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像(圖片來源于網絡)
黃賓虹先生是我國現代杰出的中國畫大師、“20世紀傳統(tǒng)中國畫四大家”之一。他的山水畫渾厚華滋、獨具風格,并在繪畫理論與筆墨技法研究上,也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提出“筆墨至上”的藝術主張,并一生身體力行,把中國畫的筆墨提煉推進到極致,成為屈指可數的既有創(chuàng)作實踐又有理論建樹的大師,對當代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而當我們回顧至今仍大行于藝術圈內外的“黃賓虹熱”時,不得不對一種現象深入思考:比如一個畫家沒有成名前,無論畫得多好、多有特色,在現實社會里,人們總是以懷疑的眼光看待他;而一旦出了名,其所有的作品就一好百好,其藝術觀點也就成為眾相膜拜的“真理”。這種不能實事求是、辯證分析的評價和盲目跟風崇拜,容易誤導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和研究。特別是我們美術界專業(yè)人士,如果也缺乏藝術的眼光,缺乏自己的判斷,一面倒地跟風起哄,其危害將更大。
黃賓虹中期作品,偶有元人三段式構圖
黃賓虹的成就和貢獻主要在中國畫筆墨技法的提煉與研究上,從理論到實踐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思想體系,特別在山水畫的筆墨運用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高度。這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
他主張“畫者欲自成一家,非超出古人理法之外不可?!惫P墨不僅為中國畫造型的主要技巧和手段,也是中國畫區(qū)別于其他藝術的主要因素。筆墨既體現著民族繪畫的藝術特征,也很大程度上凸顯著創(chuàng)作者的藝術風格。可以說離開了中國畫的筆墨,就談不上所謂的中國畫了。
但中國畫創(chuàng)作又不能僅僅停留在筆墨技法層面,把中國畫的傳統(tǒng)完全歸于筆墨,這是不夠全面,也是有違藝術規(guī)律的。因為筆墨語言說到底還是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一種表現工具、一種藝術手段、一種表達形式。它的運用最終是為題材內容、精神思想的表現服務的。
黃賓虹晚年作品《溪橋曉望》
以山水畫創(chuàng)作為例,其最終目的是用筆墨去構建、營造和表現大自然、人生、藝術融通合一的一種意境。營造意境是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核心。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意”是畫家的情懷,是主觀創(chuàng)意之所在;“境”是大自然、社會人生的客觀反映。只有“意”和“境”在作品中有機統(tǒng)一、渾然交融,才能使作品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意境的產生需要有恰當的藝術形式、筆墨語言去描繪營造。而意境有無新意,有無與前人不同,有無新的拓展,又是山水畫有無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最最關鍵的因素之一。
所以說,中國畫創(chuàng)作有沒有達到筆墨語言的個人創(chuàng)新、獨特風格,作品中人文精神有無拓展,有沒有創(chuàng)造,有否表現出新的意境。這是衡量中國畫有無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的兩個關鍵因素。中國畫創(chuàng)作既要重筆墨,更要重精神,這本應是常理,但如今卻成為了困惑著畫家的難題。
黃賓虹作品 《巴山夜雨圖》
嘉德秋拍成交價1000.5萬元
從這個角度看,黃賓虹的很多山水畫作品,在意境的營造、圖式布局結構等方面,還停留在前人的情調和形式上,看不出有重大的突破與拓展。畫面展現的仍是那種文人士大夫追求的可游可居、小橋流水人家的靜態(tài)情調,在意境上沒有多大的變化,走的還是傳統(tǒng)文人畫的路子。因此他也被稱為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的集大成者。
而同樣成為中國畫大師的李可染,則走了與黃不同的創(chuàng)作道路,形成了一種反差和對比。李可染是在繼承民族傳統(tǒng)文化與傳統(tǒng)山水畫形式的基礎上,獨辟新徑,開辟前人沒有走過的創(chuàng)新之路。
他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在題材內容、筆墨語言和藝術形式等方面與前人拉開距離,特別是意境的營造與追求上與前人完全不同,開創(chuàng)了獨具中國山水的新意境,又有時代精神的新山水畫風,帶動了當代一批像賈又福、黃潤華、張憑、李小可等有志于創(chuàng)新的畫家,走上創(chuàng)新之路,推動了中國山水畫的現代轉型與發(fā)展。
李可染 萬山紅遍
中國山水畫的傳統(tǒng)意境,千百年來一直為一代代山水畫家模仿,成為了集體的審美標準和精神寄托的象征。擺在當下山水畫創(chuàng)作面前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能否擺脫群體情感、群體模式的那種陳腔濫調,而去表現豐富、多元、個性化的題材內容與精神思想。因為藝術家最高的目標在于表現他對大自然、社會人生的體悟感應,發(fā)掘最動人的情趣,構建屬于他的意象世界。
但是由于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連黃賓虹這樣一位有學問、有創(chuàng)作的大師也陷入“筆墨至上”的境地。這種藝術創(chuàng)作觀,不僅使他自己在創(chuàng)作中走不出古人的心境與境界,在作品意境中看不到與古人有多大的區(qū)別,也使當前一些學習黃賓虹的追隨者步入后塵,走不出古人心境、情趣的藩籬。其實就在意境問題上,我認為黃賓虹當時也已經意識到了,他曾說“唐畫如曲,宋畫如酒,元畫如醇,元代以下漸如酒之加水,時代愈近,加水愈多,近日之畫,已有水無酒,故淡而無味?!?/span>
確實,山水畫到唐已盛,宋而登峰造極,而后雖在筆墨技法上有所增發(fā),但那雄豪厚重、矯健壯碩的氣象,可說是一代不如一代。這其中就存在作品的題材內容、精神思想,即意境難于再突破、再輝煌這一核心問題。所以我們學習黃賓虹的藝術,追隨黃賓虹,還需要去認真解讀,深入思考。
黃賓虹 1948年作《蜀游山水》
嘉德秋拍成交價2012.5萬元
中國山水畫已有千百年的發(fā)展歷史,要為它添磚加瓦,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創(chuàng)新和推進,是十分困難的。黃賓虹能在中國畫的筆墨上超越前人并有所提高、有所推進,后人難以企及,稱為一代大師名副其實。這不僅與他的天賦,更與他一生的勤奮分不開,就如他在逝世前一天下午還在病床上吟念著“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的詩句就是明證。
我們應該學習他一生刻苦的治學精神和“畫者欲自成一家,非超出古人理法之外不可”的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將畢生收藏與自己的作品全都捐獻給國家的奉獻精神。這些精神更應該是我們后人需要向大師學習的真正偉大精神。
跟歷史上許許多多偉人一樣,大師也是一個人,不是神。作為一個人總會有優(yōu)秀的方面,也存在不夠理想的一面。我們作為后學應該學習大師優(yōu)秀的部分,也應能辨別出其不足的地方。用真正藝術的角度認識黃賓虹、學習黃賓虹,對“黃賓虹熱”做出一個清醒的認識與把握,這對中國畫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是有利而無弊的。
— ? —
文 | 鐘章法
轉載請注明出處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