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
懷
2017年7月11日,是季羨林先生離開我們整整8年的日子。
時光在悄悄流逝,永不停息,但是季老那扎實嚴謹、孜孜以求的學術態(tài)度,以及平易近人、溫潤如玉的人格魅力,依舊在感染著我們,影響著后學一輩的治學和為人。就仿佛這位布衣學者還依然活在這個世界,鼓勵著我們不斷前行。
今日是季羨林先生逝世八周年紀念日,就讓我們一起回顧當年人們懷念季老的文字,以緬懷這位可親、可敬的老人!
季羨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臨清人。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永遠的懷念
兩首挽詩
大師霄際顧人寰,五月風悲夏驟寒。
砥柱中華文與道,渠通天竺梵和禪。
淡交我敬先生久,學契誰開譯述關。
手澤猶新存尺素,莫教流涕染珍翰。
——周汝昌
遙睇燕云十六州,商量舊學幾經(jīng)秋。
榜加糖法成專史,彌勒奇書釋佉樓。
史詩全譯駭魯迅,釋老淵源正魏收。
南北齊名真忝竊,乍聞乘化重悲憂。
——饒宗頤
2009年北大設靈堂吊唁季羨林,民眾排隊祭奠
主動和年輕人握手
90年代初是我們這代人狀態(tài)最不好的時候,每次我在各個場合遇到季老時,他都會主動走過來跟我交談,一般都是年輕人找老先生的,沒想到老先生會主動走過來跟年輕人握手言歡,我想他是希望能改變這些年輕人的命運。季老做學問和做人的態(tài)度對我個人影響很大,盡管我們研究的專業(yè)不一樣,他算是我們的長輩。
——陳平原
懷真情 講真話
季羨林在北大這個圈子里是名教授,在全國這個大圈子里,是知名的學術大師??墒?,在一般人眼里,季羨林似乎遠遠配不上這些頭銜。他衣著平常,永遠穿一身洗得發(fā)白的卡其布中山裝,圓口布鞋,出門時提著一個50年代生產(chǎn)的人造革舊書包。他走在人群中,絕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從外貌看,他像一個工友。他說話平常,聲音低沉,略帶嘶啞,話語不多,永遠面帶笑容,像一個老農(nóng)。他平易近人,沒有架子,他的家誰都可以推門而入,同他談話,如坐春風,決不會感到緊張局促。總之,他沒有一點人們印象中的學者風度和架子。但是,他卻受到人們的普遍敬仰。
……
一位哲人說過:“偉大來自平凡?!边@個平凡的真理,在季羨林身上得到了證實。他平凡,平凡到不需要任何裝飾,所以才會令人感到他的偉大。他這種平凡的偉大,沒有什么驚人之處,就是一個“真”字?!皯颜媲椋v真話。”一切真正偉大的人,都是這樣的。
——張光璘
悼念者留言:爺爺走好……
我永遠的先生
當時季先生給梵文班高年級同學上課,和我們低年級同學接觸不多。但有兩件事給我印象很深,過了40多年,仍然歷歷在目。一是開學不久,系學生會通知,哪位同學沒有臉盆,可以去領一個。那時候我們國家剛經(jīng)歷了三年困難時期,有些來自貧困家庭的同學買不起兩元一個的白搪瓷臉盆,只好用五毛一個的瓦盆洗臉。季先生知道了,就自掏腰包買了幾十個臉盆送到學生會。我雖然沒有去領臉盆,但心里暖暖的。二是那年國慶節(jié),第一次參加國慶游行,見到了毛主席,心里興奮得不得了。晚上回來聽同宿舍同學說,他們看了電視轉播,而且是在季先生家里!我著實吃驚不小。要知道,那時候電視機可是個稀罕玩意兒。記得島亭里教工俱樂部有一臺,學生是不能去看的,我就有過混進去看電視被轟出來的經(jīng)歷。季先生能叫上一群大孩子到自己家看電視,實在出乎我的意料。從此,我打心里認定,季先生是好人,好領導。我為能在這樣的老師門下讀書感到慶幸,感到自豪。
——梁志剛
在病中堅持寫作
廣被萬物的愛心與知識分子的膽識,大千世界平等的思想與不爭而無可與之爭的智慧,在季先生那里體現(xiàn)得十分醒目。先生個性極為鮮明,如果來訪者不學無術而又滔滔不絕,先生就會面色木訥長久不言;如果是清純學生求訪解惑,則他每次必從家中送出來直到大門口默默招手告別,你回首遠望仍可見老人在風中的蒼涼;當九十高齡的先生仍然每天來回于圖書館并沉浸在《糖史》的廣闊世界中,我和不少學子在北大博雅塔下目送先生挎著厚厚的書包沉默獨行;先生在病中堅持寫作經(jīng)常發(fā)燒和患化膿皮炎,使他的寫作進度受到影響,但是他總能在會議的間隙遠離塵囂寫成美文。這些,讓我閉目思來,心中一熱。
—— 王岳川
季老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公墓東禮堂舉行
利用一切時間的“邊角廢料”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古今中外許多學者都如此。不過先生是更為甚者,珍惜時間到了對自己幾近苛刻的程度。古人惜時有“三上”之說,先生則利用一切時間的“邊角廢料”,會上,飛機上,火車上,汽車上,甚至自行車上,特別在步行時,腦海中思考不停。他恨不能每天有48小時,不敢放松一分一秒,不然靜夜自思就感到十分痛苦,好像犯了什么罪,好像在慢性自殺。除了有爭分奪秒的惜時之心,還得有巧用時間的妙法。先生在幾十年間養(yǎng)成了一段時間內(nèi)從事幾種研究的習慣,不喜歡單打一。這種歇活不歇人的辦法,先生屢試不爽,在《羅摩衍那》的翻譯中,使他獲益良多。他說:“除了這件事之外,我還有許多別的工作,特別是在后期,更是這樣,并且還有許多開不完的會加入進來。這一些繁雜的工作,實際上起了很大的調(diào)劑作用。干一件工作疲倦了,就換一件,這就等于休息。打一個比方說,換一件工作,就好像把腦筋這把刀重磨一次,一磨就鋒利。再換回來,等于又磨了一次,仍然是一磨就鋒利。《羅摩衍那》就是我用這種翻來覆去磨過的刀子翻譯完畢的。”
——郁龍余
社會各界送別季羨林先生
忠實于自己的思想
我覺得,對季老要從很多層面上來評價。從學術上來說,他有自己的學術觀點,包括有爭議的“河東河西”之說,但是我覺得,他有權利發(fā)表他的意見,對于不同意見,他也沒有惡語相向,表現(xiàn)了一個學者應有的雅量。他堅持自己的觀點,也沒有什么不好。學術界最怕的,第一是沒有自己的觀點,第二是不堅持自己的觀點,今天這樣明天那樣。至少,他是忠實于自己的思想。如果天假以年,他到100歲的時候,可能會對自己的觀點又有修正和補充,但是現(xiàn)在不可能了。
另外,從日常的待人接物上來說,我覺得這是一個好老頭。在他身上,有我們民族傳統(tǒng)道德中那些好的東西的影響。我趕到遺憾的是,老人到晚年過于寂寞了。這固然因為有病,也由于年紀大了,同輩人逐漸凋零。
——邵燕祥
社會各界送別季羨林先生
寫作是他生命的支撐點
我覺得,季老一生始終把做學問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埋頭做學問,他刻苦努力的勁頭一以貫之地持續(xù)了幾十年。從求學時代,到北大工作的時代都是如此。改革開放以后,他的名氣大了,社會活動多了,但是,他始終堅持寫文章。寫作是他生命的支撐點,無論什么情況下都沒有變過。即使各種事務纏繞,他也一直鐘情于學術。
——黃寶生
敢于講真話
季老是一位非常聰明也是非常樸實的學者,光看他的外表就像一個普通人,講起話來非常平和,但每句話里都飽含著智慧。季老還有一點非常值得敬佩的是他敢于講真話,能夠把自己心里所想的所要說的表達出來,對于社會現(xiàn)象的認識,對于不良學風、不健康思想敢于正面斗爭,這點非常難得,也是很多學術大師都做不到的。
——趙仁珪
一名參加季羨林先生告別儀式的小朋友淚眼婆娑
二〇〇六年感動中國頒獎詞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jīng)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fā)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一介布衣,
半世先生。
承厚德以載物,
享自由而內(nèi)省。
貧賤寵辱一切隨緣,
筆下科研欲罷不能。
冷板凳坐得十年未覺苦,
著文章下筆千言半字空。
知天命盡人事唯勤奮當傳世,
開善門念東方寫下人品厚重。
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發(fā)揚“大國學”精神
○
季羨林國學講堂
○
名篇|學術|獨家|思想|讀書會
新浪微博:@季羨林國學講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