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痔瘡,有幾個詞語可精準概括:
十人九痔——說的是普遍性。
難言之隱——說的是尷尬性。
坐臥不安——說的是干擾性。
接二連三——說的是反復性。
總的來說,痔瘡是常見病,不分年齡、性別,容易發(fā)作,治療后容易復發(fā),雖不致命,很折騰人。
不過,概括得再精準,不如治療上的精準,快速緩解癥狀。痔瘡大致分為外痔、內痔、混合痔3種,現(xiàn)代多用“軟膏+臍貼+化學藥+維生素+坐浴”的聯(lián)合用藥方法,嚴重的則做個小手術,一割了之。不過恢復時間長,讓人痛不欲生,還不能避免復發(fā),令人崩潰。
其實,痔瘡治療是傳統(tǒng)中醫(yī)的“優(yōu)勢項目”,中醫(yī)對痔瘡發(fā)展帶來的4個危害,說得很清楚,用現(xiàn)代話來說:
1、讓肛門功能失常、失禁。
2、讓患者貧血、浮腫、乏力。
3、讓肛周皮膚長出大量濕疹。
4、讓敗血癥、膿毒血癥找上門來。
古代人們得痔瘡不少:過去上廁所擦屁股,沒有衛(wèi)生紙,除了皇室貴族,基本是用廁籌——一種篾條或棍子,大便擦不干凈?;蛘吆芏嘀伢w力勞動者,長時間用力,身體緩不過來,中氣下陷,出現(xiàn)痔瘡。
現(xiàn)代人們患痔瘡更是常見病:頻繁吃辣、久坐、如廁玩手機、不注意肛門衛(wèi)生,硬是讓痔瘡脫穎而出。
中醫(yī)把痔瘡現(xiàn)象叫腸風、腸辟、肛瘺等,后來逐漸統(tǒng)稱為“痔瘡”。該病起源于陰陽失調、肝氣不舒、濕熱郁結,導致血熱妄行,大腸火盛,有實證和虛證之分。如果臟腑末虛,氣血下墜,結聚肛口,致陰血郁滯、筋脈橫解,漸漸腫、脹、脫、裂、血。
換句話說,濕熱毒和肝火、脾虛,讓大腸經(jīng)失調,慢慢帶來血管擴張,出現(xiàn)便血、脹痛、痔瘡。
痔瘡有3種常見癥型:
1、風傷腸絡:口干口渴,大便秘結,偶見便中帶血,血色鮮紅,舌紅苔黃膩,脈數(shù),以清熱祛風涼血治之。
2、濕熱下泄:口干不喜飲,口苦口臭,小便黃,大便爛,便血頻繁,痔核脫出,舌苔黃膩,脈數(shù),以清熱利濕止血治之。
3、脾虛氣陷:面色蒼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肛門墜脹,大便帶血,時間較長,舌淡苔白膩,脈弱,以健脾活血益氣治之。
這3種證型,可分別用不同的藥方加減,如涼血地黃湯、止痛如神湯、補中益氣湯,準確辨證后使用,錯用會加重病情。不過,中醫(yī)創(chuàng)立了一個治療痔瘡“通用方”,很多患者能用,用了見效,堪稱中醫(yī)治療痔瘡的“靶向藥”,意思是治療精準,效果專一。
它就是中藥槐角丸,又叫地榆槐角丸。
槐角丸由槐角、地榆、當歸、防風、黃芩、枳殼6味藥組成,載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了解6味藥的分工,就知道槐角丸為什么叫“靶向藥”了。
槐角:味苦、性寒,歸肝經(jīng)、大腸經(jīng),需蜜炙炮制,槐角不是路邊常見的洋槐,而是國槐,槐角有涼血止血、清熱潤腸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現(xiàn)代把槐角的提煉物叫地奧司明,現(xiàn)代化學藥里激發(fā)靜脈活性的首選藥,而靜脈活性=治痔瘡。
地榆:味苦、酸,性微寒,歸肝經(jīng)、大腸經(jīng),中藥里的涼血、止血“大師”,特別適用于解瘡癰腫毒。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經(jīng)、心經(jīng)、脾經(jīng),被稱為“婦科圣藥”,補血活血,潤腸通便,止痛祛濕。
防風:味甘、辛,性微溫,歸脾經(jīng)、肝經(jīng)、膀胱經(jīng),治脾虛濕盛,適用于外感表證、內受風邪等。
黃芩:味苦、性寒,歸脾、膽、肺、大腸和小腸經(jīng),清熱解毒,瀉火燥濕,可治癰瘡。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歸脾經(jīng)、胃經(jīng),可除滯消脹,理氣寬中。
全方配伍是:槐角為君藥,地榆、防風2味藥為臣藥,黃芩、枳殼、當歸為佐藥。
由于6味藥里,寒藥占了4味,所以槐角丸屬于清熱劑,清熱毒、清腸風、清濕毒,涼肝血、止便血、活氣血。
只要是便中帶血、濕熱、脾虛、痔瘡下墜、痔核脫出等典型癥狀,槐角丸都能對癥治療,短期見效。
不過,如果是大量便血、身體嚴重虛弱的人,不適合槐角丸,孕婦、兒童和老人要慎用,患有慢病、基礎病的也不能亂用,需要遵醫(yī)囑用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