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8個月了,在早教班里好像對別的孩子沒什么興趣,正常嗎?
寶寶14個月,特別害怕陌生人,是不是太內向了?
寶寶兩歲半,在家話特別多,出門就膽小如鼠也不肯叫人,怎么破?
新手爸媽們都很關心寶寶的社交能力,在收到的后臺留言中,上面三個問題很具代表性。我曾以為,社交能力就是和其他人互動。
記得我家寶寶3個月開始我們就幾乎每天去圖書館聽故事、玩音樂,那時我滿心期待寶寶會立刻進入角色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沒想到她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只是靜靜看著老師和其他孩子,毫無參與感,讓我有點泄氣。
在寶寶體檢的時候,兒醫(yī)會詳細了解寶寶的情緒和社交能力發(fā)育,是否正常。記得寶寶6個月的時候,我焦慮的告訴兒醫(yī):寶寶怕生,對其他小朋友好像沒什么興趣,總是自己玩自己的。醫(yī)生笑著告訴我,這正好說明她的發(fā)育很正常啊。后來我詳細和兒醫(yī)聊完,才發(fā)現(xiàn)在小寶寶的世界里,社交技能的發(fā)育分好幾個階段,他們是要到一定年齡才會和其他孩子互動的。我們把寶寶怕生或者獨自玩耍,理解為害羞、內向,其實一直都誤會了。
就像大運動、精細運動、進食水平都有發(fā)育里程碑,寶寶的社交能力也是有里程碑的,而這些里程碑,和我們想象中有很大區(qū)別:
寶寶剛出生時,世界是陌生而混沌的,將來建立人際關系能力的前提,是先認識自己。因此寶寶的第一年,大部分時候是在通過和父母的接觸,接受照養(yǎng)者傳遞來的信息,認識到自己的存在,逐漸建立起“自我”的意識。1歲以下的寶寶,大部分時候在探索自己周圍的世界,表現(xiàn)形式是獨自玩耍:
記得我家寶寶三四個月的時候,常常會盯著自己的小手看半天,或者好奇鏡子里看到的影像。他們感興趣的更多是自己的床鈴,一塊軟積木或者撫摸一本布書,而不是“交朋友”。寶寶這個階段總是偏好和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會對陌生人產生恐懼,9個月左右時達到巔峰。
健康的親子關系,有利于寶寶自信人格的健全,這是將來社交能力的基石。父母應該從寶寶出生開始,就給予她強烈的被在乎、被愛著的感受。觀察寶寶的需求(比如饑餓、疲倦、需要安撫等),并且第一時間回應他的需求。
一歲后,寶寶開始逐漸認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和其他人有所不同。這個階段寶寶的觀察力會逐漸增強,會對“其他孩子在做什么”萌發(fā)興趣,也會觀察大人之間的互動,建立起對“社交”的理解。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會和其他孩子有很多交流,處于獨自玩耍為主的階段。
繼續(xù)呵護寶寶的安全感,不需要強迫寶寶和害怕的陌生人互動。父母可以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教寶寶認識人與人之間是如何交流、互動的:
(凱特王妃抱著小王子拉家常)
比如帶寶寶在小區(qū)散步時,和鄰居聊聊天,這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寶寶很認真的在觀察你們呢。還可以開始創(chuàng)造機會讓寶寶接觸同齡人,讓寶寶適應新的面孔,以及人是社群動物這個事實。
從兩歲開始,寶寶對其他孩子的興趣更強了,開始從獨自玩耍過度到平行玩耍,也就是和其他孩子在同一個空間里各玩各的,偶爾會有一些交集:
(同一個空間,玩類似的玩具但互相獨立)
舉個例子,我們家寶寶現(xiàn)在一歲半,我們去海邊的時候,會遇到三四歲的小朋友在玩沙,她會跑過去看他們玩,偶爾會冒出一句“你好”,然后就拿起鏟子蹲在她的“朋友”身邊挖起沙來。整個這個過程他們并沒有太多互動,更多的是平行玩耍和模仿學習。3歲以后,才開始有真正的聯(lián)合玩耍(比如和其他孩子傳遞一個球)和互動玩耍(分享、合作)。
開始懂得輪流玩和分享的意思
善于觀察其他孩子的行為,并且模仿
能表現(xiàn)出共情心,比如其他孩子哭泣情緒會受影響
雖然平行玩耍是這個年齡階段“社交”發(fā)展的特點,大人可以鼓勵孩子多觀察其他孩子之間的互動,創(chuàng)造機會讓寶寶參與。如果寶寶不愿意,不要強求,可以同人群保持一定距離,向寶寶描述其他孩子在做什么,甚至描述他們的情緒(比如,Amy很難過,因為她的積木被Lisa拿走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自覺的用大人的視角和標準來看待寶寶的發(fā)展,比如寶寶怕生,就急忙給寶寶貼上“不合群”、“內向”的標簽。作為新手媽媽,我自己也犯過這樣的錯誤,直到和醫(yī)生溝通后,才對寶寶的社交能力發(fā)展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其實我們更應該關心的,不是如何讓寶寶變得更符合我們的要求(比如更合群、更大方、愛“社交”),而是尊重他們每個階段的發(fā)展規(guī)律。
認識了這些里程碑,是為了更好的理解寶寶的行為,并不意味著不需要引導寶寶的社交能力發(fā)展。其實,不同的孩子在3-4歲時的輸出的社交能力,有很大區(qū)別,原因是0-3歲時父母是否有意識、有方法的進行了引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