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 1920—) ,男,國醫(yī)大師,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主任醫(yī)師,第一、三、四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醫(y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從事中醫(yī)臨床工作70 余載,對眩暈、膽結石、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萎縮性胃炎、甲亢和甲狀腺瘤、白塞氏綜合征、干燥綜合征、胸痹、不寐、多寐,以及婦科經帶胎產、不孕癥等疑難病癥,均有獨到見解。
每年七八月份長夏,此時濕氣當令,人體中的脾與之相應,如果長夏濕氣過盛,就容易損傷脾臟。同時,脾主運化水液,濕邪侵犯人體后最易傷害脾陽,而脾陽的虛弱也進一步助長了濕邪的侵入。現代人夏季貪涼,空調溫度設置過低或過食冷飲等均會導致汗液揮發(fā)不透,濕邪郁閉在體內。另外,飲食不節(jié),過食滋膩或辛甘厚味,妨礙了脾胃的運化功能,也會生痰生濕。
4) 風中之冬劑:如嚴寒之猛烈,藥性辛熱,如羌活、藁本等。
升陽除濕法在一年四時的運用各不相同。如春季用柴胡、防風、薄荷、生麥芽等,一則升清、展郁以除濕,且補肝之用,土得木之疏泄方能升降而無壅滯之虞。夏季用荷葉、青蒿、升麻、蒼術等,運脾升清,清暑除濕。秋季用防風、荊芥穗、柴胡、桔梗等溫潤之品,升清陽,宣肺氣,通調水道。冬季用羌活、白芷、細辛等,乃《素問》“濕淫于內,……以辛燥之”的基本含義,取其風勝則干之意。
濕邪傷人最易困遏脾陽,令脾陽不振,失其運化,所謂“濕困脾土”是也,輕則停而生濕,甚則聚而成飲,凝而成痰。本案患者汗出當風,腠理開泄,濕邪乘虛而入,蘊久化熱,上泛則頭昏耳滯,下注則帶下、大便黏滯、小溲赤黃,故立法升陽除濕。其中羌活、蔓荊子、葛根、荷葉升清陽,散風濕,最妙卻在炒蒺藜,本藥味苦辛性平,入肝、肺經,具有祛風散郁、平肝明目之功效,在此不僅取其升陽散風,更有疏木郁以助脾土之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