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過是欲望的暫時停止
——叔本華
【智海踏浪】
叔本華,被稱為“悲觀主義哲學家”。他是黑格爾絕對唯心主義的反對者、新的“生命”哲學的先驅(qū)者。他對人間的苦難甚為敏感,認為哲學回答的是世界和人類的本質(zhì)、本源問題,而真正的本質(zhì)、本源應當從人的內(nèi)心深處去尋找,這就是人的意志或下意識的生命本能的沖動,或生存(生活)意志。
叔本華認為,人的生存意志主要表現(xiàn)在人總是為了生存而不竭余力地滿足自己各種各樣的欲望。但人的欲望是無窮盡的,原來的欲望滿足以后,新的欲望又不斷產(chǎn)生,人又必須為滿足這些欲望而奔波。因而他認為,人生就是痛苦,所謂的幸福不過是欲望的暫時滿足。 這一狀態(tài)無法改變,因為生命本身產(chǎn)生了欲望,欲望是痛苦的源泉,痛苦是人生所面對的主要對象,因而人生是痛苦的。但“不幸”卻是積極的因素,因為“幸福”是“痛苦的終結(jié)”,因而沒有不幸,也就談不上不幸的終結(jié)。當你痛苦的時候,肯定是不幸;但當你達到你所謂的幸福,卻又發(fā)現(xiàn)你并不滿足,幸福只是瞬間的感覺而已,感覺一瞬即逝,剩下的只是空虛了。如果生活中沒有痛苦,沒有壓力,沒有病痛,日復一日,人一定會感到空虛無聊,會厭倦,如果你的生活中一點痛苦(包括隱性的)也沒有,你也不會感到幸福。
“人生本來苦惱已多,再多一次又如何?” 叔本華說,“我們就像田野上的羔羊,在屠夫的注視下恣意歡娛”,沒有這句話能夠更好地描述叔本華上述對于痛苦和世界的看法了。盡管她說過“人生只是一種失望,甚至是一種欺騙”。
【知心小語】
幸福是什么?關于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有人認為幸福就是自己所有用的財富,你看世上那么多追逐財富的人,他們都抱有這樣的想法;有人說幸福就是留在世界上的聲譽和名望,所謂的“光宗耀祖,名揚后世”就是這個意思;還有的人認為幸福就是自己內(nèi)心感覺到的快樂的程度,內(nèi)心越快樂,人生就越幸福。叔本華也就此問題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認為幸福取決于人格,人格越偉大,幸福感越強;幸福的所在就是盡可能的減少不幸,而不是追求愉悅和快樂。
人生到這個世界上來,就帶著社會地位財產(chǎn)的不平等,但這并不影響一個人獲得自己的幸福。地位和財富的懸殊是每個人扮演者適合自己的角色,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內(nèi)在的幸福和快樂有所不同。一個身無分文的乞丐在得到別人的幫助吃上午餐的時候所感覺到的幸福不比一個億萬富翁在獲得一筆巨額財產(chǎn)時所感覺到的幸福少。幸福不分性質(zhì)不分等級,也沒有高尚低俗之別。只要你心中有幸福的暖流經(jīng)過,你就是幸福的。金錢買不來健康的體魄和智慧的頭腦,更買不來真摯的情誼。別人的贊譽也只是一種外在的形式,借助于這些贊譽我們向別人展示自己的成功。但這些與我們的生命本身又有什么益處呢?人最后都要歸結(jié)于萬劫不復的死亡。財富和名譽都是無法帶走的身外之物,唯有幸福的感覺是我們活著時最貼近個體的東西。如果我們不具備溫文爾雅活潑快樂的氣質(zhì),不具備完美健康的體格,健全的理智,敏銳的洞察力,穩(wěn)健而溫和的意志以及良知,那么,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再好的名聲,我們也無法感覺到心靈的真正幸福。不具備抓住幸福的能力,就無法獲得幸福。
蘇格拉底說:“我不想要的東西在世界上竟然如此之多。”對于有強大的精神氣質(zhì)和人格的人來說,一切外在的物質(zhì)享受和他人的贊譽羨艷都是垃圾,對于他的人生毫無益處。一個人應該超出物質(zhì)的誘惑而直達生命的本真。真正的幸福是心靈的快樂,而心靈的快樂主要取決于心靈的力量,取決于我們是什么(人格)而不是我們有什么(財富和聲譽),命運或命運所先定加到我們身上的東西一般只意味著我們有什么,或我們的名譽。在某種意義上,命運可以改變的,但如果我們在精神上不夠富有,那么我們的命運就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對個人來說,他的人格乃是當他孤獨時與他形影相隨的東西,乃是任何人也無法奪走或給與別人的,人格要比他所擁有的一切財富都更為本質(zhì)些,也比所有別人對他的評價更實在些。人格堅實,心靈才會獲得大的快樂,人生才會獲得大的幸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