頭目;芍藥平肝斂陰、黃柏清熱瀉火。服之可使中氣得到補益,從而清陽上升,肝腎受益、耳聾目障諸癥獲愈,令人耳聰目明之意。
炙黃芪30g,人參15-20g,炒白術20g,20g,升麻6g,葛根20g,蔓荊子10g,石菖蒲10g,砂仁10g(后下),炒白芍15g,紫丹參20g,炒黃柏10g,炙甘草6g。便稀溏加車前子20g(布包),炒山藥30g。每日1劑,用冷水(或溫水)浸泡半小時后煎3次,共取汁約450-600ml,混合后分3次,飯后2小時溫服。
痰厥郁熱引起的耳聾耳鳴
耳鳴證,痰火上攻,耳聾耳鳴。或鳴甚如蟬,或左或右,或時閉塞,世人多作腎虛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為鳴,郁甚則壅閉矣。若遇此癥,但審其平昔飲酒厚味,上焦素有痰火,只作清痰降火治之。大抵此癥多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惱怒而得,怒則氣上,少陽之火客于耳也。若腎虛而鳴者,其鳴不甚,其人多欲,當見勞怯等癥。
痰火風濕氣閉可通。痰火因膏梁胃熱上升,兩耳蟬鳴。熱郁甚,則氣閉漸聾,目中流火,宜二陳湯加黃柏、木通、扁蓄、瞿麥;
半夏15g,陳皮15g,白茯苓15g,炙甘草15g,扁蓄15g,木通10g,瞿麥15g黃柏12g,生姜15g,石菖蒲15g,郁金12g。
附注*頸椎病病變引起的耳聾耳鳴
除此之外,還有頸椎病變引起耳聾耳鳴,也叫神經(jīng)性耳聾耳鳴。往往臨床醫(yī)生會被忽視,據(jù)我臨床經(jīng)驗得知C1~C2椎周肌、枕肌感受風寒或高燒、或者外傷后殘留瘀血,導致椎周肌、枕肌攣縮或無菌性炎癥發(fā)生水腫或者錯位引起病變,對耳大神經(jīng)生理狀態(tài)改變發(fā)生耳聾耳鳴。
這種病變環(huán)境除了耳聾耳鳴以外,多般還會發(fā)生下癥狀:
如第C1會有頭痛、偏頭痛、高血壓、失眠、健忘、倦怠、焦躁、眼花、嘔吐、做夢、發(fā)汗、發(fā)燒、發(fā)冷、心悸、喉啞、呼吸不暢癥狀。
局部痛反射性質(zhì):急性或慢性在C0-C3之間,局部反射痛,有時向下反射到肩胛之,皮神經(jīng)節(jié)反射痛,在頭的頂部。
第C2會有眼疾、盲視、斜視、耳疾、襜語、鼻竇炎、鼻過敏、重聽、舌下腺炎、癲癇、聲音沙啞、耳痛、頭痛、頭暈、耳鳴癥狀。
局部痛:急性或慢性,痛區(qū)在C1-C4之間;
局部反射痛:有時向上反射到耳后,有時向下反射到兩個肩胛骨之間;皮神經(jīng)節(jié)反射痛:在臉之中部(包括前額、眼、鼻、嘴)及后頸。左右旋轉受限,且有痛端。
臨床診斷:在第一和第二頸椎的棘突(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橫突、以及枕肌和椎周肌處查找病變部位,如果這些部位的某一個或幾個部位有明顯的壓痛或酸痛點或結節(jié)點,均為此部位有病變。病變部位也是炁針治療耳聾耳鳴的治療點。
炁針治療:
1. 依據(jù)診斷病變部位作為治療點;
2. 依據(jù)疼痛反映的深淺指定用針長短;
3. 按照炁針的臨床心法進行針刺,針尖到達病灶部位,炁至病所(有立竿見影之效),用神龍擺尾法,數(shù)秒出針。
4. 針后補充手法,放松肌肉,在做頸椎整脊手法。三至五天一次,一般1~3次而愈。
中藥治療:
治宜疏風解肌,通關開竅,活血消腫,疏通血脈之法。處方如下;
葛根60克,桂枝30克,赤芍藥30克,白芍藥15克,生甘草10克,升麻15克,白芷15克,防風15克,金蕎麥15克,石菖蒲15克,靈磁石15g,風車子45克,路路通15克。
凡頸椎病所致的耳聾耳鳴,皆可以用之,一天一劑,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其效果在一二劑以內(nèi)即有效果,臨床療效不勝枚舉。
四、臨床舉隅
龐某,女,47歲,農(nóng)民。
1998年1月6日初診:兩個月前因情志不暢,出現(xiàn)右側耳鳴,耳后部疼痛,伴有頭暈,煩躁易怒,夜寐不安,胸悶,善太息。舌苔薄黃膩,脈弦。
辨證:患者因情志不暢,肝郁化火,火熱上逆則耳鳴,頭暈,耳后痛。肝熱擾及心神則煩躁易怒,夜寐不安。肝主疏泄,肝郁則胸悶善太息。舌苔薄黃,脈弦為肝火旺盛之象。
治則:疏肝解郁,清熱養(yǎng)陰。
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12克,炒山梔10克,柴胡12g克,羌活10克,防風10克,川芎10克,當歸12克,菊花12克,半夏12克,厚樸10克,茯苓15克,紫蘇梗6克。7劑,水煎服。
取穴:下關,蝶骨穴,翳風穴。
手法:先取下關刺之,炁針居炁法,無果次刺蝶骨穴,無須捻針,直接用居炁法,無應再刺翳風穴,無須捻針,直接用居炁法,不留針,針后立效。
1998年1月15日復診:上法治療兩次后,耳后疼痛消失,頭暈、耳鳴明顯減輕,眠差好轉。
取穴:下關,蝶骨穴,翳風穴。
手法:原方法不變。
1992年1月23日復診:已針兩次,耳鳴聲減小,間隔時間延長,但勞累后易復發(fā),舌苔薄白,脈沉弦。更方如下;
風車子45g柴胡24g黃芩12g黨參12g半夏12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棗5枚牡蠣30g竹茹15g石菖蒲15g靈磁石15g
取穴:下關,蝶骨穴,翳風穴;加太溪、太沖。
手法:同前。
本病案應用炁針結合經(jīng)方治療,服用中藥21劑,炁針3次,諸癥悉除。
杜某某 患者,男,53歲,國企干部
2001年10月5日初診:一個月前因外出勞累,突發(fā)兩耳耳鳴,如鐘鼓聲,按壓耳前則鳴聲減小,勞累后加重,平素腰酸痛,下午為甚,頭沉、眠差,口干,煩躁,在外院檢查診斷為神經(jīng)性耳鳴,服中西藥無效,舌苔薄白,脈沉緩,左關弦。
辨證:“腰為腎之府”,患者平素腰部酸痛,為腎陰虧之證,腎陰不足,不能滋養(yǎng)肝本,肝火從上,經(jīng)氣閉阻,故見耳鳴、頭沉、口干、煩躁、眠差等癥。
治則:補益肝腎,開竅聰耳。
取穴:下關,蝶骨穴,翳風穴,四瀆穴、太溪。
手法:先取下關刺之,炁針居炁法,無果次刺蝶骨穴,無須捻針,直接用居炁法,無應再刺翳風穴,無須捻針,直接用居炁法,不留針,針后立效。
共針6次,雙側耳鳴完全消失,隨訪半年未見復發(fā)。
袁某,男,48歲,公務員。
2010年3月7日初診:患者7年前突感雙耳鳴響,隨之出現(xiàn)聽力減退,眠不實,多夢。經(jīng)檢查診斷為“神經(jīng)性耳聾”。曾采用高壓氧及針灸中藥等多種治療效不著。耳鳴為低音調(diào),左耳為甚。檢查:雙耳聽力下降,舌苔薄白中心膩,有齒痕,脈沉緩尺弱。
辨證:患者年近五十,肝腎陰虛,肝陽浮越于上故面頰潮紅。腎開竅于耳,腎精不足,不能上榮于耳,則雙耳閉塞不聰。
治則:益肝腎,兼以潛陽。
取穴:下關,蝶骨穴,翳風穴,四瀆穴、太溪。
手法:與前方法等同,3天針一次。
二診:上法治療后,耳鳴、聽力明顯減輕。舌苔薄白,脈沉細左關弦,為加強滋腎養(yǎng)陰之效,兼用六味地黃湯加減。
方藥:山茱萸12克,淮山藥12克,白芍10克,生地10克,甘草10克,菊花12克,澤瀉10克,茯苓15克,當歸12克,細辛3克。7劑,水煎服。
取穴及手法:同前。
三診:針2次后,兼服中藥,聽力略有增加,耳鳴明顯減輕,舌脈同前。
取穴:下關,蝶骨穴,翳風穴,四瀆穴、太溪。
手法:同前。
四診:前法治療3次,耳聾明顯減輕,聽力增加,耳鳴時輕時重。苔凈,脈沉細。陽亢情況已逐漸消退,在補陰藥中可加溫陽藥物。
方藥:山茱萸12克,淮山藥12克,當歸12克,赤芍12克,川芎10克,靈磁石15克(先煎),菊花12克,仙靈脾10克,肉桂10克,附子10克,懷牛膝10克。7劑,水煎服。
取穴:同前。
五診:已針4次,耳鳴明顯減輕,耳聾亦逐漸恢復,右耳原已喪失聽力,現(xiàn)亦能聽到鐘表聲,左耳聽力恢復,一般講話基本能聽清。眠好,二便調(diào),苔薄黃,脈沉細。按上法治療一次,停針休息10天。
六診:已針5次,病情穩(wěn)定,耳鳴輕,鳴聲小,聽力恢復與正常比較稍差。舌苔薄白,脈沉緩。此療程以清肝益腎、鞏固療效為主。中藥以六味地黃湯加柴胡、龍膽草、石菖蒲、靈磁石等藥,平肝清熱通竅為主。
共針6次,患者耳鳴大減,左耳聽力恢復正常,右耳聽力略差,余癥悉除,服藥鞏固療效。
方藥:風車子45克,山茱萸30克,淮山藥30克,澤瀉30克,茯苓45克,靈磁石45克,石菖蒲25克,赤芍30克,菊花30克,生地45克,龍膽草6克。
按語:《靈樞·經(jīng)脈》篇指出:“手少陽之脈……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手太陽之脈……卻入耳中”,“足太陽之脈……從巔至耳上角”,“足陽明之脈……上耳前”,完全說明了在十二經(jīng)脈中有五條經(jīng)脈聯(lián)絡于耳,其中手、足少陽經(jīng)與手太陽經(jīng)脈均入耳中,故耳鳴、耳聾與此三經(jīng)有著密切的關系。故炁針療法治療耳聾耳鳴依據(jù)中醫(yī)整體觀、經(jīng)絡學、解剖學的理論體系,大道至簡地取了翳風穴、上關穴(蝶骨穴)、下關為主穴,調(diào)節(jié)氣血陰陽平衡,激活耳神經(jīng)感覺功能,達到疏通經(jīng)絡,開竅聰耳的治療目的。
《內(nèi)經(jīng)》中又曰:“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厥陰之勝,耳鳴頭眩”。故在臨床上要辨證審因,對證施治,才能提高療效。例一為肝郁化火,火熱之邪上逆而致耳鳴,頭暈。故而瀉肝俞、期門(俞募相配),以疏肝解郁,太沖為肝經(jīng)之原穴,用瀉法以清其源,即“病在上,取之下”之意,內(nèi)關為手厥陰經(jīng)之絡穴,刺之可鎮(zhèn)靜安神。用中藥龍膽瀉肝湯加減,加強了清肝瀉火的作用,病癥明顯減輕。補腎俞,以滋水涵木,故病愈。
例二、例三均因肝腎陰虛,虛火上擾所致。補腎俞和配腎經(jīng)原穴太溪,以滋腎培源,“壯水之源,以制陽光”,中藥六味地黃湯加減,加強了滋腎培元的作用,針藥相合而收效。
附*經(jīng)方治療頑固性中耳炎
肝風郁滯,耳內(nèi)生瘡有膿者,選抑肝消毒散:山梔15g柴胡12g黃芩12g連翹30g防風15g荊芥9g生甘草6g赤芍9g歸尾9g燈心6g金銀花30g。
老年人腎虧、虛火上炎引起的中耳炎:知柏地黃丸主之。
外用:苦參125g,麻油300g,將麻油置于鍋中燒開,再將苦參置入,待苦參轉黃色取出,加入10克冰片,即刻停火,取油,待油冷卻后置入玻璃瓶中儲存?zhèn)溆?。使用時用雙氧水清洗耳內(nèi),再用棉簽棒將耳內(nèi)收干,滴入2~3滴香油入耳,外用棉球塞耳,一天一換,3至五天痊愈。
炁針治療:針下關穴、翳風穴即可。
附*耳朵疼痛方
中藥治療:
梔子清肝湯:山梔子15g石菖蒲15g柴胡15g當歸15g黃芩12g黃連6g丹皮9g牛蒡子9g生甘草6g,一天一劑,水煎服,3~7劑可愈。
炁針治療:
針下關穴、翳風穴即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