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不常見證型的辨證治療 發(fā)表時間:2009-05-21發(fā)表者:劉愛民 摘要:痤瘡雖是常見、多發(fā)病,但其病因病機復(fù)雜,常規(guī)的辨證治療未必都能取得良好療效。本文根據(jù)作者臨床所見,歸納出痤瘡的5種不常見證型,并附驗案舉例說明,作為教材之外的補充。文中還指出痤瘡辨證治療應(yīng)拓展思路,整體調(diào)節(jié),不可拘泥于肺胃。 關(guān)鍵詞:痤瘡;中醫(yī)證型;辨證治療 痤瘡是皮膚科 1脾濕肺熱 1.1 辨證治療 病因病機 嗜食肥甘,或脾失健運,濕蘊脾胃,復(fù)挾肺熱上犯,故面生痤瘡。 臨床特征 面部丘疹、粉刺,或有膿皰,伴納食欠佳,大便溏或不爽,婦女白帶多。舌淡紅而胖,有齒痕,或舌尖紅,苔白膩,脈滑或濡。 治法 燥濕健脾,清肺解毒。 方藥 平胃散合枇杷清肺飲加減:蒼術(shù)、茯苓、厚樸、陳皮、薏苡仁、生桑白皮、枇杷葉、黃芩、赤芍、蒲公英、連翹等。 方解 蒼術(shù)、茯苓、薏苡仁燥濕利濕運脾,厚樸、陳皮化濕行氣,桑白皮、枇杷葉、黃芩清肺中之熱,赤芍涼血活血,蒲公英、連翹解毒散結(jié)。 1.2 病案舉例 患者男,22歲,1996年9月10日初診。面部出粉刺、丘疹1年余,胸背部也有少許皮損,曾在外院治療未效。伴面部油脂多,鼻頭微紅,面稍黃,納差,脘脹,形瘦。舌淡胖,苔薄白,脈虛滑。辨證:脾濕肺熱。治宜燥濕健脾,清肺解毒。方用平胃散合枇杷清肺飲加減:蒼術(shù)12g,厚樸10g,陳皮10g,茯苓20g,生桑白皮15g,黃芩12g,紫草20g,丹參30g,蒲公英30g,連翹15g,苦參10g,澤瀉12g。6付,水煎服。外搽膚螨克星霜(河南新誼制藥廠),每日2次。二診:藥后皮損減少,大便好轉(zhuǎn),納食增加,仍有脘脹。原方加清半夏10g,黨參10g,7付,水煎服。三診:原皮損消退,余癥均消失,未見新皮疹。原方5付,水煎服。后口服消痤丸(院內(nèi)中成藥制劑,處方為枇杷清肺飲加減,下同)、香砂六君子丸20d鞏固療效。 2 肝經(jīng)郁熱 2.1 辨證治療 病因病機 情志抑郁,肝氣郁而化火,上犯于面,則發(fā)為本病。 臨床特征 多發(fā)于青春期后婦女,皮損常以面兩側(cè)為主,月經(jīng)不調(diào)或痛經(jīng) 治法 疏肝解郁,清熱解毒。 方藥 丹梔逍遙散加減:牡丹皮、梔子、柴胡、白芍、當(dāng)歸、薄荷、蒲公英、連翹、甘草等。 方解 柴胡、薄荷疏肝解郁,白芍、當(dāng)歸養(yǎng)血柔肝,牡丹皮、梔子清解郁熱,蒲公英、連翹解毒散結(jié),甘草調(diào)和諸藥。 2.2 病案舉例 患者女,36歲,2006年10月24日初診。面部出丘疹、粉刺1年余。曾在多家醫(yī)院治療,效果不佳。皮疹常于月經(jīng)前增多,月經(jīng)前期,經(jīng)前心煩,眠欠佳。舌淡紅,苔薄膩淡黃,脈數(shù)。辨證:肝經(jīng)郁熱。治法:疏肝解郁,解毒散結(jié)。方藥:丹梔逍遙散加減:牡丹皮12g,梔子15g,柴胡10g,白芍18g,當(dāng)歸12g,黃芩10g,厚樸10g,云苓20g,薄荷5g(后下),蒲公英30g,連翹18g,甘草5g。15付,水煎服。痤瘡搽劑(院內(nèi)制劑,含氯潔霉素,下同)外搽,每日2次。二診:皮損部分消退,多夢。舌淡紅,略有瘀斑,苔黃膩,脈弱。中藥原方加遠志12g,15付,水煎服。三診:皮損完全消退。舌脈同前,脾氣好轉(zhuǎn)。初診方加炒棗仁20g,7付,水煎服。 3陰虛 3.1 辨證治療 病因病機 男子二八,女子二七,初入青春期,或人到中年,腎之陰陽失衡,陰虛火旺,虛熱上行于面,則生粉刺、丘疹。 臨床特征 面部皮損以丘疹、粉刺為主,或有少量結(jié)節(jié),口干咽干,心煩失眠,或頭暈 治法 滋陰清熱散結(jié)。 方藥 二至丸合知柏地黃丸加減:墨旱蓮、女貞子、生地、牡丹皮、知母、鹽黃柏、蒲公英、連翹、蜈蚣等。 方解 墨旱蓮、女貞子、生地滋陰補腎,牡丹皮、黃柏、知母清解虛熱,蒲公英、連翹解毒散結(jié)。 3.2 病案舉例 患者女,30歲。2003年1月2日初診。面部出丘疹、粉刺1年,皮疹時輕時重,曾治療未效。診見面頰兩側(cè)及頦部密集白頭粉刺及紅丘疹,并見淺小疤痕,經(jīng)前皮疹增多,納可,形瘦,舌淡,苔薄少津,脈細。辨證:陰虛火旺,肺經(jīng)熱結(jié)。治應(yīng)滋陰清熱,解毒散結(jié)。方藥:墨旱蓮20g,生地20g,當(dāng)歸10g,白芍15g,生桑白皮15g,黃芩12g,丹參20g,牡丹皮12g,蒲公英20g,連翹15g。7付,水煎服。過氧苯甲酰凝膠(法國高德美制藥廠)外用,丹參注射液2mL,足三里注射,每周1次。二診:皮損明顯減輕,月經(jīng)已至。原方丹參減為15g,加薄荷6g(后下),7付。三診:原紅丘疹已消退,白頭粉刺亦較前減輕。舌淡紅,苔薄,脈細。擬原方加散結(jié)之品:墨旱蓮20g,生地20g,天花 4 上熱下寒 4.1 辨證治療 病因病機 素體不健,五臟不調(diào),肺有蘊熱而脾胃虛寒,面生丘疹、粉刺。 臨床特征 形體瘦弱,自幼多病,面部丘疹、粉刺或有膿皰,飲冷則胃痛不適,或大便溏泄,畏寒肢冷。舌淡紅或淡白,有齒印,苔淡黃膩,脈細弱。 治法 清上溫下。 方藥 黃連湯加減:黃連、黃芩、黨參、炒白術(shù)、云苓、干姜、陳皮、半夏、連翹、炙甘草等。 方解 黃連、黃芩清上部肺熱,連翹解毒散結(jié),黨參、炒白術(shù)、云苓、干姜、陳皮、半夏、炙甘草等溫補下部之脾胃,寒溫各循其道,使上下調(diào)和,疾病 4.2 病案舉例 患者女,25歲,2007年7月20日初診。面部出粉刺、丘疹、膿皰三年,未治療?,F(xiàn)面部見少許丘疹、粉刺,兼有個別膿皰,伴納差、畏寒、乏力、多夢。舌淡暗而胖,苔薄白滑膩,脈右稍弱,左平。證屬肺經(jīng)郁熱,脾胃虛寒。法當(dāng)清肺解毒,溫中健脾。方藥:黨參15g,炒白術(shù)15g,茯苓20g,干姜7g,黃芩12g,蒲公英30g,連翹15g,赤芍12g,陳皮10g,炙甘草9g,大棗3枚。7付,水煎服。外用“痤瘡搽劑”。二診:膿皰、丘疹消失,尚有少許粉刺,納增,多夢。舌淡胖,苔薄白膩,脈平。中藥原方加炒棗仁18g,7付,水煎服。0.025%維A酸霜(重慶華邦制藥廠)外用粉刺處。三診:皮損基本消退,僅額部尚存3個小丘疹,多夢,常易生氣,大便干,舌淡,苔滑膩,脈右弱,左平。原方酌加柴胡、薄荷等疏肝之品,又服10余付而愈。 5 毒熱壅面 5.1 辨證治療 病因病機 素體陽盛,嗜食辛辣肥甘,三焦熱實,熱蘊成毒,外發(fā)于面。 臨床特征 多見于青年,起病或急或緩,迅速加重,面部黃豆或蠶豆大小紅色結(jié)節(jié),并有較密集丘疹、膿皰,口干苦,或有咽痛,大便干結(jié)。舌質(zhì)紅絳,苔黃厚,脈滑大。 治法 清瀉三焦實熱 方藥 防風(fēng)通圣散加減:荊芥、防風(fēng)、連翹、梔子、黃芩、生石膏、桔梗、紫草、皂角刺、蒲公英、地丁、大黃等。 方解 荊芥、防風(fēng)、連翹、黃芩、桔梗等宣散清解上焦之熱,生石膏、梔子清瀉中焦實熱,大黃通腑而瀉下焦之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草、皂角刺等解毒涼血散結(jié)。三焦熱除,則皮損消退。 5.2 病案舉例 患者男,22歲,1995年11月16日來診。3年來面部反復(fù)出結(jié)節(jié)、囊腫、紅斑,近3個月皮疹加重??滔旅骖~部黃豆至棗大的紅色炎性結(jié)節(jié)、囊腫,自覺疼痛 6 小結(jié) 綜上所述,痤瘡的病因多端,病機復(fù)雜,臨證必須思路開闊,不可拘泥于清肺胃之一端?!秲?nèi)經(jīng)》云:“十二經(jīng)脈,三百六十五絡(luò)皆上行于面”。生理上如此,病理上理應(yīng)如此。因此,包括痤瘡在內(nèi)的許多面部皮膚病 參考文獻: [1]李曰慶. 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中醫(yī)外科學(xué)[m].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207-209 [2]劉愛民. 淺談皮膚病的中醫(yī)整體調(diào)節(jié)療法[J]. 新中醫(yī),2003,35(10):78-79. 注:本文已發(fā)表于《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皮膚性病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