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如其人,瓷器釉色亦如此
那么黑釉里藏著怎樣的靈魂?
黑釉(日本人稱之為“天目”,因日本僧人從我國浙江天目山獲得 “建窯”燒制的黑釉瓷,并將其帶回日本而命名)是中國陶瓷最著名的裝飾釉之一,其主要呈色劑為氧化鐵及少量或微量的錳、鈷 、銅、鉻氧化著色劑,里色通常為黑色或暗褐色。黑釉瓷一般分為純黑釉瓷和花色黑釉瓷兩大類 。
(無光)黑釉(左)&花色(虎斑)黑釉(右)
中國以黑釉裝飾陶瓷的歷史悠久,漢、隋、唐已有,宋時鼎盛。據(jù)史料載, “東晉至南朝初浙江的‘德清窯’就以含鐵6—8%的紫金土配制黑釉,燒制的黑釉瓷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
唐代黑耀州執(zhí)壺,2003年紐約蘇富比拍賣品
宋代的黑釉瓷以福建建陽窯和江西吉州窯燒制的最為著名,河北定窯和磁州窯、陜西耀州窯、河南鶴壁集窯、山西臨汾窯等窯口也有燒制。
建陽窯燒制的黑釉瓷有兔毫、油滴(鷓鴣斑)、曜變、結晶冰花紋、龜裂紋等由窯變產(chǎn)生的自然結晶釉,以及黑釉點白斑、黑釉鐵銹花、黑釉描金彩等 “人力之巧“裝飾釉。
宋代建陽窯曜變茶盞,日本藤田美術館藏
吉州窯燒制的黑釉瓷除窯變自然產(chǎn)生的兔毫、油滴 (鷓鴣斑)、玳瑁斑、虎皮紋等釉外。還有 “人力之巧”為之的木葉貼花、剪紙貼花和剔花加彩等 。
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故宮博物館藏
黑釉瓷中最名貴的是兔毫、油滴(鷓鴣斑)、曜變釉瓷:
“兔毫”因其在黑色或暗褐色釉層中透射出均勻細密的狀似兔毫的自然結晶紋理而得名 ,又因其釉中閃現(xiàn)出變化多端的色彩而有金兔毫、銀兔毫、灰兔毫、藍兔毫等別名;
還有從灰褐色向銀藍色變化的兔毫
“油滴 (鷓鴣斑 )”之釉面遍布大小不一的具有金屬光澤的斑點,最小的似針尖點般大小,大的可達一厘米左右,色澤里金色或銀白色。因斑點在黑色釉面呈酷似鷓鴣胸前的羽毛一樣的斑紋而得名;
“曜變”之釉層滲透著暗藍,釉面散布著大小不一的黃色斑點,斑點邊緣呈現(xiàn)以藍色為主的五光十色的光暈,且光暈會隨著光線射入角度的變化分別呈現(xiàn)綠、藍、紫等色彩變化或閃射金光,似夜幕中的星光閃耀。
“曜變”釉瓷存世量極少,只有三件流散于日本,日本人稱其為 “曜變天目”,并視之為 “國寶”珍藏。
從左至右,分別藏于日本大德寺龍光院、靜嘉堂、藤田美術館
黑釉瓷在宋代之所以能達到鼎盛成為世人珍視的瓷品,一是因為“建窯”首創(chuàng)了幾種特殊的結晶釉 。因所合的微量氧化著色劑的含量及配方的不同,經(jīng)窯火后不同形成的變幻奠測的紋理 ,都是不可復制的孤品。
藤田曜變細節(jié),如同浩瀚宇宙的光輝
二是因為宋代茶文化活動的盛行,使茶具成為了雅趣之物,人們對茶具的要求既實用,又要有可觀賞性,黑釉瓷以其極高的美學水準,贏得了文人雅士們的珍視,宋蘇軾曾賦詩贊日:“蟹眼煎成聲未老,兔毛傾看色尤宜。”
宋代斗茶流程
三是因為宋徽宗趙佶酷愛荼文化, “建窯”黑釉茶盞也得到了趙佶的推崇并稱贊 “建窯”燒制的兔毫釉茶盞日: “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fā)茶采色也?!?/p>
宋徽宗《文會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我從2014年起開始向丁建中 (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 )老師深入學習 “油滴天目”和 “木葉天目”瓷燒制技術。
油滴天目在燒制過程中,“主要著色劑氧化鐵會發(fā)生分解,生成氣泡,致使氣泡周圍氧化鐵的含量比其他部位高。隨著溫度的升高,氣泡由小愈加增大,當達到一定程度時氣泡爆裂,富含水量鐵質(zhì)的溶體升至釉面于原氣泡處密集,當釉冷卻收縮變平時,釉面形成飽和狀態(tài),并以赤鐵礦和磁鐵礦的形式析出結晶體,即形成富金屬光澤的油滴狀斑點。油滴的形成與燒造火候和釉層厚薄相關,溫度過低難以燒出,過高又會使油滴過小”。
形態(tài)各異的油滴紋
木葉天目是以天然樹葉 (多為桑葉和薔提樹葉)為標本,經(jīng)過腐蝕處理后貼在坯體上,入窯燒成后 樹葉的葉面及紋理會清晰地呈現(xiàn)在器身上。
木葉貼花
向丁老師討教天目技術讓我受益匪淺。為了能更好地將 “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之窯變的 不可預知性大大縮小,就要在燒制過程中掌握好裝飾效果的大方向。以滿足客戶的需求,和完成 自己的審美理念。
我喜歡黑釉窯變的變幻莫測,也喜歡學習駕御它的過程。力求在繼承中有所創(chuàng)新,為中國的陶瓷藝術更加輝煌添磚加瓦。
日本藤田曜變建盞
聯(lián)系客服