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鈞釉創(chuàng)于清雍正年間,盛行于雍正,乾隆二朝,因低溫爐內(nèi)燒成仿宋鈞釉而得知其名。
《南窯筆記》說:“爐鈞一種,乃爐中所燒,顏色流淌中有紅點者為佳,青點次之?!毒暗骆?zhèn)陶錄》亦載,“爐鈞釉,色如東窯、宜興掛釉之間,而花紋流淌變化過之。
爐鈞釉原本便是仿鈞釉器,但沒有鈞釉色彩那種濃烈的大開大合,而是如小泉柳溪一般,細膩纏綿!爐鈞色調(diào)豐富,幾乎月白、蔥翠、鈞紅、朱砂紅等諸色皆備。由于使用了熔塊釉,所以光澤性強,外表華美、艷麗。
又據(jù)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話》云近時宜興砂壺復加饒州之鎏,光彩射人卻失去本來面目,文中所指即爐鈞釉。阮葵生,字安莆,又字寶成,號唐山,又作吾山,江蘇山陽人(今淮安),乾隆十七年壬申舉人,官至刑部右侍郎,著有《七錄齋集》。
根據(jù)阮葵生生活及成書年代可知,宜興爐鈞釉裝飾紫砂茶壺在乾隆朝已有記載,但實際時間可能會更早。
仿鈞窯紫紅斑所作的低溫顏色釉。有“素爐均釉”與“渾爐均釉”兩種。素爐均釉面呈藍綠相間的麻點紋,在素坯上底噴翡翠,面噴廣翠。渾爐均釉面呈紅綠相間的麻點紋。800℃左右燒成。以清雍正、乾隆時期景德鎮(zhèn)制品最精。
釉中含有粉劑,故而釉厚不透明。釉面均開細小紋片,其結(jié)晶呈色多種,深淺不一有紅,蘭,紫,綠,月白等色(如同有鉛器表面的反射光澤)并熔于一體。在器物釉面上形成長短不一的垂流條紋,有的彎曲,有的垂直,還有的似山嵐云氣與斑點交混在一起,布滿器身。如同五彩繽紛的孔雀尾羽一樣,整齊美麗。釉中的紅色并不太艷,紅中泛紫,猶如剛成熟的高粱穗色。蘭釉則如水波狀,雍正年間的爐均釉基本上都保持這一特征。
爐鈞釉器物欣賞
近期熱文鏈接
————————長按指紋一鍵關注————————
▼ 點擊“閱讀原文”有更多精彩內(nèi)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