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出生,字靜安,浙江省海寧人。于1927年6月2日投湖自盡,原因不明,時年51歲。王國維是中國近現(xiàn)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認為,成功有其共同的內(nèi)在邏輯,而這種邏輯可從宋代詞人晏殊、柳永、辛棄疾的詞句中體現(xiàn)出來。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晏殊的《鵲踏枝·檻菊愁煙蘭泣露》。登高遠眺,所見盡是肅殺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高水長,案書何達?王國維將此句解讀為:做學問成大事業(yè)者,首先要有執(zhí)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鳳棲梧·佇倚危樓風細細》,概括了一種鍥而不舍的堅毅性格和執(zhí)著態(tài)度。盡管遇到百般困難,還要執(zhí)著地追求,忘我地奮斗。
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用在此處,是指人在經(jīng)過多次周折、多年磨煉之后,就會日漸成熟,豁然開朗,進而取得最后的成功。
王國維的長女王東明認為,這可能是各種因素促成的,導火線則是大哥潛明突然病逝,大哥的妻子羅孝純卻被其父羅振玉帶回去自己照顧,父親受到很大的刺激。1918年,大哥十九歲在上海結(jié)婚,大嫂即羅振玉之次女。父親與羅振玉先生初為師生,繼為朋友,終為兒女親家,關(guān)系實不同尋常。此事后,不再見父親的歡顏,不及一年他就投湖自盡了。
投湖前夜無異樣,還與學生論國事。當夜熟眠如故,并無異樣。投湖當天早上,也是一切如常。大約十一時左右,從魚藻軒石階上躍身入水。時投水最多兩分鐘,看來父親死志已決,用頭埋入淤泥中,窒息而死,因為那里水淺,死前背上衣服還未濕。
父親死后,法醫(yī)在父親口袋中找到遺書一封,紙已濕透,然字跡清晰,封面寫著“送西院十八號王貞明先生收”。因為當時大哥已逝,二哥又在外地工作,所以寫了三哥的名字。這份遺書是父親自沉的前一晚寫的。據(jù)母親說,他當晚熟睡如常,并無異樣,可見他十分鎮(zhèn)靜,死志早決。
王國維遺書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jīng)此世變,義無再辱。我死后當草草棺殮,即行藁葬于清華墓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于城內(nèi)居住。汝兄亦不必奔喪,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書籍可托陳、吳二先生處理。家人自有料理,必不至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chǎn)分文遺汝等,然茍能謹慎勤儉,亦必不至餓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王國維為何拖著辮子自沉頤和園魚藻軒昆明湖自殺,后世臆測大致分幾種:一為“愚忠殉清”說;二為“逼債”說;三為“驚懼”說;四為“諫阻”說;五為“文化殉節(jié)”說;六為“妻妾出軌受辱”說。
王國維的親家兼師友羅振玉認為是殉清而死,而清遜帝溥儀卻認為是羅振玉逼迫而死。因溥儀的名聲和特殊地位,在后世流傳的諸種說法中,以“羅振玉逼債而死說”影響最大。后被郭沫若著文加以肯定并傳播,遂成為王氏之死諸說中的主流觀點并為時人廣泛采信。另有史家商承祚認為王國維妻妾有外遇,王氏不愿受辱而一死之說。
從王國維遺書上的“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jīng)此世變,義無再辱”十六字可以看出,他的死正如陳寅恪所說“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xiàn)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陳氏之“殉文化”說,與梁啟超之論王國維死因相接近,因而陳氏之說最為接近本真,亦多為后世研究者贊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