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你穿梭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負一層時,你會發(fā)現(xiàn)那里的絕大多數(shù)文物都出自于墳?zāi)巩?dāng)中。可以說每一件文物的入土,都代表著一個生命的消亡,而一場葬禮是對一個生命的總結(jié)。
西方人曾經(jīng)一直不明白兩件事:中國幾千年以來為什么長期保持著大一統(tǒng)的狀態(tài)?為什么中國人“安土重遷”,愿意在一片土地上生而終老?
因為家國觀念,祖先信仰。
家國觀念保持了中國社會底層組織的穩(wěn)定性,通俗來講就是基層民主自治制度,族長負責(zé)管理自家族人,既節(jié)省了朝廷管理資源,又緩解了統(tǒng)治者與民眾的矛盾。
祖先信仰則成為了貫穿整個國家上下的精神紐帶,“慎終追遠”不僅是對祖先豐功偉績的崇拜,更是對自己行為的約束、鞭策。
我記得我小時候第一次跟著家里長輩去祖墳祭拜的時候,我父親對我敘述每一位先人的生前事跡,我深受觸動。因為課本上講的偉人事跡距離我很遠,而父親說的人物卻近在眼前。
別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不一定能做到;祖先做到的事情,我覺得我也能做到。
這個想法其實潛移默化地存在于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會有“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個詞,更有“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的通俗民諺。
例如,某某家的兒子考上清華大學(xué)了,其祖上幾代人都曾當(dāng)老師搞學(xué)問,就會被人認為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而牧羊人的兒子考上了大學(xué),一準(zhǔn)會有人說“祖墳上冒青煙了”云云,這樣的情況多不勝數(shù)。
所以后世才會流傳朱元璋開國一統(tǒng)之后,為鞏固統(tǒng)治,曾有意續(xù)家譜于宋朝大儒朱熹之下,這雖是后人的無端揣測,但從某種角度上,也說明了祖先信仰是中國人心中的共識。
由此可見“祖先信仰”對中國人的影響是多么巨大,那中國人是怎么信仰祖先的呢?或者說是從哪里看出祖先信仰的呢?——殯葬制度。
殯葬二字,本來就是兩個意思。殯,死者入殮后停靈待葬;葬,掩埋尸體。
中國殯葬制度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當(dāng)中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人類社會早期,在嚴(yán)酷的生存環(huán)境當(dāng)中,人類受思維能力限制,尚不清楚自身與自然界之間的聯(lián)系,對生老病死困惑不解,此時并未形成靈魂、喪葬的觀念。而隨著原始人逐漸地對生死界限有所感悟之后,靈魂的觀念也就隨之產(chǎn)生,并產(chǎn)生靈魂不死的聯(lián)想,進而逐步發(fā)展為鬼魂崇拜,因此安葬死者、祭祀鬼魂的儀式應(yīng)運而生。
1933年,考古學(xué)家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墓葬的遺存,在老年男子、中青年婦女尸骨的身上佩帶著用獸牙、蚌殼和魚骨做成的骨墜、鉆孔的獸齒、石珠等裝飾品以及燧石石器等物,尸骨周圍還撒著赤鐵礦粉末,這說明喪葬禮儀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
在山頂洞遺址中,上層為生者的居室,下層擺放著死者的尸骨,這可以說是最原始的墓地形式。墓地大致可分為“墳”與“墓”兩種,“筑土為墳,穴地為墓”,墳高而墓平。此外,“?!笔侵父叨蟮膲?zāi)?,“壙”是墓穴,“塋”是墓地,“陵”特指君王的墳?zāi)梗馑际歉叽笮蹅ァ?/p>
春秋以前,我國除東南地區(qū)外,一般都采取“墓而不墳”的埋葬形式。但到了春秋時期,統(tǒng)治者開始通過“高大若山”、“樹之若林”的修墓形式向世人展示死者的身份地位。而平民百姓因為戰(zhàn)亂導(dǎo)致背井離鄉(xiāng),為了便于尋覓親人埋葬之處,便采用了易于識別的“封土為墳”(墓上封積泥土、隆而為丘)的葬制,因此“墳”和“墓”逐漸被混為一談,統(tǒng)稱為“墳?zāi)埂?,也就成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墳?zāi)箻幼印?/p>
我們今天常見的墓碑最早流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此后形成一套完整的陵墓石刻制度,其內(nèi)容一般包括三個方面:
1.對死者姓名、籍貫、生卒年月、官職履歷、譜系等追敘;
2.對死者生平事跡,才能品行的敘述和頌贊;
3.用“銘”文體的韻文,表達哀悼和稱頌。
中國歷代的葬法有土葬、火葬、天葬、樹葬、野葬、甕棺葬、懸棺葬、水葬等等。
火葬:用火把尸體焚燒成骨灰,然后安置在骨灰甕中、埋于土中、撒于水中或空中,印度教、佛教盛行火葬,自從二十世紀(jì)開始,火葬在世界各地被提倡,以節(jié)約耕地面積。
天葬:將尸體拿到指定的地點,供鳥類啄食尸體,西藏人推崇天葬,認為拿“皮囊”來喂食胡兀鷲是最尊貴的布施,體現(xiàn)了大乘佛教波羅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
樹葬:將尸體置于深山或野外的大樹上,任其風(fēng)化,也稱為“風(fēng)葬”、“掛葬”、“木葬”。在古代中國東北和西南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頗為常見。
野葬:人死后將衣服脫光,清水凈尸,給死者穿上新衣服、新靴,用白布纏身,把尸體放在馬車上,不用人駕馭,讓它任意顛簸奔走,第三天后沿車轍去找尸體,然后將尸骨、遺物就地掩埋,古時流行于北方游牧民族。
甕棺葬:一般是用日常使用的甕、盆作為葬具,用兩到三件較大的陶器扣合在一起,底部一般鉆有小孔,常用來埋葬幼兒和少年。出現(xiàn)于新石器時期時代至解放前,我國西南邊疆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中還保留這種習(xí)俗。
懸棺葬:親屬收殮死者遺體入棺,將木棺懸置于插入懸崖絕壁的木樁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縫內(nèi),懸置越高,表示對死者越是尊敬。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
水葬:將死者遺體投于江河湖海之中,具體形式多樣,不一一贅述。
懸棺
喪服制度是在人死后,其親屬要在一定時間內(nèi)改變通常服飾的制度。原始先民擔(dān)心死者鬼魂會降禍作祟,為了不被鬼魂辨識,便在辦理喪事時披頭散發(fā),以泥涂面,更換衣著服飾。后來隨著倫理觀念的發(fā)展,喪服逐漸成為表達對死者的悼念和悲痛心情的形式。
喪服制度是在周朝得以完善的,因西周實施分封制的宗法制度,而喪服制度也成為“別親疏,分嫡庶”,強調(diào)等級的手段。直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朝統(tǒng)治逐漸名存實亡,但喪服制度卻更加完善,儒家將其整理歸納并加以理想化。
漢代以后,儒家受到中國古代封建統(tǒng)治者推崇,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正統(tǒng)和主流思想,而儒家所倡導(dǎo)的喪服制度也借助政治力量,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得到普遍的推行,逐漸在民間一一落地,形成了一套標(biāo)準(zhǔn)化、系統(tǒng)化和等級化的喪葬儀禮制度,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像
中國封建社會是由父系家族組成的社會,以父宗為重。其親屬范圍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孫的九個世代,通常稱為本宗九族。在此范圍內(nèi)的親屬,包括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為有服親屬,死為服喪。親者服重,疏者服輕,依次遞減。服制按服喪期限及喪服粗細的不同,分為五種,即所謂五服:
斬衰(cuī),五服中最重的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做,斷處外露,不緝邊,毛邊。表示毫不修飾以盡哀痛,服期三年。“披麻戴孝”指的就是斬衰。
古代,諸侯為天子,臣為君,男子及未嫁女為父,承重孫(長房長孫)為祖父,妻妾為夫,均服斬衰。明清時期,子及未嫁女為母,承重孫為祖母,子婦為姑(婆),也改齊衰三年為斬衰。
斷處外露,不緝邊,毛邊
齊衰(zī,cuī ),次于“斬衰”的喪服,用粗疏的麻布制成,衣裳分制,斷處緝邊,緣邊部分縫緝整齊,區(qū)別于斬衰的毛邊。
具體服制視與死者關(guān)系親疏而定,服期分三年、一年、九月、五月、三月不等。清朝時期,凡夫為妻,男子為庶母、為伯叔父母、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為父母,孫男女為祖父母,均服齊衰一年,杖與否,各有規(guī)定;重孫男女為曾祖父母,服齊衰五月;玄孫男女為高祖父母,且齊衰三月。
斷處緝邊,緣邊部分縫緝整齊
大功,次于“齊衰”的喪服,用粗熟麻布制做,服期九個月。清朝時期,凡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以及已嫁女為伯叔父、兄弟,均服“大功”。
小功,次于“大功”的喪服,用稍粗熟麻布制成,服期五個月。清朝時期,凡為伯叔祖父母、常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再從兄弟、未嫁再從姊妹,又外親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小功。
緦麻(si),次于“小功”的喪服,“五服”中最輕的一種,用較細熟麻布制成,服期三個月。清朝時期,凡男子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為外孫、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均服緦麻。
喪服制度的根本原則和理論基礎(chǔ)是“五服”,稱之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服制,代表著貴賤親疏關(guān)系。
我們常聽人講,中國社會是人情社會,關(guān)系很重要。這一點確實是現(xiàn)實情況,從喪服制度當(dāng)中就可見一斑,連親戚之間都詳細地劃分為三六九等的不同關(guān)系,何況整個社會之間呢?
可以說殯葬制度的形成,最早是源于原始人對于死者亡靈的恐懼之下,以一種討好的心態(tài)安撫死者亡靈的儀式,而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直到周朝時期,殯葬制度添上社會倫理的光環(huán),并配套服務(wù)于周朝的宗法制度以及禮儀制度,成為祖先信仰的萌芽,而在同一時期,希臘城邦人民崇拜著奧林匹克諸神。
直到西漢初期,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兩千多年來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祖先信仰由此正式形成,并伴隨著整個中國封建社會。
可是從什么時候中國人就不再信仰祖先了呢?這個時間可能因人而異,可能是1840年,也可能是1895年,1937年,還可能是1966年,還可能是1978年,也可能是從昨天開始的。
一群人泣聲禱告祖先保佑,依然被強盜砍殺的時候;
一群人手握核武器按鈕,隨時可以毀滅整個世界的時候;
一群人朝六晚十全年無休,忙得昏天暗地的時候;
一群人吃穿不愁,性命無憂的時候。
其實《英雄本色》里的小馬哥說的最有直白,最有道理。
豪哥:“小馬,你信不信有神?”
小馬:“信,我就是神。神也是人來的,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就是神?!?/p>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