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全文+解釋(下)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穩(wěn)重是飄然的根基),
靜為躁君(寧靜是狂躁的主宰)。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終日行不離輜重(終日行進而不離載重車輛)。
雖有榮觀(雖有豪華生活),
燕處超然(卻能超然物外)。
奈何萬乘之主(無奈有一些擁有萬輛馬車的國主),
而以身輕天下(只知滿足自身欲望而輕天下社稷)。
輕則失本(因輕浮而失去道德跟本),
躁則失君(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于行動不會留下痕跡),
善言無瑕謫(善于言談不會留下話柄),
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于算術不用籌碼工具),
善閉無關楗則不可開(善于關閉無需門閂頂杠也無法打開),
善結無繩約則不可解(善于捆綁不用繩索制約也無法解脫)。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常善救人(常常善于拯救世人),
故無棄人(所以沒有人被遺棄);
常善救物(常常善于拯救萬物),
故無棄物(所以沒有物被遺棄)。
是謂襲明(這是傳承大道之明)。
故善人者(所以善于拯救世人的人),
不善人之師(是不善于此道者的老師);
不善人者(不善于此道者的人),
善人之資(是善于此道者的資源)。
不貴其師(不尊重這樣的老師),
不愛其資(不愛惜這樣的資源),
雖智大迷(雖有智慧卻身在迷中)。
是謂要妙(這是善人之道的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知道陽剛的雄?。?,
守其雌(卻甘愿安守雌柔),
為天下溪(好比天下的溪流)。
為天下溪(成為天下的溪流),
常德不離(自然之德陪伴左右),
復歸于嬰兒(這樣就能回復嬰兒般的純真自然)。
知其白(知道光明在那里),
守其黑(卻安于暗昧之處),
為天下式(這是天下人的榜樣)。
為天下式(成為天下人的榜樣),
常德不忒(自然之德不會失卻),
復歸于無極(這樣就能回復到最初的無極狀態(tài))。
知其榮(知道榮耀的珍貴),
守其辱(卻能守得住謙卑),
為天下谷(就像天下的虛谷一樣)。
為天下谷(天下的虛谷容納萬物),
常德乃足(自然之德才能富足),
復歸于樸(這樣就能回復到返樸歸真的境界)。
樸散則為器(這種品質的人到哪里都是成大器者),
圣人用之(圣人如果用他),
則為官長(會讓他做領導),
故大制不割(所以美好的制度不會割舍他的)。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將征服天下定為人生的目標),
吾見其不得已(我預見他不可能獲得成功)。
天下神器(世界是神圣的),
不可為也(不可能讓人為所欲為)。
為者敗之(為所欲為者必?。?,
執(zhí)者失之(執(zhí)迷不悟者必失)。
故物或行或隨(萬物有獨行的也有群隨的),
或噓或吹(有熱血的也有冷血的),
或強或羸(有強大的也有羸弱的),
或載或隳(有天上飛的也有水中游的)。
是以圣人去甚(所以圣人去除一切極端的念想),
去奢(去除一切不切實際的奢望),
去泰(去除一切過度的要求)。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以道輔佐人的主觀意識),
不以兵強天下(不以武力強行征服天下),
其事好還(這樣的結果有好報應)。
師之所處(因為軍隊駐扎之處),
荊棘生焉(田地荒蕪雜草叢生)。
大軍之后(大的戰(zhàn)役結束之后),
必有兇年(必定帶來兇災之年)。
善者果而己(善于把握結果者會適可而止),
不敢以取強(不敢用武力去強硬獲取勝利)。
果而勿矜(達到目的不要自夸自大),
果而勿伐(達到目的不要盲目自負),
果而勿驕(達到目的不要驕傲自滿),
果而不得已(達到目的要認為這是不得已的),
果而勿強(達到目的不要肆意逞強)。
物壯則老(事物發(fā)展到壯盛則是衰老的開始),
是謂不道(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guī)律),
不道早已(不遵從這個規(guī)律難免會過早衰亡)。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最好的軍隊),
不祥之器(是國家預防不測的機器)。
物或惡之(有人或是厭惡這種說法),
故有道者不處(所以有道者會超越凡人的境界)。
君子居則貴左(君子平時會強化士兵戰(zhàn)斗的意志),
用兵則貴右(而在戰(zhàn)爭時卻會強調冷靜)。
兵者(軍隊),
不祥之器(是國家預防不測的機器),
非君子之器(不是君子一個人的機器),
不得已而用之(只有在不得已時才被迫使用)。
銛襲為上(依仗鋒利的兵器偷襲為上),
勝而不美(即使是贏得勝利也不光彩)。
而美之者(而喜歡用這種戰(zhàn)術贏得勝利的人),
是樂殺人(往往是樂于殺人的劊子手)。
夫樂殺人者(一個樂于殺人的劊子手),
則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統(tǒng)一天下的志向的)。
吉事尚左(喜報可以鼓舞士氣),
兇事尚右(厄報可以冷靜思考)。
偏將軍居左(偏將軍的使用應當側重勇猛),
上將軍居右(上將軍的使用應當側重冷靜),
言以喪禮處之(戰(zhàn)斗的動員令要站在視死如歸的高度)。
殺人之眾(面對陣亡的眾多將士),
以悲哀泣之(要以悲哀的心情來緬懷他們)。
戰(zhàn)勝(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之后),
以喪禮處之(要以辦喪事的禮節(jié)來慶祝勝利)。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大道常在無有之間)。
樸雖小(淳樸的本源雖然微?。?span lang="EN-US">
天下不敢臣(天下卻沒有力量能臣服它)。
侯王若能守之(統(tǒng)治者若能堅持這個真理),
萬物將自賓(天下萬物必將自然歸順他)。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地之氣相合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不可能順從于誰的命令),
而自均(而它自己確能分布均勻)。
始制有名(萬物開始時就有了秩序和名分),
名亦既有(名分既然以有),
夫亦將知之(就應該知道它的自然規(guī)律),
知之所以不殆(知道它的自然規(guī)律所以不會有危險)。
譬道之在天下(譬如道在天下的自然規(guī)律),
猶川谷之與江海(好象溪流之水匯集與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知道別人的優(yōu)缺點是智慧),
自知者明(知道自己的優(yōu)缺點是賢明)。
勝人者有力(能戰(zhàn)勝別人的人有一定的實力),
自勝者強(能戰(zhàn)勝自己的人堅強無比)。
知足者富(知道什么是滿足的人富裕),
強行者有志(克服困境勇敢前行的人有志氣)。
不失其所者久(不迷失自己前進方向的人能夠長久),
死而不亡者壽(形體消失而精神永存的人才叫長壽)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大道廣泛的能量?。?span lang="EN-US">
其可左右萬物(可以左右萬物)。
恃之以生而不辭(但它恃侯萬物之生卻不宣揚),
功成不名有(功成名就之后不圖虛名),
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護蔭萬物而不思主宰)。
常無欲(常用無欲的方法獲得智慧),
可名于?。ň涂梢孕∮忻麣猓?span lang="EN-US">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萬物歸順之后而不思主宰),
可名為大(就可以獲得大成功)。
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所以圣人始終不自以為大),
故能成其大(因此能成就其偉大的事業(yè))。
第三十五章
執(zhí)大象(擁有符合大道自然之象的地方),
天下往(是天下人向往的地方)。
往而不害(在她那里不會遭到自然的傷害),
安平泰(是因為她具備了安詳、平和、舒泰的條件)。
樂與餌(快樂的民風與誘人的環(huán)境),
過客止(可以留住匆匆過客的腳步)。
道之出口(這些優(yōu)點如果用語言來表達),
淡乎其無味(那就平淡無味了)。
視之不足見(因為你看到的不是她的全部),
聽之不足聞(聽到的也不是她的全部),
用之不可既(但享受起來卻受益無窮)。
第三十六章
將欲翕之(將欲馬上收斂的),
必固張之(必是原有張之過度的);
將欲弱之(將欲逐漸削弱的),
必固強之(必是原有強制過頭的);
將欲廢之(將欲立即廢除的),
必固興之(必是原有興奮超前的);
將欲奪之(將欲重新奪取的),
必固與之(必是原有被迫給予的)。
是謂微明(這是微妙簡明的道理),
柔弱勝剛強(柔弱勝過剛強)。
魚不可脫于淵(魚兒離不開水),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鎮(zhèn)國之寶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道的常識),
無為而無不為(無為的境界造就無所不為的功績)。
侯王若能守之(統(tǒng)治者若能遵守這個規(guī)律),
萬物將自化(萬物將自然歸化)。
化而欲作(在歸化的過程中難免欲望發(fā)作),
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 (這時可以用我的“無名之樸”去除雜念)。
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 (用我的“無名之樸”去除雜念),
夫亦將不欲(他們就會克服欲望),
無欲以靜(沒有欲望就可以靜下心來),
天下將自定(這樣天下將自然安定)。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品德高尚的人沒有德的概念),
是以有德(這是因為他從來沒有離開德)。
下德不失德(品德一般的人表現(xiàn)形式上的德),
是以無德(實際上是一種沒有德的表現(xiàn))。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品德高尚者順應自然而不自以為然),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品德一般者做了什么就以為了不起)。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大仁愛者表現(xiàn)的仁愛是不自覺的),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義氣用事的人就有明確的目的性),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行大禮者如果得不到對方的相應),
則攘臂而扔之(則恨不得抓住胳臂使人強從)。
故失道而后德(所以失去大道的人應該遵守德之規(guī)范),
失德而后仁(失去德之規(guī)范的人應該具有仁愛之心),
失仁而后義(失去仁愛之心的人應該講點道義),
失義而后禮(失去道義的人應該懂得社會的禮節(jié))。
夫禮者(如果連社會的禮節(jié)都失去了),
忠信之?。ㄖ倚胖【涂上攵耍?span lang="EN-US">
而亂之首(它是引發(fā)一切動亂的罪魁禍首)。
前識者(有先見之明的人),
道之華(知道社會上一旦禮節(jié)繁多),
而愚之始(那么愚昧也就隨之而至)。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因此大丈夫寧愿處于敦厚淳樸之鄉(xiāng)),
不居其?。ú辉妇幼∮谥倚艤\薄之處)。
處其實(寧愿于樸實無華者為鄰),
不居其華(也不愿居住在禮節(jié)繁多的鬧市)。
故去彼取此(所以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取舍)。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昔日獲得陰陽未判混元一氣者):
天得一以清(天得到混元一氣可以清澈);
地得一以寧(地得到混元一氣可以寧靜);
神得一以靈(元神得到混元一氣可以有靈性);
谷得一以盈(川谷得到混元一氣可以盈滿);
萬物得一以生(萬物得到混元一氣可以生生不息地繁衍);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統(tǒng)治者得到混元一氣可以號令天下)。
其致之也(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天無以清將恐裂(天沒有清澈必將崩裂);
地無以寧將恐發(fā)(地沒有安寧必將動亂);
神無以靈將恐歇(元神沒有靈性必將休亡);
谷無以盈將恐竭(川谷沒有盈滿必將枯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萬物不能生息必將絕滅);
侯王無以高貴將恐蹶(統(tǒng)治者失去高貴必遭顛覆)。
故貴以賤為本(所以貴以賤為根本),
高以下為基(高以下為根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所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 ),
此其以賤為本邪(以此來表明他以賤為本的態(tài)度啊)。
非乎(難道不是這樣的嗎)?
故至譽無譽(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需贊譽)。
不欲琭琭如玉(不要認為自己是一塊美玉),
珞珞如石(把自己看成一塊石頭)。
第四十章
反者(物極必反),
道之動(是運動的規(guī)律)。
弱者(能把握規(guī)律的弱點),
道之用(是對道的理解與應用)。
天下萬物生于有(對天下萬物的認知產生于有形的運動),
有生于無(而有形的運動開始于無形的積蓄)。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上士聞聽悟道的方法),
勤而行之(會勤奮學習馬上行動);
中士聞道(中士聞聽悟道的方法),
若存若亡(會將信將疑是懂非懂);
下士聞道(下士聞聽悟道的方法),
大笑之(會嗤之以鼻哈哈大笑)。
不笑不足以為道(這種人不笑不足以證明大道的可貴)。
有建言者(有《建言者》記載):
明道若昧(光明的大道好似昧暗),
進道若退(前進的大道好似后退),
夷道若堆(平坦的大道好似崎嶇)。
上德若谷(上德的境界好似虛谷),
大白若辱(最潔白的好似有暇疵),
廣德若不足(最廣大德恍似不足夠),
建德若偷(修德的過程好似怠惰),
質真若渝(質樸純真好似不堅定)。
大方無隅(遠大的目標落實于障礙的跨越),
大器晚成(貴重的器皿成型于精細的雕琢),
大音希聲(動聽的音樂來源于單聲的組合),
大象無形(偉大的形象形成于無形的感化)。
道隱無名(大道隱藏在無名事物中),
夫唯道(只有遵循大道規(guī)律的人),
善貸且成(才能善始善終并且成功)。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自然生就陰陽未判一氣混元),
一生二(一氣混元激活了時間與空間),
二生三(在時間與空間中產生了能量),
三生萬物(能量的互相轉換產生了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萬物都有負陰而抱陽的特性),
沖氣以為和(陰陽互動是走向和諧的根本)。
人之所惡(人們所厭惡的),
唯孤寡不谷(莫過于“孤”、“寡”、“不谷” ),
而侯王以為稱(而侯王卻把它作為自己的稱謂)。
故物或損之而益(因此萬物或是因為減損反而獲得增加),
或益之而損(或是因為增加反而導致減損)。
故人之所教(前人的諄諄教導),
我亦教之(我們也用來教育后人)。
強梁者不得其死(努力培養(yǎng)棟梁之才的人精神是不死的),
我將以為教父(我們將以他們作為學習的榜樣) 。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天下最柔善的),
馳騁天下之至堅(駕御天下最堅毅)。
無有(無形有質的),
入于無間(進入不開竅的空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我從這里感知無為的益處)。
不言之教(無法用言傳的教育方法),
無為之益(無為狀態(tài)所帶來的益處),
天下希及之(天下是很少有人明白的)。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虛名與生命哪樣更親)?
身與貨孰多(生命與利益哪樣貴重)?
得與亡孰?。ㄘ澋妹c放棄生命哪樣是病態(tài))?
甚愛必大費(過于愛惜虛名必定大費其神)。
多藏必厚亡(過于收斂財物必定大傷其身)。
知足不辱(知道滿足便不會受辱),
知止不殆(適可而止便不會遭殃),
可以長久(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完滿的東西似有欠缺),
其用不弊(但它的作用不會衰竭);
大盈若沖(充盈的東西似有空虛),
其用不窮(但它的作用不會窮盡)。
大直若屈(正直的東西似有彎曲),
大巧若拙(靈巧的東西好似笨拙),
大辯若訥(卓越的辯才好似木訥)。
躁勝寒(運動可以戰(zhàn)勝寒冷),
靜勝熱(寧靜可以戰(zhàn)勝炎熱),
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可以治理天下)。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天下?lián)碛凶匀缓椭C之道),
卻走馬已糞(就會看見快馬在田間勞作);
天下無道(天下失去自然和諧之道),
戎馬生于郊(就會看見戎馬在郊外生產)。
禍莫大于不知足(最大的災禍莫過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最大的危害莫過于貪得無厭)。
故知足之足(所以以知足為滿足的人),
常足矣(永遠是滿足的)。
第四十八章
為學者日益(學習有一個日漸結累的過程),
為道者日損(證道有一個日漸淡忘的過程)。
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當你的意識無需依賴任何提示的時候),
為無為(這種境界就叫無為),
而無不為(它凝聚著無所不能的大智慧)。
取天下常以無事(這樣的人贏得天下是自然的),
及其有事(如果依然放不下學習過的知識),
不足以取天下(就不足以贏得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無常心(圣人沒有自己的成見之心),
以百姓之心為心(以百姓的心愿為自己的心愿)。
善者善之(善良的人用善心去對待),
不善者亦善之(不善良的人也用善心去對待),
德善(從而收獲善良的果子)。
信者信之(誠信的人用誠信去對待),
不信者亦信之(不誠信的人也用誠信去對待),
德信(從而收獲誠信的果子)。
圣人在(有圣人的領導),
天下翕翕(天下必然和順) 。
為天下渾其心(為天下調和統(tǒng)一的精神),
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都會注視他的聲音和目光),
圣人皆孩之(圣人也把百姓當作自己的孩子)。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從生到死),
生之徒十有三(活人有四肢九竅);
死之徒十有三(死人有四肢九竅);
人之生動之死地(活生生的人死于非命),
亦十有三(也有四肢九竅)。
夫何故(區(qū)別在哪里)?
以其生生之厚(就是對生命的感悟境界)。
蓋聞善攝生者(傳說善于把握生命的人),
陸行不遇兕虎(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犀牛和老虎),
入軍不被甲兵(進入軍隊不用被上盔甲和帶上兵器)。
兕無所投其角(犀牛沒有目標用它的犄角),
虎無所措其爪(老虎沒有目標用它的利爪),
兵無所容其刃(敵人沒有目標用他的兵刃)。
夫何故(為什么有這樣的結果)?
以其無死地(就是他沒有進入必死之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