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之行,古都西安的大雁塔是必去之地。2017年國慶長假的大西北之旅,我與家人來到了大雁塔。為了減少旅途的勞累奔波,節(jié)省時間,兒子干脆把我們下榻的酒店,就訂在大雁塔附近的一間三星級酒店。
我們從定西趕到西安時,已經(jīng)是下午兩點多鐘,安頓好了酒店之后,家人便迫不及待地出來逛大雁塔,因他們當中有的是第一次來西安的,著急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盡管天氣不太好,陰沉有點冷風,但大伙的游性很高,似乎這一點冷風算不了什么。
大雁塔,我來過幾次,對此有一定的了解。知名度很高,大凡來西安的人都會到大雁塔看看。大雁塔位于唐長安城晉昌坊的大慈恩寺內(nèi),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天竺經(jīng)絲綢之路帶回長安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jīng)典,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后加蓋至九層,再后層數(shù)和高度又有數(shù)次變更,最后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除了保存從天竺取回的貝多羅樹葉梵文經(jīng),大雁塔內(nèi)還存有舍利子萬余顆。大雁塔是磚仿木結(jié)構(gòu)的四方形樓閣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大雁塔作為現(xiàn)存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大雁塔是唐代的塔芯,明代的塔表。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qū),并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jié)晶的標志性建筑。
家人當中,有人向我提問,為什么叫大雁塔?對這個問題我一時也是無語,因我沒有認真考證過,只能根據(jù)相關資料介紹回答家人的提問。我告訴他們:相傳很久以前,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的一個寺院內(nèi)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凈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到群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只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nèi)眾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于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大雁塔的門票還算是比較合理,每人八十元,盡管太太感覺有點貴,可我覺得還是物有所值。進入大雁塔,仿佛有一股唐風向我吹來,讓我對古代塔樓文化有一種敬佩之情。塔北門,門柱和門楣上有古人的題刻。在塔內(nèi)一層通天明柱之上,懸掛著四幅長聯(lián),寫的是唐代的歷史、人物、故事,身臨其境,吟誦一番,頗有原詞原句的感受。塔底層門楣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而塔樓中的景觀,更是讓人大開眼界。第一層塔內(nèi),洞壁兩側(cè)鑲嵌有多通明代題名碑,乃是當時雁塔之風光寫照。古塔常識及中國名塔照片展,更展示了佛塔的起源與發(fā)展,佛塔的結(jié)構(gòu)和分類。塔座登道的東側(cè)墁磚處,平臥有一通“玄奘取經(jīng)跬步足跡石”,所刻圖案生動地反映了玄奘大師當年西天取經(jīng)的傳說故事,以及他萬里征途、始于跬步、追求真理的奮斗精神。二層塔內(nèi),供奉著一尊銅質(zhì)金身的佛祖釋迦牟尼佛像,是大雁塔中的鎮(zhèn)塔之寶。在兩側(cè)的塔壁上,還附有文殊、普賢菩薩壁畫兩幅及現(xiàn)代名人書法多幅。多是唐代詩人登臨大雁塔有感而發(fā)的詩句,瑯瑯上口、意味悠長。三層塔內(nèi),安置一木座,座上存有大雁塔模型。四層塔內(nèi),有一個巨大的金塔,塔內(nèi)存有珍貴的佛舍利。五層塔內(nèi),陳列著一通釋迦如來足跡碑,同時還收集有玄奘鮮為人知的數(shù)首詩詞。六層懸掛有唐代五位詩人詩會佳作。據(jù)介紹,在公元752年晚秋,詩圣杜甫與岑參、高適、薛據(jù)、儲光羲相約同登大雁塔,憑欄遠眺觸景生情,酒籌助興賦詩述懷,個個才華橫溢,詩句出神入化。每人賦五言長詩一首,流傳千古不衰。我也想學這幾位詩人的樣,賦詩一首,可惜的是吾輩才疏學淺,寫詩未果。
來到頂層,我向四周眺望,西安風景盡收眼底,唐朝的風韻,給人一種古典和現(xiàn)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斑斕感。而大雁塔塔頂上刻有圣潔的蓮花,帶給人們心如明鏡的悟徹之感。古塔沉寂,但它掩飾不住古樸奧妙的韻味。它已將歷史以無形的文字鐫刻在自己的身上,雖然我們的手抓不住歲月的流云,我們的眼洞透不了時光的留痕。人世間有些事物留下一層朦朧的意象也許有好處,讓人有了想象的空間,能在回味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時空中飛翔。
在三藏院門前、大雁塔后面,我看到了一座影壁墻,上有前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為玄奘大師題寫的“民族脊梁”,四個大字金光閃閃,“民族脊梁”,也即民族的脊背。其骨為全民族骨骼的主干所在,如屋之有梁,故稱。趙樸初先生曾經(jīng)說:玄奘,是中國佛教優(yōu)良傳統(tǒng)最典型、最圓滿的體現(xiàn)者,也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探險者之代表。魯迅也曾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等等,這就是中國的脊梁。玄奘大師,一個柔弱的僧人,就是其中的一位。
大雁塔北廣場是陜西省的“文化景點”和“形象景點”。整個廣場從北向南望去,中央是層層疊水,兩側(cè)綠林掩映中盡是可以細細咂摸的唐朝遺韻,就連兩側(cè)的商業(yè)建筑斗拱宏大、出檐深遠、氣勢雄渾,也是一派唐風。64米高的大雁塔被烘托得更加莊嚴,遇到天氣晴好,雁塔倒影落入水中,別有一番風韻。廣場南端的景區(qū)由“水景落瀑”、“主題水景”、“觀景平臺”等構(gòu)成。傍晚時分,我們幸運地觀看到了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表演。果然名不虛傳,最高的一處至少有四層樓這么高。這些噴泉隨著音樂節(jié)奏跌宕起伏,好看極了。大雁塔北山墻的“大唐盛世”浮雕長106米,將繁華的大唐勝景濃縮在這百米長卷之中。墻下的跑泉、火泉等水景由觀景平臺與110米長的音樂噴泉瀑布墻相連,墻上繪有“絲綢之路”浮雕,落瀑高達3.5米,成為主景水道的壯闊背景。
在大雁塔邊漫游,處處都會感受到唐風韻味。不是嗎?你看!雁塔西苑,突出園林特色,修整森林樹木,鋪設石板布道,置放民俗風情濃郁的雕塑小品,整體景觀與大雁塔北廣場渾然一體,相映成趣。將大雁塔烘托得更加莊嚴。集公益性和地域文化色彩為一體,以唐代陜西民俗文化為主題,用活靈活現(xiàn)的雕塑藝術形象集中展示陜西關中、渭北高原、陜南、陜北等地具有代表性的民俗風情,如:皮影、剪紙、泥塑、陜西八大怪、農(nóng)村嫁娶、吹糖人、踩高蹺、老城趣事及白鹿原系列等,頗有韻味。雁塔東苑,是具有濃郁陜西地域特色的“戲曲大觀園”。通過戲曲彩繪雕塑、地方戲曲鑄銅浮雕、陜西大戲劇家人物群雕、陜西著名戲曲演員人物群雕等四大類雕塑群,體現(xiàn)出陜西地域文化的特點,展現(xiàn)“大秦腔”的獨有魅力。漫步于戲曲大觀園內(nèi),讀臉譜容顏、觀名劇雕塑,耳邊仿佛傳來陣陣鼓樂之聲,《五典坡》、《三滴血》、《柜中緣》、《斬李廣》等多個秦腔傳統(tǒng)劇目組成的雕塑群形象生動逼真,正所謂“忠孝信義雄舉,美丑善惡昭彰,世間百態(tài)盡在其中”。
在大雁塔邊漫游,處處都會感受到唐風韻味。不是嗎?你聽!“雁塔詩會”曾是大雁塔最輝煌的一頁歷史。千百年來,登臨大雁塔,賦詩抒懷的詩人多達數(shù)百人,留下諸多詩作。“雁塔詩會”之所以在文化史上留下了濃重的篇章,首先有皇帝和朝廷官員的參與和推動。早在寺塔建成初期,時為太子的李治就率百官親臨賦詩,當上皇帝后,又親謁慈恩寺賦詩一首:“日宮開萬仞,月殿聳千尋。花蓋飛團影,幡虹曳曲陰……”唐中宗時,專置修文館,招納文人雅士,往往隨駕游宴。其中每年九月九重陽節(jié),皇帝都要親臨慈恩寺登高遠眺,吟詩作賦。學士們則紛紛唱和,曾被編輯為四十卷詩集,廣為傳誦,雁塔詩會一時蔚然成風。天寶十一年(752年)秋,杜甫與岑參、高適、薛據(jù)、儲光羲相約同登大雁塔,憑欄遠眺觸景生情,每人賦五言長詩一首,流傳千古不衰,今大雁塔六層懸掛有這些詩會佳作。唐代許多著名詩人登臨大雁塔都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尤其是唐代詩人岑參的《與高適、薛據(jù)同登慈恩寺浮圖》:“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边@首詩恰到好處的把大雁塔的氣勢描寫得淋漓盡致,因而傳誦千古。到了明代,長安雖已不是國都,但當?shù)氐奈娜藢W士追慕唐代雁塔題名的韻事,在每次鄉(xiāng)試(相當于省級考試)結(jié)束后,考中的舉人都要相攜登塔,題詩留名。直到現(xiàn)在,大雁塔有的門楣和石框上還有前人的部分題詩留存。
在大雁塔邊漫游,處處都會感受到唐風韻味。不是嗎?你想!大雁塔后面,那座影壁墻上“民族脊梁”的深刻含義。玄奘大師,一個柔弱的僧人,被后人稱之為唐代的“民族脊梁”,其精神被后人所弘揚。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jīng)磨難而巍然屹立,是因為英雄們用血肉之軀鑄就了堅不可摧的民族脊梁。中華民族之所以成為偉大的民族,就是因為民族脊梁精神之所在。民族脊梁精神,有著深刻的豐富內(nèi)涵,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成就了它,創(chuàng)造了東方文明。俗語說,山無脊梁要塌方,虎無脊梁妄稱王,人無脊梁何為其人?而脊梁精神則是支柱力量之顯現(xiàn),支撐作用之發(fā)揮。有了脊梁精神,不斷壯大這種脊梁精神這個群體部件,那么,作為國家這個整體、這個國家的民族就能繁榮昌盛、興旺發(fā)達,就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無往而不勝。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四種人物可以稱得上是“民族脊梁”:一是“埋頭苦干的人”;二是“拼命硬干的人”;三是“為民請命”的人;四是“舍身求法”的人。在人類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進程中,具有這四種特質(zhì)的人都不同程度的起到了重要作用,這種人我們就把他視為“民族脊梁人物”,在他們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精神,就是“民族脊梁精神”。
大雁塔是唐朝的經(jīng)典建筑,是唐朝發(fā)展取得輝煌成就的標志,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昭示了唐朝的的燦爛輝煌。然而用發(fā)展的眼光審視古今,吾輩認為再經(jīng)典的古建筑,代表的只是過去的輝煌,這曾經(jīng)的歷史輝煌無任如何也蓋不過今天的熠熠生輝的煊赫成就。中國幾千年的發(fā)展史,真正稱得上盛世的朝代不太多,漢代的“貞觀之治”、唐朝的“大唐盛世”、清代的“康乾盛世”等等,到二十一世紀初期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新中國盛世,中華兒女用無窮智慧不斷書寫新的自豪,歷史的車輪沾著傳統(tǒng)文化的韻味,滾滾向前,永不停步。
有人說,大雁塔是西安人心目中的一枚印章。說得對,大雁塔還是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中的一處遺址點,并成功地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列入了《世界遺產(chǎn)名錄》。在現(xiàn)代文明的氤氳下,大雁塔透著古樸的意象。看到它就會想到一千多年前唐朝的盛況,就會看到歷史的時光在塔身留下的痕跡,就會觸摸到厚重的歷史文化沉淀。
大雁塔,它透溢著一種溫婉淡定的平和,像一個歷經(jīng)滄桑的先哲,以清爽的唐風“靜雅的姿態(tài),迎接四方朝圣者。站在大雁塔旁,我思索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厚重的歷史底色,是歷史文明傳承的基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與時俱進,古代文明與現(xiàn)代文明交相輝映、互為烘托,才會有歷史的厚重感,才會顯得深蘊和具有魅力,社會才會不斷向前發(fā)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