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練習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在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意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后的括號內。
1.哲學是( c )。
A.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B.科學性和革命性相統(tǒng)一的世界觀
C.理論化和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 D.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2.哲學的基本問題是( a )。
A.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 B.運動與靜止的關系問題
C.對立與同一的關系問題 D.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問題
3.辯證法發(fā)展過程中經歷的三種歷史形態(tài)是( a )。
A.樸素辯證法、唯心辯證法、唯物辯證法 B.唯物辯證法、社會辯證法、自然辯證法
C.唯心辯證法、系統(tǒng)辯證法、科學辯證法 D.自然辯證法、歷史辯證法、革命辯證法
4.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地繼承的費爾巴哈哲學的“基本內核”是( b )。
A.辯證法思想 B.唯物主義思想
C.可知論思想 D.決定論思想
5. 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過”或“不及”,這在哲學上屬于( b ) 。
A.絕對主義的觀點 B.辯證法的觀點
C.認識事物的量 D.相對主義的觀點
6.中國古代哲學家荀子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边@句話體現(xiàn)的哲學道理是( d )。
A.物質運動規(guī)律具有普遍性 B.物質運動規(guī)律具有重復性
C.物質運動規(guī)律具有穩(wěn)定性 D.物質運動規(guī)律具有客觀性
7.哲學家董仲舒說:“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边@句話所體現(xiàn)的哲學觀點是(b )。
A.唯心主義觀點 B.形而上學的觀點
C.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D.相對主義的觀點
8.魯迅在評《三國演義》時說:“至于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
近妖?!边@一評語要求人們要注意( c)。
A.區(qū)分事物的兩重性 B.對事物既肯定又否定
C.把握事物的度 D.把事物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
9. 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 a )。
A.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 B.劃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標準
C.劃分一元論和二元論的標準 D.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10.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边@句話所體現(xiàn)的哲理是( d )。
A.折衷主義的觀點 B.相對主義的觀點:片面夸大絕對運動,忽視靜止。
C.唯物主義的觀點 D.辯證法的觀點
11.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是( d )。
A.視為精華全部繼承 B.視為糟粕全部拋棄
C.應保留一半,拋棄一半 D.批判繼承,推陳出新
12.18世紀英國哲學家柏克萊說:“存在就是被感知。”這種觀點是( c )。
A.唯物辯證法的 B.先驗主義的
C.主觀唯心主義的 D.客觀唯心主義的
13.“兩點論”和“重點論”統(tǒng)一的原理,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 a )。
A.既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項工作
B.既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又要實行改革開放
C.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積極進取
D.既要堅定信心,又要有克服困難的準備
14.唯物辯證法認為,發(fā)展是( a )。
A.事物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 B.事物從過去到現(xiàn)在再到將來的變化
C.事物由低級到高級的運動變化 D.事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變化
15.事物的質和量的區(qū)別在于( c )。
A.質是事物的內在規(guī)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現(xiàn)
B.事物的質是單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C.質與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與事物的存在是不直接同一的
D.事物的質是不變的,事物的量是不斷變化的
16.世界上各種事物千差萬別的內在根據(jù)是( c)。
A.矛盾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
17.“割下來的手就不再是人手”,這句話體現(xiàn)了(b )。
A.形而上學的觀點 B.部分與整體相聯(lián)系的觀點
C.經驗主義的觀點 D.唯心主義的觀點
18.下列選項中,屬于感性認識不同于理性認識的特點的是( d ) 。
A.形象性 B.間接性 C.全面性 D.主觀性
19.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最終原因是( b )。
A.生產關系的發(fā)展 B.生產力的發(fā)展
C.上層建筑的發(fā)展 D.經濟基礎的發(fā)展
20.承認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具有一定的相對性,就會( c )。
A.陷入詭辯論 B.導致懷疑主義
C.防止絕對主義 D.防止相對主義
21.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自由是( d )。
A.人的主觀意志想怎樣就能怎樣 B.擺脫了外在必然性世界的束縛
C.在精神境界中實現(xiàn)的自身的獨立存在 D.正確地認識規(guī)律并按規(guī)律辦事
22. 唯物辯證法認為,主觀辯證法是( b )。
A.頭腦中自生的 B.對客觀辯證法的反映
C.“絕對觀念”固有的 D.從書本上學來的
23.邏輯矛盾與辯證矛盾的區(qū)別在于( b )。
A.邏輯矛盾是語言的不清晰,辯證矛盾是思維的不清晰
B.邏輯矛盾是思維中的前后不一致,辯證矛盾是現(xiàn)實中的事物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
C.邏輯矛盾是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反比關系,辯證矛盾是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矛盾關系
D.邏輯矛盾是關于同一對象的兩個判斷之間的不一致性,辯證矛盾是兩個不同事物之間的不一致性。
24.歷史上杰出人物的產生是( d )。
A.純粹偶然機遇所造成 B.完全由其自身能力所造就
C.歷史命運的必然安排的結果 D.適應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與主觀努力相結合結果
25.唯理論在實際工作中會導致( b )。
A.經驗主義 B.教條主義 C.相對主義 D.解放思想
26.在認識上,“跟著感覺走”會防止我們( a )。
A.堅持經驗主義 B.運用理論去指導實踐
C.堅持相對主義 D.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27.馬克思主義哲學區(qū)別于其他哲學的最顯著特點在于它具有( d )。
A.社會性 B.歷史性
C.系統(tǒng)性 D.實踐性
28.從物質與精神的關系來看,“畫餅不能充饑”,這是因為( a )。
A.觀念的東西不能替代物質的東西 :物質與精神的相對獨立性 B.物質與精神具有同一性
C.認識不能反映客觀實際 D.只有物質的東西才能對人有效用。
29.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過”或“不及”,其關鍵在于( d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確定事物的質
C.認識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30人類已經制造出了合成橡膠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這表明( a )。
A.人類通過實踐將“自在之物”轉化為“為我之物”和“人化之物”
B.人類可以創(chuàng)造物質世界
C.物質世界依人的意識而存在和轉移
D.人造物質可以脫離天然物質而存在
31.概念、判斷、推理是( d )。
A.社會意識的三種形式 B.思想體系的三種形式
C.感性認識的三種形式 D.理性認識的三種形式
32經驗派認為,“在理性中的東西無不存在于經驗中?!睆恼軐W上看,這種觀點的錯誤在于( )。
A.堅持了感性經驗是認識的基礎 B.混淆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界限
C.夸大了理性認識對感性經驗的作用 D.割裂了物質與運動的辯證關系
33哲學家培根認為,正確的認識方法不應當像蜘蛛憑空造網(wǎng),不要像螞蟻只搬運材料,要像蜜蜂那樣
采取原料,消化這些原料然后釀蜜。這意味著( b )。
A.感性經驗不是認識的來源 B.正確認識的本質在于理性認識與感性經驗的辯證統(tǒng)一
C.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互不關聯(lián) D.割裂了物質與運動的辯證關系
34“會看得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睆恼軐W意義上看,“門道”和“熱鬧”分別是(a )。
A.本質和現(xiàn)象 B.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
C.正確認識與錯誤認識 D.真象與假象
35. 辯證的否定是( c )。
A.既保留又繼承 B.徹底拋棄
C.既克服又保留 D.矛盾的調和
36.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的錯誤是( c )。
A.否認物質的客觀性 B.把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理論與哲學的物質范疇相混淆
C 否認物質的可知性 D.把可直接感知的實物當作世界的本原
37.對待工作,有的人只看到困難和問題而看不到取得的成績;有的人只看到成績而看不到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這兩種看問題的方法都是( c )
A.重點論 B.均衡論 C.一點論 D.兩點論
38.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是( b )。
A.事物永不停息的運動 B.事物的內在矛盾性
C.事物的質量互變規(guī)律 D.物質的外力的推動作用
39.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揭示了( a )。
A.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 :對立統(tǒng)一 B.事物發(fā)展的狀態(tài)和形式 :質量互變
C.事物發(fā)展的方向和道路:否定之否定 D.事物發(fā)展的兩種趨向:必然性和偶然性
40.矛盾問題的精髓是指( d )。
A.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系 B.部分與整體的聯(lián)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的關系 D.矛盾的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41.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 d )。
A.客觀存在的各種物體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現(xiàn)象
C.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和結構 D.某種具體的“原初物質”
42.在內容和形式的矛盾運動中( b )。
A.內容是相對穩(wěn)定的,形式是活躍易變的
B.內容是活躍易變的,形式是相對穩(wěn)定的 :內容決定形式
C.內容和形式都處在不停的顯著變動狀態(tài)
D.內容的變化總是落后于形式的變化
43.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從( b )。
A.主觀性中把握人的活動的 B.客觀性中把握人的活動的
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動的 D.主觀與客觀的關系中把握人的活動的
44.認識發(fā)展過程的第一次飛躍是( a )。
A.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B.從感覺和知覺到表象的過程
C.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 :第二次飛躍 D.從意識到物質的過程
45.我國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的方針。它的理論依據(jù)是( d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辯證關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
C.事物發(fā)展的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的原理
D.事物發(fā)展的內因和外因辯證關系的原理
46.在矛盾體系中,處于支配地位并對事物發(fā)展起決定性作用的是( c )。
A.普遍矛盾 B.內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次要矛盾
47.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在真理觀上的對立表現(xiàn)在( a )。
A.前者認為真理是發(fā)展的,后者認為真理是不發(fā)展的
B.前者認為真理中包含著錯誤,后者認為真理是絕對正確的
C.前者認為真理具有客觀性,后者認為真理是純粹主觀的
D.前者認為真理來源于客觀世界,后者認為真理來源于先驗原則
48.“地理環(huán)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前提之一”,這是( c )。
A.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的觀點 B.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觀點
C.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D.歷史宿命論的觀點
49.下列命題中,正確闡述了實踐含義的是( c )。
A.實踐是個人的日常生活活動 B.實踐是主觀創(chuàng)造客觀的活動
C.實踐是主體改造客體的活動 D.實踐是主體應付環(huán)境的活動
50.國體和政體的關系屬于( b )。
A.本質和現(xiàn)象的關系 B.內容和形式的關系
C.必然和偶然的關系 D.普遍和特殊的關系
51.社會意識是( a )。
A.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 B.社會的政治生活過程
C.人類改造社會的過程 D.人類自我改造的過程
52.在真理觀上堅持辯證法,就必須承認( a )。
A.真理既具有絕對性,又具有相對性 B.真理既是正確的,又包含錯誤因素
C.真理既具有統(tǒng)一性,又具有多樣性 D.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
53.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對矛盾中( c )。
A.生產關系是生產力的物質基礎 B.生產力落后于生產關系的變化
C.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D.生產關系可以超越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
54.人類社會發(fā)展最基本的規(guī)律是( c )。
A.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規(guī)律 B.階級斗爭推動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
C.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guī)律 D.社會形態(tài)由低級到高級依次更替的規(guī)律
55.改革和社會革命都根源于( a )。
A.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 B.統(tǒng)治階級和被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矛盾
C.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的矛盾 D.統(tǒng)治階級內部各政治派別之間的矛盾
56.在制約科學發(fā)展的各種社會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d )。
A.社會整體科研能力的強弱 B.國家投入資金的多少
C.政治上的民主或專制 D.物質生產發(fā)展水平的高低
57.“任何英雄人物的歷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們所處歷史條件許可的范圍”。這種看法是( a )。
A.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B.機械決定觀點
C.歷史宿命論觀點 D.歷史循環(huán)論觀點
58.社會進步是指( d )。
A.社會階級的消滅 B.社會經濟的變化
C.社會風氣的好轉 D.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
59.人生理想是人為自己設定并為之奮斗的長遠目標,是人所憧憬和向往的美好未好,其根基是( d )。
A.個人的政治態(tài)度 B.個人的主觀意志
C.個人的文化素質 D.現(xiàn)實的社會實踐
60.生產關系概念反映的是( a ) 。
A.人們在物質生產中的經濟關系:即生產關系 B.人們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
C.人們之間的領導與被領導關系 D.人們之間的壓迫與被壓迫關系
6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人類認識史上的偉大變革,主要表現(xiàn)在于它( b )。
A.實現(xiàn)了唯心主義和辯證法的統(tǒng)一 B.使哲學成為“科學之科學”
C.使哲學發(fā)展到了頂峰 D.正確地解決了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的關系
62.下列說法中,正確體現(xiàn)意識能動性的有( d )。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紙上談兵,
C.畫餅充饑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63.新事物優(yōu)越于舊事物的主要原因是( d )。
A.新事物是在新的環(huán)境條件下產生的 B.新事物具有舊事物所沒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包含舊事物中的東西 D.新事物中增添了舊事物不能容納的有生命力的新內容
64.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的本質是( c )。
A.維護社會安定的機關 B.保衛(wèi)國家領土主權的機關
C.階級壓迫的機關 D.管理社會各項事業(yè)的機關
65.感覺和概念的根本區(qū)別在于( b )。
A.感覺可以類比,概念可以推理 B.感覺是對事物現(xiàn)象的反映,概念是對事物本質的反映
C.感覺具有形象性,概念具有抽象性 D.感覺不可靠,概念真實可靠
66.人的活動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關系是( b )。
A.人的活動可以不受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制約 B.人類可以加速或延緩社會規(guī)律的實現(xiàn)
C.人類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愿望改變社會規(guī)律 D.社會規(guī)律存在于人的活動之外
67.辯證法所要回答的是( c )。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問題 B.世界的狀況是怎么樣的問題
C.世界是否可知性的問題 D.世界的本質是什么的問題
68.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是( b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相結合的觀點 B.普遍聯(lián)系和永恒發(fā)展的觀點
C.矛盾的對立面既統(tǒng)一又斗爭
3的觀點 D.運動和靜止辯證統(tǒng)一的觀點
69.“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這句話表明( d )。
A.真正的哲學就是唯物主義 B.真正的哲學就是反映人民利益的哲學
C.產生于一定時代的哲學都是時代的精華 D.真正的哲學取決于是否表現(xiàn)時代精神的主導潮流
70.久旱缺雨時,下雨對莊稼生長有益;雨澇成災時,下雨對莊稼生長有害。這說明( b )。
A.事物的聯(lián)系是普遍的、無條件的 B.事物的聯(lián)系是現(xiàn)實的、具體的
C.事物的運動是客觀的、絕對的 D.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內部矛盾
71.“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見局部,不見整體”這是( d ) 。
A.唯物辯證法觀點 B.唯心主義觀點
C.唯心辯證法觀點 D.形而上學觀點
72.事物的聯(lián)系和運動的關系是( d ) 。
A.先有聯(lián)系.后有運動 B.先有運動.后有聯(lián)系
C.運動與聯(lián)系互不關聯(lián) D.聯(lián)系構成運動
73.聯(lián)系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在于( a )。
A.要求我們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世界 B.它是認識事物本質的基礎
C.它是科學分門別類的客觀依據(jù) D.它是正確區(qū)分不同事物的基礎
74.唯物辯證法認為發(fā)展的實質是( d )。
A.事物數(shù)量的增加 B.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
C.事物的一切運動變化 D.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75.區(qū)分新事物和舊事物的標志在于看它們( b )。
A.是不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出現(xiàn)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有強大生命力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點 D.是不是得到絕大多數(shù)人的承認
76.規(guī)律是( a )。
A.事物和現(xiàn)象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lián)系
B.事物和現(xiàn)象之間的外在的、偶然的間接的聯(lián)系
C.事物和現(xiàn)象之間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聯(lián)系
D.事物和現(xiàn)象之間的人為的、形式的非本質聯(lián)系
77.兩種對立的發(fā)展觀是( b )。
A.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 B.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
C.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對立 D.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對立
78.區(qū)分同質事物的差別依據(jù)是( d ) 。
A.事物的度 B.事物質的規(guī)定性
C.事物量的規(guī)定性 D.事物的特殊矛盾
79.要正確實現(xiàn)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必須使理論為群眾所掌握,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這是因為( b )。
A.群眾是人口中的大多數(shù) B.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
C.群眾的意見都是正確的 D.群眾的行動都是合理的
80.面對消極腐敗的東西,我們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見微知著,防微杜漸。因為( a )。
A.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 B.原因必然引起結果
C.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D.消極腐敗的東西不可能長期存在
81.人們常說“好事多磨”,其中包含的哲學道理是( b )。
A.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B.事物的演變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tǒng)一
C.只要是好事就不可能順利實現(xiàn) D.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
82.凡事要掌握分寸,堅持適度原則,防止“過”和“不及”。這在哲學上符合( b )。
A.內因和外因關系的原理 B.量變和質變關系的原理
C.“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tǒng)一的原理 D.理論和實踐相統(tǒng)一的原理
83.事物的質變是指( d )。
A.事物在數(shù)量上的增減 B.事物在場所方面的變更
C.事物處于相對靜止狀態(tài) D.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
84.區(qū)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志是看( d )。
A.事物的變化是否顯著 B.事物的變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某些屬性是否發(fā)生了變化 D.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圍
85.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標準是( c )。
A.社會經濟制度的性質 B.社會政治制度的性質
C.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 D.精神文明的發(fā)展水平
86.從總趨勢上看,人類歷史的演變是( b )。
A.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過程 B.前進的、上升的、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
C.有時前進、有時倒退的過程 D.有時進步、有時落后的過程
87. 真理與謬誤的界限在于( d )。
A.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B.是否合乎正確的思維方法
C.是否能夠為人們帶來實際的效用 D.是否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
88.辯證唯物主義所說的靜止,是指運動的( c )。
A.必要準備 B.外在表現(xiàn)
C.一種特殊狀態(tài) D.一種必然結果
89.“肯定和否定相互滲透,在一定意義上,肯定就是否定。”這是一種( b )。
A.相對主義、詭辯論的觀點 B.唯物辯證法的觀點
C.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D.形而上學的觀點
90.莊子說:“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边@是一種( d )。
A.唯物主義觀點 B.唯心主義觀點
C.形而上學觀點 D.相對主義觀點
91.下列選項中,體現(xiàn)量變引起質變哲學道理的是( c )。
A.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B.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C.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D.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92.“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边@首詩告訴我們(C. )。
A.受主觀因素的影響,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B.看問題應該抓住重點
C.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的事物之間無法比較
D.看問題應該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
93.“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句話強調的是時間的( d )。
A.客觀性 B.無限性 C.方向性 D.一維性
94.在世界的統(tǒng)一性問題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共同之處在于二者都認為( a )。
A.世界萬物有一個共同的本原 B.世界萬物的本原是主觀精神
C.世界萬物的本原是物質 D.世界萬物的本原是客觀精神
95.“天不變,道亦不變”。這是一種( d )。
A.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B.樸素辯證法觀點
C.相對主義觀點 D.形而上學觀點
96.矛盾具有兩個基本屬性,其中一個是斗爭性,另一個是( a )。
A.同一性 B.普遍性 C.絕對性 D.客觀性
97.在哲學基本問題上,唯心主義的主要錯誤是( b )。
A.認為世界是不可認識的 B.主張物質和意識都是世界的本原
C.否認物質對意識的本原作用 D.抹煞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
98.“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造自然界而發(fā)展的?!边@句話說明( d )。
A.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B.人的知識具有主觀能動性
C.人改造自然界的活動是發(fā)展 D.實踐是人的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99.矛盾規(guī)律揭示了( a )。
A.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 B.事物發(fā)展的狀態(tài)和過程
C.事物發(fā)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發(fā)展的兩種趨向
100.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是( a )。
A.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 B.質量互變規(guī)律
C.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 D.聯(lián)系和發(fā)展法的規(guī)律
101.辯證法所說的矛盾是指( b )。
A.人們思維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 B.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
C.對立面之間的相互排斥 D.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
102.矛盾的基本屬性是( d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絕對性和相對性
C.變動性和穩(wěn)定性 D.斗爭性和同一性
103. 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兩股主要思潮是( c )。
A.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B.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C.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 D.悲觀主義和樂觀主義
104.下列各項正確反映物質和運動關系的是( d )。
A.運動是內容,物質是其形式 B.運動是現(xiàn)象,物質是其本質
C.運動是暫時的,物質是永恒的 D.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105.愛因斯坦說:“哲學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闭_理解哲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是( d )。
A.哲學是“科學的科學” B.哲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
C.自然科學是哲學的產物 D.哲學對自然科學研究有指導意義
二、判斷題(判斷下列論斷的正誤,請將正確或錯誤的標號寫在題后括號內。)
1.改革和社會革命都根源于統(tǒng)治階級和被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矛盾。( 錯 )
2.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是普遍聯(lián)系和永恒發(fā)展的觀點。( 對 )
3.“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否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 錯 )
4.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fā)展與聯(lián)系的環(huán)節(jié)。( 對 )
5.規(guī)律是人們主觀建立起來的事物現(xiàn)象間的聯(lián)系。( 錯 )
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是矛盾普遍性包含矛盾的特殊性。( 錯 )
7.從唯物史觀的觀點看,偉人的活動是“歷史的靈魂”。( 錯 )
8.“物質是永恒的”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滅的”這兩種說法是相互否定的。( 錯 )
9.從馬克思主義哲學來看,對待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是辯證否定。( 對 )
10.科學的任務就是揭示規(guī)律性,消滅偶然性。( 錯 )
11.用發(fā)展的觀點看世界,就要堅持事物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 錯 )
12.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是一個自然歷史的過程。( 對 )
13.中國古代哲學家公孫龍“白馬非馬”之說的錯誤在于割裂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錯 )
14.哲學史上割裂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辯證統(tǒng)一的理論是二元論。( 錯 )
15.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所指的就是自然事物。( 錯 )
16.人口因素在社會發(fā)展中起決定的作用。( 錯 )
17社會意識的演變具有相對獨立性。( 錯 )
18.上層建筑決定經濟基礎的性質。( 錯 )
19.社會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奪取國家政權問題。( 錯 )
20.從形式上看,科學是知識的理論體系。( 錯 )
2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對象是物質世界的一切現(xiàn)象。( 錯 )
22.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人腦產生意識,就同肝臟分泌膽汁一樣。( 錯 )
23.哲學是世界觀,對人們的實踐行為不提供方法上的指導。( 錯 )
24.哲學是科學知識的概括與總結,所以不涉及價值問題。( 錯 )
25.在哲學思想中,自然觀和歷史觀沒有統(tǒng)一性。( 錯 )
26.科學知識的自然發(fā)展必然產生哲學理論。( 錯 )
27.世界的統(tǒng)一性問題說的是,世界萬物是否有一個共同的本原。( 對 )
28.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 對 )
29.真象深藏于事物內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 對 )
30.任何科學理論都不能窮盡真理,而只能在實踐中不斷開拓認識真理的道路。( 對 )
31.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屬性是人的精神屬性。( 錯 ) 人的社會性
32.黑格爾哲學對馬克思哲學思想的重要影響是唯心辯證法。( 對 )
33.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蔚然成風。( 對 )
34.經驗論與唯理論是西方近代認識論中的兩大流派。( 對 )
35.辯證的否定事物內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 對 )
36.“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的哲學根據(jù)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原理。( 對 )
37.間接經驗能使“我們比別人瞭望得略為遠些,看得更為深些?!? 對 )
38. 概念和判斷在人的認識活動中屬于非理性因素。( 錯 )
39.真理判斷和價值判斷是相互區(qū)別的,沒有統(tǒng)一性。( 錯 )
40.在人類全部社會關系中,最基礎的關系是家庭關系。( 錯 ) 生產關系
41.衡量社會進步的最根本的標準是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 錯 )
42.先進文化的根本特征是思維方式合乎邏輯規(guī)則。( 錯 )
43.正確發(fā)揮意識能動性的基本前提是對保守思想加以徹底克服。( 錯 )
44.西方現(xiàn)代哲學流派存在主義的基本命題是“存在先于本質”。 ( 對 )
45.“上帝死了”是尼采哲學的基本命題。( 對 )
三.簡答題
1.列舉關于哲學本質的不同理解的學說
普遍規(guī)律說、認識論說、語言分析說、存在意義說、精神境界說、文化批判說、文化樣式說、實踐論說。
2、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
辯證法是關于世界普遍聯(lián)系和永恒發(fā)展的學說,它用聯(lián)系的、發(fā)展的從而是全面的觀點來看世界,而形而上學則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從而是片面的觀點來看世界。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之間存在著三個方面的原則性對立:一是聯(lián)系觀點和孤立觀點的對立;二是發(fā)展變化觀點和靜止不變觀點的對立;三是全面觀點和片面觀點的對立。
3、哲學和各門具體科學的關系?
答:1、哲學涉及自然、社會、思維領域,包含的問題是多方面的。2、具體科學都是以自然或社會領域中的某一方面為對象,它研究的問題是具體的,限定于特定領域,而哲學以整體的世界為對象,它所研究問題的范疇具有普遍性,它提問的方式和問題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3、哲學以各門具體科學為基礎,是各門具體科學知識的概念和總結,為各門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各門科學必須以哲學為指導,二者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體,指導和被指導的關系。
4、解放思想的哲學根據(jù)
解放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xiàn)和根本要求。具體說來,解放思想著眼于從主體方面,在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前提下,強調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歷史觀的根本要求和集中體現(xiàn)。
5.簡述社會改革的實質和作用
社會改革是同一社會形態(tài)對某些不適應的方面和環(huán)節(jié)的調整,不改變該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質,是社會發(fā)展中的量變或部分質變。
社會改革可以鞏固新生的社會制度或使原有社會制度持續(xù)存在并獲得一定程度的發(fā)展,從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
6.簡述規(guī)律的含義及特點
規(guī)律是指事物之間的內在的必然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不斷重復出現(xiàn),在一定條件下經常起作用,并且決定著事物必然向著某種趨向發(fā)展。
規(guī)律的特點:(1)規(guī)律具有客觀性。(2)規(guī)律具有重復性。(3)規(guī)律具有穩(wěn)定性。
7、簡述量變與質變的含義及二者的辯證關系。
答:量變是事物在原有性質基礎上,在度的范圍內發(fā)生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一種質態(tài)向另一質態(tài)的飛躍,表現(xiàn)為顯著的突變。二者的關系:1、質變必須以一定得量變?yōu)榛A。2、質變?yōu)樾碌牧孔冮_拓道路。3、量變與質變是相互滲透的。
8.簡述人民群眾推動歷史發(fā)展的決定性作用的表現(xiàn)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表現(xiàn)為:(1)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2)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3)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4)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9.簡述人與動物的主要區(qū)別
(1)人類能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從事生產勞動,獲取所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動物只能獲取自然界提供的現(xiàn)成的食物和其他物質資料。(2)人類的活動具有社會性,動物的活動沒有社會性。(3)人類能夠能動地改造自然,動物則只能消極地適應自然。(4)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繼承方式與動物界發(fā)展的繼承方式不同。
10.簡述真理絕對性和相對性的含義
真理的絕對性有兩方面的含義:
(1)任何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2)指真理每前進一步都是對無限發(fā)展的物質世界的接近。
真理的相對性有兩方面的含義:
(1)從廣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有待于擴展。
(2)從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有待于深化。
11.實踐在認識中的地位和作用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在實踐和認識的關系中,實踐具有決定作用。這種決定性的作用表現(xiàn)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12.簡述哲學思維的基本特點
形式化,抽象性,概括性,理論性
四.論述題
1.堅持矛盾普遍性與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對工作的指導意義。
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統(tǒng)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階段、每一個矛盾都有其獨有的特點。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一種辯證的關系:矛盾的特殊性與普遍性是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結的,任何現(xiàn)實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個性和共性的有機統(tǒng)一。而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區(qū)別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我認為堅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對工作有以下三點指導意義:
一 掌握這種原理有助于正確的、客觀的認識事物。世界是不斷運動著的因此新事物,新情況必定不可避免的不斷產生。這個時候我們不能對新事物視而不見,但更不能盲目的認識它們。世界上的每種活動、行為、事件都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因此我們抓住規(guī)律,找到方法即可以事半功倍。對新事物的認識也是一樣,其有著自身的規(guī)律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確認識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間的辯證關系。我們在認識事物時不能忽略它們中的任何一方,也不能將它們隔絕起來認識,更不能認為它們是一成不變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正確科學的認識事物。
二 掌握這種原理有助于我們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有這種經歷,在面對新的事物或進行某種工作的時候,我們會通過親身經歷試驗找到一個或幾個個體的特點,這樣我們就可以完成這一個或幾個的工作了。但為了完成更多或這一類工作,我們會把自身的經驗作原料,提煉總結出一套有著規(guī)律性、普遍性的通用規(guī)則,使這套規(guī)則可以適用大多數(shù)個體。同樣相對的,也必須根據(jù)不同個體的特點調整通用規(guī)則,使之最終可以滿足每個個體的要求。這種我們都經歷過的方法總結起來就是“特殊——普遍——特殊”。在現(xiàn)實中這種工作方法有很多例子,如:“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
三 掌握這種原理有助于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我認為這一條可以算作上一條的延伸,因為建設社會主義也是一種行為,一種工作,自然可以運用矛盾的普特的辯證關系來更好的進行。 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是從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中總結概括出來的,對各國具體實踐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是矛盾的普遍性;各國的國情、環(huán)境、歷史條件又不同,具體實踐必然又有自己的特點,這是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相結合,才能找到適合自己國情的正確道路,高好革命和建設。因此,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當中,既要堅持社會主義的共性,又要從我國的實際出發(fā),體現(xiàn)出中國特色這一個性。在所有制方面, 我們堅持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 我們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們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所有這些,無不是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統(tǒng)一。
2.結合自己在工作中解決問題的實際,談談哲學思維和哲學方法的特點和運用。
運用哲學思維和方法,有助于我在工作中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你能不能觀察到眼前的現(xiàn)象,不僅僅取決于你的肉眼,還要取決于你用什么樣的思維,思維決定你到底能觀察到什么?!边@句話并不是唯心論。對于低級的思維活動,視覺起著決定性作用,基本是所見即所思,在這一點上人與其他動物相比沒有多大區(qū)別。在高級思維活動中,視覺的感官作用被大大降低,復雜的思維活動由大腦獨立完成,需要什么信息,從哪個角度觀察現(xiàn)象,以何種模式處理都是由大腦決定的,視覺器官只起執(zhí)行作用。所以,不同的思維使人們對同一現(xiàn)象的認識大相庭徑,原因就在于思維活動的層次不同而導致視覺變異,與現(xiàn)象本身無關。
比如在工作中經常遇到有關市級部門報來文件,單從表面文字來看僅僅是申請財政優(yōu)惠政策支持,如果圖省事,直接轉批市財局即可。但是,仔細分析文件,這是一項低碳環(huán)保有利于民生的項目,表面上是缺錢,但如果建成投產將解決就業(yè)問題,增加稅收,同時為當?shù)鼐用駧砹己玫纳鐣б?。抓住文件的本質后,問題一擊即破,該提請市領導召開專題會議協(xié)調落實優(yōu)惠政策。
這個實例中,文件還是原來的文件,申請內容也和往常一樣,只是由于我們的思維視角發(fā)生了變化,結果就會產生好的變化。
簡單思維視角要求我們在看問題時,不僅要把簡單的事情視為簡單,同樣也要把復雜的事情視為簡單,前者對于一般人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但后者只有運用哲學思維和方法的人才能做到。當我們能夠把復雜的事情從簡單的角度看清楚,這實際上就反映了一種思維的深度和高度。
3.說明客觀規(guī)律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意義。
客觀規(guī)律是指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聯(lián)系和必然的趨勢。主觀能動性是指人們能動地認識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實踐能力和作用。二者之間存在辯證關系:1、尊重客觀規(guī)律是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尊重客觀規(guī)律,才能更好地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人們對客觀規(guī)律認識愈深刻、全面,主觀能動性愈充分地發(fā)揮。如果違背客觀規(guī)律,就會受到它的懲罰。 2、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認識、掌握和利用客觀規(guī)律的必要條件,因為客觀規(guī)律是隱藏在事物內部的。要正確地認識必須通過實踐,依靠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利用客觀規(guī)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相輔相成的,辯證統(tǒng)一的。既要尊重客觀規(guī)律,又要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把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有機統(tǒng)一起來。 其指導意義在于:1、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guī)律性辯證關系的原理是我們反對唯心論,形而上學,反對“右”的和“左”的錯誤思想的武器,否認客觀規(guī)律性,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就會陷入形而上學的泥坑,其表現(xiàn)為“精神萬能論”,在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往往會導致超越歷史發(fā)展的階段。在政治上會犯冒險盲動的“左”的錯誤??浯笞鹬乜陀^規(guī)律性,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就會陷入形而上學機械論的錯誤。其表現(xiàn)為“宿命論”,在建設中,往往會導致落后于歷史發(fā)展的階段,在政治上開歷史的倒車,犯“右”的錯誤。 2、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必須尊重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guī)律,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同時必須充分發(fā)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把熱情和科學態(tài)度結合起來,才能開創(chuàng)新的局面,加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既要反對不尊重社會主義建設發(fā)展規(guī)律的唯心主義、精神萬能論,又要反對拜倒在規(guī)律面前,否認發(fā)揮人民群眾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機械論,才能搞好社會主義建設。
4.談談哲學在自己實際工作中的作用和表現(xiàn)。
哲學中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觀點對于我自己的實際工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機關行政工作要求我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就是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fā)點。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就是堅持主觀要符合客觀,人的思想意識要如實地正確地反映客觀存在的實際情況,不能客觀符合主觀,不能用人的主觀意識來取舍或剪裁客觀存在的實際情況。這里的“實際”,非片面的實際,而是許多事實的總和,是多方面的客觀實際;非靜止不變的實際,而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實際。
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就要反對從主觀出發(fā),在實際工作中,主觀主義有兩種表現(xiàn),一是教條主義(本本主義),一是經驗主義,兩者的共同點就是主觀認識脫離當?shù)氐目陀^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作為方法論原則,依據(jù)的世界觀原理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于物質,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通過培訓,學哲學后懂得了這一觀點,那么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在實際工作中,必須正確處理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做到主觀符合客觀。
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一種認識是不是真理,衡量的標準不是書本上已有的結論,不是主觀的感覺,而是要靠社會實踐的檢驗。 要通過工作效果來體現(xiàn)。
5.說明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辯證關系原理對改革開放的重要意義。
解放思想,就是要使我們的思想認識擺脫一切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擺脫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在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的基礎上形成新的認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
實事求是,“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即規(guī)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要求一切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從中引出其固有的規(guī)律性,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lián)系,并把這種認識作為行動的向導。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一個思想內涵豐富、理論形態(tài)完備的有機統(tǒng)一體,把握其關系,可以進一步增強全面貫徹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自覺性。
第一,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前提和條件。歷史和邏輯都告訴我們,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達到實事求是。第二,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據(jù)和目的。堅持實事求是沖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在新的基礎上使我們的認識符合新的情況,做到新的實事求是。因而,離開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會失去方向。 第三,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是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的。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各自從對方反思自身,完善自身,各自包含對方的因素。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達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第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探索永無止境。思想路線的本質在于創(chuàng)新,在于不斷地研究新問題,在探索中前進。實踐沒有止境,創(chuàng)新也沒有止境。
對于改革開放的重要意義: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既是改革開放理論的奠基石。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只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才能認識改革開放的規(guī)律,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使改革開放不斷取得勝利。如果從本本出發(fā),思想僵化,就會使改革開放遭受挫折、失敗。建國后我國建設既取得了很大成就,也有重大失誤。造成失誤的根本原因,是背離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后只有繼續(xù)堅持這一政策,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才能保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取得新的勝利。
6.談談哲學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的意義。
一方面,文化的社會功能,說到底就是宣傳真理,以贏得人心;傳播知識,提升人們素質,推動社會進步;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營造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和人類精神家園。從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等其余領域的能動的反作用看,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以科學引導社會意識形態(tài)勢在必行。
另一方面,按照黨的十七大的部署,只有在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新機遇新挑戰(zhàn)的基礎上,全面發(fā)揮文化的社會功能,才有可能貫徹科學發(fā)展觀,推動文化又好又快地發(fā)展,才有可能大幅度地提高文化軟實力,使中國特色先進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日益發(fā)揮重要作用,才有可能實現(xiàn)民族復興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宏偉目標。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