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基本表達方式,是采用“比興”的手法來含蓄地訴說詩人的情感,這樣,就勢必會利用到各種各樣的大自然里的物事,我們學習古典詩詞,一個很討巧的辦法,就是很好地把握那些已經被古人程式化地固定下來的用法,并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我個人以為,詩詞的格律實際上有兩種,一種是“硬格律”,一種是“軟格律”,所謂硬格律,那就是平仄、粘對、對仗、句式等等你必須無條件遵守的規(guī)定,所謂軟格律,那就是一些雖然沒有規(guī)定你必須執(zhí)行、但是你假如不執(zhí)行就沒有那種味道的傳統(tǒng)習慣。我們現在的詩詞教學,都只會去強調“硬格律”,但是為什么很多人所寫的東西,雖然硬格律上并無瑕疵,但是總是缺乏那一種該有的味道呢?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軟格律”上沒有做到位。
此外,現在的人教詩學詩,什么是最要緊的,可能都會異口同聲地說:“立意第一”,這種話在唐代可以這么說,在宋元明清可以這么說,但到了今天還這么說就似是而非了。為什么?因為今人的總體水平太差,不對,是總體沒有水平。你連水平都沒有,談什么立意?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正是此之謂也。
所以說,今人學詩,立意第二,第一要的是味道。連基本的味道都沒有,你立意再高,也就一條標語口號而已。加之半個多世紀的“你懂的”教育下,再強調立意,能謅出個啥玩意兒來,不說都能明白。
味道第一,首要的就是要培養(yǎng)自己的語感,培養(yǎng)語感,一個不二法門就是要熟悉古典詩詞,要多讀(不是多看),而要熟悉古典詩詞,那就脫離不了對“軟格律”的認知、熟識和把握。所以,一開始嘗試寫詩,你可以不顧平平仄仄,但是一定要顧及“味道”,對于底子很薄的朋友來說,這個其實是遠比格律要難把握的。為什么現在的人教詩學詩動不動就教他格律?因為格律這個玩意兒太簡單了,只需智商有50,花點時間就弄明白了。為什么現在學寫詩動不動就寫律?因為律詩有一個程式化的東西,符合了,誰能說你不是律?然后發(fā)到詩詞圈這個蠻庸俗的圈子里,一片“大賞、學習、點贊”,你就以為自己學會了。
如果你喜歡我的這一類文字,請多多交流,請關注本號,請幫助轉發(fā)。謝謝!
這四個方面的認識、訓練、掌握,就是“軟格律”精進的一個過程,你掌握得好,你的軟格律就精,你寫的作品就得味,哪怕你不懂平仄格律。
要之,軟格律的掌握遠比硬格律的掌握,前者需要努力,后者有小學文化就行。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