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房者在買房時,不論是新房還是二手房,在交易過程中,經常會被售樓人員忽悠著簽約掏錢。購房者該如何盡可能地規(guī)避購房陷阱呢?看看以下內容吧。
招數一:收封房金逼訂
有些售樓人員會先察言觀色,判斷購房者的購買意向。假如其購買意愿很強烈,售樓人員就會讓購房者先交一點錢,這叫“小訂”或“封房金”,錢數一般不多,一兩百元即可,最多1000元。交錢后,售樓人員便承諾不再把這套房子介紹給其他人,這讓購房者對其有了歸屬感。其實,這是一種被行內稱作“逼訂”的銷售技巧。購房者交錢后,會在心理上對這個樓盤有了牽掛,往往最終會將其買下。
招數二:封殺第一需求
樓盤的銷售現場通常會張貼出一張銷售進度表,上面明確顯示哪些戶型已被售出、哪些戶型已被預訂。如果購房者完全相信這個進度表,可能就被忽悠了。一個項目剛開盤時的價格通常較低,此時,一些開發(fā)商就會以“小區(qū)里最優(yōu)質的房子”作為誘餌,吸引購房者的關注。隨后,開發(fā)商會為了把位置、戶型不理想的房子先賣出去而謊稱好房子已經售完。隨著銷售量的增長,開發(fā)商會將較好的房子逐步放出,而銷售后期的價格必然會上漲,于是好房子也能賣出個好價錢。
招數三:囤房加價
對于銷售情況比較火爆的項目,購房者想買的房子往往已經售罄。其實,售樓人員自己手中有時會握有一些房源,當購房者的購買意向強烈時,售樓員便聲稱正好有人想加價轉讓,一些購房者為了買到滿意的房子,往往會心甘情愿地加價購買。殊不知,這筆轉讓費其實已經裝入了售樓人員的腰包。
招數四:苦肉計
一些售樓人員會時不時地用點苦肉計,如有意選擇在下著傾盆大雨的天氣拜訪客戶,讓自己濕漉漉地把資料送到購房者手上;在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天氣里身穿裙子陪購房者看房,凍得嘴唇發(fā)紫……此時,購房者往往最容易動惻隱之心。
招數五:美化樓書
開發(fā)商常常利用光影、修圖等手段美化樓書,一些較為沖動的購房者容易被此迷惑,進而買下房子。除此之外,對于樓盤沙盤所呈現出的效果購房者也不要完全相信。
招數六:借名貼金
許多樓盤常常在廣告中聲稱,小區(qū)聘請了某知名外資物業(yè)公司進行管理,但實際情況可能并非如此。事實上,一些開發(fā)商通常只付費購買了知名外資物業(yè)公司的名稱使用權,然后稱其為物業(yè)顧問。通常情況下,知名的外資物業(yè)公司只會為每平方米價格在數萬元以上的高端樓盤服務,而借用其名字的開發(fā)商通常自己組建隊伍,對小區(qū)進行物業(yè)管理。
招數七:偷換概念
為了迎合購房者的口味,開發(fā)商常在銷售時偷換概念,用綠化覆蓋率代替綠地率。小區(qū)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的概念并不一樣。綠化覆蓋率是指綠化垂直投影面積的總和與小區(qū)用地的比率,如樹的影子、鋪在露天停車場中間可以種草的方磚等,都可以算入綠化覆蓋率中。而綠地率是指小區(qū)范圍內各種綠地的總和與小區(qū)用地的比率,購房者千萬別被開發(fā)商的文字游戲蒙蔽了。
招數八:樣板間“偷龍轉鳳”
很多樣板間雖然面積不大,只有100平方米左右,但一進去立刻給人一種寬敞舒服的感覺,一點也不像100平方米的房子。原來,有些樣板間會把墻打掉,然后裝上玻璃等相對透明的東西。這樣一來,空間的延展性立刻增強了,購房者看著也舒服很多。可是,交房時那堵厚厚的墻并不會被換成玻璃的,由此便產生了視覺落差。若購房者受樣板間的迷惑,購買到了性價比其實并不高的房子,也只能自認倒霉了。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