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到這個標題后,都會下意識地認為這是毒雞湯、厚黑學??墒聦崊s并非如此。
艾森克,英國著名心理學家,他在EPQ人格問卷中,早就告訴了我們這個標題的正確答案。
在這個飛速發(fā)展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微信和QQ早已成為人們必備的社交工具,很多人都會用朋友圈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喜怒哀樂。
我們的生活習慣,很容易就暴露在朋友圈里,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朋友圈了解他人對我們的評價和看法。
這種簡單卻能使人愉悅的分享方式給我們帶來了滿足感。漸漸地,發(fā)朋友圈成了我們的習慣,我們每天都在刷朋友圈,并樂此不疲。
但也有些人,從不發(fā)朋友圈分享生活,這是為什么?
有一位大學教授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從來不刷朋友圈,因為刷朋友圈是一種無意義行為,同時還會浪費我們的時間和精力?!?br>
在對方的朋友圈下點贊、評論,看似是拉近距離,可實際上卻毫無意義,屬于“無效社交”。
無效社交(Ineffective social interactio)
前幾年,網(wǎng)上有一個特別火的段子——“有兩個人,一個出來砍柴,一個出來放牛,他們聊得很開心。到了回去的時間,他的牛吃飽了,可是你的柴在哪里呢?”
這個段子所體現(xiàn)的就是一種無效社交。
再比如,你去參加社交活動,和一群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談笑風生,相互恭維。即使你都記不清別人姓什么,你夸我事業(yè)成功,我夸你長得好看,相互交換著“生活不易”之類的觀點。
從吃飯到社交,再到活動結束......
雖然彼此留了聯(lián)系方式,可是過了一段日子,再去看通訊錄中的名字,你還記得清這個人是誰嗎?
無效社交是指那些無法在精神層面帶給人們享受和愉悅的社交活動。
被別人注意雖然會使我們得到滿足感,可實際上卻毫無用途。
就像砍柴的人和放牛的人,之所以被認為是“無效社交”,就是因為他們的相處不符合“利益之交”的標準,雖然他們聊得很開心,可是并沒有進行資源交換。所以,這種社交是意義的。
無
雖然被人關注,但這給我們帶來的滿足感是短暫的,而且時間一長就會上癮。
到時你就會變得越來越依賴朋友圈,即使是一點生活瑣事,你也想分享給別人看。
試問,如果你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拍個照發(fā)朋友圈,又怎么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當你在和別人講話時,對方從頭至尾都沒有看你一眼并始終盯著手機刷朋友圈,你以后還會愿意和他交流嗎?
正是因為朋友圈讓我們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遠,所以才會有那么多人關掉朋友圈,自己不發(fā)朋友圈,也不去看別人的朋友圈。
從這方面看,不發(fā)朋友圈似乎只是為了使自己更有效率,讓生活更有意義,不被外界的看法和評論擾亂心緒。
高掩飾性
還有一類人不發(fā)朋友圈則是因為他們具有很高的掩飾性,他們總是隱藏真正的自己,把自己想塑造出的形象展現(xiàn)給外界,可以說是十分虛偽。
正常人很難看透這種人的真實想法,他們總是把自己與外界隔離開,不相信其他人。
心理學家認為,這類人十分危險。你永遠無法看透他,而且他們內(nèi)心城府頗深,如果你在不經(jīng)意間得罪了他們,他們表面上不在意,可背地里卻會說你壞話,影響你的名聲。
而且,他們從不信任身邊人,很少有人可以打動他們的心。
如果這種想法不被糾正,他們很可能變得唯利是圖,為了達成目的不擇手段。
此外,他們總是很會偽裝自己,讓別人捉摸不透。
那些從來不發(fā)朋友圈的人,在艾森克人格問卷(EPQ)中,“掩飾性”的得分通常比較高。
所以,在日常相處中,我們很難發(fā)現(xiàn)他們真正的性格特質,因為他們會把自己從頭到腳都偽裝好,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
這種性格特質的人相對來說是比較危險的,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下他們的態(tài)度轉變總是很快,他們對人缺少信任難以讓人接近,也無法被真正了解。
從這個角度看,請你一定要遠離那些從來不發(fā)朋友圈的人。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