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老子《道德經(jīng)》第46章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即:天底下最大的禍害,莫過于不知足,最大的過失莫過于貪得無厭。所以說,人要知道欲望有度,不貪得無厭,這樣才能保持恒久的滿足。
可能有人要反問:《易經(jīng)》中不是說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嗎?就是說人應該效仿天地那樣,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嗎?為什么老子還告誡人脈要適可而止呢?
老子《道德經(jīng)》解釋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由此可見,我們讀書學習、做事情需要不放棄不拋棄,不斷做加法,在日積月累中不斷精進自我;但是為人處世之道方面,我們又需要學會做減法,慢慢降低自己的欲望,以免發(fā)生物極必反、盛極而衰。
02
人人都渴望金錢、地位、名聲,但是名利過頭了,就會給自身帶來禍患。
名利是一把雙刃劍,可以榮耀一個人,也可以給一個人帶來禍患。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44章寫道: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即: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比如說,文種和范蠡一起輔佐越王勾踐成功復國,但是兩個人的選擇不同,結(jié)局也不同。
范蠡深知“功成身退”是天之道,因此馬上激流勇退,過去了隱居的生活;范蠡還勸文種盡早隱退,但是文種舍不得眼前的榮華富貴,還自恃功高,最后被越王勾踐賜死。
文種,做人不懂得知足,因此招致了大禍患;反觀范蠡,當上平民百姓后,三次經(jīng)商成巨富,又三散家財,最后名利雙收、得以善終,還被后世奉為財神爺。
03
現(xiàn)在的社會很浮躁,人人都在想著如何賺錢,而要賺更多的錢,好像永遠不知道知足。但是,我們的身體只有一個,弄壞了,就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一位腦科醫(yī)生告誡大家:我不知道你一個月掙多少錢,熬夜加班又能賺多少錢,但是腦出血起步價就是5000元,腦梗取栓起步價要8萬。
年輕時,我們靠身體賺錢;老了后,我們又得花錢養(yǎng)身體。
人為了錢而犧牲了健康,然后又犧牲了錢,來找回健康,然后我們對未來如此焦慮,以至于不能享受現(xiàn)在的生活。
生活,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活著好像永遠不會死去一樣,
然后某一天突然去世了,才發(fā)現(xiàn)自己從來沒有真正活過!
對于普通人來說,賺到的每分錢,大都是靠透支身體得來的。我們想要的越大,最后虧欠身體和家人就越多,這就好比是飲鴆止渴、竭澤而漁一樣,非常的劃不來。
因此,老子《道德經(jīng)》第44章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可鯋郾卮筚M;多藏必厚亡。
即:名聲和自己的生命相比哪一樣更親呢?自己的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更為貴重呢?獲取和丟失相比,哪一個更有害呢?過分的追求美名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多的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
04
物質(zhì)上的美好生活,固然是人們應該努力追求的,但也不能忽略了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
什么叫富有?知足者富!
什么叫窮?就是你的欲望太多,就叫窮!
人的欲望一旦膨脹,一發(fā)不可收拾,永不知足,就會物極必反,迎來大禍害。
石崇是西晉的大富豪,他不僅富可敵國,還喜歡炫富,專門修建“金谷園”以供自己玩樂。最后他盛極而衰,被朝廷查抄財產(chǎn),同時被誅滅三族。
石崇被裝在囚車上拉到東市,這才悔悟道:“這些奴才是想圖我的家產(chǎn)??!”押解他的人答道:“知道是家財害了你,為何不早點把它散發(fā)掉!”石崇無言以對。
試想一下:石崇如果懂得早點散盡家財,也不知道遭人嫉妒和眼紅,最終遭遇如此大的災禍。
再看清朝的大貪官和珅,也是私欲膨脹,貪得無厭,最后落得個被皇帝賜死的下場。
據(jù)說,朝廷在和珅家抄家的財產(chǎn)價值白銀八億兩,相等于當時清政府十五年收入。
所以說,人若是不懂得不知足,就是最大的禍患。
反之,知足常樂,身心富足,最是受用。
正如曾國藩在家書中告誡弟弟時所說: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懷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