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xiàng)超值服

開通VIP
中醫(yī)必背叢書----之十三!

二十五、《筆花醫(yī)鏡》用藥論    


一、心部藥隊(duì)
其癥為驚悸、不得臥、健忘、虛痛、怔仲、遺精
心 部 手少陰屬臟
心體屬火,位南方,色現(xiàn)赤,胸下岐骨陷處,其部位也。凡額上,手、足心,皆其所轄。得血以養(yǎng)之,方能運(yùn)慧思,用才智。
心無(wú)表癥,皆屬于里。
心之虛,血不足也。脈左寸必弱,其癥為驚悸、為不得臥、為健忘、為虛痛、為怔仲、為遺精。
驚悸者,惕惕然恐,神失守也,七福飲、秘旨安神丸主之;不得臥者,思慮太過(guò),神不藏也,歸脾湯、安神定志丸主之;健忘者,心腎不交,神明不充也,歸脾湯、十補(bǔ)丸主之;虛痛者,似嘈似饑,似手摭心,喜得手按,洋參麥冬湯主之;怔忡者,氣自下逆,心悸不安,歸脾湯主之;遺精者,或有夢(mèng),或無(wú)夢(mèng),心腎不固也,清心丸、十補(bǔ)丸主之。
心之實(shí),邪入之也。心不受邪,其受者,胞絡(luò)耳。脈左寸必弦而大,其癥為氣滯、為血痛、為停飲、為痰迷、為暑閉、為蟲嚙。 氣滯者,或食脹、或怒沖煩悶而痛,沉香降氣散主之;血痛者,血凝于中,痛有定處,轉(zhuǎn)側(cè)若刀針刺,手拈散主之;停飲者,干嘔吐涎,痛作水聲川,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如有飲囊,則加蒼術(shù),名倒倉(cāng)法;痰迷者,頑痰壅閉,不省人事,清膈煎灌之;暑閉者,汗喘昏悶,先以消暑丸灌之,再用香薷飲加益元散;蟲嚙者,饑時(shí)作痛.面白唇紅,化蟲丸主之。
心之寒,脈左寸必遲,其癥為暴痛。
暴痛者,肢冷氣冷,綿綿不休,姜附湯加肉桂主之。
心之熱,火迫之也,脈左寸必?cái)?shù),舌尖赤,其癥為目痛、為重舌木舌、為煩躁、為不得臥、為癲狂、為譫語(yǔ)、為赤濁、為尿血。
目痛者,赤腫羞明,導(dǎo)赤散加連翹、菊花、蟬蛻主之;重舌、木舌者,瀉心丸主之;煩躁者,瀉心丸加竹卷心主之;不得臥者,暑熱乘心也,導(dǎo)赤散加益元散主之;癲狂者,棄衣罵詈,生鐵落飲主之;譫語(yǔ)者,邪熱攻心也,瀉心丸主之;赤濁者,萆薢分清飲加燈心、丹參主之;尿血者,阿膠散主之。
心部藥隊(duì)
【補(bǔ)心猛將】 北五味。
【補(bǔ)心次將】 棗仁、柏子仁、遠(yuǎn)志、丹參、龍眼、麥冬、當(dāng)歸、白芍、茯神。
【瀉心猛將】 石菖蒲、黃連、木通、朱砂、犀角。
【瀉心次將】山梔仁、連翹心、通草、車前子、竹卷心、燈心、蓮子心。 心部列方
【七福飲】 治心血虛而驚悸者。
人參 熟地各三錢 當(dāng)歸 棗仁各二錢 白術(shù)炒一錢五分 炙甘草一錢 遠(yuǎn)志五分
【秘旨安神丸】 治驚悸神魂失守者。
人參 棗仁 茯神 制半夏各二錢 當(dāng)歸 炒白芍 橘紅各一錢五分 五味子十粒 炙草五分 生姜三片
【歸脾湯】 養(yǎng)血安神。
人參 白術(shù) 當(dāng)歸 白芍 棗仁各一錢五分 黃芪半錢 遠(yuǎn)志七分 炙草五分 元眼肉五枚
【安神定志丸】 治心惕不臥。
茯苓 茯神 人參 遠(yuǎn)志各一兩 石菖蒲 龍齒各五錢
蜜為丸,以辰砂為衣。每服二錢。
【十補(bǔ)丸】 治血?dú)獯筇澲Y。
黃芪 白術(shù) 萸肉 杜仲 續(xù)斷 棗仁各一兩 大熟地三兩 人參 當(dāng)歸 白芍 遠(yuǎn)志各一兩 茯苓 山藥各一兩五錢 北五味龍骨 牡蠣各七錢五分
【洋參麥冬湯】治心經(jīng)虛熱而痛者。
洋參 麥冬 當(dāng)歸各二錢 生地三錢 白芍 丹參 釵石斛各一錢五分 犀角 甘草各五分
【清心丸】 清心火止夢(mèng)泄。
生地四兩 丹參二兩 黃柏五錢 牡蠣 山藥 炒棗仁 茯苓 茯神 麥冬各一兩五錢 北五味 車前子 遠(yuǎn)志各一兩
用金櫻膏為丸。每服三錢。
【沉香降氣散】 治氣滯心痛。
沉香三錢 砂仁二錢 炙草五錢 鹽水炒香附五兩 酒炒元胡索一兩 煨凈川楝子一兩 共為末。每服二錢,淡姜湯下。
【清隔煎】 治痰壅心膈。
制膽星一錢 白芥子二錢 海石三錢 陳皮 木通 川貝各二錢
【化蟲丸】 治蟲積心腹諸痛。
蕪荑 白雷丸各五錢 檳榔二錢五分 雄黃一錢五分 木香 白術(shù) 陳皮各三錢 炒神曲四錢 以百部二兩,熬膏糊丸。每服一錢五分,米飲下。
【姜附湯】 治寒厥心痛。又真心痛,手足青至節(jié),宜用本方大劑飲之,或救十中之一二。痛而喜按者更加人參。
干姜 熟附子各三錢
水煎服。
【導(dǎo)赤散】 治熱閉小便不通。
麥冬三錢 木通一錢 生地三錢 甘草四分 竹葉十片 車前 赤茯苓各一錢五分。
【瀉心丸】 治心火。 川黃連五錢
為末。燈草湯下。 【生鐵落飲】 治心熱癲癇。
天冬 麥冬 川貝各三錢 膽星 橘紅各一錢 遠(yuǎn)志 石菖蒲 連翹 茯苓 茯神各一錢 元參 鉤藤 丹參各一錢五分 辰砂三分
用生鐵落煎熬三柱線香,取此水煎服。
【萆薢分清飲】 治心移熱膀胱而為赤濁者,并治諸淋。
川萆薢二錢 炒黃柏 石菖蒲各五分 茯苓 白術(shù)各一錢 蓮子心七分 丹參 車前子各一錢五分 【阿膠散】 治尿血。
阿膠一錢 丹參 生地各二錢 黑山梔 血余 丹皮 麥冬 當(dāng)歸各八分
手拈散以下俱見首卷方,小半夏加茯苓湯、消暑丸、香薷飲、益元散。


二、肝部藥隊(duì)
其癥為脅痛、為頭眩、目干、眉棱骨眼框痛、心悸、口渴、煩躁發(fā)熱
肝 部 足厥陰屬臟
肝與膽相附,東方木也,其性剛,賴血以養(yǎng)。自兩脅以下及小腹陰囊之地,皆其部位,最易動(dòng)氣作痛,其風(fēng)又能上至巔頂而痛于頭。色屬青,?,F(xiàn)于左顴目毗,于婦人為尤甚。
肝無(wú)表癥,皆屬于里。
肝之虛,腎水不能涵木而血少也。脈左關(guān)必弱,或空大。其癥為脅痛、為頭眩、為目干、為眉棱骨眼框痛、為心悸、為口渴、為煩躁發(fā)熱。
脅痛者,血不營(yíng)筋也,四物湯主之;頭眩者,血虛風(fēng)動(dòng)也,逍遙散主之;目干者,水不養(yǎng)木也,六味地黃丸主之;眉棱骨眼框痛者,肝血虛,見光則痛,逍遙散主之;心悸者,血少而虛火煽也,七福飲主之;口渴者,血虛液燥也,甘露飲主之;煩躁發(fā)熱者,虛火亢也,六味地黃丸主之。
肝之實(shí),氣與內(nèi)風(fēng)充之也。脈左關(guān)必弦而洪。其癥為左脅痛、為頭痛、為腹痛、小腹痛、為積聚、為疝氣、為咳嗽、為泄瀉、為嘔吐、為呃逆。
左脅痛,肝氣不和也,柴胡疏肝散、瓜蔞散并主之;頭痛者,風(fēng)熱也,清空膏主之,或柴胡疏肝散;腹痛者,肝木乘脾也,芍藥甘草湯主之;小腹痛者,癥瘕之氣聚也,奔豚丸主之,有熱者去附桂;積聚者,肝積在左脅下,名曰肥氣,和中丸加柴胡、鱉甲、青皮、莪術(shù)主之;疝氣者,氣結(jié)聚于下也,橘核丸主之,寒則加吳茱萸、肉桂;咳嗽者,木火刑金也,止嗽散加柴胡、枳殼、赤芍主之;泄瀉者,木旺克土也,四君子湯加柴胡、木香主之;嘔吐者,木火凌胃也,二陳湯加炒黃連主之;呃逆者,氣郁火沖也,橘皮竹茹湯主之。
肝寒之癥,脈左關(guān)必沉遲,其癥為小腹痛、為疝瘕、為囊縮、為寒熱往來(lái)。
小腹痛者,寒結(jié)下焦也,暖肝煎、奔豚丸主之;疝瘕者,寒氣結(jié)聚也,橘核丸加吳茱萸、肉桂主之;囊縮者,寒主斂,故縮也,奔豚丸、四逆湯主之;寒熱往來(lái)者,欲化瘧也,小柴胡湯主之。
肝熱之癥,脈左關(guān)必弦數(shù),其癥為眩暈、為目赤腫痛、為口苦、為消渴、為頭痛、為脅痛、為瘰疬、為聘耳、為筋痿拘攣、為氣上沖心、為偏墜、為舌卷囊縮、為小便不禁。眩暈者,風(fēng)熱上升也,逍遙散主之;目赤腫痛者,風(fēng)熱入目也,蟬花無(wú)比散主之;口苦者,膽味苦,肝熱膽亦熱也,小柴胡湯主之;消渴者,風(fēng)燥其液也,一柴胡飲主之;頭痛者,火上沖也,柴芩煎主之;脅痛者,肝火郁也,柴胡疏肝散加瓜萎霜主之,左金丸亦可;瘰疬者,血燥筋急而生也,消瘰丸主之,兼服逍遙散;聤耳者,風(fēng)熱相搏,津液凝聚而癢痛也,逍遙散去白術(shù)加荷葉、木耳、貝母、香附、菖蒲主之;筋痿拘攣者,血?dú)鉄嵋?,五痿湯加黃芩、丹皮、牛膝主之;氣上沖心者,火逆也,柴芩煎主之,甚則小承氣湯;偏墜者,熱而睪丸舒縱也,柴胡疏肝散主之;舌卷囊縮者,邪入厥陰,血涸也,大承氣湯主之;小便不禁者,肝氣熱,陰挺失職也,逍遙散主之。
肝部藥隊(duì)
【補(bǔ)肝猛將】 枸杞、北五味、烏梅。
【補(bǔ)肝次將】 山茱萸、菟絲子、首烏、當(dāng)歸、沙苑蒺藜、白芍、鱉甲、龍骨、牡蠣、木瓜。
【瀉肝猛將】 郁金、桃仁、青皮、莪術(shù)、沉香。
【瀉肝次將】 郁金、木香、延胡索、柴胡、山梔、川芎、川楝子、赤芍藥、瓜蔞殼、白蒺藜、陳佛手、鉤藤。
【涼肝猛將】 龍膽草、胡黃連。
【涼肝次將】 羚羊角、夏枯草、石決明、青蒿、菊花。
【溫肝猛將】 肉桂、桂枝、吳茱萸、細(xì)辛、胡椒、骨碎補(bǔ)。
【溫肝次將】 菟絲子、艾葉、山茱萸、茴香。
肝部列方
【甘露飲】 治血虛胃熱。
枇杷葉 生地 熟地 天冬 麥冬 黃芩 石斛各一錢 甘草五分 枳殼八分
【柴胡疏肝散】 治肝氣左脅痛。
柴胡 陳皮各一錢二分 川芎 赤芍 枳殼 醋炒香附各一錢 炙草五分 【瓜蔞散】 治肝氣燥急而脅痛。
大瓜蔞一枚,連皮搗 甘草二錢 紅花七分
水煎服。
【清空膏】 治肝經(jīng)風(fēng)熱久升為頭痛。
羌活 防風(fēng)各六分 柴胡五分 黃芩一錢二分 川芎四分 炙草一錢 薄荷三分 酒炒黃連六分
【芍藥甘草湯】 治木侮土而腹痛。
酒炒白芍三錢 炙甘草一錢五分
【奔豚丸】 治小腹氣結(jié)作痛。
川楝子一兩 茯苓 橘核各一兩五錢 肉桂三錢 附子 吳茱萸各五錢 荔枝核八錢 小茴香 木香各七錢
【橘核丸】 通治七疝。
鹽酒炒橘核二錢 小茴香 川楝子 桃仁 醋炒香附 山楂各一兩 木香 紅花各五錢 以神曲三兩,打糊為丸。
【二陳湯】 治胃經(jīng)寒痰。
半夏 茯苓 陳皮各一錢 炙草五分
生姜六片,大棗二枚。
【橘皮竹茹湯】 治氣郁火沖呃逆。
陳皮二錢 竹茹一團(tuán) 半夏 人參 甘草各
【暖肝煎】 治肝腎陰寒,小腹疼痛、疝氣。
當(dāng)歸 枸杞各三錢 茯苓 小茴香 烏藥各二錢 肉桂 沉香各一錢
加姜三片。
【蟬花無(wú)比散】 治目赤腫痛。
蟬蛻二兩 羌活一兩 川芎 石決明 防風(fēng) 茯苓 赤芍各一兩五錢 白蒺藜入兩 炙甘草 當(dāng)歸各三米泔浸蒼術(shù)一兩
為末。開水服。
【一柴胡飲】 治外有邪而內(nèi)有火,及肝燥胃渴。
生地三錢 白芍二錢 黃芩一錢五分 柴胡 陳皮各八分 甘草五分
【柴胡黃芩煎】 治內(nèi)火上沖,或?yàn)榱’戭^痛諸癥。
柴胡二錢 黃芩 梔子 澤瀉各一錢五分 木通 枳殼各一錢
【左金丸】 治肝氣痛。
川黃連一錢 吳茱萸七分
【消瘰丸】 治瘰疬。初起即散,久服亦消。
蒸元參 醋煅牡蠣 蒸川貝母各四兩
蜜為丸。每服三錢。
【五痿湯】 治五臟受熱而痿。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各一錢 炙草四分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苡仁三錢 麥冬二錢 黃柏 知母各五分
四物湯、逍遙散、六味地黃丸、和中丸、止嗽散、四君子、小柴胡湯、四逆湯、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以上諸方俱見卷一。七福飲見心部方。


三、脾部藥隊(duì)
其癥為嘔吐、泄瀉、久痢、腹痛、肢軟、面黃、發(fā)腫、肌瘦、鼓脹。惡寒、自汗、喘、積滯不消、飲食化痰、脫肛、腸血。
脾 部 足太陰屬臟
脾屬土,中央黃色,后天之本也。下受命門之火,以蒸化谷食;上輸谷食之液,以灌溉臟腑。故人生存活之原,獨(dú)脾土之功為最大。然其性喜燥而惡濕,一受濕漬,則土力衰,而肝木即乘以侮之。位中焦,眼胞、鼻準(zhǔn)及四肢,皆其分野。與胃相表里,故其藥略同。
脾無(wú)表癥,皆屬于里。
脾虛者,右關(guān)脈必細(xì)軟。其癥為嘔吐、為泄瀉、為久痢、為腹痛、為肢軟、為面黃、為發(fā)腫、為肌瘦、為鼓脹。為惡寒、為自汗、為喘、為積滯不消、為飲食化痰、為脫肛、為腸血。
嘔吐者,中空也,六君子湯加煨姜主之;泄瀉者,土不勝濕也,五味異功散加木香主之;久痢者,氣虛下陷也,補(bǔ)中益氣湯主之;腹痛者,肝木乘脾也,芍藥甘草湯加木香主之;肢軟者,脾屬四肢也,五味異功散主之;面黃者,本色虛陷也,六君子湯主之;發(fā)腫者,皮不亮,手按成窟,補(bǔ)中益氣湯去升、柴主之;肌瘦者,脾主肌肉也,十全大補(bǔ)湯主之;鼓脹者,中空無(wú)物,氣虛也,六君子湯主之;惡寒者,陽(yáng)虛不達(dá)于表也,附子理中湯主之;自汗者,脾主肌肉,表虛不攝也,五味異功散加黃芪、五味主之;喘者,土不生金也,五味異功散加北五味、牛膝主之;積滯不消者,化谷無(wú)力也,六君子湯加谷芽、砂仁、肉桂主之;飲食化痰者,土不勝濕也,六君子湯主之;脫肛者,氣虛下陷也,補(bǔ)中益氣湯主之;腸血者,脾不統(tǒng)血也,歸芍六君子湯主之。
脾實(shí)者,右關(guān)必洪實(shí)。其癥為氣積、為血積、為食積、為痞積、為蟲積、為痰飲、為蠱脹、為腹痛、為不能食。
氣積者,氣郁發(fā)悶:也,沉香降氣丸主之;血積者,蓄血作痛如刺,有定處也,澤蘭湯主之;食積者,堅(jiān)滯脹滿也,大和中飲主之;痞積者,血滯成痞,癥瘕痃癖可按也,太無(wú)神功散、和中丸主之;蟲積者,濕熱所化也,唇內(nèi)有白點(diǎn),化蟲丸主之;痰飲者,或停心下,伏兩腋有聲,咳則痛川、半夏加茯苓湯主之;蠱脹者,中實(shí)有物,非蠱即血也,和中丸主之;腹痛者,中有滯也,香砂二陳湯加山楂、麥芽、厚樸主之;不能食者,食未消也,保和丸主之。
脾寒之癥,右關(guān)必沉遲,唇舌必白。其癥為嘔吐、為泄瀉、為白痢、為腹痛、為身痛、為黃疸、為濕腫、為肢冷、為厥脫。
嘔吐者,食不消而反胃也,平胃散主之;泄瀉者,土失職也、六君子湯加炮姜主之;白痢者,積寒傷氣也,六君子湯加木香主之;腹痛者,綿綿不減,香砂理中湯主之,如挾食拒按,木香丸;身痛者,拘急為風(fēng),重墜為濕,風(fēng)用香蘇散,濕用蒼白二陳湯;黃疸者,土為濕制,有陰寒之象,熏黃色黯,茵陳五苓散;濕腫者,不煩渴,喜熱,五苓散主之;肢冷者,陽(yáng)氣不營(yíng)于四末也,附子理中湯主之;厥脫者,氣衰火息也,附子理中湯加大劑人參主之。
脾熱之癥,右關(guān)必?cái)?shù),舌苔薄而黃,唇赤。其癥為熱吐、為流涎、為洞泄、為瀉渤、為赤痢,為腹痛、為目胞腫痛、為酒疸、為眩暈、為陽(yáng)黃疸。
熱吐者,食不得入也,橘皮竹茹湯加姜汁炒黃連主之;流涎者,睡中出沫,脾熱蒸濕也,黃芩芍藥湯主之;洞泄者,暑濕勝土,一泄如注也,四苓散加益元散主之;瀉渤者,暑濕內(nèi)搏,利如蟹渤,將變痢也,黃芩芍藥湯主之;赤痢者,暑熱傷血也,治痢奇方主之,或葛根治痢散,噤則開噤散;腹痛者,乍作乍止,芍藥甘草湯加黃連清之;目胞腫痛者,火上升也,柴芩煎主之;酒痘者,酒濕積而為疸也,加味枳術(shù)湯加茵陳、葛根主之;眩暈者,酒濕生熱上蒸也,葛花清脾湯主之;陽(yáng)黃痘者,黃如橘皮有光,目溺皆黃,梔予柏皮湯主之,如便閉,茵陳大黃湯。
脾部藥隊(duì)
【補(bǔ)脾猛將】 白術(shù)、黃精。
【補(bǔ)脾次將】 山藥、扁豆、苡仁、大棗、炙甘草。
【瀉脾猛將】 枳實(shí)、萊菔子。
【瀉脾次將】 神曲、麥芽、山楂、枳殼、厚樸、大腹皮、使君子、白芷、雞內(nèi)金、陳皮、檳榔。
【涼脾猛將】 大黃、黃芩、瓜蔞霜。
【涼脾次將】 黃柏、山梔、知母、銀花、武夷茶。
【溫脾猛將】 附子、干姜、巴豆、肉豆蔻、草果、蒼術(shù)、胡椒。
【溫脾次將】 木香、煨姜、烏藥、藿香、益智仁、砂仁、白蔻仁、蕪荑、焦谷芽、川椒。
脾部列方
【歸芍六君子湯】 治脾陰虛弱,下血。
歸身 白芍各二錢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各一錢五分 陳皮 半夏各一錢 炙草五分
【大和中飲】 治食積脹悶。
枳實(shí)一錢 厚樸一錢五分 麥芽 楂炭各二錢 陳皮一錢 砂仁八分 澤瀉一錢
【太無(wú)神功散】 治一切痞積。
地扁蓄 瞿麥穗 麥芽各五錢 神曲二錢五分 沉香 木香各一錢五分 炙草五錢 酒蒸大黃二兩
共為末。每服二三錢,燈心竹葉湯下,女人紅花當(dāng)歸湯下。
【香砂二陳湯】 治脾滯腹痛。
木香一錢 砂仁一錢 制半夏 陳皮 茯苓 炙草各一錢五分 加生姜一片,大棗二枚。
【蒼白二陳湯】 治受濕身痛。
即前方去木香、砂仁,加蒼術(shù)、白術(shù)各一錢。
【保和丸】 治傷食。
麥芽 山楂 萊菔子 厚樸 香附各一錢 炙草 連翹各五分 陳皮一錢五分
水煎服亦可。
【香砂理中湯】 治脾寒腹痛。
木香二錢 砂仁一錢 人參 白術(shù)各二錢 干姜 炙草各錢 【木香丸】 治寒積腹痛拒按,名曰陰結(jié)。
木香 丁香各一錢五分 干姜三錢 炒麥芽五錢 陳皮三錢 巴豆三十粒、
以神曲煮糊為丸,每服十丸。
【黃芩芍藥湯】 治脾熱流涎,利如蟹渤等癥。
黃芩 白芍各二錢 生甘草一錢
【四苓散】 治伏暑泄瀉。
白術(shù) 豬苓 木通各一錢 赤苓三錢 車前 澤瀉各二錢 水煎。用益元散三錢沖服。
【加味枳術(shù)湯】 治酒疽,濕熱發(fā)黃。
白術(shù)二錢 枳實(shí) 陳皮 麥芽 山楂 茯苓 神曲 連翹各一錢 茵陳 荷葉各一錢五分 澤瀉五分
如傷酒加葛根一錢。
【葛花清脾湯】 治酒濕生熱生痰,頭眩頭痛。
葛花一錢 枳椇子三錢 赤苓三錢 澤瀉 茵陳 酒芩各二錢 山梔 車前子各一錢五分 橘紅 厚樸各一錢
【梔子柏皮湯】 治郁熱在里而發(fā)黃疸,名曰陽(yáng)黃。
梔子三錢 黃柏二錢 炙草一錢
六君子湯、五味異功散、補(bǔ)中益氣湯、十全大補(bǔ)湯、附子理中湯、澤蘭湯、和中丸、小半夏加茯苓湯、干胃散、香蘇散、五苓散、茵陳五苓散、益元散、葛根治痢散、治痢奇方、開噤散,以上諸方俱見首卷;沉香降氣丸、化蟲丸二方見心部;芍藥甘草湯、橘皮竹茹湯、柴芩煎,三方見肝部。


四、肺部藥隊(duì)
其癥為發(fā)熱、噴嚏鼻塞、咳。嗽、畏風(fēng)、胸滿痛、喉疼、鼻燥、傷暑風(fēng)、中時(shí)疫
肺 部 手太陰屬臟
肺主氣,屬西方而色白,其形如華蓋,為諸陽(yáng)之首。凡聲之出入,氣之呼吸,自肺司之。其性嬌嫩,故與火為仇。其體屬金而畏燥,故遇寒亦咳。凡目白及右頰鼻孔,皆其分野。然肺氣之衰旺,關(guān)乎壽命之短長(zhǎng),全恃腎水充足,不使虛火爍金,則長(zhǎng)保清寧之體,而壽臻永固。肺有里癥,亦有表癥,肺主皮毛故也。 邪在表,右寸脈必浮。其癥為發(fā)熱、為噴嚏鼻塞、為咳。為嗽、為畏風(fēng)、為胸滿痛、為喉疼、為鼻燥、為傷暑風(fēng)、為中時(shí)疫。
發(fā)熱者,腠理閉也,香蘇散主之;噴嚏鼻塞者,肺竅受邪也,二陳湯加蘇葉、生姜主之;咳者,無(wú)痰而有聲,氣為邪遏也,桔梗前胡湯主之;嗽者,有聲而有痰,液已化痰也,止嗽散主之;喘者,風(fēng)寒閉塞也,加味甘桔湯主之;畏風(fēng)者,邪在皮毛也,香蘇散主之;胸滿痛者,氣郁而脹也,加味甘桔湯主之;喉疼者,邪化火而內(nèi)陷也,加味甘桔湯主之;鼻燥者,邪化火而液干也,貝母瓜蔞散主之;傷暑風(fēng)者,惡寒頭痛而煩渴,香薷飲加荊芥、秦蕪主之;中時(shí)疫者,初頭痛發(fā)熱,漸嘔惡胸滿,或脹悶譫狂,唇焦口渴,先用香蘇散,次則神術(shù)散,又治疫清涼散,便閉加大黃。肺虛之癥,右寸脈必細(xì)。其癥為自汗、為咳嗽、為氣急、為咯血、為肺痿、為虛勞。
自汗者,氣虛表不固也,八珍湯加黃芪、北五味、麥冬主之;咳嗽者,肺虛不寧也,五味異功散主之;氣急者,金不生水而虛火上炎也,知柏八味丸主之;咯血者,陰虛動(dòng)火也,初用四生丸,兼用生地黃湯;肺痿者,火刑金而葉焦也,五痿湯加天冬、百合主之,或紫菀散、人參燕窩百合湯亦可;虛勞者,吐血而成,月華丸、歸脾湯、六味地黃湯并主之。
肺實(shí)之癥,脈右寸必有力。其癥為氣閉、為痰閉、為暑閉、為水閉發(fā)喘、為風(fēng)閉、為火閉、為咽痛、為右脅痛、為肺癰。
氣閉者,氣壅塞其絡(luò)而滿悶也,加味甘桔湯主之;痰閉者,頑痰壅塞也,清膈煎主之;暑閉者,暑邪中肺而煩渴也,消暑丸加香薷、木通主之;水閉發(fā)喘者,胃經(jīng)蓄水,作腫而浸肺也,五皮飲主之;風(fēng)閉者,風(fēng)郁於肺而哮嗽也,麻黃湯主之;火閉者,火郁于肺而喘脹也,白虎湯加桑皮、葶藶主之;咽痛者,諸閉皆能作火也,加味甘桔湯主之;右脅痛者,肝移邪于肺也,推氣散主之;肺癰者,隱隱而痛,吐痰腥臭也,桔梗湯主之。
肺寒之癥,外感居多,脈右寸必遲。其癥為清涕、為咳嗽、為惡寒、為面色痿白。
清涕者,寒搏其液也,二陳湯加蘇梗主之;咳嗽者,金畏寒也,止嗽散主之;惡寒者,陰忌其類也,香蘇散主之;面色痿白者,寒傷正氣也,六君子湯主之。
肺熱之癥,脈右寸必?cái)?shù)。其癥為目赤、為鼻衄、為咽痛、為吐血、為咳嗽濃痰、為酒積、為龜胸、為小便不利、為便血。
目赤者,火克金也,瀉白散加黃芩、菊花、連翹主之;鼻衄者,血熱妄行也,茜根湯主之;咽痛者,火逼咽道也,加味甘桔湯主之;吐血者,火動(dòng)其血也,四生散、犀角地黃湯主之;咳嗽濃痰者,火刑金而灼肺液也,黃芩知母湯主之;酒積者,鼻赤鼻瘡,濕熱內(nèi)蒸也,黃芩清肺飲加葛花主之;龜胸者,肺熱而脹也,白虎湯主之;小便不利者,火鑠金而化源窒也,黃芩清肺飲加鹽豉主之;便血者,肺與太腸相表里,火迫血行也,芍藥甘草湯加黃芩、丹皮、生地主之。
肺部藥隊(duì)
【補(bǔ)肺猛將】 黃芪、人參。
【補(bǔ)肺次將】 黨參、百合、沙參、燕窩、阿膠、懷山藥、訶子、麥冬、冰糖。 【瀉肺猛將】 葶藶、麻黃、白芥子、桔梗、升麻、膽星。
【瀉肺次將】 蘇子、牛蒡、杏仁、前胡、紫菀、桑白皮、僵蠶、竹茹、貝母。
【涼肺猛將】 石膏、黃芩、竹瀝、馬兜鈴、山慈菇。
【涼肺次將】 洋參、元參、山梔、花粉、天冬、地骨皮、知母、麥冬、薄荷、海石。 【溫肺猛將】 麻黃、天南星、北五味。
【溫肺次將】 蘇梗、款冬花、制半夏、生姜、煙。
肺部列方
【桔梗前胡湯】 治肺氣閉塞悶咳。
桔梗一錢 前胡 蘇子 赤芍 桑白皮蜜炙 陳皮各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姜汁炒竹茹一錢 生甘草五分
【加味甘桔湯】 治肺郁哮喘等癥。
甘草五分 桔梗 川貝 百部 白前 橘紅 旋覆花 茯苓各一錢五分
【貝母瓜蔞散】 治肺熱液干。
貝母二錢 瓜蔞仁一錢五分 膽星 黑山梔各五分 黃芩 橘紅 炒黃連各一錢 甘草五分
【知柏八味丸】 滋水降火。
知母 黃柏各一錢五分 大熟地四錢 萸肉 山藥 茯苓各一錢五分 丹皮 澤瀉各一線
【紫菀散】 潤(rùn)肺止嗽,并治肺痿。
人參五分 紫菀 知母 川貝 桔梗 茯苓 阿膠各一錢 五味子 炙草各三分
【人參燕窩百合湯】 潤(rùn)肺清金。
人參一錢(如無(wú)力,以洋參、沙參二三錢代之) 燕窩三錢百合五錢
共燉爛食之。
【推氣散】 治右脅氣痛。
枳殼 郁金各一錢 桂心 炙草各五分 桔梗 陳皮各八分 生姜二片 大棗二枚
【桔梗湯】 治肺癰。
桔梗 白及 橘紅 炒甜葶藶各八分 甘草 貝母各一錢五分 苡仁 金銀花各五錢 【瀉白散】 治肺熱。
蜜炙桑白皮二錢 地骨皮三錢
【茜根湯】 治衄血神煩。
茜根 黃芩 阿膠 側(cè)柏葉 生地各二錢 甘草一錢
【犀角地黃湯】 治血熱妄行及癍疹。
犀角尖鎊,先煎 丹皮 麥冬 白芍各一錢五分 生地四錢
【黃芩知母湯】 治火嗽煩熱。
黃芩 知母 桑白皮 杏仁 天花粉 山梔 川貝 桔梗 生甘草各一錢
【黃芩清肺飲】 治肺熱,小便不利。
梔子二錢 黃芩一錢
香蘇散、止嗽散、香薷散、神術(shù)散、八珍湯、治疫清涼散、五味異功散、生地黃湯、月華丸、六味地黃湯、消暑丸、五皮飲、麻黃湯、六君子湯、四生丸、白虎湯,以上諸方俱見卷一;歸脾湯、清膈煎、二方見心部;二陳湯、五痿湯、芍藥甘草湯,三方見肝部。

 

五、腎部藥隊(duì)
其癥為頭痛、耳鳴、耳聾、盜汗、夜熱、健忘、咳嗽、為喘、吐血、腰痛、腿酸足軟、目視無(wú)光、大便結(jié)、小便不禁、戴陽(yáng)、久痢久瘧
腎 部足少陰屬臟 腎者,天一之水,先天之本也。位北方,故黑。其體常虛。處腰左右,介其中者,有命門火蒸化谷食,名曰真陽(yáng)。腎水充足自多誕育,享大壽。凡夙夜宣勞,耄而不倦者,皆腎氣之固也。好色之流,先竭腎水,喪其本矣。瞳神、下頦、兩腰,皆其部位,望氣者覘之。
腎無(wú)表癥,皆屬于里。
腎之虛,脈左右尺常細(xì)軟。其癥為頭痛、為耳鳴、為耳聾、為盜汗、為夜熱、為健忘、為咳嗽、為喘、為吐血、為腰痛、為腿酸足軟、為目視無(wú)光、為大便結(jié)、為小便不禁、為戴陽(yáng)、為久痢久瘧。
頭痛者,血不能充髓海也,六味地黃丸主之;耳鳴者,血虛火旺也,六味地黃丸加牛膝、知母主之;耳聾者,虛閉也,六味地黃丸加構(gòu)把、人參、石菖蒲、遠(yuǎn)志主之;盜汗者,虛熱也,生地黃煎、八珍湯加黃芪、北五味并主之;夜熱者,虛火也,四物湯加丹皮、地骨、青蒿主之;健忘者,心腎不交也,歸脾湯、十補(bǔ)丸主之;咳嗽者,虛火鑠金也,六味地黃丸加白蜜、胡桃主之;喘者,水虧火炎也,知柏八味丸主之;吐血者,血虛血熱也,生地黃湯主之;腰痛者,水不足也,六味地黃丸加杜仲、川續(xù)斷主之;腿酸足軟者,血不營(yíng)筋也,十全大補(bǔ)湯主之;目視無(wú)光者,水不足也,六味地黃丸主之;大便結(jié)者,血虛液枯也,六味地黃丸加白蜜、胡桃主之;小便不禁者,腎氣不約也,十補(bǔ)湯主之;戴陽(yáng)者,陰火上亢,陰躁似陽(yáng)躁也,金匱腎氣丸主之;久痢久瘧者,脾腎皆虛也,王母桃主之。腎無(wú)實(shí)癥。
腎之寒,腎之虛也,脈左右尺必遲沉。其癥為命門火衰、為不欲食、為雞鳴泄瀉、為天柱骨倒、為蜷臥厥冷、為奔豚。
命門火衰者,虛象百出,左歸飲、右歸飲主之;不欲飲食者,火力微也,八味地黃丸主之;雞鳴泄瀉者,腎虛也,加味七神丸主之;天柱骨倒者,督脈空也,右歸飲主之;蜷臥厥冷者,火衰也,右歸飲、理中湯并主之;奔豚者,腎氣上沖也,奔豚丸主之。
腎之熱,水將涸也,傷寒門有之而雜癥罕見,左尺右尺必沉數(shù),或浮而空,舌黑無(wú)液,其癥為口燥咽干、為目不明、為小便不利、為小便濁、為小便出血、為大便秘。
口燥咽干者,水涸也,大承氣湯主之;目不明者,目無(wú)血養(yǎng)也,知柏八味丸主之;小便不利者,水少也,滋腎丸主之;小便濁者,濕熱結(jié)于下焦也,萆薢分清飲主之;小便出血者,腎水熱也,生地黃湯主之;大便秘者,液涸也,大承氣湯主之。
腎部藥隊(duì)
【補(bǔ)腎猛將】 熟地、枸杞、淫羊藿、北五味。
【補(bǔ)腎次將】 生地、巴戟天、首烏、杜仲、龜板、女貞、櫓豆衣、海參。
【瀉腎猛將】 豬苓。
【瀉腎次將】 澤瀉、知母、赤苓、苡仁。
【涼腎猛將】 樸硝、元明粉、苦參。
【涼腎次將】 生地、丹皮、知母、滑石。
【溫腎猛將】 破故紙、鹿茸、鹿角膠。
【溫腎次將】 山茱萸、菟絲子、大茴香、艾葉。
腎部列方
【生地黃煎】 治陰火盜汗。
生地 當(dāng)歸 炙黃芪 麻黃根 浮小麥 炙草 黃連 黃芩 黃柏各一錢
水煎服。
【王母桃】 培補(bǔ)脾腎。 炒冬白術(shù) 大熟地各二兩 何首烏 炒巴戟 枸杞子各一兩
共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圓眼大。每用三四丸,饑時(shí)服。
【左歸飲】 壯水之劑。
熟地五錢 山藥 枸杞各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山茱萸 炙草各一錢
【右歸飲】 補(bǔ)命門真火不足。
熟地五錢 山藥 枸杞 杜仲各二錢 山茱萸 肉桂 制附子 炙甘草各一錢
【八味地黃丸】 治命門火衰。
制附子 肉桂各一錢 大熟地四錢 山藥 萸肉 茯苓各一錢五分 丹皮 澤瀉各一錢
【加味七神丸】 治腎虛雞鳴泄瀉。
肉豆蔻 吳茱萸 廣木香各一兩 蒸茯苓 補(bǔ)骨脂鹽酒炒 車前子蒸,各二兩 土炒白術(shù)四兩 大棗煎湯為丸。每服三錢。
【滋腎丸】 治下焦血熱,用此滋陰化氣。
黃柏 知母各二兩 肉桂一錢
煉蜜為丸。
六味地黃湯、八珍湯、四物湯、十全大補(bǔ)湯、歸脾湯、生地黃湯、金匱腎氣丸、理中湯、大承氣湯,以上諸方俱見卷一;十補(bǔ)丸、萆薢分清飲,二方見心部;奔豚丸見肝部;知柏八味丸見肺部。


六、胃部藥隊(duì)
其癥為吐、噎膈、不能食、胃皖痛、停滯、濕腫、痰、嘈雜
胃 部 足陽(yáng)明屬腑
胃屬中土,司受化谷食?!督?jīng)》云:得谷者昌,失谷則亡。其能受與否,生死系焉。其性與脾同,而畏木侮。舌之中及牙床并環(huán)唇而交人中,皆其分野。色現(xiàn)黃。
胃為陽(yáng)明,有經(jīng)有腑。故有表癥,右關(guān)脈必浮。傷寒邪入陽(yáng)明經(jīng),其癥為目痛、鼻干、唇焦、嗽水不欲咽。若他表癥,為面浮腫而痛、為癍疹。
目痛、鼻干、唇焦者,邪熱作火也,葛根湯主之;面浮腫而痛者,風(fēng)也,葛根湯主之;癍疹者,邪熱所化也,葛根湯加牛蒡子主之。
胃之虛,其唇必白,脈右關(guān)必軟弱。其癥為吐、為噎膈、為不能食、為胃皖痛、為停滯、為濕腫、為痰、為嘈雜。
吐者,土虛木侮也,香砂六君子湯加柴胡主之;噎膈者,胃脘干槁也,上脘槁,能飲水而食難進(jìn),下脘槁,食可入而復(fù)出,啟膈散主之,佐以四君子湯,有郁則逍遙散;不能食者,胃氣虛而難受也,六君子湯主之;胃脘痛者,心悸怔忡喜按,歸脾湯或四君子加柴胡、木香;停滯者,土虛不化也,枳術(shù)丸主之;濕腫者,土不勝濕也,香砂六君子湯主之;痰者,土衰濕化也,六君子湯主之;嘈雜者,躁擾不寧,得食暫已,氣促食少,中虛挾痰也,五味異功散主之。
胃之實(shí),脈右關(guān)必洪,按胸則痛。其癥為結(jié)胸、為痞氣、為食積、為痰飲、為水腫、為胸脹悶、為胸脹痛、為胸痛嘔膿、為不得臥、為便閉、譫語(yǔ)發(fā)狂。
結(jié)胸者,傷寒下早,邪熱結(jié)聚也,大、小陷胸湯主之;痞氣者,脾之積在胃脘,腹大如盤,和中丸加厚樸主之;食積者,脹痛拒按也,保和丸主之;痰飲者,咳則痛,轉(zhuǎn)側(cè)有聲,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外臺(tái)茯苓飲尤效;水腫者,先腫后喘,或腫而不喘,胃經(jīng)蓄水也,五皮飲主之,甚則金匱腎氣丸;胸脹悶者,積滯也,保和丸主之;胸脹痛者,蓄血也,澤蘭湯主之;胸痛嘔膿者,胃脘癰也,不必治而自愈;不得臥者,胃不和則臥不安也,二陳湯加砂仁主之;便閉發(fā)狂者,胃有躁矢也,大承氣湯主之。
胃之寒,唇舌必白,脈右關(guān)必沉遲,其癥為胃脘痛、為嘔吐、為霍亂、為吞酸噯腐。
胃脘痛者,肢冷氣冷,綿綿不休,姜附湯加肉桂主之,如吐蛔,加川椒、烏梅、川連、焦術(shù)、川楝;嘔吐者,食入復(fù)出也,平胃散加煨姜、砂仁主之;霍亂者,寒濕傷胃也,和胃飲主之;吞酸噯腐者,寒不消食也,香砂二陳湯主之。
胃之熱,唇舌紅,口臭,脈右關(guān)必洪數(shù)。其癥為三消、為嘈雜、為吐血、為齒痛、為黃胖面腫、為自汗、為舌黑燥渴、為發(fā)癍疹、為便閉、為呃逆、為頭痛。
三消者,燥熱結(jié)聚也??诳氏疄樯舷瑴髦?;消谷易饑為中消,生地八物湯主之;口渴、小便如膏為下消,六味地黃湯加生脈散主之;嘈雜者,煩擾不寧,口燥唇焦,痰火為患也,二陳湯加山梔、黃連主之;吐血者,胃火迫血妄行也,白虎湯主之;齒痛者,陽(yáng)明有余,少陰不足也,玉女煎主之;黃胖面腫者,濕熱也,和中丸主之;自汗者,熱而蒸溽也,抽薪飲主之;舌黑燥渴者,胃火熾甚也,白虎湯主之;發(fā)癍疹者,火郁而化也,初用葛根湯加牛蒡子以散之;次用犀角大青湯加石膏,或三黃解毒湯,甚則白虎湯、調(diào)胃承氣湯;呃逆不止者,胃火上沖也,安胃飲主之;頭痛者,頭筋扛起,胃火上沖也,加味升麻湯主之。
胃部藥隊(duì)
【補(bǔ)胃猛將】 白術(shù)、黃芪、大棗。
【補(bǔ)胃次將】 扁豆、山藥、炙甘草、龍圓、紅棗。
【瀉胃猛將】 石菖蒲、枳實(shí)、雷丸、白芥子、萊菔子、神曲。
【瀉胃次將】 蘇梗、枳殼、蔓荊子、麥芽。
【涼胃猛將】 石膏、犀角。
【涼胃次將】 花粉、葛根、香薷、石斛、草蘚、知母、蘆根、竹葉。
【溫胃猛將】 干姜、高良姜、益智仁、肉豆蔻、草果、丁香、木香、胡椒、辛夷。
【溫胃次將】 藿香、砂仁、白蔻仁、半夏、烏藥、煨姜、厚樸、川椒。
胃部列方
【枳術(shù)丸】 除脹消食。
炒枳實(shí)一兩 炒白術(shù)二兩
【大陷胸湯】 服小陷胸湯不效,以此治之。
大黃六錢 芒硝四錢 甘遂二分五厘,研沖
【小陷胸湯】 治結(jié)胸少腹?jié)M痛,手不可近。
半夏二錢 黃連一錢五分 瓜蔞仁大者一個(gè),杵碎
【和胃飲】 治霍亂。
厚樸 陳皮各二錢 干姜一錢 炙草六分
【二冬湯】 治上消。
天冬二錢 麥冬三錢 花粉 黃芩 知母各一錢 人參 甘草各五分 【生地八物湯】 治中消。
生地 麥冬各三錢 山藥 知母 丹皮各一錢五分 黃芩 黃連 黃柏各一錢 荷葉二錢
水煎服。 【玉女煎】 治陽(yáng)明有余,少陰不足。
熟地四錢 石膏 麥冬各二錢 知母 牛膝鹽水炒,各一錢五分
【抽薪飲】 治一切火盛。
黃芩 石斛 木通 梔子 黃柏各二錢 枳殼 澤瀉各一錢五分 甘草三分
【犀角大青湯】 治胃火發(fā)癍;大渴大熱,或咽痛不利。
犀角尖 大青 元參 甘草 升麻 黃芩 黃連 黃柏 人中黃 黑山梔各一錢五分
或加石膏一兩同煎。
【三黃解毒湯】 治火毒內(nèi)盛。 黃連二錢 黃芩 黃柏 黑山梔各一錢五分
【安胃飲】 治胃火呃逆。
石斛 麥芽各三錢 黃芩 澤瀉 山楂各二錢 陳皮 木通各一錢
【加味升麻湯】 治胃火上沖頭痛甚熾。
升麻 葛根 赤芍 甘草各一錢 石膏三錢 薄荷五分 加燈心二十節(jié)。
葛根湯、香砂六君子湯、四君子湯、逍遙散、異功散、六君子湯、和中丸、小半夏加茯苓湯、五皮飲、金匱腎氣丸、澤蘭湯、六味地黃丸、大承氣湯、平胃散、白虎湯、調(diào)胃承氣湯以上方見首卷;歸睥湯、姜附湯,二方見心部,二陳場(chǎng),方見肝部;保和丸、香砂二陳湯,二方見脾部。
【外臺(tái)茯苓飲】
即異功散加枳實(shí)二錢,生姜三片。用真人參。


七、膀胱部藥隊(duì)
其癥為頭痛、項(xiàng)脊強(qiáng)、身痛。四肢拘急、發(fā)熱、惡寒無(wú)汗、喘嗽。
膀 胱 部 足太陽(yáng)屬腑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然腎氣足則化,腎氣不足則不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焦而為癃腫。小便之利,膀胱主之;實(shí)腎氣主之也。傷寒傳經(jīng)之邪,每自膀胱入,一見太陽(yáng)頭痛等癥,即宜發(fā)散,不使邪氣入為諸經(jīng)害,則膀胱為第一關(guān)隘矣。
膀胱為太陽(yáng)腑。有表癥,左尺必?。黄浒Y為頭痛、為項(xiàng)脊強(qiáng)、為身痛。四肢拘急、為發(fā)熱、為惡寒無(wú)汗、為喘嗽。
頭痛者,頭腦痛而連項(xiàng)脊也,加味香蘇散主之,甚者加羌活、蔥白;項(xiàng)脊強(qiáng)者,太陽(yáng)經(jīng)所過(guò)之地也,香蘇散主之;身痛、四肢拘急者,風(fēng)傷衛(wèi),寒傷營(yíng),寒主收引也,桂枝湯主之;發(fā)熱者,腠理閉塞也,香蘇散主之;惡寒無(wú)汗者,寒乘表也,麻黃湯主之;喘嗽者,寒邪客于皮毛,肺氣不得升降也。麻黃湯主之,輕者,止嗽散。
膀胱之虛,腎氣不化也,脈左尺必細(xì)。其癥為小便不禁、為勞淋、為老淋。 小便不禁者,氣虛不能統(tǒng)攝也,十補(bǔ)湯主之;勞淋者,勞力辛苦,氣虛不化也,補(bǔ)中益氣湯主之;老淋者,老人思色,精不出而內(nèi)敗,大小便牽痛如淋,宜萆薢分清飲去黃柏,加菟絲子、遠(yuǎn)志以去其精,再服六味地黃丸。
膀胱之實(shí),脈左尺必洪大。其癥為氣淋、為血淋、為關(guān)格、為膀胱氣。
氣淋者,氣滯水道阻塞,臍下脹痛也,假蘇散主之;血淋者,蓄瘀莖中,割痛難忍也,生地四物湯加紅花、桃仁、花蕊石主之;關(guān)格者,溺閉而吐逆也,假蘇散主之;膀胱氣者,一名胞痹,氣結(jié)膀胱少腹,熱澀于小便也,橘核丸主之。
膀胱之寒,左尺必沉遲。其癥為冷淋。
冷淋者,寒氣堅(jiān)閉水道,肢冷喜熱也,金匱腎氣丸主之。
膀胱之熱,左尺必?cái)?shù)。其癥為小便不通、為膏淋、為石淋、為便膿血、為發(fā)狂。
小便不通者,渴則熱在上焦,四苓散加山梔、黃芩,不渴則熱在下焦,滋腎丸主之;膏淋者,滴液如膏也,萆薢分清飲主之;石淋者,下如沙石也,益元散加琥珀主之;便膿血者,心氣移熱于膀胱也,阿膠散主之;發(fā)狂者,傷寒熱結(jié)膀胱,下焦蓄血,少腹硬滿也,調(diào)胃承氣湯主之。
膀胱部藥隊(duì)
補(bǔ)膀胱藥,即補(bǔ)腎之藥,腎氣化則小便自行。
【瀉膀胱猛將】 羌活、麻黃、防己、木通、葶藶、豬苓。
【瀉膀胱次將】 獨(dú)活、防風(fēng)、蒲黃、川楝子、前胡、藁本、澤瀉、蔥。
【涼膀胱猛將】 甘遂、龍膽草。
【涼膀胱次將】 車前子、茵陳、海金砂、川黃柏。
【溫膀胱猛將】 吳茱萸。
【溫膀胱次將】 烏藥、茴香。
膀胱部列方
【假蘇散】 治氣淋。
荊芥 陳皮 香附 炒麥芽 瞿麥 木通 赤苓各二錢
【生地四物湯】 治血淋。
生地三錢 歸身 赤芍各一錢五分 川芎一錢
香蘇散、桂枝湯、麻黃湯、止嗽散、益元散、補(bǔ)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調(diào)胃承氣湯,以上諸方俱見首卷;十補(bǔ)丸、萆薢分清飲、阿膠散,三方見心部;橘核丸見肝部;四苓散見脾部;滋腎丸見腎部。


八、膽部藥隊(duì)
其癥為驚悸、太息, 胸滿、脅痛、耳聾,口苦、嘔吐、盜汗、目眩
膽 部 足少陽(yáng)屬腑
膽者,清虛之府,居半表半里之交,與肝為表里。氣血足則膽氣壯,氣血虛則膽氣怯。膽受邪即陰陽(yáng)交戰(zhàn),而寒熱往來(lái)。故瘧癥之來(lái)不一。而總不離乎少陽(yáng)也。然其擔(dān)事之力,猶中正之官,不偏不倚,決斷出焉。
膽有表癥,左關(guān)脈必浮而弦。其癥為頭汗、為寒熱往來(lái)。
頭汗者,寒邪將化火也,小柴胡湯加丹皮主之;寒熱往來(lái)者,陰陽(yáng)相爭(zhēng)也,小柴胡湯主之。
膽之虛,左關(guān)脈必細(xì)軟。其癥為驚悸、為太息。
驚悸者,心血不足以壯之也,安神定志丸主之;太息者,氣虛也,四君子湯主之。
膽之實(shí),左關(guān)脈必洪。其癥為胸滿、為脅痛、為耳聾。
胸滿者,邪氣結(jié)聚也,小柴胡湯加枳殼、桔梗主之;脅痛者,邪入膽經(jīng),布之脅下也,小柴胡湯加山梔、枳殼主之;耳聾者,氣火上沖而閉也,逍遙散加蔓荊、石菖蒲、香附主之,或小柴胡湯。膽之寒,脈左關(guān)必遲。其癥為精滑、為嘔吐、為舌苔滑。
精滑者,肢腫食少,心虛煩悶,坐臥不安,溫膽湯主之;嘔吐者,邪正相爭(zhēng)也,小柴胡湯加藿香湯主之;舌苔滑者,邪未化火也,二陳湯主之。
膽之熱,脈左關(guān)必弦數(shù)。其癥為口苦、為嘔吐、為盜汗、為目眩。
口苦者,熱在膽,膽汁泄也,小柴胡湯主之;嘔吐者,膽移熱于胃也,小柴胡湯加姜炒竹茹主之;盜汗者,熱開腠理也,小柴胡湯加丹皮主之;目眩者,膽附于肝,肝竅在目,熱故眩也,小柴胡湯加山梔主之。
膽部藥隊(duì)
【補(bǔ)膽猛將】 烏梅。
【補(bǔ)膽次將】 棗仁。
【瀉膽猛將】 桔梗、青皮。
【瀉膽次將】 柴胡、香附、秦艽、川芎。
【涼膽猛將】 龍膽草。
【涼膽次將】 青蒿、槐實(shí)。
【溫膽猛將】 肉桂、細(xì)辛。
【溫膽次將】 山茱萸。
膽部列方 【溫膽湯】 治膽氣虛寒,夢(mèng)遺、精滑等癥 制半夏一錢五分 枳實(shí)八分 陳皮 茯苓各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 熟地 炒棗仁各三錢 遠(yuǎn)志一錢 五味子一錢炙甘草五分生姜三片 棗一枚
小柴胡湯、四君子湯、逍遙散三方俱見首卷;安神定志丸見心部;二陳湯見肝部。


九、大腸部藥隊(duì)
其癥為久痢、為脫肛
大 腸 部 手陽(yáng)明屬腑
大腸者,腎陰之竅,傳道之官,受事于脾胃,而與肺金相表里。故肺氣虛則揚(yáng)若墜,而氣為之陷;腸液少則肺亦燥,而鼻為之干,其呼吸甚密邇也。然腸口上接小腸,下通谷道,為諸臟泄氣之門,啟閉一失職,而諸臟困矣。
大腸無(wú)表癥,皆屬于里。
大腸虛者,氣虛也,脈右尺必沉弱。其癥為久痢、為脫肛。
久痢者,氣血不足也,歸脾湯、十全大補(bǔ)湯、補(bǔ)中益氣湯加烏梅均可;脫肛者,氣虛下陷也,補(bǔ)中益氣湯加荷葉主之。
大腸實(shí)者.胃實(shí)移熱也,詠右尺必洪實(shí)。其癥為便閉、為臟毒、為燥渴、譫語(yǔ)發(fā)狂、為腸癰。
便閉者,實(shí)火閉也,小承氣湯主之;臟毒者。腸胃不清,下如魚腸,如豆汁也,芍藥甘草主之;燥渴譫語(yǔ)發(fā)狂者,燥屎不出也,小承氣湯主之;腸癰者,當(dāng)臍而痛,溺數(shù)如淋,千金牡丹皮散主之。
大腸寒者,積冷也,脈右尺必沉遲。其癥為久痢、為便血。
久痢者,腹綿綿痛,寒積在腸也,鴉膽子包扮團(tuán)吞之;便血者,肢冷喜熱,寒在腸也,附子理中湯加歸、芍主之。
大腸熱者,肺經(jīng)移熱居多,脈右尺必?cái)?shù)。其癥為便血、為腸風(fēng)、為脫肛。
便血者,口燥唇焦,熱在腸也,芍藥甘草湯加黃芩、丹皮、生地;腸風(fēng)者,臟腑有熱,風(fēng)邪乘之,故下血而腹不痛,清魂散主之;脫肛者,腸有火則脫出難收,腫而痛也,三黃解毒湯加知母、荷葉主之。
大腸部藥隊(duì)
【補(bǔ)大腸猛將】 淫羊藿、粟殼。
【補(bǔ)大腸次將】 訶子肉、百合。 【瀉大腸猛將】 大黃,桃仁、雷丸、麻仁、升麻,紫草。
【瀉大腸次將】 秦艽、旋覆花、郁李仁、杏仁、大腹皮、白芷、梨汁。
【涼大腸猛將】 黃芩、黃柏。
【涼大腸次將】 地榆、槐實(shí)、知母、連翹。
【溫大腸猛將】 胡椒、破故紙、枸杞。
【溫大腸次將】 當(dāng)歸。
大腸部列方
【千金牡丹散】 治腸癰。 丹皮 苡仁各五錢 瓜蔞仁一錢五分 桃仁十二粒,研水煎服。
如大便閉,加大黃錢半,當(dāng)歸三錢。 【鴉膽子方】 治久痢,寒積在腸。
用鴉膽子一個(gè)蒸透,將米粉包作團(tuán)子蒸熟
以開水囫圇吞下,空心服。
【清魂散】 治腸風(fēng)下鮮血,而腹不痛者。
荊芥炒黑,三錢 當(dāng)歸五錢
十全大補(bǔ)湯、補(bǔ)中益氣湯、附子理中湯、小承氣湯以上諸方俱見首卷;歸脾湯,見心部;芍藥甘草湯見肝部;三黃解毒湯見胃部。

 

十、小腸部藥隊(duì)

其癥為溺赤溺短、腰痛, 小腸氣、為交腸
小 腸 部 手太陽(yáng)屬腑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其上口即胃下口,水谷由此而入,其下口即大腸上口,此處泌別清濁,俾水液注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是腑中之有鑒別者,故與心相表里,脈附于膀胱而在左尺。小腸無(wú)表癥,皆屬于里。
小腸虛,左尺脈必細(xì)軟。其癥為溺赤溺短、為腰痛。
溺赤溺短者,水不勝火也,生地黃湯主之;腰痛者,水不足也,六味地黃丸主之。 小腸實(shí),左尺脈必洪弦。其癥為小腸氣、為交腸。
小腸氣者,氣滯下焦,臍下轉(zhuǎn)痛,失氣則快也,橘核丸主之;交腸者,陰陽(yáng)搏逆,大小腸交也,五苓散主之。
小腸寒,左尺脈必遲。其癥為咳嗽失氣。
咳嗽失氣者,小腸嗽也,止嗽散加芍藥主之。
小腸熱,左尺脈必?cái)?shù)。其癥為溺澀溺短。
溺澀短者,濕熱壅滯也,導(dǎo)赤散主之。

小腸部藥隊(duì)

【補(bǔ)小腸猛將】生地。
【瀉小腸猛將】 木通。
【瀉小腸次將】 瞿麥、海金砂、川楝子、苡仁、赤芍、赤茯苓、燈草。
小腸部列方
生地黃湯、六味地黃丸、五苓散、止嗽散,俱見首卷;導(dǎo)赤散見心部,橘核丸見肝部。


十一、心包三焦部藥隊(duì)
三 焦 部 手少陽(yáng)屬腑
三焦者,人生三元之氣,臟腑空處是也。上焦心肺居之;中焦脾胃居之;下焦肝腎、膀胱、大小腸居之。其氣總領(lǐng)臟腑、營(yíng)衛(wèi)、經(jīng)絡(luò),內(nèi)外、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則竟體調(diào)和,斯其職已。三焦之病,屬於臟腑,并無(wú)另立病名。
三焦部藥隊(duì)
【補(bǔ)三焦猛將】 淫羊藿、黃芪。
【瀉三焦猛將】 青皮、木香。 【瀉三焦次將】 柴胡、香附。 【溫三焦次將】 烏藥、白豆蔻、胡桃。
【涼三焦次將】 山梔、麥冬、黃柏、地骨、青蒿、連翹。
心 包 絡(luò) 部 手厥陰屬腑
心包絡(luò)者,即膻中。與心相附,居膈上,代君行事,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其見證有手中熱、心中大熱、面黃目赤、心中動(dòng)諸端。而要之包絡(luò)之病,即心部之病也,言心不必更言包絡(luò)矣。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您對(duì)文章有自己看法,歡迎評(píng)論發(fā)言
本站僅提供存儲(chǔ)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qǐng)點(diǎn)擊舉報(bào)。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用藥論
《筆花醫(yī)鏡》清 江涵暾
筆花醫(yī)鏡
《周慎齋遺書》 卷十\婦人雜證 經(jīng)水
《證治準(zhǔn)繩·女科》瘧
萬(wàn)能的小柴胡湯加減應(yīng)用,悟透了就是村里的柴胡先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diǎn)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zhǎng)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hào)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hào)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