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似乎有點云山霧罩。這就如同醫(yī)生開的藥方,藥方懂不懂沒關系,把藥吃了,病好了就結了。
上次就一個“雄”字進行了診斷。這次要一并診斷“若、有、右”,再搭上一個“又”。上次診斷“雄”后,即轉發(fā)到一個大雜燴的群里。第二天,看到這個群里有人發(fā)了一幅書法作品。我一看,心想這位書家也許沒看我對“雄”的診斷,或者看了也沒往心里去,或者就不同意我的診斷結果。反正他把“若”寫成了這樣。哦,運行軌跡還十分清晰。
上次講“雄”字,主要說的是左邊的“右(厷)”的筆順。這次不妨再重復說一遍。“右”是右手的意思,先寫撇,后寫橫。為什么呢?再發(fā)一次下面兩組圖,看看這兩畫在漢字書寫的演變過程中,是怎么一步步展開的。。
這幅作品中的“若”字下面是“右”。先橫后撇了,石文大夫看著很不順眼。若在小學的生字課上這么寫,也許是對的。但畢竟是書法,還是先寫撇為好。我們來看,古人不管什么書體都是先寫“撇”。
昨天下午看電視,發(fā)現(xiàn)書畫頻道有“少兒書法”課。這課有三個字筆順值得商榷,但沒拍下來。一晚上等重播,白等了,沒重播。今天下午再看,上新課了。這一課又有值得商榷的了。由于做了準備,就拍了下來。
這個“右”字,先寫的橫???/span>講師的水平,可能平素不這么寫,是為了“規(guī)范”才這樣寫的。但是,這課是“少兒書法”,不是“少兒習字”。按照書法要求是不能這么寫的。接著,講師又講了個“有”字,還是先橫后撇。
“有”和“右”的筆順同理,不再重復說了。還是看看古人的行書,就一目了然了。
由于視頻講的是顏體,因此,我再放大一個顏真卿的行書“有”,他的筆順也是先撇后橫。
有的朋友學草書,寫到“有”字的時候,照貓畫虎,卻不知道為什么這么寫??戳松鲜觥坝摇焙蜕弦黄靶邸钡膩睚埲ッ},我想就不必多解釋了。再看下面古人寫的草書,就會更明白為什么這么寫了,而且這回一寫就“有”了。
那么,“又”和上述三個字又有什么關系呢?有。我們看看它的草書,是不是跟“有”的草書有相同的地方?
你看到的沒錯,“有”的上部很像“又”的寫法。為什么相像呢?其實,它們是一回事。都是“手”的意思。甚至“又”和“右”的甲骨文是同一個寫法。
好了,說到這兒,回顧一下繞口的題目:若是右錯有又錯。
診斷結果:
1,給孩子講書法課,不要怕麻煩。也不要怕制定“規(guī)范”的一方。一定要講明白書法是怎么寫的,“規(guī)范字”是怎么寫的。
2,學習書法縱有窮微測妙之心,若毫厘不察,則胡越殊風者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