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自述
張俊峰
一位戰(zhàn)地攝影家說過:你拍得不夠好,是離火線不夠近!那么書法的火線在哪里?魏晉風流還是唐宋意趣?我想只有走進古人才能領略其深奧!
如何走進古人,我想首先是對古人法帖的精準臨習,“戴著腳鐐跳舞”的感覺是對每位書者痛并快樂的最好詮釋,“差之一毫,失之千里”,因此臨帖的準確度至為重要。如何靠近經典?書法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認為是手頭功夫!是對筆法的把控,是需要窮其一生學并悟化的過程。對于筆法的梳理當推“二王”,王字用筆豐富多元,變幻莫測,空間結體更為繁雜,多用于手指的撥挑,那么如何做到這筆一點,在練習的過程中我首選“二王”的手札、尺牘。我選擇從墨跡入手,而后才是碑拓,墨跡好比是原件,而碑拓是復印件,“察之尚精”首選是墨跡,有墨跡的一定要找到墨跡的版本,刻工的翻刻、自然的風化、拓工的優(yōu)劣,碑拓終不如原件來的直接,《書譜》就是精準解讀“二王”筆法的很好墨跡范本,因此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對《書譜》的投入也最多。而對于碑拓的臨習,我也是在理解筆法的基礎上進行,透過刀鋒看筆鋒,這樣才會有所參悟走進古人,從而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作品。在臨習中我覺得王字的筆畫是可以拆分的,這樣更能理解王字“一拓直下”的筆法,如翻筆、折筆、使轉……在這樣的臨習中便可化整為零,一個筆畫一個筆畫的去靠近原帖,通過這樣的臨習使我在創(chuàng)作中一些習慣動作得以糾正。
王字的核心是性情的自然流露,是在自然的書寫中把一種風流倜儻、復雜的筆法融入其中,而不是去生硬的解釋字形,它講究隨性而生,在創(chuàng)作這件作品時我把心態(tài)調整至自然的書寫狀態(tài),心中無它、心無旁騖、隨性生發(fā)、縱情筆墨在紙上傾泄。如何做到隨性而生?你得先了解那個人,晉人尚逸、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一個“逸”字最能代表晉人的書寫狀態(tài)?!半m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王羲之的感情就很豐富,生性風流,所以隨著心性的發(fā)揮,字的大小章法隨機而生,晉人逸趣洋洋灑灑躍然于紙上。
一件書法作品是點、線、面的高度有機融合,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我采用不同的筆法、結體、挪讓使得空間盡量疏密有致,通過點的跳躍、線的穿插、厚重粗線條的塊面調整,從而使作品表現(xiàn)力更為多樣。在紙張的選擇時,我喜好用一些偏熟的紙去進行創(chuàng)作,使得筆意的表現(xiàn)更為準確。
在此也要感謝老師們對我的諄諄教誨,使我在一條正確的書寫道路上闊步前行,既沒有“自殺”也沒有被“他殺”“自言其中有至樂,適意無異逍遙游”。學書之路亦苦亦樂、五味雜陳,從河南到南京、北京,只為了離火線近一點,更近一點……穿越火線!
創(chuàng)作自述
張彩華
在學書法的道路上,我也走了很多彎路。9歲開始學書法,隨父親學顏柳,繼而學米芾。得李鐸等大家指導,后來也沒堅持。上大學學的是英語,和書法沒有一點兒關系,純屬業(yè)余愛好,參加書法社團,聽書法老師講座。在這期間,篆書、隸書、草書、行書都寫,基本上是亂寫狀態(tài),直到2007年中書協(xié)在鄭州辦書法培訓班,才接觸《圣教序》臨帖學習。我最終把書體定格在小行草上。
《書譜》云:“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鐘、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庇衷疲骸霸9び陔`書,伯英尤精于草書,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薄岸酢笨梢哉f是“入古出新”的最高典范。古法用筆,臻于完善,發(fā)筆出鋒如抽刀斷水,點畫之質量,極虛靈挺拔之致,真可謂揮運之際,左右逢源,窮極變幻,出神入化;后之書家傾力學之得其一二即可名世,殆無能出其右者。品位超絕,風流蘊藉,氣象萬千;綜合前人所評,乃是率意和精能的高度結合,秀潤和雄強、陰柔和陽剛的高度結合,可以說達到了藝術境界的極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最為推崇注重的中和大美之所在。
我比較喜歡“二王”書風,小行草作品能體現(xiàn)精致、古雅。又富于變化,易于內心性情的流露和宣泄。十年來,我堅持臨帖,把“二王”法帖的每一個字的點畫和線條,研究、分析力求達到形似。剛開始只追其形,離開范本又不會創(chuàng)作。也沒有“二王”風韻。和書友聊天交流,相互學習。哪里有展覽我就去看,并多次參加書法培訓班學習,開闊思路,提高了眼界。每個階段要解決哪些問題做到心中有數(shù)。因《圣教序》字字獨立,氣息不貫,章法欠缺,我又結合“二王”手札來學習,在趙孟手札學習上也下了一番功夫,做到背臨、意臨和集字創(chuàng)作。我后來又結合《十七帖》和《書譜》反復研磨,力爭做到爛熟于心。同時我也臨寫時人和我風格接近的作品,從中汲取營養(yǎng),為我所用。
書法不是我的專業(yè),是我的業(yè)余愛好。是我生活的點綴和調味品。我是抱著一種這樣的心態(tài)去練字,心中不被世俗功利思想所左右。所以寫字時心境很靜,沒有負擔和壓力,達到忘我和癡迷的境地,然后自得其樂。只有在這種狀態(tài)下,才能恣意性情,才能隨性,才能自然而然,才能創(chuàng)造出原生態(tài)不矯情的好作品。有時心中想著極力為展覽而創(chuàng)作,反而寫出來的東西不是那么回事,有時隨意寫的反而能上眼。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一個良好的書寫狀態(tài)。正如于右任說:“我寫字并沒有任何禁忌,執(zhí)筆、展紙……一切順乎自然……在動筆的時候,我決不因遷就美觀而違反自然,因為自然本身就是一種美”,這也正是“無意而皆意,不法而皆法……功夫到則自造微入妙,窮神知化矣”的境界。
十年磨一劍,學習書法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香港作家董橋說“中年是下午茶”,寫小行草也是下午茶,宜于慢品,不激不厲。我書寫蘇軾《書論》的作品字數(shù)多,用的是麻紙,比較古樸。整體氣息尚可,但變化欠缺。在以后創(chuàng)作中,墨色、字法、大小變化再豐富一些。反復臨帖,反復入古,入古出新,相互穿插,是每位書家一輩子的事情。在學書法道路上,還得進一步探索和研究,望方家指正,能在這條路上學得更多,走得更遠。
創(chuàng)作自述
張琛義
西漢揚雄在《法言·問神第五》中說:“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聲畫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動情乎!”這句話其實就是我對書法的一個態(tài)度。子曰:“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奔磳?0歲的年紀,看清了很多東西,我不敢說對書法有過深的理解,但至少有了一些個人的觀點和看法?!皩懙煤谩边@個書法理想,我想是我們每個書者所渴望的,卻又是一輩子似乎達不到的。所以“不強求”卻“要追求”是我目前書寫的最好總結。
我自幼學習書法,臨池不倦,逐漸達到了癡迷的程度。書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不可或缺。麓臺云:“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痹诶蠋煹氖趯拢易瓡鴱摹妒奈摹啡胧?,兼習《毛公鼎》《散氏盤》和《泰山刻石》等,以此來打下堅實的基礎。逐漸習得中鋒運筆的真諦,注重線條的質量,追求圓雋精嚴、委婉優(yōu)雅之氣。《書法正轉》恰好概括我初入門堂的學書經歷:“學書者,既知用筆之訣,尤須博觀古貼,于結構布置,行間疏密,照應起伏,正變巧拙,無不默識于心,務使下筆之際,無一點一畫,不自法貼中來,然后能成家數(shù)”。
王羲之、王獻之是所有的學書者不能繞過的坎兒。故在篆書的基礎之上,我開始在行草書上下功夫。進入到行草的世界,我豁然發(fā)現(xiàn)有一種“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覺,書寫起來似乎更加如魚得水,如有神助。先慕“二王”氣息高古之遺韻,順晉風古而下,探求“宋四家”文人情節(jié),于米芾用功最甚。我的書法作品多以小字示人,參展作品也大都是小字行書。并不是我不會寫大字,所謂“用筆之法千古不易”,我的作品之所以這樣安排,與我個人之審美、書法之追求有關。我崇尚大自然所賦予的生命力,但是又苛求點畫精嚴、線條圓融、結字穩(wěn)健、墨色厚潤,如何將二者相結合?我在小字行書中找到了解決方案。米襄陽實乃我知己也,他說:“世人多寫大字時用力捉筆,字無筋骨神氣,作圓筆頭如蒸餅,大可鄙笑。要須如小字,鋒勢備全,都無刻意做作乃佳。自古及今,余不敏,實得之。榜字固已滿世,自有識者知之”。
這幾十年下來,我一直筆耕不輟,在書法領域多多少少有了一些成績。隨著時間的不斷累積,也對書法有了新的理解。早年或受歐陽詢影響較多,如今觀之或作品結體稍顯緊密。如今,我也并無刻意為之,結體倒顯疏朗、蕭散些,似印證了“無意于佳乃佳”這話吧。書法于我而言,無法割舍,故他必是我今生之伴,愿更多佳作得以呈現(xiàn)。學書,學術,學殊,在不斷寫字的過程中多關注理論和學術,自然而然就有了氣韻、精神和自己。
創(chuàng)作自述
張 翼
粗略算來,我學書法已有近二十余年了。起初是受家庭熏陶,學生時代從歐、柳入手,初識唐楷。參加工作后,因喜好書法,結識了不少書法界的良師益友,耳濡目染、言傳身教之下,才漸入書法殿堂,得以一窺書道之真意。先臨“二王”,后專習米字,想來已有八年有余,期間由喜愛,到癡迷成癮,亦盡嘗書法之甘苦困頓,方悟書法藝術之博大精深?;仡欁约旱膶W書之路,覺得有三點受益匪淺。
一、轉益多師。對書法的理解,即為繼承和學習。書法需先臨帖后創(chuàng)作,先繼承后創(chuàng)新。臨帖重在技術訓練,掌握古人書法作品中的技法規(guī)律;創(chuàng)作重在藝術體悟,領略古人書法作品中的藝術韻味。臨帖如果不扎實或不精深,創(chuàng)作只是一句空話;但沒有創(chuàng)作的追求,臨帖也就失去了動力和意義,只有臨帖和創(chuàng)作相結合,既注重技法練習,又注意藝術體悟,才能百尺桿頭更上一層。
臨帖是學書字內功,所謂“筆突萬支”“筆冢成山”,即字內功夫的修煉。臨帖分讀帖、摹帖、對臨和背臨。讀帖往往別人忽略,但其十分重要。對臨需嚴格按照“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的標準而行,從文字的點畫俯仰之中,從線條的抑揚頓挫之間,去感受筆情墨趣,反復揣摩其字形結構方能奏效。背臨, 即把帖收起, 憑記憶默寫帖中的字, 不但求其形 ,更要求其神。背臨之后可以集字為聯(lián)或集字成篇, 然后進入創(chuàng)作階段。
二、厚積薄發(fā)。臨帖宜精但忌死臨,即在具備一定臨帖基礎的時候,不能再刻意去做毫不走樣一成不變的模仿;在已經掌握一種或幾種書家書寫風格的條件下,一定要力爭多臨一些法帖,不能抱一守終。
同時,臨帖也要有積累和儲備的意識。我在積累一些臨帖的基本功以后,臨米芾、王鐸時不只是臨其本人的作品,而是連米、王二人在學書過程中所涉及的主要書體都臨過,從中一并體驗其書體積累和演進的過程。當然,無論什么書體,只要有一種書體能夠得心應手,與其他書體都有相通之處,筆法基本可以相通,可以臨得更順利一些,掌握得更快一些。多臨諸帖,不僅僅是學帖記憶的積累,還能通過對各帖間的比較,了解帖與帖相互間的特點,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儲備越豐富,應變的能力就越強,在日后的創(chuàng)作中就越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才有資格講創(chuàng)新,否則只是空有其愿望而已。
三、用宏取精。在書法的創(chuàng)作上,我認為對書法的創(chuàng)新要大力提倡,但不能急功近利。書法創(chuàng)作應該具有時代感,提倡對各種藝術風格的探索,創(chuàng)作出既有時代特色又有個人風貌的作品。因此搞書法藝術是既貴在創(chuàng)新,也難在創(chuàng)新。
在我看來,一種風格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正像一種書體的形成一樣,通常并不是由一個或幾個人的提倡和創(chuàng)造所能完成的,它是一個時代書家或一批書家共同努力的結果,而那種并無實際意義上的創(chuàng)新的濫觴只能適得其反。
創(chuàng)作自述
陸 勝
練了很多年的書法,直到最近兩年才小有體會。在此之前,寫了很多年的行書,覺得行書就該這樣,亦或是那樣地進行書寫和練習。然而,一次的轉念,做了決定——全部歸零,從新開始。
蘇軾有一個著名的書法觀點: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我也信奉于此,奉為圭臬。我從王羲之的小楷入手,細細地鉆研,再之后,往下線走,到唐虞世南至今。直至于此,虞世南才是我入此法門的突破點。
魏晉“二王”之法,在很大的程度上說,到了唐已經慢慢地出現(xiàn)異化。換句話說,唐人的新法度已經逐漸地形成,直至出現(xiàn)高峰而各自呈現(xiàn)自我面目。從風格上說,虞世南的自我藝術語言相對于歐陽詢、顏真卿、褚遂良而言,是相對較弱的。探其緣由,虞世南是能直承魏晉法度,也能開啟后人法度的書家。當然,這也是我癡戀于此的根本原因。
因此,在取法于此的同時,首先要解決的便是筆法的凝練度,確保每一個筆畫都能立起來,殺進紙,即線條的立體感及韌勁。這一點,說起來容易而操作起來是很難的。其次是結體的準確性。古代的書法名家,每一個字的結體看似任筆為體,行云流水般地書寫,實際上是很有考究的,每一個點畫的起始安排都是在營造一種勢。若以正局起始,必定以斜勢相依;若以取勢為先,則務必用正勢相托。正斜相倚,陰陽相和。除此之外,空間感的營造也是極其重要的因素之一,沒有疏密感的空間分配,再好的線質所呈現(xiàn)出的結體,也終歸屬于“勢平”的樊籬。再次即是行氣的連貫性,筆斷意連的氣息??瑫v究筆筆獨立,筆筆到位,因此,字與字之間不相連帶,甚至在單字的結構中也不呈現(xiàn)連帶關系,而其中的“筆鋒不離紙”的內在堂奧也是蘊藏在筆畫之中,有如人之筋骨血脈,不露于表而深藏于里,而人之精神面貌全然于外。另外,字與字之間的起承轉合也同樣如此。上一個單字的造勢決定了下一個字的取勢。這種關系的解讀與處理,暫可機械地用九宮格的數(shù)理來加以說明。即是分析每一個字的重心與九宮的中宮和縱橫、對角的平衡關系,繼而分析下一個字與上一個字的承接,周而復返地分析與使用,那么行氣就相繼而出。最后,即是整篇作品的構圖感。在上述三方面到位之后,可以說一幅作品就可以形成了,而整幅作品的通篇藝術感,就需要很多方面的因素。不在此一一列舉了。
上述所說,是我日常練習楷書當中所思考和注意的因素。當然,同樣也是我行書臨摹與創(chuàng)作的方法。簡而言之,即是用楷書之法寫行書。此次入展作品,閑抄古人之文,而且用最普通的上下拼接方式,分為五段,在首尾處各粘貼一小塊,做出一個首尾呼應的形式;并在末尾處跋以小楷,作為一種章法上的小調節(jié)。最后在相應的地方鈐上印章,除了應有的姓名章之外,也算是一種簡單的美化吧。
創(chuàng)作自述
陳則威
行書萌生于東漢,形成與完備應始于魏晉時期,“二王”書法成為我國行草書發(fā)展的最高峰,并作為行書之正脈一直延續(xù)和影響至今,從用筆及其風格而言,行書大致分為三大系:一是以“二王”為主的中側并用、自然瀟散的書風,后世文人書法家無不直接或間接的受王派書法體系的影響;二是唐顏真卿在傳統(tǒng)筆法中加入篆籀筆意,為后世的行草書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三是清代書法家將魏碑的體勢和用筆化入行書之中,面貌雄強大氣。
我接觸行書已有數(shù)年,期間也曾因自己知識淺薄,在行書的學習過程中有許多錯誤的認識和理解,以致走了不少彎路。先后臨習過《蘭亭序》、《祭侄文稿》、趙孟書法系列、米芾法帖等,還曾學習過當代名家,那時不了解工具性能,不理解筆法,不識書法的結體與字勢,皆是囫圇吞棗、生吞活剝、胡子眉毛一把抓,自謂下了苦功,其實大多數(shù)是無用功,“自學等于自殺”,此言真也。
近年來,在老師、道友的幫助和指導下,對書法的理解不斷深入,逐漸把目標確定為“二王”一系的行草書上來。寫帖學行草書,“二王”這條路是必須要走的,道理很簡單,就是“二王”是后人不可逾越的最高峰,要想取得成績,有所進步,必須“取法乎上”,“二王”書風追求的是一種精致而不乏空靈之氣,玲瓏靜雅而不乏清剛峻峭之格的風韻,因為與靠粗糙去張揚氣勢相比,精致更講究技術性和歷時性。于中華曾說:王羲之一路的文人書法是書寫世界和生活世界(書寫世界包含于生活世界)的共同在場,此正為書之本義。所以,我們能夠從中感受到筆的翩翩起舞,能夠感受到“如王謝子弟,縱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神”的書寫者在場,我們還能從中感受到“生活”——生生不息,活潑的生命形象。
近年來,我一直堅持臨寫《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在此基礎上,又慢慢對趙孟系列法帖進行臨習。在風格的取向上,我更喜歡宋代蘇軾的“我書造意本無法”的尚意書風,蘇軾的書法自然率真甚至天真樸拙,毫無狂怪做作之意,加之豐腴的用墨,以字賦形的結體,字與字之間,經常會不經意間出現(xiàn)用筆一輕一重,致使字體一大一小錯落分布的韻律感。天真浩瀚,掣筆千鈞,瀟散風神,自在期間。
因為當下的文化環(huán)境、教育背景、社會風氣、個人習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許多人還沒有臨了幾天字帖,就想著揮毫創(chuàng)作,在我看來,行書創(chuàng)作不是隨意性信筆狂舞,是在浸沉傳統(tǒng)之后的一種共同審美的規(guī)范創(chuàng)作,是在古人完美筆法、字勢、章法規(guī)定范圍內的適度揮灑。度的把控至關重要?!凹歼M于道”,氣息純正而完美的技法,是通向道的唯一途徑。書法是一種內省和修為,在此道上,必須有澄明的心境和純粹的堅守。面對經典,只有心存謙卑和尊崇,才有可能靠近古人,聆聽先賢的教誨,進入幽深和淡定的學書之境。
創(chuàng)作自述
陳興弘
初學草時,不知從何入手,便選擇了王覺斯的草書,興許是起初對草書的了解少之又少,接觸面窄,創(chuàng)作毫無頭緒。作為自己學草入門的范本,對王覺斯草書進行一段時間的學習后,認識到由于學草時間的短暫,認識的淺薄,對中側并用的特點無法吸收為己用,多位老師指出我的草書取法不古、線質不高的問題。
后來,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四個字:溯源求廣。草書早于楷與行,由篆隸演變而來,故而,學習草書的重點應該是“線質”與“使轉”,因此,我便回頭將學書重心放在了大篆、小篆、漢隸上,以求線條篆籀之氣。轉而求廣,大量學習了張長史、黃山谷、祝枝山等古代草書集大成者之作,從中吸收營養(yǎng),融會貫通,取眾家之長來彌補我草書的諸多不足與短板。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又陷入了一種糾結的狀態(tài),糾結如何從中出帖進入一種自由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去思考從中得到的信息,怎樣將它統(tǒng)一,以便給人一種和諧之感,不偏離其道的感受,這就是一段整合。無論是字法還是筆法乃至章法,持我內心的審美,取諸家書風中我所喜好的元素,去整合,引為己用。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環(huán)境等因素的不同,造就其內心的審美取向也會各有所異。興許因自己有強迫癥之故,作草時,難以散懷,往往求平整,刻意美化,有悖草意,使草書失去了其應有的自然純真之態(tài)。草書的“草”有草率之意。作草應注重草書之“草性”,胸有成竹,一氣呵成之勢,不刻求安排布局。蔡邕在其《書論》中講道:“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
前面說到“取舍”的問題,“取舍”在我學習草書的過程中,除了對所學書家書風上喜好追求的取舍外,另外就是傳統(tǒng)觀念上的取舍。我認為,作草書時,更應注重自己情感的表達和宣泄,在創(chuàng)作這幅作品時,我一直在尋求一種非常態(tài)書寫意識,初次嘗試將紙張鋪在地面上,此方法更方便尋求筆意的連帶,作品的慣氣。書前不斷地去思考,去忘記一些東西,盡量使大腦放空,除了草法外脫離往日的思維。這打破了我一貫追求平整、美觀、純線質的書寫習慣,更多的是表達情感的流露,拋開了草書線條上應有篆籀之氣的觀念,擺脫束縛。更多的是用墨色濃淡,線條粗細,陰陽相生等變化來表現(xiàn)作品用筆用墨的豐富性,加強作品的視覺沖擊力。但始終保持在有法與無法之間,在不違背書法之道、審美之道的前提下,用年輕人應有的活力盡情地在紙上宣泄自己的激情,表達心中所想。我認為藝術有框但不可被框所拘,應是腳如黃牛踩“道”,腦似天馬行“空”。
經過這幾年對書法的學習、認識,較前期創(chuàng)作略有進步,但我之短板還極為顯見,創(chuàng)作時常感捉襟見肘,究其原因,皆因知識儲備缺乏,創(chuàng)作經驗不足,入古不深!此次有幸入展,更應戒驕戒躁,虛心向上!
創(chuàng)作自述
陳花容
我的草書大致經歷了張芝、“二王”之意,皇象、索靖之態(tài),《平復》《居延》之韻等三個階段?;蛞嘀^“入手”“轉型”“提升”的過程。
從時間來看,三種書風均處在東漢魏晉時期。此時期,生活處世現(xiàn)恬靜居淡、雅量曠達的士大夫風度,藝術審美追求中和之美,書法時風成熟、穩(wěn)定。我以為,學書當然不可繞過此階段。
張芝《冠軍帖》、“二王”《大觀帖》、《十七帖》、孫過庭《書譜》等為我學習草書奠定了基礎。
在“二王”書風滿天下之時,我選擇了“轉型”。冷靜關注早于今草的“章草”?!都本驼隆贰段奈涮贰对聝x帖》等為我習章草之范本。唐代張懷瓘評《月儀帖》曰:“幼安善章草,書出于韋誕,峻險過之,有若山形中裂,水勢懸流,云嶺孤松,冰河危石,其堅勁則古今不逮”,可見,習章草者繞不開索靖。
其實,很早就關注《平復帖》,只是覺得書法根底太差,不敢上手。在有了章草基礎的學習經歷之后開始琢磨解析《平復帖》。在《平復帖》中,我看到了晉人的敦厚自然,平淡簡約。此帖結構上的隨意灑脫,表現(xiàn)出一種輕松自如、信手拈來的自由狀態(tài)。
《居延漢簡》又讓我眼睛一亮,臨習數(shù)月,融合《平復帖》,于是就有了“蘭亭”之獎。其實,《平復帖》與《居延漢簡》始終保持著親密的血緣關系,只是《平復帖》中大大增強了點畫的連續(xù)性,高度簡化用筆,以求輕松自然。
參加此展的草書組合《節(jié)錄蘇東坡書論》,既有“二王”之韻,又有索靖、《平復帖》之法,筆意古拙,節(jié)奏明快,墨法分明。我喜歡宿墨,善于用宿墨做草書,它給人“思路清晰”“愛憎分明”“凝神靜聽”之感。孫過庭說:“夫心之所答,不易盡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難行于紙墨”,只有把握住筆、紙、墨的關系,掌握它們之間的生克原理,才能達到收放自如、生動傳神的境界,真正做到紙墨相生,蒼中有潤,潤間帶枯,枯潤得宜。然而這樣一來,卻忽視了篇幅的零碎,整個場面顯得雜亂了些;還有線條還有些漂浮,欠穩(wěn)等問題。
青年書家有朝氣,思想活躍,有探索精神,但同時缺乏閱歷、歷練,書風不夠沉穩(wěn)、厚重。我一直認為,作為青年書家,一定要努力做到:始終懷有對傳統(tǒng)經典作品、對前輩大師的崇敬;時刻牢記嚴謹創(chuàng)作和自我素養(yǎng)的提升;永遠不忘對書法發(fā)展的時代探索精神。
人貴自知。青年書家最忌諱的是輕飄浮躁、狂妄自大。常需要的是時刻自省自悟、積極探索。有多大擔當,就有多大作為;有多大作為,就有多大力量。青年書家只有以崇德尚藝的藝術責任和嚴謹?shù)闹螌W精神,才能時常創(chuàng)作出無愧于這個時代的精品佳作。
近年來,作為全國權威書法社團,中國書協(xié)通過一系列舉措和活動,完善機制,引領了一片健康積極的書法新風氣。其引導的核心即是呼喚文化素養(yǎng)的回歸,倡“技道并進”。在當前如此浮躁、功利化的書壇狀態(tài)下,此舉不禁讓人感到欣慰。
河南省青年書協(xié)一直更是主動作為,舉辦的此系列研究展,為全國書法界做了榜樣,值得稱贊。
創(chuàng)作自述
陳勁松
我在行書方面主要著力于《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行書在書法史上呈現(xiàn)出了無法復制的輝煌,在當代更是受到了很多人去學習研究。從古到今,行書名家輩出,名作紛呈。我臨過一段米芾、顏真卿和王鐸,終究是淺嘗輒止,如猴子掰玉米。后來經過師友指教,才開始了漫長的對王羲之《圣教序》的學習。最初打開《圣教序》的帖子,感覺無從下手,那斑駁的刻痕不曾留下很好的書寫軌跡,很多字形臨不像,筆畫寫不準,硬著頭皮、照貓畫虎般地擺弄了幾個月,把一本字帖的多數(shù)字都存儲在腦海里,臨習時候便心中有數(shù)了,每臨習一段時間后將之前的臨作找出來對比檢查,發(fā)現(xiàn)某一個字或某一個筆畫寫的比以前有了些許進步,慢慢地就增加了信心。
但在反反復復的臨習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圣教序》越寫越難,越寫越不知道怎么寫了,出現(xiàn)了一個焦慮期,想逃避、想飛躍、想寫心中所想。這個時期,是一個必然要經歷的階段,是在一邊臨帖一邊思考的情況下產生的。隨著臨習的深入,逐漸對《圣教序》精妙的用筆、精美的字型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接下來,我查閱了趙子昂等古今名家的《圣教序》臨本,當找到王鐸臨《圣教序》時,眼前一亮,這個帖子成為黑暗中的一縷陽光。王鐸對《圣教序》的理解和運用給我提供了一些啟發(fā),我花一段時間集中研習了《王鐸臨圣教序》,如此從一個側面迂回,讓我對《圣教序》有了更多的感悟,回歸到學習正途。然而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有脫離和回歸的轉換,疲倦了就去看看別的,看多了,發(fā)現(xiàn)還是《圣教序》為行書之宗,其筆法和字法豐富多彩蔚為大觀。
當然,對王羲之《圣教序》的推崇并不妨礙我對其他名家名作的學習借鑒。宋朝是一個天姿爛漫的朝代,其社會文化思潮讓我神往之至!以蘇軾、米芾為代表的文人墨客,他們的人生際遇、翰墨文章時常情不自禁的浮現(xiàn)在腦海,吟詠在耳邊,讓我在作行書時也不自覺或多或少的想摻雜一些宋人意味。說這些容易,要做到就難的很了。
世界萬事萬物和任何觀點從來都具有多元的存在和多面的特征,更沒有絕對的肯定或否定。當然也沒有絕對的美丑之分、高下之別。這或許從某個角度揭示了藝術能給人愉悅情感的真諦,這也或許是藝術可以讓一些人走火入魔的心結。我向來性情疏野,漫不經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對于書法,有一些感慨無法言說、一些思考矛盾荒誕、一些探索尚未成型,我愛之、恨之、戲之、玩之,樂此不疲,難忘初心。樹欲靜而風不止,來日方長,一切就順其自然吧。
當前,我的行書作品線條變化少,字形結構單一,章法不考究,氣息欠暢達,缺點太多,不一而足。這是我下一步要改進的地方。懇請諸位師友教我。
創(chuàng)作自述
陳奎元
毋庸置疑,河南是個書法大省,置于全國來看,河南省在篆隸書法方面一直處于全國書壇領軍之勢,這個應該是全國書家都認可的。但是如實來說,我省在行草方面還是相對薄弱。也正是因為如此,更加激起了我對行草書法的興趣。此次河南省青年書協(xié)舉辦的“繼往開來·河南行草書法研究展”正是加強了對我省行草書法發(fā)展的重視。
曾多次拜訪師友,欲求學書之法,都有強調寫字要有古氣,如此必先習古。于是在私下里尋書訪碑,廣羅資料,以作學書參考。就行草書體而言,我認為最古當屬章草,然后是“二王”書風,之后的各朝各代的行草書家無一不從“二王”父子的書法中吸收養(yǎng)分以成自我。對于我們來說這無疑是很好的學習范例。
“筆墨當隨時代”,我始終認為不同的時代應該有與該時代相對應的藝術風貌。如晉書尚韻,唐書尚法,宋書尚意,清書多表現(xiàn)姿態(tài)。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與之對應的事物也必有所變化,那么我們這個時代的書法必然要有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特色。近幾年,書壇“二王”書風盛行,且眾家書風各自有貌,這也為我提供了非常好的學習樣本。眾人皆言,勿學今人,我個人認為只要適度的吸收其可取之處,也不失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我認為這樣有兩個好處,一是借助今人之書尋求出古之法,二是深入了解當下書法發(fā)展之方向,以審視自身之位置。
在學習行草的過程之中,我曾臨習諸體,最終還是感覺晉時書韻符合自己的心靈情感。每品察其書跡,總可感其輕靈灑脫之氣,不由得筆至手中,廢紙數(shù)十張,以吐心中之快意。由此,我每遇閑暇便臨習右軍或其子獻之亦或習王精熟者孫過庭之書,偶得幾處佳筆,便心滿意足矣。雖說學習行草時日不久,但總歸臨帖有所得。其一,欲寫先讀帖,首看其神采,再看其單元組合,再看其單字結構體勢,然后看其筆畫首、尾、轉折之處理;其二,書寫實踐需結合理論知識,體會眾家心得及自身之所感,以理解該書之始終;其三,“欲書先散懷抱”,然后任情書之;其四,大草如洪波涌起,小草若溪水潺潺;其五,善書者必擇筆,筆有長短、軟硬、大小、質料之別,必然所書之風貌亦有所差;其六,字如其人,書為心畫,諸體之中行草書最可表露性情,然性情之物應配性情之人,亦如寶馬配將軍,高峰居雄鷹。
此次入展的作品,是我正式學習行草書以來,大概一兩個月所作,當時觀之,感覺還差強人意,時隔數(shù)月數(shù)月再看,還是稚嫩十分?!袄^往開來·河南行草書法研究展”征稿啟事一出便備受書者重視,其意義對于我來說也非同尋常。此次僥幸入展,欣喜萬分,應該算是得到了眾師友的認可,也是對自己近期行草書創(chuàng)作的一個小小的總結。
創(chuàng)作自述
陳思杰
我習行書斷斷續(xù)續(xù)多年,近幾年又對草書下了一些工夫。因行、草兼習,若要問更愛哪一種,真的很難取舍。雖然都較稚嫩,但還是想借本次行草研究展的機會,談幾點對行草書的膚淺認識與體會。
首先,談點對行草書的認識。我覺得,行書線條流暢、易于識別,藝術且實用,眾人喜愛。而草書較之行書,點畫結構更簡練,連帶行氣更突出。更注重線條的粗細收放變化、墨色的干濕濃淡對比、章法的開合曲直呈現(xiàn)、首尾的起承轉合呼應等。應該說一件成功的草書作品特別是狂草作品,雖然每個字你不一定都認得,但它那出神入化的線條、墨色與章法,所傳遞和迸發(fā)出來的節(jié)奏、氣勢、神韻和情感,一定會打動你。它猶如一首交響樂曲,有低音有中音有高音,有輕重緩急和高潮,故草書作品是書法元素最多、最具靈機變幻、最能宣泄情感的書體。人們常將草書特別是狂草,喻為書法最高境界。
其次,談點學習行草書的體會。我習行書多年,臨過《圣教序》、米芾和王鐸,近年旁涉唐五代墨跡、八大、白蕉。草書于《書譜》《十七帖》下過功夫,近年喜大草,癡迷張顛、醉素和山谷。因心性愚鈍、功力不逮,常望帖興嘆;然臨池不輟、初心未改,喜激情尚在。我覺得習行草特別是大草,一要取法乎上,與古為徒。常期臨摹古代行草經典,尤其是晉唐草書大家的經典作品。二要堅持寫篆隸。即借習篆隸之功力,以助行草線條之渾厚。三要提升字外功。對文學音樂繪畫舞蹈等其它姊妹藝術多一些關注和了解,綜合素養(yǎng)提高了,對學習行草書會有促進和幫助。
最后,談點對當前行草“流行書風”的看法。當前各大展覽的行草書中,“二王”占主流,這不是壞事,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誤區(qū)和問題。主要是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認為“二王”就是“傳統(tǒng)”的代名詞,而他們與理想中的“傳統(tǒng)”一旦接近,便不再有更多追求。試想,如果千百年來人們都如復印機一般地寫“二王”,而缺乏個人風格與突破,今天的書法史會是怎樣?白砥曾在《當今“二王書風”缺失什么》一文中指出:“‘二王’之所以千古不朽,首先是因其破古開新,將自漢以來的舊法用筆發(fā)展變革為以提按頓挫為主要特征的新法用筆。”王獻之并不只滿足于學習其父王羲之,其《鴨頭丸帖》《廿九日帖》均有獨到面目。又如,顏真卿是學王的代表,但他將線條寫粗寫重。而其《裴將軍詩帖》將篆隸古法,與王書的精致暢達巧妙地融合??梢?,他們都是在學王的基礎上另辟新境,最終以強烈的個人風格流傳于世。因此,當前行草書學“二王”,存在千人一面現(xiàn)象,缺乏個性與創(chuàng)新精神,是值得反思的。
創(chuàng)作自述
陳炫光
我始終固執(zhí)地認為,沒有風格就沒有藝術家。顏真卿、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等書壇大家都具有自己鮮明的個性風格和高尚的文人品質。我心向往之。
建立自己“藝術語言”是離不開經典碑帖的滋養(yǎng),同時要在借鑒吸取經典碑帖中選擇定位自己的風格,要保持與經典碑帖的共鳴性,而不是任筆為體、積墨成書。古人云:“觀千劍乃能識器”要多讀帖、多臨帖、多背帖、多感悟碑帖中的奧妙,才能知道哪個碑帖是最好的最適合自己的。
大學期間是我在學習書法當中一個重要轉折,從農村到省城第一次接觸到上百種字帖的新華書店,真、草、隸、篆各種字帖要啥有啥,從來沒有見過這“陣式”,既興奮又震驚,至今都記憶猶新。那時候只要是周末我就去新華書店,有時甚至逃課。當時沒有多余的錢買,每次只能買一二本,遠遠不能滿足我的需求。干脆一有時間就泡書店“死記硬背”字帖?;氐剿奚岚驯蛔酉破饋礓亗€單子憑著對字帖的記憶就“耍”開了,樂此不疲,到現(xiàn)在還有背字帖的習慣。埋頭苦干幾年在校園拿了不少獎項,更加堅定了我學習書法的信念。在學習書法的時候我喜歡把各種字帖拿到一起對比、總結、歸納,肢解、重組、雜糅等方法解決“矛盾”關系,找出規(guī)律、共性,一一攻破。近些年,參加國展省展數(shù)次受到專家的認可,證明了我的方法是可行的。
趙孟頫《論書體》說“總百家之功,極眾體之妙”。要廣博納取古人優(yōu)良碑帖“基因”取其精華,晉唐名帖、漢魏經典、上至三代,下至隋唐兩宋明清經典作品都在涉獵的范疇。博取和專精都是風格取向借鑒的重要元素。平時我一直在思考能不能把顏真卿《祭侄文稿》的豐腴雄渾、結體寬博、氣勢恢宏、凜然俊朗,蘇東坡《黃州寒食詩帖》的遒勁氣概、豐道婉暢、沉著痛快,黃庭堅《廉頗藺相如傳》的雄放俊奇、豐筋多骨、虛實相間、群山綿延,米芾《苕溪詩帖》的飄逸超邁、跌宕跳躍、欲揚先抑的“優(yōu)良基因”為我所用,在共性中尋找獨特的“感受”“印象”。
項穆在《書法雅言·正奇》中說:“世之厭常以喜新者,每舍正而慕奇,豈知奇不必求,久之自至者哉?”這個“正”就是審美共性,這個“奇”就是個性追求??涤袨樵凇稄V藝舟雙楫》中談到“遍臨百碑,自能釀成一體”,還在卷五《綴法第二十一》中談到“新理異態(tài)”——個性追求的路徑:“新理異態(tài),古人所貴”。
個性風格的原創(chuàng)價值不是憑空產生的,是要對共性的融會、感悟、實踐中滋生出來的。
創(chuàng)作自述
陳培站
從當代的書法創(chuàng)作來審視,簡單的倡導與推動碑帖融合,在創(chuàng)作層面意義已不是很大,甚至有害無利。原因在于,碑帖融合至清末民國康有為、沈曾植、于右任等的出現(xiàn),再加之之前的何紹基、趙之謙等,已臻于最高階段,這極有類似書法史上晉唐一體化?!氨Y合”只是僅僅注重了表象而疏忽了筆畫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和規(guī)律性,碑帖書體的兩分,并不意味著碑帖筆法的兩分。碑帖二者之間的關系在筆法淵源上同為一脈、一身兩像。碑帖的結合也并非折中結合,碑帖結合論不如碑帖一體化更為貼切,碑帖的兩難緊張對立,便是由深層書法筆法問題所導致引發(fā)。從書法風格史立場來看,書法風格演變的動力和核心在筆法。甲骨文演變?yōu)榻鹞?,是由于中鋒用筆的介入,篆書到隸書的嬗變是由于筆勢的解散和捺勢的強化。此外,隸書到章草、行草,草書的沿革也無不證明了這一點,因而形式與筆法需要交替支撐。如一味盲目追求形式,遠離筆法支撐,則形式變革將陷入盲動乃至走向對書體本體的反動。然當下諸多專家學者書家們把近世書壇碑學書風的泛濫、帖學受到冷落和壓制的責任全都算在了阮元、康有為等人的頭上,這其實是對他們極為地不公平。我們檢索審讀清人對碑帖的理解與闡釋,不難發(fā)現(xiàn),清人并不抑帖反對帖,尊碑抑帖旨在探究古人筆法真實面目,溯本求源,為帖學尋找新的出路。據(jù)史料分析,古法至北宋后期即已失傳?!坝捎谒卧院髮⒔甑拇舆f與不斷被解釋、再解釋,我們已經很難分清楚什么是古典書法之‘本相’,什么是經由后人解釋成立的‘后人’的‘本相’”;從書體演變來看,行草書書的生成源于隸變,這是公認的。縱觀漢末魏晉南北朝留下來的大量書法遺跡,不但證實了行草書的生成源于隸變,也證明了一個事實:即由隸變的發(fā)展是在碑與帖兩個領域內,先后以不同的方式演繹的。首先,曹魏時期以鐘繇為代表的書家們在帖寫領域,對漢隸的簡便草寫而衍生出含有隸意的章草,這種章書不僅有隸書的筆意,更兼有行草書的絞轉筆法。我們來審視樓蘭等地出土的簡紙,簡紙文書中的那種隨處可見的“自由度”與漢碑、魏碑及墓志碑刻中的諸多寫法極為相似—“筆”與“刀”正是這里面的決定因素。吾丘衍《三十五舉》云:“隸書須是方勁古拙,斬釘截鐵,挑撥平硬,如折刀頭,方是漢隸?!钡搅藮|漢晚期,這種“折刀頭”的起筆方法更為顯著。晉代銘石之書,如《王興之夫婦墓志》以及《二爨》,雖其用筆如沈增植所謂的“大抵于楷法中猶時沿隸法”,同樣強調了“折刀頭”。至于北魏墓志、造像等方筆,應是這種起筆方法的自然延續(xù)。故,沈增植指出“碑碣南北大同”。樓蘭紙質文書的發(fā)現(xiàn),實質也是對“南帖北碑”之論提出的質疑。
從技法層面來講,漢代占主導地位的字體是隸書,其基本筆法主要在隸書書寫中逐步形成,分別體現(xiàn)在簡牘文字和石刻文字的演化中,篆、隸、楷、行、草的產生、發(fā)展、成熟、完善及蛻變的大部分過程,基本上是在簡牘上完成的。由于篆、分為出現(xiàn)較早的兩種書體,為行、草、楷演化的源頭,因而,書家往往通常把篆、分兩種字體所體現(xiàn)出的精神稱為“古意”。所以,不管是石刻文字,前提總是要書丹上石,當然也有極少一部分未書丹直接鐫刻。碑派書家也是要通過毛筆在紙上來表現(xiàn)碑之樣態(tài),而非直接刻石面世。碑派在筆法上,則要求線條的“中實”,包世臣已敏銳地感覺到碑帖筆法共同的最核心東西,其他人多數(shù)是僅注重了表象而疏忽了筆畫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與規(guī)律性,碑帖結合當在最基本的構成元素線條之中運用最多。誠如是,在民國以前書家們并不是將碑帖二者對立起來看待。碑帖筆法,實為一法。至于碑法、帖法,抑或經典與民間之分,亦為偽命題矣!
創(chuàng)作自述
陳 輝
草書從章草發(fā)展到狂草,至唐代的“顛張醉素”把草書推向了極致,張旭、懷素的草書無處不給人以奔放流暢,痛快淋漓的感覺,但是他們陶醉在線條的騰挪纏繞、行云流水的時序中,對作品空間形式的構成并不予以關注。正因此,在旭素的草書中,一行之內,或左右兩行之間,常有筆勢走向、空間形式上的近似與雷同現(xiàn)象。而山谷草書全面調動筆法、墨色、結構及平面空間的變化,所以欣賞其草書,最強烈的感受便是他的點畫與線條穿插飛縱、變化無常,空間構成開合有度,意象瑰奇,引山谷之語:“如老病人扶杖,隨意傾倒,不復能工。顧異于今人書者,不紐提容止,強作態(tài)度耳?!鄙焦鹊目臻g意識早已融化在胸,不須刻意做作與精心安排便可自然天成、得心應手,這是常人難以企及的創(chuàng)作境界,他把中國書法時空一體化的藝術特色推向了歷史的高峰。鑒于此,我在創(chuàng)作中非常注重空間的構成,注重虛實關系的表現(xiàn)。我認為做實容易,造虛較難,虛實的變化是草書中最重要,也是最難的變化。清代書家鄧石如曾提出:“字畫疏處可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睉摮姓J,筆畫、結體本來就聯(lián)系著布白效果的。再如“擔夫爭路”之說,看起來是對布白的描述,實際上這種藝術效果如果不從字的結體體勢來考慮,如果不從字和字的上下左右錯落關系來考慮,如果不從筆勢走向以及與周圍的字形成的照應關系來考慮,那又如何理解那種超奇度險的藝術趣味呢?
山谷用筆沉穩(wěn),欹側放浪,點畫精到而有意蘊,筆勢沉雄而又舒展開張,氣足神完而又跌沓起伏皆來自于他熟練的筆法,山谷云:“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從中可以看出他是很重視筆法的,他逆勢暗推的行筆法如用漿泛舟一樣,充斥著無限的張力,這是他經過長期的訓練才得到的筆法。他的每一個點畫姿態(tài)萬千、意趣橫出,點法的使用使其筆墨語言更加豐富,更加生動活潑,我在創(chuàng)作中多吸取此法,注重點的使用,并注意點的姿態(tài),增加作品的趣味性,也使空間上更加空靈。中鋒用筆是山谷書法的主要基調,所以他的筆畫圓融、剛健不俗,但他也不死守中鋒之法,側鋒、偏鋒、平行、提按、絞轉多種筆法交替使用使其筆法語言豐富生動,張力彌漫。在筆法的豐富性上,我還需要很長時間的錘煉。
綜觀黃山谷的各類傳世作品,我未發(fā)現(xiàn)有風格較為雷同者,他是書法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能區(qū)別不同書體和作品形式的、寫出不同風格與情調的書家。他的大字行楷中大氣開張,伸手展腳,放射性的筆畫在他的小行草手札中很少使用;同樣,手札信件中的雋秀含蓄在行楷中也不常見。不僅如此,他的書法主題化創(chuàng)作傾向較為明顯,同一書體在不同的心境下,他能創(chuàng)作出風格迥異的作品,這尤其在他的草書作品中得以體現(xiàn)。我認為大草至“顛張醉素”以后并沒有衰退,唐以后的黃山谷豐富了草書的空間感,增加了點畫的性情,注重作品意韻的表達,完善了草書的豐富性。書法貴在能于古人合,復能于古人離,我寫黃山谷不是完全學其形,而是學習其變通與創(chuàng)新的方法,對古人的學習是要有取舍的,所以我筆下的山谷書風創(chuàng)作不是集古字,我會調動一切因素來完善和表現(xiàn)它,我會把它寫得雅氣一些,學古而不泥古,才是學書之道,而真正地沖破傳統(tǒng),尋找自我,完善自我,追求新的境界則是最艱苦的過程?!扒橹?,物我皆忘,”真正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則是難上加難,技乎?道乎?
創(chuàng)作自述
陳 鵬
學習行草是最近幾年書法學習道路上的重點,但也是在隸書寫得已經走投無路的時候。
我學習行草書是從老米家入的手,也許老米的搖曳多姿實在是跟我原來“傻大黑粗”的隸書風格相去甚遠,反正是寫得很努力,結果卻一塌糊涂,啥也記不住,啥也沒學會,幾乎打消了我學習行草書的想法,于是就放下了。
一放就是三年。
再拾起來的時候,這次我選擇了章草。之所以是章草,原因無外乎有二:其一,自認為有隸書基礎,應該在筆法上更容易適應;其二,那時候的我以為章草沒什么字形,反正就是歪歪倒倒,也許寫得丑點,問題也不大。寫章草,我還是動了一點腦子的,在動手之前,特意去買了本盜版的《歷代章草集萃》,算是把上下幾千年的章草字帖瀏覽了一下,最終確定了漢草中的經典《永元器物簿》。
這次一寫可就寫上了癮。
從章草把我?guī)нM行草書的浩瀚海洋開始,七八年里,我逐漸確立了“結體重心偏下、行筆力求蒼勁”的書寫觀。因為這個觀念的緣故,在學習章草之余,開始陸陸續(xù)續(xù)地接觸更多的歷代經典。朱熹、金農、顏真卿、八大、黃山谷......最近的一兩年,因為偶爾也學習繪畫的緣故,慢慢地又開始喜歡上了陸儼少。
這次的作品就是最近幾年把一大堆書家風格放在一個鍋里煮成的大雜燴。
在創(chuàng)作這件作品時,我首先確定了作品的形式。因為展覽的需要,不弄成六尺之巨吧,沒有視覺沖擊力,以往我也用過“豆腐塊”和手卷式的拼接,但總覺得那好像是一種對完整作品的割裂,雖然可以在局部上反復琢磨從而提高整體效果,但是總體來說,拼接出來的作品缺乏一次書寫的流暢自然。于是,我選擇了不做拼接,直接完成一件條幅的做法。
確定了形式以后,那幾天就還是按部就班地繼續(xù)每日必備的臨帖功課,想在臨帖中尋找一個創(chuàng)作的契機。也沒有刻意地尋找,反正就是自然而然地在臨帖的間隙中完成了這件作品。內容也是平時手邊讀物的隨意抄寫。字法上更是沒有刻意的考慮,就是把大雜燴的字法又雜了一遍而已。
內容抄完以后,發(fā)現(xiàn)沒寫多寬,也沒考慮是不是再加裝飾或者增加內容把整體尺幅擴大的問題,就是寫到哪算哪,多余的紙一刀裁掉,揀合適的位置點綴幾枚小印完事。這件作品,算得上是一件素面朝天的作品,基本符合了我自然書寫的預期,掛在墻上審視了半日后,覺得還算可以,于是寄出。
很幸運的是,這件素作品得到了評委的認可入選本次展覽。但是,她既不成熟,也還遠遠不是在古人所說的心手雙暢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完成的,她只是一件自然的抄寫而已。敬請諸師友批評指正。
創(chuàng)作自述
武盼龍
古人有云,書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學,如其才,總之,如其人而已。每個人的作品風格,都在表達自己的學書追求,或狂放雄強,如北方冰雪凌云、大漠孤煙;或溫潤娟秀,如江南清風細雨、小橋流水。從古至今,莫不如此。
自從接觸書法以來,便偏好于細膩的東西,自2010年考入西安工業(yè)大學書法專業(yè)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以后,受學書之路上諸多老師的影響,我對行書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初學行書,從“二王”入手,用腕較多,毛筆的提按變化較快,看似靈活率意 ,實不乏輕浮之氣。時值書壇“偽二王”書風風靡,大多空得其形而無魏晉遺韻,部分變形夸張已無古意。吾恐深陷其中,隨轉學更能表達個人性情的蘇字,以期能避時病而得林下清風之意。也正是為解決用筆輕浮這一弊病,我決定練習蘇字讓筆沉下去來增強線質。然而,書為心畫,一個人的心性書寫是不情愿去改變的,所以我學蘇字并沒有一開始就對東坡先生的《黃州寒食帖》進行臨習,而是選擇了比較輕松明快的《李白仙詩卷》。學蘇東坡行書兩年有余,便寫成作品形式去投一些中國書協(xié)舉辦的展覽,也算是對自己創(chuàng)作的階段性成果進行一下檢驗。近年來,在中書協(xié)舉辦的展覽中,蘇字的入展比例也較之前有很大提高,我也有幸入選數(shù)次展覽,并成功加入了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
我創(chuàng)作的這幅作品,以東坡的尺牘為基調。以手卷斷開橫拼的形式。盡量以隨勢生發(fā)、應運而生的狀態(tài)去體現(xiàn)作品里矛盾的陰陽關系,在和諧中求清雅之氣。通過毛筆的提按跳躍讓作品盡量自然暢達,去其肉而增其骨,加強連帶以求其爛漫天真之趣,去石壓蛤蟆之勢以求其立,以靜穩(wěn)、明快等對比來增加可讀性,以漸變及斷句換行進行空間布白來避免其平,最后以印補缺,整幅作品書寫下來還算可觀。
當然,作品里存在的問題也比較突出,比如用筆太碎,缺少線性書寫,無筆圓亦不得韻勝。雖無肥而露肉之弊,但有瘦而露骨之病。求其點畫輕巧而不得雄勁,平靜之余不見酣暢。作品中部分結字仍不合理等等。竊以為,一幅優(yōu)秀的作品還需真正的心性書寫,猶如優(yōu)美旋律潤而無燥,素顏少女美而不膩,給人自然美妙之感。且其中陰陽得宜,剛柔互濟。無生拉硬拽,亦無制作痕跡,在無我中有我,體現(xiàn)本真,而后生發(fā)。在會古通今之際,既得古法,又抒己意。
藝途漫長,我需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技法相對單一,理論更為不足。今后,定當加倍努力以彌不足。因在“繼往開來·河南行草書法研究展”作品集中要隨作品刊發(fā)創(chuàng)作自述,遂以小文以抒己見,還請諸方家批評指正!
創(chuàng)作自述
尚湘原
在書法真、草、行、隸、篆五體中,我平常下功夫研習最多的是隸書,但是我最鐘情和向往的還屬草書,懷素的圓轉飛動、黃山谷的飄動俊逸、祝枝山的舒展縱逸、王覺斯的渾厚淋漓無不令我神往。在完成隸書訓練后來幾筆大草,那種墨隨筆舞的感覺甚是暢快!在平常的臨習過程中,我主要通過以下三種形式的訓練來強化對草書的學習:
一是筆法訓練。草書臨習要在深入讀帖的基礎上認真體會,搞清楚其筆法的來龍去脈。近期對草書的臨習我集中放在黃庭堅《諸上座帖》以及懷素《自敘帖》上,對于點畫和豎畫,我比較喜歡黃山谷的處理方法,其點畫擺布匠心獨運,尤其是以點成字的寫法更令人叫絕,其豎畫沒有平滑、直爽的感覺,運筆中多有波折,古人評述其書猶如長槍大戟甚是貼切。對于曲線的寫法則傾向于懷素,找到喜歡的筆畫后,從帖中選出代表性的幾個字進行強化練習,臨習時把握每個線條的起筆、行筆和收筆,把它們分解,從橫到折,從豎到彎鉤,體會其使轉提按以及書寫時不同的角度,盡量與原作保持一致,提高臨摹的準確度。此外,在書寫速度上,懷素用筆要快,而黃庭堅草書相對而言書寫速度較慢,在筆法訓練過程中同樣要體會運筆速度對線質的影響。
二是形式訓練。在五體書中,草書的抒情性最強,隨意性最大,因此字的形式結體變數(shù)也最多,小到單字大到整幅作品的章法,都是草書形式構成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在臨習草書過程中會對字帖中同一個字出現(xiàn)不同寫法的進行重點臨摹,體會其結字變化。單字練習后進行字組的練習,《諸上座帖》《自敘帖》等作品中與許多兩三個字或三四個字組成的字組,這類字組練習用于訓練字與字之間銜接關系和疏密變化。在章法上,我喜歡明清一類條幅式大草,其視覺效果與草書所追求的大氣象、酣暢淋漓較為符合。臨摹時先是按照《諸上座帖》《自敘帖》原有的手卷樣式進行臨摹,然后變橫式布局為豎式布局,寫成條幅樣式,同時,對整幅作品的空間節(jié)奏進行嘗試性調節(jié),體會大小、粗細、方圓、曲直、遲速、輕重、疏密、虛實等一系列變化帶來的不同視覺效果。
三是用墨訓練。草書作品中的枯潤、飛白等變化,有著奇異的藝術效果,這種墨色的變化會使作品更加耐人尋味。王鐸、林散之皆是用墨的高手,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學習,平時到博物館觀看原作會帶來更直觀的體驗。草書用墨的學習,我常選用清晰的紙本墨跡為臨摹范本,拓本還原墨跡的效果則不佳。古人寫字使用墨塊磨墨,今人練字則多用調配好的墨汁,兩種墨性完全不同,書寫效果也會有較大差異。我在平常練習過程中常嘗試以不同的水墨比例來書寫,書寫時多用普通白宣,便于體會水與墨在宣紙上聚散速度和著色度。
草書作為最富抒情性的字體,其豪端變化萬千,對技法、字形結構的要求極高。對于草書創(chuàng)作來講,自己仍是一個初學者,談心得體會為時尚早,此次入展只能證明自己在草書的學習上路子沒有走彎,對草書階段性的學習獲得了評委初步認可而已,對草書線條和筆墨的掌控力、作品表現(xiàn)力仍需進一步錘煉,對草書勢和情性的理解、字外功的修煉仍需進一步加強,所以自己在草書的學習道路上仍任重而道遠。
《繼往開來——河南行草書法研究展作品集》
由天揚文化設計制作,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
分享是一種好習慣
END
致 力 專 業(yè) 承 傳 文 化
品牌形象 / 書籍裝幀 / 活動策劃 / 藝術推廣
- 天揚文化設計工作室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