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jìn),造極于趙宋之世。
這是陳寅恪先生在《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正〉序》中的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國古代文化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在宋代達(dá)到頂點。
宋代的文化發(fā)展之高無可爭論,有《清明上河圖》里繁華的汴梁市井、也有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舉目則青樓畫閣,秀戶珠簾”的描述,而富有盛名的《營造法式》也于北宋年間出版。
北宋于公元960年立國,距如今的時代已然過去了千年,但今天我們?nèi)杂袡C會可以走進(jìn)大宋,穿越千年的時空。
而今天帶我們?nèi)サ酱笏蔚牡胤剑x北京不遠(yuǎn):河北正定古城-隆興寺。
隆興寺始建于隋開皇六年(586),名龍藏寺,唐代改成龍興寺,一千多年后的康熙四十九年(1710)賜額“隆興寺”,沿用至今。
隆興寺在北宋開寶四年(971)開始進(jìn)行了長達(dá)三十余年的大規(guī)模擴(kuò)建。
如今的隆興寺保留有四座宋代建筑:天王殿、摩尼殿、轉(zhuǎn)輪藏閣和慈氏閣,寺廟規(guī)格完整,依舊保留著宋代時期的大致布局。
梁思成先生曾多次前往隆興寺,使得隆興寺名氣大振。
這座千年古寺也被許多人譽為京外名剎之首。
筆者亦是慕名而來,恰天公作美,參觀那天大雪紛飛,今天就一起在大雪中走進(jìn)千年前的大宋吧!
隆興寺最南側(cè)并非山門,而是一面琉璃照壁,紅墻綠瓦的照壁中央嵌著一塊二龍戲珠琉璃磚構(gòu)建,十分精美。
照壁正對著為三路單孔石橋,橋后便是天王殿。
天王殿是隆興寺四座宋代建筑之一,也是最早的一座。這座天王殿原為隆興寺山門,后被改建為天王殿。
檐下所懸“天王殿”、“敕建隆興寺”匾額,均為康熙皇帝手書。
天王殿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雖然在乾隆年間的大修中融入了清代的建筑風(fēng)格,卻基本保持了宋時的主要梁架結(jié)構(gòu)。
天王殿中供奉近代所塑的四大天王塑像。
山門殿后原有大覺六師殿,如今僅存臺基。
其后則是隆興寺最為精華的建筑——摩尼殿。
摩尼殿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這是一座形制上非常特別的古建筑:大殿主體為重檐歇山頂,四周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頂抱廈,平面整體呈十字形布局。
斗拱是中國古建的靈魂所在,其在建筑歷史上經(jīng)歷了由大到小的發(fā)展歷程。
唐宋/遼時期的斗拱碩大,非常有辨識度,摩尼殿斗拱高度占柱高的約三分之一。
較大的斗拱也帶來了更加深遠(yuǎn)的出檐,使得建筑的屋頂坡面趨于平緩、柔和,這也是這一時代建筑的一大特點(還記得之前去過的薊州獨樂寺嗎)。
在摩尼殿前有一座精美的宋代的石香爐,高1.4米。
正面浮雕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四周侍立十二神將。這件香爐也是非常珍貴的宋代文物,而其以佛教題材為雕飾,也是較為罕有的。
摩尼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像,阿難、迦葉及文殊、普賢像。造像均為宋代原像,于后世有所修補。
殿內(nèi)各處墻壁上,均繪有佛教故事為主題的壁畫,大部分為明代遺存,面積共422平方米,非常值得一看!
如果說摩尼殿建筑本身是隆興寺中的珍品,那摩尼殿后方的“五彩懸山”及“倒座觀音”則是珍品中的珍品。
“五彩懸山”是一個長15.7米,高7.5米的大型壁雕,展現(xiàn)的是觀音說法的道場——普陀洛迦山的場景。
整個五彩懸山峰巒疊嶂,祥云環(huán)繞,有諸天護(hù)法、羅漢、瑞獸、蓮花等雕塑細(xì)節(jié),線條刻畫靈動,氣勢磅礴。
而在這片壯美的五彩懸山正中,是一尊來自宋朝的泥塑觀音像,觀音頭戴寶冠、身著紅裙、飾以五彩繽紛的瓔珞、長長的披巾從兩肩垂下又飄起。
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姿態(tài),觀音坐于懸山之上,左腿自然下垂,右腿自然斜壓于左腿之上,雙臂交叉掛靠在右腿附近,神情怡然放松,端莊恬靜。
梁思成先生這樣寫到:
“你們看倒坐觀音和別處的一樣嗎?她多么富有人情味。你在她前邊哪個方向看她,她都能轉(zhuǎn)睛看著你、俯視著你,似欲和你交談?!?/spa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