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繼光,四川省中江縣人。1930年農(nóng)歷十一月二十(1931年1月8日),出生于發(fā)財坪岔溝(原屬石馬鄉(xiāng),今繼光鄉(xiāng)三村)的一戶貧農(nóng)家庭。
他的父親黃德仲,母親鄧芳芝,共養(yǎng)育四子一女。黃繼光是男孩中的老三,大哥黃際慶早夭,二哥黃際余從小得病致聾啞,姐姐被送走當了童養(yǎng)媳,還有一個弟弟黃繼恕。
舊社會貧苦的人家,父一代、子一代當牛做馬,生存就是為了吃飯發(fā)愁。
1942年,中江大旱,還沒開春,就什么都沒得吃了。黃德仲欠了地主的糧食,被抓去連凍帶餓關(guān)了六、七天。鄧芳芝把三畝青麥苗地押給人家,才贖回了丈夫。
黃德仲已經(jīng)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不久就離世了。苗沒有了,糧食也就沒有了,到了秋收的時候,孤兒寡母只能挖野菜維持生活。
黃繼光11歲了,在這個年紀,早就該上學讀書了,他卻要幫家里度荒,到外面當雇工。雙腳磨出了血泡,兩肩壓得火辣辣。累倒了,他不叫苦,餓極了,他勤勒腰帶。
就這樣,黃繼光在被剝削被壓迫的道路上,度過了十九個年頭。
1949年冬天,解放軍的隊伍來到了中江縣。
黃繼光特別快活,雖然寒風透過單衣破襖吹在他身上,冷得很,但他心里熱烘烘的。
中江縣解放了,老百姓分到了田地,新生活開始了。
就在這時,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戰(zhàn)火燒到了鴨綠江邊。
石馬鄉(xiāng)召開大會,號召大家:“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秉S繼光第一個報了名,
20歲的黃繼光,圓圓的臉龐,還有幾分孩子氣;濃濃的眉頭,寬前額,一雙眼睛又黑又亮;因不愛說話嘴常常抿著,性格憨厚耿直;不像塑像那么胖,但委實有一副好身板。
1951年3月12日,是黃繼光入伍的日子。1年零7個月后,鄉(xiāng)親們才知道,他們在岔溝的黃泥小路邊送走的,是一位震驚全國的英雄男兒。
1951年7月1日,黃繼光隨著部隊跨過了鴨綠江。
在連隊里,大家都是階級兄弟,相處得很融合。黃繼光與一排一班的戰(zhàn)友李繼德更是投緣。
李繼德還是毛頭小子,比黃繼光小4歲,黃繼光對他非常照顧。吃飯時,黃繼光經(jīng)常把自己碗里的飯撥給他一半,菜也夾給他吃,還說:“你還不到16歲,身體還沒發(fā)育成大人,需要補充營養(yǎng)。”
他拍拍自己的胸脯,說我早已經(jīng)是個大人了。
黃繼光沒上過學,不識字,李繼德上過三年學,就教他寫字。倆人合買了一瓶藍墨水,平時就裝在黃繼光的黃布挎包里。他去沖鋒堵槍眼時,就背著那個挎包。墨水還沒有用完,灑了出來,染了挎包。
行軍路上,全憑兩只腳走。因躲避敵人空襲,一般都是夜晚行軍,白天休息。
夏季,白天在樹林里宿營。蚊蟲叮咬,就用床單裹住身子,睡著了以后臉上讓蚊子蟲子咬的全是疙瘩,又痛又癢。
下雨時,就把雨衣套在頭上,依著一棵樹,抱著槍,坐著睡,身子下邊全是雨水。
冬天,就在山坡上挖個洞,住在洞里。黃繼光與李繼德兩個人被子合在一起,一起鋪,一起蓋。
因怕暴露目標遭敵機轟炸,志愿軍不能生火做飯,路上就吃炒面喝涼水。
黃繼光跟隨隊伍從丹東走到新義州,再走到金川、清川江、靜川,從平壤,最后走到上甘嶺附近。
1951年冬季,氣溫降到了–30°C,戰(zhàn)士們穿著棉褲棉襖、軍大衣棉鞋,還是給凍透了。
一天,雪下得有半米多厚,氣溫降到了– 39°C。晚上,六連戰(zhàn)士接到任務(wù),去后勤部往前線背大米。因公路和橋梁被敵人的飛機炸毀了,糧食運不上去,只好用人背。
同志們雖穿著棉鞋,但因天太冷了,那棉鞋管用。為了偽裝自己,棉襖都是反穿的,讓白里子朝外,保暖作用就更差了。
路上,每人發(fā)了一個生雞蛋當飯吃。每人背了一袋 50 斤重的大米,來回 70 華里。走時天就黑了,回來時借著雪光往回走。
走到下半夜,又冷又餓又累,就走不動了。放下大米,想先歇一會兒喝了那個生雞蛋再走。
掏出雞蛋來,在石頭上一磕,雞蛋早凍成冰疙瘩了,一點一點啃著吃。黃繼光咬咬牙站起來,說:“得走,不走, 就得凍死在這里了。”好不容易回到了連隊,黃繼光費了不少勁兒才脫下了棉鞋。
黃繼光是南方人,不耐寒,很容易凍傷。他的腳趾頭給凍得又紫又黑,像紫蘿卜似的。
幾個戰(zhàn)士忙去找柴火想烤烤火。李繼德忙說:“不能烤火,一烤,手腳就壞了?!彼尨蠹矣醚┐辏侔涯_放到雪堆里。
背米凍傷了腳,連里要安排黃繼光還有一些戰(zhàn)士回國治傷。黃繼光一聽,就說:“不行不行!我來到朝鮮還沒打仗沒立功呢!怎么能回國?”于是就沒走。
到達前方,黃繼光被編入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5軍第45師135團二營六連,作通訊員。
黃繼光穿越火線送文件, 每次都能順利完成任務(wù)。他不是送完就走,有時候看到宣傳科的同志那么忙,他就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對辦公場所一一清掃,弄得干干凈凈才離開。
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wù)之后,他整天都不閑著,跟著六連后勤部同志一起種菜,讓前方的同志能有新鮮蔬菜吃;到伙房燒火、提水、劈柴;幫前線陣地打坑道,一口氣就是百十錘。
在進入上甘嶺之前的1952年四五月份, 連里見黃繼光表現(xiàn)好,人也機靈,把黃繼光從連隊調(diào)去給二營副營長兼參謀長張廣生當通訊員。
1952年10月14日凌晨5點44分,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zhàn)役打響,戰(zhàn)爭的艱難和殘酷令人難以想象。
與敵激戰(zhàn)4晝夜后,19日晚,黃繼光所在的第二營奉命沿西北側(cè)山脊向597.9高地主峰攻擊。
志愿軍將這條山脊由西北到東南 劃分為6號、5號、4號和0號陣地。戰(zhàn)士們英勇頑強,相繼攻克了前三個陣地。
597.9高地右側(cè)后方的0號陣地離敵人最近,雙方拉鋸。敵人有9挺重機槍在響,每挺重機槍有1萬5千發(fā)子彈。
二營的幾個連傷亡很大,當時,六連算上參謀長張廣生和連長萬福來,總共還有16個人,其中只有九個戰(zhàn)斗兵。
連長萬福來立即將這九個戰(zhàn)士,編成三組進攻,對零號陣地上的四個子母連環(huán)堡,實行強行爆破。
第一組戰(zhàn)士們,在戰(zhàn)斗中犧牲了,第二組緊跟而上……。三個組的戰(zhàn)士都相繼倒在敵人密集的火網(wǎng)下。
在這危急關(guān)頭,通訊員黃繼光果敢地站出來,率領(lǐng)著戰(zhàn)友兼同鄉(xiāng)吳三羊和肖登良組成爆破組。
三個人每人拿了蘇式的大手雷,不是畫像中的炸藥包。 黃繼光背上背了一支帶刺錐的步槍,背個黃挎包(挎包上有染上的藍墨水),腰間扎了一條皮帶。
他們?nèi)齻€人躍出坑道,左手拿手雷,右手和小臂撐在地上匍匐前進。黃繼光在前,肖登良居中,吳三羊在后。
眼瞅著他們往前沖去不到20米,吳三羊就犧牲倒下了,肖登良負重傷,黃繼光左臂被打穿兩個洞。受傷后,黃繼光還在掙扎著匍匐前進。
指導員馮玉慶則利用一挺就地獲得的美制機槍對0號陣地進行還擊,掩護黃繼光。
接近碉堡時,黃繼光遭敵人火力射擊,趴在焦土上一動不動。
就在戰(zhàn)友們替黃繼光揪心時,也就過了十幾秒鐘,黃繼光雙手在身子前邊動了一下。他把手雷把上的蓋子擰開了,又把手雷的弦一拉,右手用力在地上一撐,身子隨即站了起來,在敵人機槍掃射的子彈中往前猛撲了過去。
撲到敵人碉堡前,左手把最后一個手雷從射擊孔塞了進去,手雷比手榴彈引爆的時間短,也就兩秒鐘。黃繼光顯然是算好了手雷的引爆時間,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拼盡全力沖到碉堡射擊孔前的距離,才做出了這個重要的舉動。
這時,他只剩下一個已有七個彈洞的身體。黃繼光誓死報國的決心,超越了人類求生的本能和對死亡的恐懼。
他回頭望瞭望被敵人火力壓住的戰(zhàn)友們,為了戰(zhàn)友們能占領(lǐng)高地,為了減少傷亡。為了勝利,為了和平,為了正義。
黃繼光驀地挺身起來,張開雙臂,像一面旗幟,用他那英雄無畏的寬闊的胸膛,嚴嚴實實地堵住碉堡中那孔噴火吐焰的罪惡槍眼。
黃繼光的生命停駐在了1952年10月20日凌晨3點多,時年21歲!英雄無所畏懼,因為英雄無敵,挺身一撲的決絕身影,震懾敵膽。
“沖啊,為黃繼光報仇!”戰(zhàn)友們怒吼著,踏著英雄用鮮血開辟的道路沖上陣地。
在四川省長寧縣梅白鄉(xiāng)白虎村,抗美援朝老戰(zhàn)士羅西成講述了他把黃繼光遺體背下戰(zhàn)場的往事。
1952年10月20日凌晨4時左右,戰(zhàn)斗剛結(jié)束,135團吳團長說: “我命令你,羅西成,你有這個經(jīng)驗,去把黃繼光背下來?!?/div>
羅西成在擔架隊,擔架隊是4個人一個小組,4個人沒有一起上。4個人一起上,一起犧牲了怎么辦?
羅西成二話沒說, 一個人沖到前方,跑到黃繼光身邊。黃繼光全身都是泥巴,左腿被打斷了,身上七八處重傷,他就是這樣沖上來的。羅西成把機槍一掀,用腳把黃繼光身旁的泥巴蹬開,用繩子把他背起就往后跑。
羅西成回憶說:
“我把他背到了張古(音)團部的后勤處,吳團長就在他的遺體上標注了記號,注明是黃繼光。
本來黃繼光的個子就不高,胸部、肚皮基本上都沒有了,還流盡了血,也就只有50斤左右,背起來不重。
我因背了黃繼光下戰(zhàn)場,戴上了大紅花,團首長還給我頒發(fā)了獎?wù)?,記三等功?!?/div>
羅西成把黃繼光烈士的遺體背進了后勤處陣地坑道。當時上甘嶺戰(zhàn)役還沒有結(jié)束,同志們在坑道里喝水困難。
上甘嶺是一座石頭山,幾乎沒有水源,類似于電影《上甘嶺》里面一個蘋果分著吃的故事,時時在上演。
黃繼光生前的戰(zhàn)友王英軍回憶:因為缺水,戰(zhàn)友們用唾液為黃繼光烈士揩凈臉上的血跡。
王英軍當時在二營機炮連任文化教員,和黃繼光是一個營的戰(zhàn)友。
“看著英雄臉上的血跡,6連僅剩的30多名戰(zhàn)士,忍受著斷水三天的煎熬,每人一口唾液,浸潤在一塊手巾上,為黃繼光揩凈臉上的血跡。大家不忍心讓英雄帶著血跡入土。”王英軍哽咽著說,沙啞的聲音更加低沉。(刊于1998年10月25日《山西晚報》)
當天,黃繼光烈士的遺體被裝入空彈藥箱,臨時安葬于陣地北山坡面向祖國的方向。
黃繼光犧牲兩個多月后,1953年1月4日,135團政治處接到通知,上級要求找到志愿軍烈士遺骸,運回國內(nèi)安葬。
135團派了幾名工兵把黃繼光烈士的遺體挖出來后,由擔架隊送往后方二十公里外的真彩洞(朝鮮地名)45師指揮所所在地。
家住大冶城關(guān)的陳德林目睹黃繼光烈士遺體的收殮。她當時是上甘嶺戰(zhàn)役中處在最前線的救護所的女護士之一。
陳德林和戰(zhàn)友何成君正在坑道外燒開水,兩名男兵來借水桶,并將燒好的熱水全提去了。陳德林右等右等不見人來還水桶,就去找他們。
在收容所坑道旁的小松林里,發(fā)現(xiàn)兩人正在認真清洗一具遺體。其中一個戰(zhàn)士說:這就是黃繼光烈士。陳德林當時就愣住了,低頭站在一邊,瞻仰了黃繼光的遺容。
只見烈士的雙手仍然上舉,穿著單薄的軍衣,扎著一條黃帆布腰帶,左肩挎著掛包,身上背著一個手電筒。手電筒的尾部被子彈打了一個洞,系手電筒的是一根黑色膠皮線。
胸前、右肩和左膝布滿子彈孔,干結(jié)了的紫紅色血塊把衣服粘在身上,圓圓的臉上沒有一絲痛苦的表情。
在給黃繼光的遺體穿新軍裝時,他那高高舉起的雙臂怎么也放不下來。幾個衛(wèi)生員用鐵絲吊著四五個小汽油桶燒開水,用燙熱的毛巾熱敷烈士的身體, 直到熱敷的身體軟和了,四肢恢復(fù)原狀了,才給他穿上嶄新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軍裝。
一位戰(zhàn)地記者聽說這位烈士是黃繼光,就讓官義芝、 何成君、張向珍把他扶起來拍照。
原45師衛(wèi)生員官義芝講:為黃繼光拍照的是個男同志,叫什么名字不太清楚。當時,他為黃繼光拍了幾張照片,給她印象最深的是讓黃繼光立起來的那張,是由她、何成君,還有幾位男衛(wèi)生員扶起來的。
黃繼光烈士犧牲后的遺照,后來被志愿軍謝萬丁同志保存了下來。那時,謝萬丁在前線45師指揮所當秘書,專門負責接聽電話、保管慰問品和烈士遺物等工作。
一次,他無意中發(fā)現(xiàn)黃繼光堵槍眼犧牲后的4張照片:兩張為背部照片,黃繼光兩手高舉,仍保持著趴在碉堡上的姿勢,其身姿清晰可辨;一張為正面照片,黃繼光靠在樹上,面部除兩眼外,較難辨認,但其圓圓的臉廓依然可辨;另一張為兩位女衛(wèi)生員收斂黃繼光烈士遺體。
謝萬丁的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烈士遺照悲壯情景令人肅然起敬。他在照片背后寫上“黃繼光堵槍口時的照片”,悉心保存下來。
后來,謝萬丁老先生將精心保存了數(shù)年的黃繼光遺照孤品親手護送到北京,捐贈給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永久收藏,以激勵后人。
軍事博物館專家對照片的真實性和歷史價值進行了認定,并現(xiàn)場為謝萬丁頒發(fā)了文物收藏證書。
或許戎馬倥傯,犧牲的戰(zhàn)士太多了,黃繼光的犧牲凸顯不出其偉大,關(guān)于他犧牲的上報材料寫得過于簡略,上甘嶺戰(zhàn)役結(jié)束后,志愿軍總部授予黃繼光“二級英雄”稱號。
黃繼光的連長萬福來,當時正在黑龍江阿城縣醫(yī)院住院養(yǎng)傷。聽同病室的傷員們讀到報上這則消息,他好幾天睡不了個囫圇覺。
“哪有這么簡單那,怎么才授了個'二級英雄’的稱號呢? ”
親眼看見黃繼光壯烈獻身場面的張廣生和馮玉慶,都在決定性反擊中犧牲了。
萬福來是唯一幸存的見證人,如果不把詳細情況如實反映上去,他將何以面對英雄的魂靈?
識字不多的萬福來口述,讓同病房的傷員代筆,記錄下黃繼光犧牲的全過程。最后,他的簽名是 “我是他的連長萬福來”。
這份真實、生動、催人淚下的材料寄到 第15軍政治部,很快引起上級的重視。
為表彰黃繼光視死如歸的偉大精神,1953年4月8日,中國人民志愿軍領(lǐng)導機關(guān)追授在上甘嶺戰(zhàn)役中建立卓越功勛的黃繼光烈士“特等功臣”稱號,并授予“特級戰(zhàn)斗英雄”稱號。
四川省人民政府發(fā)布政令,將黃繼光的故鄉(xiāng)改為“繼光鄉(xiāng)”。
后來,黃家子孫到了年齡都參軍,長輩們會這樣教育后代:你們要記得自己是黃繼光的親人,只有給他爭光的義務(wù),沒有給他抹黑的權(quán)利。
結(jié)語:有一種生叫無畏,有一種死叫不朽??!黃繼光同志犧牲時那么年輕,卻活得那么長久!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英雄,是一個時代的信仰標桿,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梁,是一個社會的價值底座。
英雄,不是一個符號,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他們不能在歷史的夜空中消逝,我們有責任讀懂他們,去“呼吸英雄們的氣息”。銘記歷史的民族才有根,熱愛英雄的民族才有魂。
感謝你看完本文。
文本由作者主觀思想+歷史客觀事實梳理撰寫。
關(guān)注@文乎關(guān)注離我們最近的歷史;聆聽真實的歷史故事;走近譜寫歷史的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