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
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老虎卻長著牛的尾巴,發(fā)出的叫聲如同狗叫,名稱是彘,是能吃人的。
遠古時代,人類處在食物鏈的一個特殊位置,人類是雜食動物,并且也沒有動物以吃人為生,或者說吃人為生的動物被人類消滅了。在那個時代人類還是很脆弱的,能殺人的動物非常多,但是以人為食的少之又少,當(dāng)然有些餓極了是會吃人的。看看人類近親猴子,有什么動物以它為食嗎?又不好抓又沒多少肉,所以人類即便在遠古時代,自保能力低下都情況下,也能保持生存。
但是總也特殊的物種,有些特殊的癖好。自《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開始,第一只會吃人的動物是九尾狐,“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九尾狐能用嬰兒的啼哭迷惑人類,在人類保護弱小觀念的驅(qū)使下,逐漸被九尾狐迷惑然后吃掉。但是文中最后補充的四個字,埋下了伏筆。“食者不蠱”九尾狐能吃人不假,但人也能吃九尾狐,簡單的一句話,也表現(xiàn)出了即便強如九尾狐這樣的邪魅,也不能逃脫人類的舌尖。但是浮玉山上這只動物,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跟你嘻嘻哈哈?
很多人聽到彘,也許就會聯(lián)系到呂太后將戚夫人做成了人彘。彘,本指大豬,后泛指一般的豬。按照《山海經(jīng)》的描述,彘即便不是虎,也應(yīng)當(dāng)是貓科動物。而且皮毛沒有花紋,按照《山海經(jīng)》習(xí)慣性的表述,如果彘有花紋,會有類似“其文如虎”的補充描述。所以這里的彘應(yīng)該是大型貓科動物,有牛一樣的尾巴,會吃人。并且一定不會是豬。當(dāng)然《山海經(jīng)》的成書時間跨度太長,某一章節(jié)不能確定具體時間,期間漢字意義發(fā)生變化,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彘這個字雖然從古至今都有豬的意思,最早能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但是他一定還有著另一層意思!舉個例子。
堂堂大漢王朝孝武皇帝劉徹,就是我們常說的秦皇漢武之一漢武帝,小名劉彘!彘?豬?雖說漢景帝兒子多,但是畢竟皇家血脈,名字帶豬是不是有點不雅了?據(jù)當(dāng)事人漢景帝描述,當(dāng)時他是因為高祖托夢,夢見一頭赤紅色的巨大野豬跑進了王美人宮中。醒來后就聽到宮人傳報王美人有喜了,所以景帝當(dāng)即決定這個孩子以后就叫劉彘。看似合情合理,但是這只是官方的說法,實際上漢景帝是知道彘其實是另外一種外來物種獅子的代稱。
談到虎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聯(lián)想到獅子。獅子主要生活在非洲和印度,中國自古就沒有獅子的存在。不過在西漢初年,西域一個小國曾經(jīng)獻給漢朝皇帝一頭獅子。獅子這種動物,特別是雄獅,異常的威猛。人們更是以雄獅的為模型,演變出來龍的第五個兒子狻猊。獅子也逐漸變成人們心中的瑞獸,驅(qū)災(zāi)辟邪。所以漢景帝一定是知道《山海經(jīng)》里描述的彘就是威風(fēng)凜凜的雄獅,從而給兒子取名劉彘,也就是后來的漢武帝劉徹。《山海經(jīng)》里的物種或多或少能找到一些現(xiàn)實的動物與之對應(yīng),但至于說如果在西漢之前見到了獅子,那么一定是非洲或者印度地區(qū),但是到底是我們從那里來,還是我們到過那里去,沒人知道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