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經(jīng)語
此章經(jīng)文分為四段。
第一段經(jīng)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王弼注:“德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故以德為名也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钡率且环N得到,不會丟失的得到(如同特征、本性),是一種純善。德就是得道之一分。
道生萬物,這是本原性的生,是第一祖先,而德是直接的生。牛得道一分為牛,人得道一分為人。每個人都得道的一分,因此每個人都有德。萬物的差異是由德的不同造成的,人與人的不同也是由德的不同造成的,因此德又被稱為稟賦。
《道德經(jīng)》因一大事因緣而說。大事因緣是什么?周公德教衰落也。楚狂接輿在大地上徘徊,見到孔子,高唱道:“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著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薄墩撜Z·微子》。
大意是:“高潔的鳳凰啊,高潔的鳳凰??!周公捍衛(wèi)的圣德怎么衰落到如此地步?我是圣德的追隨者,過去的歲月無法彌補了,未來的歲月我將離開這個渾濁的世界,去追尋道的足跡,恢復(fù)圣德的榮光。一切都結(jié)束了,一切都結(jié)束了!今世的當(dāng)政者走在毀滅之路上啊!”
周公是中華幾千年政治家的楷模,協(xié)助哥哥周武王打敗無道的殷紂王(以道家宗師姜太公為軍師),并在哥哥去世后代理攝政,輔助周成王。
成王年幼,周公一言九鼎,當(dāng)時周公弟弟散布流言說周公必將篡位,年幼的成王亦心有懷疑。但成王成年后,周公立即歸政。后世如有周公之德,華夏怎會大亂?以儒家的標(biāo)準(zhǔn)周公是一個有崇高理想的人,心中無私念。周公建立了華夏宗親社會和德治體系,并身體力行。
德是華夏文明誕生之初的主流價值觀,是人生指引和部落首領(lǐng)、各級官員的考核標(biāo)準(zhǔn)。他把遠(yuǎn)古的德教傳統(tǒng)建立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成為周王朝的立國之本,并配以禮樂。以德化人,以禮敬人,以樂和人。
幽厲二位暴君徹底破壞了周公的德教體系,德教衰落,社會大亂,民不聊生。這就是老子所見證的現(xiàn)實。但老子不是如此表面化的觀察社會現(xiàn)象,而是以道眼觀察,知道這不是世人的錯,而是德教體系本身的脆弱性所致。
德從究竟地(真諦)上說得道之一分而化生萬物,從現(xiàn)實地(俗諦)上說是施恩與人,因此施恩者有恩德。施恩、知恩、感恩(戴德)、報恩,是社會價值體系的重要鏈條。
施恩與人就是有德,有德者就是社會的楷模,應(yīng)該得到主流輿論的贊美,應(yīng)該被任命為官員,進入貴族行列,享受美名厚祿。整個社會鼓勵施恩和知恩圖報,鼓勵感恩戴德。這樣的體系不是很好嗎?周公已經(jīng)把政權(quán)建立在這樣的價值觀之上了,但楚狂接輿的《鳳兮歌》一遍一遍傳入老子的耳中。這是為什么?
德教體系有三大致命弱點:
一、德依賴于外在的社會評價,行德者希望社會給予預(yù)期的社會贊美,并期待對等的回報。一旦評價和回報不及時或與預(yù)期不符,則會大大挫傷行德者的積極性。
二、一個人獨處時行德,沒有他人知道,就不會有社會給以評價,因此亦導(dǎo)致私德缺失。
三、可以假裝行德以求獲得贊美和回報。第三點破壞性最大。德是一種外在的約束,道則是一種內(nèi)在心靈裁判。
上一章說:“化而欲作”,這就是世人的貪欲破壞了周公的德教體系?!盎?,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德經(jīng)》就是以“無名之樸”來挽救德教。德的大旗倒下了,道的大旗必須豎起來,以道救德,以道的大旗拯救德的大旗。
道是內(nèi)在的評價體系,是自己心靈做自己的法官,需要激發(fā)人的自我評價能力,只有無名之樸才能面對真實的自己,讓自己審判自己。遠(yuǎn)古修道士被稱為巖穴之士,在遠(yuǎn)離人間的深山洞穴中獨處,深入禪定,與道相伴。
道者和德者(二十三章)的內(nèi)在定力是完全不同的。道者有舍身為道的定力,德者是墻頭草。德者會被輿論之風(fēng)吹得兩邊倒。老子宣說《道德經(jīng)》,就是拯救德教之衰落。
社會已經(jīng)按照周公的德教治理了,為什么依然會大亂呢?這是當(dāng)時的文化精英一直追問的大問題。此段經(jīng)文給予了回答。
老子說,德有二種,上德和下德。不是德治不好,而是世人分不清上德和下德之故?!兜赖陆?jīng)》的德是上德,其中只有二章(二十三章和本章)論述了下德,以此來凸顯上德。后世的注釋家對下德較為排斥,以為下德極低。實際上《道德經(jīng)》的下德已經(jīng)是極高的修行境界,這個境界是極不容易達(dá)到的。
按標(biāo)準(zhǔn)來說,只有天下為公的黃帝堯舜三代圣王才可以配稱下德,禹湯文武周公六君子還只是上仁的階位??鬃有稳菟词菬o為而治,垂拱而已。
河上公注:“上德,謂太古無名號之君。德大無上,故曰上德也。不得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養(yǎng)人性命,其德不見,故曰不德也。”上德本質(zhì)是修行階位,無君王百姓之分,但君王顯然可以當(dāng)一面鏡子。
道家認(rèn)為無名是最高階位,有名是等而下之。所以河上公這樣注釋,修行人應(yīng)該對沒有留下名號的那些太古圣王表示最高的崇敬,對于留下名號的君王則等而下之。
老子、莊子、河上丈人都是無名的,只是后人稱呼而已。有真實姓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這是對治世人的好名惡習(xí)。無名圣王不僅沒有留下名號,而且從來沒有顯身,從真諦上說,無名圣王是沒有人形的,是“看不見的手”。
《易經(jīng)》乾卦“用九,見群龍無首,吉?!边@與道家思想很一致,無名、無首都是最吉祥的。群龍無首,不是群蟲無首。螞蟥砍為二段,二段都是活的,龍的生命力遠(yuǎn)遠(yuǎn)超越螞蟥的生命力。有首的生命力是有限的,無首的生命力是無限的。
無名圣王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因循自然,不妄作妄為。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禾苗自長,五谷豐登,疾病不生,妖魔不興,子孫興旺,祭祀不絕,神靈來享。
上德者是真正的有德者,其德不失。上天對每一個人的品行都完全掌握,好像有一根繩子牽著(繟然而善謀)。上德者居無為之事,以天地之心為心,不以德為德。故其德常在。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下德是有德位,以德自居,故無德,即上天看來是無德的,即使有德也會喪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