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洋人很快就被博大精深的玉器文化吸引,他們或通過強取豪奪,或通過重金收購,將大批中國玉器瑰寶運往大洋彼岸。百余年來,這些玉器在異國他鄉(xiāng),向世人展示著古老中華的璀璨文明。
下面,《遇鑒》就為大家盤點一下國外最知名的一系列中國藏玉。
畢曉普藏玉
美國人畢曉普從1870年開始收藏玉器,他的藏品數(shù)量龐大,雖然精品稀少,但是仍然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重要意義。這批藏玉是西方第一批中國重要玉器收藏,其中大部分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劫掠品,屬于清朝皇室用玉,這批玉器抵達西方之后,馬上就有專家把它們匯編成書,這是西方最早的關于中國古玉的著作。在逝世之后,畢曉普把這批藏玉捐獻給了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溫索浦藏玉
溫索浦愛好廣泛,藏品從歐洲中世紀油畫,到美洲史前藝術品,再到中國青銅器、雕刻品和玉器,他對中國藝術頗為癡迷,而玉器又在他心中占據(jù)最重要的一席之地。溫索浦在世時,就經(jīng)常把這些玉器放在岸邊床頭時時把玩,逝世后,他把這批玉器捐獻給了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
韓美林藏玉
此韓美林非彼韓美林,而是美國當?shù)氐囊粋€著名土豪,他曾負責興建水牛城科學博物館,并在20世紀30年代兩次來到中國。在中國生活的幾年時間里,他深入研究了中國的民族文化、語言和習俗,先后收藏了大批瓷器、青銅器和玉器,其中玉器多達300余件,年代分布遍及新石器到漢代的幾千年。他在逝世后,把這批玉器全部捐獻給了水牛城博物館。
皮爾斯白瑞藏玉
皮爾斯白瑞和著名文物大盜、古董販子盧芹齋關系頗好,并在他的指導下,花費了20年時間收集玉器。由于有盧芹齋這種專業(yè)人士指導,皮爾斯白瑞的藏品量豐質(zhì)美,聞名天下。他在逝世后,把這批玉器全部捐獻給了明尼阿波利斯藝術研究所,這些玉器至今仍是海外藏玉里質(zhì)量最高的一批。
富勒藏玉
理查德富勒是一名地質(zhì)學家,他第一次接觸玉器之后,就被玉石溫潤的材質(zhì)和深刻的內(nèi)涵所吸引,便在20世紀初期,和母親一起開始收藏玉器,他們的藏品大多來自北京和上海,玉質(zhì)多樣,品種則從新石器玉琮到清末玉雕無所不包,甚至還包含一些痕都斯坦玉器和印度玉器,數(shù)量高達300多件。理查德富勒逝世后,把這批玉器全部捐獻給了西雅圖藝術博物館。
弗利爾藏玉
弗利爾是英國著名收藏家,在晚年才開始接觸玉器,旋即被其吸引,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從上海和紐約的古董商手里受夠了大批玉器,這批玉器以新石器時期到漢代的高古玉為主,甚至包含良一些渚文化玉器。弗利爾在1923年創(chuàng)辦了弗利爾藝術館,這批玉器至今仍然陳列其中。
桑尼辰藏玉
桑尼辰夫婦收藏的玉器也是國外知名藏玉之一,這批藏玉多達250件,質(zhì)量頗高。后來桑尼辰夫婦把這批玉器捐獻給了芝加哥藝術研究所,學者薩爾莫尼對它們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利用器物類型學,參考中國古代的青銅器,研究了玉器的紋飾、切割痕跡、鉆孔方法、刨光方法等,達到了當時玉器研究的最高水平。
布倫戴奇藏玉
布倫戴奇藏玉從新石器時代到清代玉器無所不包,同樣是世界上質(zhì)量最高的藏玉之一,不僅數(shù)量眾多,品種齊全,而且器型優(yōu)美,工藝考究,這樣的一批藏品就算在國內(nèi)也不多見。這批藏玉后來被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至今我們認可在那里看到它們。
安大略博物館藏玉
安大略博物館收藏的玉器主要來自三人捐贈:克勞福斯捐贈品,以晚期玉器為主。懷履光藏品,以早期玉器為主。明義士藏品,以商代玉器為主。三人捐贈的藏品時代各異,卻又相互補充,形成一個完整的玉器文化鏈。據(jù)說這批藏玉除照相和修補所作的清理之外,仍然保留著最原始的狀態(tài),連出土所帶的土銹、朱砂和沁染都絲毫未動,為后人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可靠保障。
歐特贊藏玉
歐特贊家族是德國北部最古老的家族,他們在二戰(zhàn)后開始收藏玉器,他們的藏品從新石器時期一直延續(xù)到清中期,數(shù)千年綿延不絕,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藏玉之一,包含商與西周玉器103件,東周玉器59件,漢至明代玉器43件,清代玉器115件,仿古玉器14件,現(xiàn)代玉器20件,印度、波斯玉器23件,其中不乏精品,可惜這批玉器在近些年下落不明。
包爾藏玉
瑞士人包爾從1920年開始收集玉器,與其他收藏渠道不同,他的藏品主要來自日本古董商,其中羊脂白玉和翡翠類玉器的質(zhì)量最高,年帶上則以乾隆年間的玉雕為主,樣式多變,門類齊全,堪稱清代玉雕大薈萃。包爾藏玉數(shù)量不詳,僅他公開展示的玉器就多達137件。
除了這些藏玉之外,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大衛(wèi)基金會、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法國居美博物館、瑞典的遠東博物館也收藏有很多中國古玉。
美國費爾德自然博物館、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塞克勒美術館、西園雅集藝術館、納爾遜博物館、克利夫蘭博物館、圣路易藝術博物館在古玉收藏上的數(shù)量上也不遑多讓。
通過這些資料,我們可以看到國外藏玉都有上百年或近百年收藏史,而且大部分藏品存于博物館,或展出、發(fā)表、拍賣,可以說流傳有序,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擁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而內(nèi)陸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上世紀80年代以前幾乎沒有古玉收藏家,現(xiàn)在的古玉收藏家也不過十幾二十年收藏經(jīng)歷,私人藏品數(shù)量不是很多,質(zhì)量也難說很高,和國外相比,無疑還有很大差距。
不過作為玉器文化的母國,玉器文化已經(jīng)寫入我們的基因,在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支撐下,相信再經(jīng)過一些時間發(fā)展,我們就可以縮小和國外藏玉的差距,并最終實現(xiàn)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