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陽江,又稱浣江,中國
東海獨流入海河流
錢塘江支流。河長150公里,流域面積3452平方公里。發(fā)源于
浦江縣西部嶺腳,東流經花橋入通濟橋水庫,再東流經
浦江縣城至黃宅折東北流至白馬橋入安華水庫,在
諸暨安華鎮(zhèn)右納大陳江,續(xù)東北流至盛家,右納開化江,北流經諸暨市城區(qū),至下游1.5公里處的茅渚埠分為東西兩江。主流西江西北流至石家(祝橋),左匯五泄溪,折北流經姚公埠,經江西湖上蔡至湄池與東江合流。東江自茅渚埠分流后至上沙灘會高湖斗門江,北流至大顧家,右納楓橋江,經三江口至湄池,與西江會合。東、西江會合后,北流經
蕭山區(qū)尖山鎮(zhèn),左匯凰桐江,經
臨浦鎮(zhèn),出磧堰山,西北流至
義橋鎮(zhèn),左納永興河,至聞堰小礫山,從右岸匯入錢塘江。歷史上,浦陽江曾經由臨浦、麻溪經紹興錢清,至三江入海。
浦陽江原為獨流入海的河流,明朝之后筑壩強行將其上游導入錢塘江。浦陽江,洪澇災害頻繁,有"小黃河"之稱,亦系浙江省4條洪澇災害最嚴重的河流之一。素有"浙江小黃河"之稱,位于浙江省中部,東南三江之一。
浦陽江曾是東南三大江之一,是古越西施浣紗沉魚之江。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浦陽江
流經地區(qū)
浦江縣、諸暨市、
蕭山區(qū)地理位置
浙江省東北部
流域面積
3452平方公里
別 稱
浣江
河 口
浙江省杭州市
蕭山區(qū)聞堰鎮(zhèn)小礫山
落 差
446米
河 長
150公里
所屬水系
中國
東海獨流入海河流
錢塘江支流
主要支流
大陳江、開化江、五泄溪、永興河
發(fā)源地
浦江縣西部嶺腳
平均流量
37.5立方米每秒
目錄1
干流概況2
水文特征3
主要支流4
洪水災害5
水利概況6
流域概況折疊編輯本段干流概況
折疊河道走向
浦陽江,自
浦江縣發(fā)源地大致南-北向流經諸暨市、
蕭山區(qū),注入
錢塘江,
浦江縣境內大部為西-東向。
浦陽江浦江縣城區(qū)段在
浦江縣境內,發(fā)源地在花橋鄉(xiāng),浦陽江發(fā)源于境內天靈巖南麓的嶺腳村和深坑村一帶,流經林塢口、長畈、下宅溪、花橋、外黃宅,沿途接納童塢溪、大渡溪后東注入前吳鄉(xiāng)通濟橋水庫,經
前吳鄉(xiāng)前吳、上趙、安頭。入
浦陽街道,沿途接納石馬、西溪、江溪、里塢溪諸水后入浦南街道,巧溪與麗水源自南而北注入后,入
黃宅鎮(zhèn),浦陽江自西東流,沿途接納岳塘、金橋頭、洪公、和平、延壽、深溪、義烏溪等水。再入白馬鎮(zhèn),自西南向東北,流經鎮(zhèn)東部,沿途接納碧溪和下柳溪后入諸暨市安華水庫。
浦陽江諸暨市區(qū)段在諸暨市境內,浦陽江干流自安華水庫沙溪鄉(xiāng)界牌宣進入市境,呈南北走向,至
安華鎮(zhèn)納源出義烏的支流大陳江;向東北至丫江楊,納源出東白山的支流開化江;流經苧蘿山下河段,因西施曾在此浣紗而稱浣江,亦稱浣紗溪,浣浦、浣渚。至茅渚埠,分東西兩江。西江為浦陽江主流,向北至祝橋,納源出天堂岡的支流五泄江,北流至湄池與東江相會。東江自茅渚埠分流,往東折北經五浦頭至草江村,納源出會稽山西麓的支流楓橋江,經白塔湖斗門,北流至湄池,與西江合流(原經姚公埠至三江口與東江匯合。1952年建江西湖分流工程后,西江改經江西湖上蔡至湄池與東江合流)。其下,至兔石頭出境入蕭山。境內干流流長66.1公里,流域面積2194.8平方公里。常年流量36.8立方米每秒。東、西兩江為縣內主要航道。
浦陽江匯入錢塘江(富春江)的三江口在
蕭山區(qū)境內,流經諸暨金浦橋后進入境內,境內流域面積351.7平方公里,流程32.5公里。蕭山境內浦陽江干流常年水面寬100-150米,水深3-5米,多年平均流量77立方米/秒。浦陽江自南而北偏西貫穿蕭山南部,河道曲折迂回,左岸在松仙嶺、臨浦新閘橋先后接納了歡潭江、進化溪之水。右岸在紀家匯、尖山口、許家后、羅幕村接納了徑游江、凰桐江、南河、永興河入流。經過尖山、臨浦、義橋,直至
聞堰鎮(zhèn)小礫山附近注入錢塘江
富春江段。下游河道受潮汐影響。河面寬120~200米,水深2.5~5米,常年水位5.5~6米,可通小型客輪。浦陽江下游(在蕭山境內)右岸建有臨浦峙山閘、新壩閘、茅山閘,以流量40立方米每秒把江水引入蕭紹平原河網,船只也可通過峙山閘進入紹興地區(qū)。境內界牌軒至安華段干流為上游,稱安華江;安華至湄池為中游;湄池以下為下游。
折疊河道特征
浦陽江上游通濟橋水庫以上河段山高谷窄,坡陡流急,丘陵山地植被覆蓋率不高。安華以下河道彎曲,湄池至孔家埠河寬100~200米。地勢低洼,牛軛湖連串,江水瀉泄不暢。諸暨附近昔日湖泊眾多,原可滯蓄山洪,后來相繼墾殖,使諸暨至湄池一帶湖畈常受洪澇威脅。諸暨城關王家堰以下為感潮河段,泄洪受潮水頂托,江水倒灌,加之蔣村灣河曲嚴重阻水,一遇暴雨,洪水泛濫,淹沒農田,沖毀房屋,其洪澇災害較之曹娥江更加頻繁,有"小黃河"之稱。浦陽江總落差446米,平均坡降3.0‰。
折疊編輯本段水文特征
浦陽江的代表站諸暨站1951~1970年測得,多年平均年流量為37.5立方米每秒,其中1973年為多水年,年平均流量為56.2立方米每秒,年徑流量為20.57億立方米;1979年為少水年,年平均流量為19.3立方米每秒,年徑流量為6.09億立方米。徑流量的年內變化與降水量季節(jié)分配基本同步,亦呈雙峰型,其峰值出現(xiàn)在6月和9月,兩個月分別占全年的17.5%(新昌站)和8.3%(諸暨站)。
浦陽江諸暨站測得歷年最高水位為14.87米(1956),年最高水位的最低值為10.61米(1972),歷年最高水位平均值為13.10米。
含沙量,浦陽江諸暨站多年平均侵蝕模數(shù)為124。為浙江省含沙量較大的河流。
浦陽江為錢塘江下游近入??诘闹Я鳎芎贾轂吵毕绊戄^大。潮汐頂托,不僅會導致河流水流滯緩,泄洪不暢,影響內江排澇,而且會造成泥沙淤積,河床增高,加劇洪澇災害。潮汐影響也不利于灌溉。
折疊編輯本段主要支流
浦陽江支流右有大陳江、開化江、楓橋江,左有五泄溪、凰桐江,洲口溪等,以開化江最大,五泄溪、楓橋江次之。
大陳江,舊稱酥溪,源出義烏市巧溪鄉(xiāng)全章嶺大塢尖,經巧溪、蘇溪、大陳三鄉(xiāng),源頭經巧溪水庫后稱蘇溪(酥溪),過蘇溪村后始稱大陳江。由浦江縣鄭家塢流入諸暨湯江鄉(xiāng),從諸暨市安華鎮(zhèn)入浦陽江,流域面積245平方公里,主流長39.6公里,諸暨境內7.2公里,河流寬200米左右,主河槽寬60~70米。大陳江源短,河道縱坡1.93‰,行水無規(guī)律。兩岸農田皆沙性,保水差。河道砂礫石東漲西坍,一遇山洪,潰決時見。雨過天晴,溪水斷流。當?shù)亓鱾髦?三顆毛雨滿江水,兩個日頭江朝天"的農諺。
開化江,河長48公里,流域面積617平方公里。發(fā)源于橫山,東北流經嶺北以后進入石壁水庫,由石壁腳北流經璜山折西北流至街亭以上稱璜山江,在街亭右納陳蔡江,續(xù)西北流至盛家,匯入浦陽江。開化江總落差311米,平均坡降6.5‰。開化江較大的支流有陳蔡江,河長39公里,流域面積274平方公里。發(fā)源于王樂安,海拔545米,西北流經斯宅至南三江,進入陳蔡水庫,西北流至街亭,從右岸匯入開化江。
五泄溪(
五泄江、),河長41公里,流域面積250平方公里。發(fā)源于紫云大嶺尖龍通坪,東南流經紫云,西南折東南流至五泄水庫,東南流至合溪口,右納淡溪,東北流至水模右納冠山溪,流至宅山村左匯三都溪,東流至祝橋頭從左岸匯入浦陽江。五泄溪落差622米,河流平均坡降15.2‰。
楓橋江,河長45公里,流域面積426平方公里。源出走馬崗,西北流至丫溪口稱櫟橋江,續(xù)西北流經石砩,洄村至匯地右納楓江,北流至尚山,西北流經山下湖至中江,從右岸納入東江。楓橋江落差315米,河流平均坡降7.0‰。
凰桐江,源出諸暨紫云鄉(xiāng)五云嶺南麓,東流經寨頭、大路楊、凰桐等村,流入蕭山尖山鎮(zhèn)注入浦陽江。源長52公里(境內46公里),流域面積180平方公里(境內160平方公里)。河寬30~80米,為山溪性河流,洪水漲落迅猛,下游屬感潮河段,最高潮位達7.5米,常受潮汐頂托,排洪不暢?;送┲疗株柦危K豢赏?0噸以下客貨航船。
麗水溪,因沿溪山回水折,風景秀麗得名。源出百藥尖、大草坪、大峰山,三水東南行2公里,至鯉魚山腳匯合;東行2.5公里至水澗,有方山、旗鼓尖之水流入;再2.5公里入浦江縣境,經麗水源水庫、橋頭,于余間入浦陽江。
和平溪,源于義烏市何里鄉(xiāng)分水塘往北經鮑店東北出縣入浦江境,為浦陽江支流的上源之一。
梅溪,源于義烏市東塘鄉(xiāng)苦竹尖、勾剩山,經嶺下、大路,向東經楊店橋入諸暨境,和源于東塘鄉(xiāng)天燈盞,經塘塢山腳,往東北去諸暨寺坪的兩股澗水。
永興河,曾名大溪。發(fā)源于富陽市常綠鄉(xiāng)石梯山,在該市青龍頭進入蕭山市田村,流經樓塔、河上、戴村、許賢等鄉(xiāng)鎮(zhèn)。沿途接納雪灣溪、大同溪(又名佳溪)、次塢溪、姜塢溪、高都溪、鳳塢溪、鮑塢溪和凌溪諸水,至許賢鄉(xiāng)西址埠注入浦陽江。境內長31.5公里,流域面積99.63平方公里。1964年在沙河口開挖一分流,經梅里、麻車倪,入浦陽江,名南河,長4.3公里。永興河在大橋鳳山堰以上為砂礫石河床,面寬40~60米,水深0.6米左右;大橋以下為常流河,面寬60~100米,水深1~3.3米。歷年最高水位:永興橋附近11.5米,大橋附近12.55米。
徑游江,發(fā)源于諸暨市柯塢山,至馬婆橋入蕭山市境內,原稱里亭河。境內長4.8公里,流域面積16.28平方公里。在徑游附近原先分二支:一支東流出徑游南閘入浦陽江;一支北流入雞鳴江,1982年后,雞嗚江填平造路而堵塞。
折疊編輯本段洪水災害
浦陽江洪水災害主要在中下游,尤以中游諸暨市境最為嚴重。
中游洪災
據(jù)《諸暨縣志》記載:自清同治元年(1862)至宣統(tǒng)三年(1911)的49年中,共發(fā)生洪水23次,其中有10次洪水進城;民國元年(1912)至民國37年的36年中,共發(fā)生洪水20次,其中有7次洪水進城;1950~1985年的36年中,諸暨城關水位超過14.0米(相應太平橋河段安全泄量910立方米每秒的控制水位)的有14次。近百年來,發(fā)生的重大洪災有:
民國11年(1922)8、9月間連續(xù)4次臺風侵襲,諸暨城關進水,沿江72個湖畈漫堤、決口,淹沒了69個,沖毀堤防6萬余丈,損壞10萬余丈,全毀橋梁130余座,溺死550余人,失蹤3500余人,重傷2700余人,輕傷1.4萬余人,疫死560余人,農田被淹74萬畝,淤泥壓積9.9萬畝,沖石壓積7.9萬畝,民居全毀1500戶,損壞7600戶。據(jù)1962年華東水利學院洪水調查,在堤防盡潰,大面積滯洪情況下,諸暨城關水位仍達14.17米,推算洪峰流量為2800立方米每秒。至今諸暨民間還流傳"民國11年,大水沒屋檐,死者上萬,要活萬難"。
民國26年(1937)8月3日下午,臺風在溫州象山間登陸后,穿越浦陽江流域,大雨兼旬,朱公湖、小連七湖、滋橋湖以及支流大陳江的球山、王家塘、河溪等處決堤10余處,諸暨全縣淹田25.6萬畝,鐵路被淹7公里,水深2米,停車達數(shù)旬之久。
民國31年(1942)7月,臺風在象山港附近登陸,影響浦陽江流域。諸暨城關調查洪峰流量達2680立方米每秒,白塘湖、安家湖、滋橋湖、道士湖、朱公湖、西泌湖、下泗湖、連七湖以及開化江的洋湖等均決口,鐵路被淹21天。因當時為日本侵略軍占領,損失無法統(tǒng)計。
1950年6月24日大水,諸暨城關水位14.37米,北莊畈決口,城關鐵路被沖毀,停車7天,全縣農田受淹14萬畝。
1956年8月1日強臺風過境,諸暨城關以上流域面雨量175毫米,城關3小時暴雨強度86.9毫米,干支流水位并漲,諸暨城關水位在16小時中由8.3米漲至14.87米(高湖分洪后)。堤防水毀嚴重,洪水淹田7.1萬畝,內澇成災16萬畝,鐵路停車30多小時,溺死77人,重傷395人,輕傷891人,受災3000余戶。
1962年9月6日,14號強臺風挾帶大暴雨,產生建國以來最大洪水,諸暨城關以上面雨量277毫米,楊梅橋站563.9毫米、化泉鄉(xiāng)橫嶺頂站461.3毫米,斯宅站411毫米,江水暴漲,江東畈、橫山湖、青龍畈、筏畈等37個湖畈先后潰決,洪澇成災農田27.2萬畝,29個村莊被淹。此次抗臺搶險中,運用石壁、安華兩水庫攔洪削峰后,漲勢未減,城關水位仍達14.64米,繼即開放高湖,定蕩畈破堤分洪,分洪量2200萬立方米,水勢才回落,保證了鐵路安全。
1970年6月25日,18小時半流域平均降水103.5毫米,雨量不太大,但諸暨城關水位猛漲到14.53米,湄池水位11.26米,為1970年以前有水文記錄以來的最高水位。鐵路一側的月塘湖、西景湖相繼潰決,朱公湖告急,安華、祝橋等處鐵路被淹,農田成災11萬畝。
1977年6月16日,受高空靜止鋒切變線和1號臺風影響,流域內普降暴雨,暴雨中心在開化江、楓橋江。從降雨開始到洪峰出現(xiàn)僅25個小時,諸暨城關水位達14.82米。連七湖、下四湖、墨城湖等湖畈堤埂均潰決,沿江32個村被淹,受災面積19.8萬畝。
下游災害
《蕭山縣志》載,浦陽江下游水災,明、清、民國三個時期共有52次。建國以前,蕭山區(qū)境內浦陽江兩岸,正規(guī)的堤防只有西江塘一條,因此歷史上的水災記載絕大多數(shù)是關于西江塘的。明正德十四年(1519),嘉靖六年(1527)、十八年(1539),萬歷十三年(1585),崇禎十五年(1642),清康熙十五年(1676)、二十年(1681)、五十六年(1717),乾隆六年(1741)、五十六年(1791),道光三十年(1850),同治元年(1862),民國15年(1926)均有"西江塘決"、"水入城市"、"城市駕舟"等記述。
建國以來至1984年,曾發(fā)生過大小水災20次。梅雨成災的以1955年6月22日洪水最大,富春江下泄流量29000立方米每秒,浦陽江臨浦站流量1700立方米每秒,浦陽江洪水受潮水頂托,臨浦站出現(xiàn)歷史最高水位10.53米,臨浦鎮(zhèn)西市街上可行船。經奮力搶救,主要堤防得免漫潰。臺風雨成災的洪水以1956年8月1日最嚴重,左岸大橋大西畈,朱村橋潘山畈倒堤,干支流兩岸被淹農田3.5萬畝、成災1.65萬畝。
折疊編輯本段水利概況
折疊航道航運
諸暨境內,浦陽江下游低洼,宣泄不暢,歷代官民注重疏浚。民國18年(1929),諸暨成立疏浚浦陽江委員會,籌集資金,疏浚沙灘。浙江省賑務會撥款1.3萬元,作浚江之用。1949年10月,諸暨縣人民政府制訂《整治浦陽江流域計劃綱要》,實施停墾造林、浚江開狹、清江暢流等治江措施,撈沙疏江,拓寬江槽。1950至1984年間,先后完成浦陽江蘭召角分流工程,江西湖灣截直工程,霞巨至姚公埠上村河段截直工程,黃潭角灣截直分流工程;拓寬姚公埠河段,下趙至甲塘江段,浪干山至江下湖河段,潭頭至浪干山河段,湄池江河段,趙家埠河段,王家堰以下河段,倪家河段。經歷年整治,浦陽江河槽平均拓寬20至25米,河床挖深1.5至2米,恢復斷航河道21公里。至1990年,浦陽江諸暨境內王家井至城關鎮(zhèn)河段49公里,可通40噸以上機船。丫江口至茅渚埠段,可通船筏。茅渚埠以下西二江航道,可通40噸機船。支線均不通航。
湄池港,位于浦陽江中游的諸暨湄池鎮(zhèn)。港區(qū)總面積8.05萬平方米,其中陸域1.05萬平方米,水域7萬平方米。岸線總長1公里,碼頭總延長285米。港內有泊位14個,其中貨運碼頭11個、客運碼頭3個,占地20250平方米,最大靠泊能力為100噸。港區(qū)處于浦陽江感潮河段,最高潮位11.67米,最低4.07米。港區(qū)倉庫面積60平方米,貨運年吞吐量20至50萬噸,客運年吞吐量36萬人次。
凰桐港,位于諸暨市凰桐村??偯娣e27221平方米,其中陸域16221平方米,水域11000平方米,岸線長0.5公里,最高水位8米,泊位10個,最大靠泊能力40噸,年吞吐量達5萬噸。
白塔湖船閘,1979年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電動提升,以防洪泄水為主,并溝通白塔湖與浦陽下東江之水運,可通20噸級船只。
折疊防洪工程
浦陽江是錢塘江下游的一條主要支流,流域面積3452平方公里,干流長150公里,流經浦江、諸暨、蕭山三縣市;中下游沿江兩岸處于洪水位以下的耕地67萬畝(不包括西江塘),人口95萬人,浙贛鐵路穿越流域與河道平行長達104公里,都憑藉堤防保護。
浦陽江流域洪水災害頻繁,有"小黃河"之稱,一向流傳"沿江人家一夜窮"的民謠。建國后,采取"上蓄、中分、下泄"的治理方針,上游興建了石壁、陳蔡、安華、通濟橋等大、中型水庫8座,中游興建了高湖分洪工程,下游進行了河道疏浚、拓寬、裁彎、退堤以及加高、加固堤防,使中下游大片農田和沿江城鎮(zhèn)鄉(xiāng)村擺脫了連年受災的局面,并保障了浙贛鐵路的行車安全。
但從20世紀60年代起,沿江湖畈大量發(fā)展電力排水,電排機埠的裝機總容量已達1.6萬千瓦,最大排水流量200立方米每秒;還有25條沿山排澇渠道將集水面積390平方公里的山水直接排入浦陽江,這些來水與浦陽江洪峰疊加,抬高了中下游洪水位;此外,原來的天然滯洪區(qū),紛紛筑堤圍田,滯洪面積大大減少,諸多因素導致流域平均日雨量僅100毫米時,湄池即出現(xiàn)歷史最高水位的新情況。80年代末,中下游堤防在不啟用高湖分洪工程的情況下,一般只能防御5~10年一遇的洪水;在啟用高湖分洪工程的情況下,遇到10~20年一遇洪水,仍難保證不潰堤。洪水防治,任務仍很艱巨。
折疊蓄水工程
通濟橋水庫,位于浦陽江干流上游浦江縣前吳鄉(xiāng),集雨面
通濟橋水庫積104.5平方公里,水庫性質為灌溉結合防洪,受益面積10萬畝。大壩為粘土心墻砂殼壩,原設計按100年一遇洪水位112.8米設計(相應庫容7320萬立方米),1000年一遇洪水位113.52米校核(相應庫容7731萬立方米),壩頂高程114.0米,最大壩高35米。工程于1958年12月動工,1960年9月竣工,1983年,水庫實行保壩措施。按萬年一遇洪水位114.15米標準加高加固大壩,壩頂加高到115米高程,再加防浪墻高1米。114.15米水位時相應庫容為8076萬立方米。保壩工程于1986年完成。
安華水庫,是浦陽江流域也是浙江最早興建的攔洪工程。水庫建于浦陽江干流諸暨城關以上安華鎮(zhèn)附近,控制集水面積635.2平方公里。大壩為粘土斜墻砂礫石壩,防洪標準原來按50年一遇設計,洪水位35.05米(相應庫容5200萬立方米),3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36.3米(相應庫容6748萬立方米),壩頂高程37.0米。1958年,因庫區(qū)淹沒等問題,省水利廳決定將設計標準降為20年一遇,設計洪水位34.25米,壩頂高程降為35.4米,另加防浪墻,墻頂高程為36.3米。泄洪閘設在大壩右端,5.3米×3.75米4孔,閘底高程20.0米,最大泄量960立方米每秒。工程于1957年9月24日動工,1958年6月底竣工,水庫自建成至1989年共泄洪削峰31次。
石壁水庫,位于浦陽江支流開化江上游的石壁村,壩址以上集雨面積108.8平方公里,總庫容1.1億立方米,正常庫容0.39億立方米,是治理浦陽江流域水旱災害的一項大型水利骨干工程。水庫以防洪為主,結合灌溉發(fā)電。防洪方面,與陳蔡水庫聯(lián)合調度,提高下游浙贛鐵路諸暨段、諸暨城關和23萬畝農田的抗洪能力;灌溉方面,與陳蔡水庫配合,灌田15.1萬畝;電站裝機1460千瓦,多年平均發(fā)電量390萬千瓦時。
陳蔡水庫,水庫位于浦陽江支流開化江上游陳蔡江上,壩址以上集雨面積187平方公里,總庫容1.164億立方米,正常庫容0.619億立方米,是治理浦陽江水患的又一大型水利骨干工程。水庫以防洪為主,結合灌溉、發(fā)電。防洪方面,與石壁水庫聯(lián)合運用,可提高下游浙贛鐵路諸暨段、諸暨城關和23萬畝農田的防洪能力;灌溉方面,可直接灌溉農田1.5萬畝,補充石壁水庫灌區(qū)水量不足的13.6萬畝農田的灌溉水量;電站裝機3200千瓦,年發(fā)電量785萬千瓦時。
永寧水庫,位于諸暨市楓橋鎮(zhèn),浦陽江流域的楓橋江上,工程任務以防洪為主,結合供水、灌溉等綜合利用,總庫容2308萬m3,防洪庫容1028萬m3。它是改革開放以后諸暨建造的第一個綜合性大中型水庫,也是"十一五"期間單體投資規(guī)模最大的水利工程,靜態(tài)總投資約7.2億元,受益人口達33.5萬。規(guī)劃2015年竣工。
五泄水庫,位于諸暨市五泄鎮(zhèn)泄溪村夾巖寺,屬浦陽江水系五泄江支流,水庫集雨面積31.5km2,主流長度15.6km,壩型為漿砌塊石重力壩,設計洪水標準為50年一遇,校核洪水標準為500年一遇,總庫容1001萬m3,正常庫容757萬m3,壩頂長度126m,壩頂寬5.0m,最大壩高43.2m,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旅游、防洪、發(fā)電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水庫始建于1969年3月,建成于1973年7月,1978年完成配套工程,2000年1月至2001年11月完成除險加固,根據(jù)有關規(guī)定,需進行安全鑒定,且該水庫安全鑒定工作已列入省2013年度安全鑒定實施計劃,因此,對五泄水庫大壩進行安全鑒定是十分必要的。
青山水庫,壩址位于諸暨南山鄉(xiāng)嶺上畈村,五泄江支流瀆溪上。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總庫容1713萬立方米,興利庫容78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933萬立方米,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發(fā)電、養(yǎng)魚等綜合利用。1958年11月22日動工興建,1963年12月建成。共完成土石方83.5萬立方米,干砌塊石3.61萬立方米,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7800立方米,投工90.72萬工日,投資227.37萬元。大壩高27米,長285米,為粘土心墻沙殼壩。灌溉面積1.2萬畝,電站裝機600千瓦。
石壁水庫,壩址位于諸暨浦陽江支流開化江上游的石壁村,集雨面積108.8平方公里,占開化江流域面積的17.5%,總庫容110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3931萬立方米,防洪庫容7530萬立方米,屬大(二)型水庫。工程以防洪為主,結合灌溉、發(fā)電等綜合利用。水庫始建于1958年9月,1960年3月9日堵口,1962年4月蓄水,1964年8月大壩竣工。大壩高38米,庫容0.72億立方米。1978年開始保壩工程施工,1987年底大壩加高完成,壩高至45.5米。大壩為粘土心墻沙殼壩,壩高45.5米,頂長255米。輸水隧洞長271米,最大泄流量48立方米每秒。泄洪洞長345米,最大泄流量284立方米每秒。大壩左端的非常溢洪道寬15米,最大溢洪流量480立方米每秒。電站裝機1460千瓦。水庫防洪保護土地面積20萬畝,灌溉面積10萬畝。
折疊閘涵河堰
新亭閘,位于諸暨紅門鄉(xiāng)新亭村,浦陽江左岸,為筏畈渠道出水控制閘。1961年12月動工,翌年9月建成。國家補助3.6萬元。閘設3孔,總凈孔寬8米,閘底高程9.11米。最大泄流量100立方米每秒。
高湖南渠控制閘,位于諸暨高湖鄉(xiāng)大埂村,浦陽江右岸,1962年冬動工,翌年建成。國家補助7.17萬元。閘設5孔,總凈孔寬12米,閘底高程8.63米。最大泄流量150立方米每秒。
新聯(lián)湖控制閘,位于諸暨直埠鄉(xiāng)直上村,浦陽江左岸,為萍溪渠道出水控制閘。1971年冬動工,翌年9月建成。國家補助2萬元。閘設3孔,總凈孔寬6.6米。閘底高程4.63米。最大泄流量130立方米每秒。
晚浦閘,位于諸暨直埠鄉(xiāng)晚浦村,浦陽江左岸。1973年動工,翌年1月建成。國家補助5.2萬元。閘設3孔,總凈孔寬7.8米。閘底高程2.93米,最大泄流量130立方米每秒。
楊柳堰堰壩,位于諸暨越山鄉(xiāng)長潭街村側浦陽江上,始建年代不詳。工程初為臨時捺筑沙堰,1960年2月建成固定活動堰。壩長117.5米,設活動門26扇,引水溉田10000畝。
王家堰堰壩,位于諸暨大侶鄉(xiāng)王家堰村側浦陽江上,始建年代不詳。工程初為臨時捺筑沙堰,1960年2月建成固定活動堰。壩長81.4米,設活動門33扇,引水溉田17597畝。1976年在壩右端建成40噸升船機站。
小江堰堰壩,位于諸暨紅門鄉(xiāng)新樂村側五泄江上,始建年代不詳。初為臨時捺筑沙堰,1964年3月建成固定活動堰。壩長51米,設活動門20扇,引水溉田16300畝。
討飯堰堰壩,位于諸暨大侶鄉(xiāng)袁家村側東浦陽江上,始建年代不詳。工程初為臨時捺筑沙堰,1965年4月建成活動堰。壩長49.3米,設活動門23扇,引水溉田28636畝。
折疊編輯本段流域概況
浦江縣花橋鄉(xiāng),位于浦江縣西部偏南,鄉(xiāng)政府駐外黃宅,距縣城10公里,古屬三都源,源上有座石橋名花橋,鄉(xiāng)以橋名。地處龍門山脈和金華山交結區(qū),西部屬中低山區(qū),海拔818米的天靈巖為境內最高點,東南部屬低山丘陵區(qū),境內的波塘祠堂為江東縣政府成立地,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浦江縣前吳鄉(xiāng),位于浦江縣西部南,鄉(xiāng)政府駐上趙,距縣城6公里,全境為金華山余脈,屬低山丘陵區(qū),西北部與杭坪鎮(zhèn)界上海拔788米的無萊山為境內最高點。浦陽江自山口西南入境注入通濟橋水庫,在庫區(qū)左納壽溪、裊溪、大箬溪、真溪,右納黃溪后入浦陽街道。境內有通濟湖風景區(qū),徐家?guī)X窯塢、毛竹塢前王山、白泥嶺宋代窯址,均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前吳為現(xiàn)代書畫家吳蕭之、吳山明出生地。
浦江縣浦陽街道位于浦江縣中南部,辦事處駐江濱中路,唐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浦江建縣之始即為縣治。1950稱浦陽鎮(zhèn),2001年改設街道。地處浦江盆地西部,中東部屬平原,南與西北部為低山岡,境內龍德寺塔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月泉與月泉書院、貞節(jié)坊、理和堂、別駕坊、鴻漸堂均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諸暨市,諸暨為古越民族聚居地之一、越王勾踐圖謀復國之所,秦王政二十五年,設諸暨縣,屬會稽郡。遠在新石器時期,境內的次塢、東白湖、陳宅、璜山和浣東等地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越王曾先后在境內的埤中、大部、勾乘等地建都,諸暨是於越文化的發(fā)祥地。1989年9月26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諸暨縣,設立諸暨市。全境處于浙東南、浙西北丘陵山區(qū)兩大地貌單元的交接地帶,由東部會稽山低山丘陵、西部龍門山低山丘陵、中部浦陽江河谷盆地和北部河網平原組成。四周群山環(huán)抱,地勢由南向北漸次傾斜,形成北向開口通道式斷陷盆地。境內東、西部為低山丘陵,富有林木、礦藏。東部會稽山脈;西部龍門山脈。中部為河谷盆地,多沃土良田,北部為河網平原,水資源充沛。浦陽江縱貫南北,境內干流長67.6公里,東西8條支流呈葉脈形展開。市境地處浙中內陸,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四季分明,雨水較多,光照充足,年溫差大于同緯度鄰縣,小氣候差距顯著,具有典型的丘陵山地氣候特征。諸暨是越國古都、西施故里,秦時置縣,歷代未廢,1989年撤縣設市。歷史上,諸暨曾出過王冕、陳洪綬、楊維楨等書畫名家;近現(xiàn)代以來,涌現(xiàn)出俞秀松、汪壽華、張秋人等一大批為革命獻身的志士仁人,孕育了12位兩院院士和130多位將軍。 是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huán)保模范城市、浙江省首批生態(tài)縣市和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浙江省旅游經濟強市,"西施故里"、"五泄勝景"、"千年榧林"、"東白山水"等在長三角有很高的知名度。
是中國瓷器文化發(fā)源地之一,茅灣里窯址在進化鎮(zhèn)大湯塢新村茅灣里裘家山東坡。1956年發(fā)現(xiàn),屬春秋戰(zhàn)國時期,堆積豐厚。茅灣里窯址以燒制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為主,2006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