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畫:“一畫,畫一”是清代著名的畫家石濤的書畫理論,石濤這里借用的“一”是道家的“一生萬物”的一,即萬物的終極奧義。筆者今天便想用這“一畫”給各位開創(chuàng)一個全新的系列文章,言有盡,而意無窮。在浩瀚的中國書畫中,或許窮極一生,也無法探究全部。于是,不如從“一幅畫”開始,一幅畫展望那段歷史,展望那個時代,展望那些早已被我們早已遺忘的故事。
——彥青
名稱:天官賜福
作者:佚名
材質:紙本
作品類型:中國年畫;工藝美術;民間藝術
收藏機構: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
今天是農歷正月十五,同樣也是上元節(jié),是天官賜福的日子,小編給給各位送上一幅天官賜福年畫,希望各位觀眾老爺們,在新的一年里大展宏圖,事事順心。
今天是我們“一畫”系列的第一篇文章,結合著節(jié)日氣氛,小編選取了這幅明代佚名的《上元燈彩圖》。此畫為絹本長卷,工筆設色,長約266.6厘米,寬為25.5厘米,現(xiàn)為臺北觀想藝術中心收藏。因為原畫沒有作者款識及印章,也沒有任何作者身份信息、作者創(chuàng)作時間的信息,這幅畫由徐邦達先生鑒定,定為明代中期畫師所作,所以我們只能知道作者是明代佚名。因畫作內容為明代金陵秦淮一帶的上元燈節(jié)歡騰游樂之景,故定名為“上元燈彩圖”。
小編也希望借著這幅作品,帶著大家穿越到百年之前的元宵燈市,為了更好的穿越體驗,小編在這之前給各位復習復習中國傳統(tǒng)元宵燈彩節(jié)的起源與習俗。
起源
01
西漢祀太一說
漢武帝在甘泉宮設立太一神祠壇,每年正月上辛必往祭祀,祭用燈火,通宵達旦,后來便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彩的習俗。
02
東漢燃燈表佛說
東漢永平(公元58-75年)年間,明帝為提倡佛教,于上元夜在宮廷、寺院“燃燈表佛”,令士庶家掛燈,此后相沿成俗,形成了盛大的燈節(jié)。
03
魏晉道教祀三元說
東漢末年五斗米道初創(chuàng)時吸納自然崇拜神靈所創(chuàng)造的道教的主要神靈,創(chuàng)立三元說,三元指天、地、水三官。魏晉南北朝時,由于道教的大肆宣揚,三元信仰大盛,出現(xiàn)了所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說,并編排出三官分別在一年中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降臨人間的說法。
道教在這三天要舉行迎神祭祀活動,遂演化為節(jié)日。元宵節(jié)即源于燃燈祀上元天官的活動,故又有上元節(jié)的名稱。
關于元宵節(jié)的起源,學術界主要有這三種觀點,從中我們也能感受到元宵節(jié)是人類的信仰中慢慢形成的。其實漢武帝祀太一神之前,先秦都在用火堆祭祀,而為了方便,漢代開始使用燃燭的方式,同時也為元宵節(jié)彩燈的出現(xiàn)提供了條件。
關于元宵假期
隋代,各地正月十五都會舉行張燈活動,隋煬帝更在這一日大肆慶祝,元宵節(jié)的各項習俗逐步建立。唐代,政府規(guī)定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觀燈,上元節(jié)被確立為法定節(jié)日。專門售燈的“燈市”也于此時出現(xiàn)。燈市成為上元節(jié)慶各類民俗活動集中展示的空間。北宋時期,上元觀燈節(jié)期增加了十七、十八日兩天,共五夜,觀燈場面尤為盛大。上元節(jié)搭建燈山的習俗亦興起于宋代?!爸琳缕呷?,人使朝辭出門,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面北悉以彩結山呇,上皆畫神仙故事?!边@種燈山被稱為“鰲山”,是上元燈會中最引人注目的場景。
明代,朝廷從制度層面規(guī)定了歷史上最長的元宵節(jié)假期,大力提倡賞燈等習俗。這在元宵節(jié)的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明朝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規(guī)定元宵放燈十日,正月初八上燈,十八落燈。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下召:“自正月十一為始,其賜元宵節(jié)假十日。百官朝參不奏事,有急務與本封進處分聽,軍民張燈飲酒為樂,五城兵馬司弛夜禁,著為令。”官方專設元宵節(jié)十日假期,官員可享受休假,不必奏事。當年元宵節(jié),永樂皇帝在京城“賜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宴”。宣德四年(1429 年)、五年(1430 年)、八年(1433年),假期更是增加到了20天。明中后期,又改為前后張燈五夜。元宵節(jié)成為最盛大的節(jié)日之一。
《上元燈彩圖》
元宵節(jié)期間,平時執(zhí)行嚴格的夜禁被開放,人們可以于燈市通宵游玩。加之,金陵在明代時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但是在南京同樣留下了一套官員體系。慢慢發(fā)展至明代中期,南京的官員體系便成為一套閑官體系。所以在《上元燈彩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上至三品官員,下至底層百姓,在同一空間中狂歡。
《上元燈彩圖》長卷為全景式構圖,根據(jù)畫作視點的推移變化,可以分為自右往左分為三個部分,今天小編就借著這幅畫重新帶領著各位穿越回明朝的金陵城,重新體驗一下那一日元宵節(jié)的燈火闌珊。
第一部分,以橫跨河上的三孔石橋為焦點。我們看到橋面上,往來燈市,人山人海。元宵節(jié)期間,平時執(zhí)行嚴格的夜禁被開放,人們可以于燈市通宵游玩。岸邊垂柳飄拂,房屋臨河而列,透過雕欄畫檻可以看見人們置宴圍坐。
我們可以通過他們巾帽來對往返的人進行一個簡單的推斷。大致可以將人群分為兩個部分,一類為底層百姓,頭著六合瓜皮帽;一類為文人士大夫,頭著四方巾帽。
橋兩邊的人流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盡興而歸,背著孩子的父親、趕馬的小廝、吃完酒騎馬回家,帶著孩子的文人士大夫。
在這里我們發(fā)現(xiàn)了用竹編保護的大型彩燈,需要多人才能進行搬運。同時還有各種形態(tài)的彩燈,如魚龍、鳥獸、花卉題材……足以說明當時的金陵彩燈的技藝已經十分高超。
從圖中我們依然知曉三孔橋為整個燈市的進出口,那這個地方是金陵城的哪里呢?
《康熙南巡圖》第十卷 局部
對照了清初王翚等人創(chuàng)作的《康熙南巡圖》第十卷(故宮博物院藏)所繪南京街市橋梁題名及周邊地理空間,確認這座三孔石橋為南京城南的內橋。
內橋,舊名為天津橋,又名虹橋,舊時為六朝內門。明時金陵的運瀆經由內橋,而自內橋向西分別為會同橋、太平橋、鼎新橋,這一片區(qū)域則是南京最繁華的集市之一。會同橋(又稱“鴿子橋”)橋北橫街為珠寶交易市場,又稱“珠市”。太平橋(又稱“笪橋”)更是舊時元宵燈市所在地,直至民國時期元宵燈市才轉移到秦淮河邊的夫子廟。
過了橋,便來到了整個畫面的核心,同樣也是整個燈會的中心——鰲山。
“鰲山”
其實,所謂的“鰲山”就是由彩燈組成的如同小山的集合。燈結山形,燈繪神仙故事。從宋代開始便有了搭建燈山的傳統(tǒng),這同樣也是每次燈會中最矚目的存在。金陵燈會的鰲山代表著江南獨特的審美,一般的鰲山均用竹竿作為支撐,搭建結構,最后掛彩燈裝飾。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的“鰲山”
我們在這幅《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看到的'鰲山'便是用竹竿搭建而成,上面掛有八仙圖案與各色彩燈。而《上元燈彩圖》中的鰲山卻是使用假山作為架構,其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安全問題,在歷代花燈鰲山中就有不少不小心自燃的。而金陵的鰲山便是考慮到這個問題,從而產生了與皇家不同的鰲山花燈。同時,太湖假山迎合了文人士大夫的審美。
自宋代米芾開始,文人賞玩假山石便成為一種風尚。石頭出自于自然,天然渾成,迎合了道家的自然觀,與隱逸之風也得到了結合。在唐代畫家孫位《高逸圖》中便有高士與假山組合。
“購物區(qū)”
圍繞著鰲山的便是各色小販,而這些小販所售之物也處處體現(xiàn)著金陵特色。
斗雞
鸚鵡
坐著藍帷轎子賞燈的官員
坐著藍帷轎子賞燈的官員
生意慘淡的算命先生,左邊的文人覺得新奇,而右邊的底層百姓則看透了算命的伎倆。
在購物區(qū)我們甚至發(fā)現(xiàn)了算命先生,對于市井百姓與文人而言,他們對于算命的生意僅僅是鄙夷與新奇。
算命先生的出現(xiàn)并不是偶然,在江南地區(qū),元宵節(jié)這一天解放的不僅僅是市井百姓與文人士大夫,同樣的還有婦女。婦女們在這一天祭祀'掃帚姑'、'針姑'、'葦姑'以卜問一年的吉兇。明代江南地區(qū)養(yǎng)蠶業(yè)興盛,江南農村的婦女們在上元節(jié)還有'祈蠶之祭'的活動,所以在上元節(jié)當天,女性結伴出游成為了一項特色???,在這幅《上元燈彩圖》中,繪有近兩千余人,女性人物卻寥寥無幾。
給人畫像的畫像館
相識的文人相遇,相互打招呼
小伙子拿著魚龍燈籠,旁邊的大叔覺得新奇
現(xiàn)場做燈籠的工坊,可以定制,物美價廉
龍形花燈
古玩攤販
鳥獸攤位
樂器攤位
家具攤位
娛樂區(qū)
講經會場
摔跤比賽
蹴鞠
雜技表演
丟鞭炮的小孩
<<請橫屏觀看>>
《上元燈彩圖》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畫作的核心部分,也是作者極力展現(xiàn)的高潮。畫面上一件排列 15 盞蠟燭的巨大龍形燈,將觀者視線帶入燈市中心。
核心部分的視覺焦點是以太湖石疊成的鰲山,透漏的山石坡岡之間,布置著各類民間故事人物主題的燈飾,引來觀者如云。兩座回形樓肆之間,是開闊的市場空間。熱鬧的燈市中,燈架聳立,人頭攢動,人們手中持著魚龍、鳥獸、花卉等各色燈彩,形態(tài)各異,精美絕倫。沿街店鋪和廣場地攤上擺放琳瑯滿目的商品。
占據(jù)其間的是青銅鼎彝、書畫古籍、鑼鼓琴瑟、山石盆景、禽鳥游魚、床榻幾案、屏風櫥椅等。交易者多頭戴四方巾帽,可推斷其身份為文人士大夫,而一些頭戴六合瓜皮帽的下層百姓多為旁觀的附和者 。
南都的上層官吏也加入了觀燈的行列。畫中幾頂四人藍帷大轎,按照明代典制應屬三品以上高級官員享用。兩側衙役持杖開道,周圍群眾駐足觀拜。街市鬻者觀者,填 衢塞巷。密集圍聚的人群分置各方,以角抵、蹴 鞠、雜技等游藝活動為關注點。
金陵花燈甲天下
明朝就有“金陵花燈甲天下”的名號,從《上元燈彩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形態(tài)各異的花燈,如抬著的龍燈,舉著的仙鶴燈與魚龍燈,繪有花卉、神仙題材的提燈……
圖像化的“摩肩接踵”
第三部分,為街市交匯之處。兩側酒樓對峙而立,數(shù)丈高的松棚懸掛著兩盞巨大的花燈,與市場中心懸燈的松棚相呼應。手持花燈的百姓和販賣文玩的小攤零星散布。一踢毽者引來眾人圍觀。從服飾看,圍觀者多是一些下層民眾,幾位士大夫投以不屑的目光,或被擠出人群。近景處的酒樓,成為上層官吏和文人攜妓宴樂的空間。
<<請橫屏觀看>>
《上元燈彩圖》第三部分
賞花燈的一家
毽秀
簽名售書
在畫卷末尾竟然發(fā)現(xiàn)了一群結伴出游的女性,也是作者鈐印之地。這也是這幅畫奇特的地方,筆者在之前已經講過。在元宵節(jié),女子結伴出游在江南地區(qū)是一種習俗,而在這幅畫中卻鮮有女性人物形象??拷嬅嬷行摹蚌椛健敝爻霈F(xiàn)了算命先生,從側面暗示了上元節(jié)女子出游的習俗。
那為何元宵節(jié)當天,女子能夠結伴出游呢?僅僅是因為那日為國家規(guī)定的假日?不僅僅如此,我們需要回溯很遠,想想遠古的先民。火,給予了人們制作熟食的功能,在黑暗中驅離野獸的功能。人們圍著篝火跳舞,既是一種情感的表述,同樣也是一種信仰,對火的信仰。在新娘出嫁時,需要跨火盆,去驅除邪祟。拜完堂,需要前往祖祠逛燈籠。為何要逛,為何是燈籠?其實這也是一種對于繁衍的崇拜,所以花燈本身就帶有求子,驅除邪祟的作用。
上元節(jié),女子出游既是習俗,為何畫面鮮有女性。這一點同時也暗示作者的身份,作者所堅守的便是文人士大夫所遵從的儒道,但為何在鈐印之處繪女子結伴出游?身邊的文人士大夫又投以鄙夷的表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